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笔者于2015年出版了《汽车车身噪声与振动控制》之后,将它翻译成英文版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in Automotive Bodies ,由世界著名的出版公司John Wiley&Sons,Inc.出版。之后,笔者思考着下一本新书的写作。原本想写一本关于传统动力的书,但是这个领域已经日薄西山。而在智能化和电动化如日中天的今天,路噪成为最主要的NVH问题,就萌发了写这本书的念头。

本计划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完成,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把路噪阐述清楚是件很难的事情,难在构建体系,难在清晰地讲述机理。于是,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解决难题中砥砺前行,耗时六年多才完稿。

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缜密的路噪控制体系非常艰难。可以从不同视角来描述路噪控制系统,如从路面、轮胎、悬架和车身系统来讲述,从结构声和空气声传递的维度来描写,从低频、中频和高频的分类来诠释,从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来论述,但是这些不同角度的内容交织在一起,彼此的逻辑关系像一堆乱麻。尝试建立了几种架构,总觉得哪些地方不合适,就推翻,然后又重新建立。最后,以系统为主线,以结构声和空气声为辅线,以路径识别为牵引,主动控制作为辅助,完成了这本书的架构。

在这个架构下,本书把路噪分成了近场路噪、远场路噪、空气声路噪、结构声路噪和车内路噪五大类,给出了影响路噪的空气声路噪传递和结构声路噪传递两条传递路径,围绕路面、轮胎、悬架、车身和主动控制五大系统阐述了路噪机理和控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路噪传递与路径识别、轮胎结构振动、近场路噪与远场路噪、轮胎声腔模态与空腔噪声、悬架系统振动模型与模态控制、悬架系统隔振控制、结构声路噪和空气声路噪的车身控制、路噪主动控制,以及路噪评价与目标体系。

将工程问题上升到科学问题并寻求数学解非常艰难。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成若干个工程问题并非易事,再把工程问题抽象成科学问题也很难,而建立恰当的理论模型和数学方程并求解更难。一个又一个问题泉水般地不断涌现于脑海中,比如,振动在轮胎、悬架和车身中传递的科学问题是什么?轮胎空腔声传递到悬架的振动再到车内噪声的规律是什么?结构波理论能用于描述车身振动吗?用部件原点和跨点导纳来分析系统隔振传递率合适吗?数据模型与机理模型怎么建立关联关系?

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笔者冥思苦想地寻觅答案,试图用成熟理论、推导公式、大数据统计等来解释或解决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与科学问题之间建立一个循环,使得研究成果能应用于工程实践,也让研究有价值。

在六年多的写作过程中,这两类难题一直困扰着笔者,有时陷入一个问题中难以自拔,有时面对一片茫然而仰天长叹。在艰辛求索之后,最终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构建了本书的结构并解决了一些问题,才呈现出本书的模样。

感谢长安NVH团队的余雄鹰、张健、宫世超、贾小利、李沙、张杰、孔祥杰、郭旭东、万玉平、唐永强、彭博、范大力、张思文等人,他们提供了部分图片和数据;张健、余雄鹰、张杰、贾小利、李辉、刘宏玉审阅了部分章节。感谢佳通轮胎的冯希金博士提供了轮胎有限元模型。

感谢付于武名誉理事长为我的三部中文著作写序言,感谢李骏院士对本书的肯定并撰写序言。

本书尝试把工程问题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去探索一些新东西,而自己水平有限;另外,用碎片化时间来写作,思维经常被打乱,因此,有些问题可能没有讲述清楚,甚至难免有错误。恳请读者朋友们指出问题,让我们一起讨论、共同成长,以便再版时修订。

当把书稿交给出版社的那一瞬间,“如释重负”的暖流掠过周身,酣畅淋漓。来到三板溪畔,凝望着波光粼粼的溪水、碧绿的草坪、摇曳的树叶、坡道上艳丽多彩的格桑花和飞舞的蝴蝶,沿着弯曲的小溪步道跑着,脑海里浮想联翩,下一部作品在哪里?是智能声控制的专著?还是跨越太平洋两岸的长篇小说?记录我们这一代人和这群人的人生一直让人魂牵梦绕。

笔者
2023年夏天,于三板溪畔 1+BYVR6lF90sN5lXyLMIjDXsifi+MayPG4H6GUv4SXC89OF8klj5C236NKbavf/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