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父爱

《诗经·白驹》中说:“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父亲一如《诗经》中描述的如玉之人,他的爱一如大海般深沉宽广。这样的父亲给了杨绛一种坚韧磐石的安全感,无论她走得多远,遇到多少挫折,他始终在杨绛的心中守候着她。

杨荫杭对孩子们的爱是平等的,只不过对灵慧的杨绛多出了那么一些。

杨绛也会讨巧。在小学的时候,每每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后,她都会亲昵地依偎在父母的身旁,与他们亲近。在父亲的身边尤其多,除非父亲有客,或者有案件需要出庭辩护。

不过,最重要的是她孝顺懂事。

每天早饭过后,她都会亲自给父亲泡上一碗他爱喝的盖碗茶。饭后父亲若吃水果,她便贴心地负责剥皮;若是吃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时,她则负责剥壳。总之,她总是像小鸟般贴心地“服务”着父亲。

杨荫杭闲暇在家时,总是伏案写稿子,书桌上会放着一沓裁得整整齐齐的竹帘纸,这是用来充当稿纸的。杨绛格外懂事,会拣起父亲写秃的长锋羊毫来练字,静静地陪在父亲的身边。

冬天,全家只有父亲的屋里生火炉,火炉过一会儿就需要添煤,杨绛总能恰逢时机去轻轻夹起一块添上,并且一点声音都不会发出,这曾让她的姐姐和弟弟妹妹们佩服不已。

如此乖巧懂事,自然会多深入父亲的心中一些。

那时,父亲喜欢睡午觉,孩子们吃了点心后会离开。有一次,父亲叫住了杨绛,对她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由此,可见他对小杨绛的欢心。

所以,那之后,杨绛便成了唯一陪在午休的父亲身边的孩子。她时常安静地在一旁看书,一点声音都不出。

在她成长的路上,父亲给予她的爱最是入心,给予她的人生指引也最入心。

那时,他们定居在苏州,16岁的杨绛已经开始在苏州振华女校读中学。

时值战乱,动荡不堪。北伐的战事不可开交,学生运动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平常,学生运动多以游行、示威、静坐或者群众大会的形式来进行。不过,有一次,学生会非要在各校选出一些学生来上街搞宣传,结果杨绛被选上了。

尽管16岁的杨绛很娇小,看上去不过十三四岁的样子,但已经有一番少女韵味了。她很不想参加这样的游行,因为在当时的苏州,时常会有轻薄人欺负女孩子的事情发生,对于一个女生来说,如此抛头露面很危险。于是,她想拒绝。

那时,对于被选上的学生,学校有个规定,就是如果家里不赞成就可以不参加任何对外的活动。能有如此一块好挡箭牌,不愿参加游行活动的杨绛便想以此为由拒绝这份差事。

为此,她专门回家跟父亲说起了这件事,问父亲可不可以去学校说家里不赞成自己去游行。没想到,一向疼爱自己的父亲却断然拒绝了。

其实,父亲不是不爱她,而是更深爱。他是想让自己的宝贝女儿学会自己处理和面对问题。毕竟社会上凶险的事情太多,帮得了一次,帮不了一世。只有自己学会巧妙地解决一切困难的能力,才可活得容易。

于是,他义正词严地对杨绛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杨绛听后,很委屈也很担心,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

父亲便回答道:“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由你。”为了给她信心,他还专门为杨绛讲了一次自己的经历。

那时,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张勋闯入了北京。江苏绅士们纷纷联名登报,表示对张勋的拥戴和欢迎。他的一位属下阿谀奉承地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其中,以为名字见报的话,杨荫杭即便不愿意也没有办法不去。但是,素来坚持己见的他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于是,他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启事,申明自己没有欢迎张勋。为此,有人批评他不通世故人情,但这并不能改变他固有的真性情。他对自己的观点从来都非常坚持,很少会因别人而改变什么。

讲完自己的故事后,他还郑重地对杨绛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你敢吗?”

“敢!”听完这些,杨绛便有了勇气。

果然,第二天,杨绛到了学校勇气十足地说:“我不去。”

最初,这样的理由被认为“岂有此理”,然而没过几天则成了“很有道理”,因为当时参加上街游行的几个女学生遭到了一些行为不轨的军人的非礼。

在杨绛16岁的年纪里,她已然很拒绝政治沾身了。事实上,终其一生,她对政治都不感兴趣。

耿直的父亲教给她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是不逃避的果敢。

多年的生活经历,使得他深谙世间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所有的困难、挫折只有自己可以战胜,没有谁可以真正将自己救赎。以某某作为挡箭牌或者救世主的话,只是一种逃避的表现。然而,世间任何事,越是逃避,事态越会变得严重,只有真正面对,才能有效解决。

在教育上,父亲的理念也很独特。他的教育理念来自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有时,他会教杨绛姐妹们什么“合口呼”“撮口呼”之类,但从不强求她们学习自己的这一套。

他非常尊重孩子们的观点,更习惯于让孩子们顺其自然地成长,而非呆板填鸭式说教或者严厉的教育。

杨绛念高中的时候,一直分不清平仄声。父亲安慰她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就会了。果然,没过多久,杨绛真的就四声都能分辨了。有时,杨荫杭晚上还会特意踱过廊前,敲窗考她某某字念什么声。杨绛若念对了,他高兴而笑;杨绛若念错了,他也高兴而笑。

另外,在教育方面,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偏见”。他认为女孩子身体娇柔,不宜过度用功。之所以会有如此“偏见”,全是因为他在美国留学时,见到女同学们因为用功过度伤了身体个个短寿的缘故。

他还常对杨绛说,他们班上有个同学每门功课都考一百分,却是个低能。言下之意,学习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技能及生存的能力。

杨绛虽然聪颖机灵,功课一直不错,却很少考一百分。因此,她从不担心父亲会责备自己高分低能。

正是父亲这种顺其自然的育人方法,培养了杨绛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素养。

杨绛从小就喜欢文学。父亲对此深感欣慰,并大力支持,时常会为杨绛买回一些书来,多半是杨绛最爱的词章、小说。杨绛如果对什么书表示有兴趣,父亲就会亲自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上。不过,如果见她长期不读的话,那本书便会莫名地消失不见——这等于是对杨绛的一种谴责。这样的谴责,于杨绛心里很不是滋味,比骂她打她更让她难受。所以,她渐渐地学到了更多的尊重与承诺的兑现。

低调处事的父亲,无论是学识还是为人,在当时都深受尊敬。

对于父亲,杨绛很是好奇,父亲和自己一般大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想了很久之后,她小心而轻声地问了父亲,父亲的回答出乎意料:“就是和普通的孩子一样。”

父亲很少带着她们去拜访朋友,只有一次给她们姐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父亲的朋友专门开车来接他们一家,这让从来没坐过汽车的杨绛至为难忘。不过,这并不是最令人难忘的,到了父亲的朋友家,她们姐妹才获得了最难忘的记忆。原来,这里富丽堂皇,很是阔气,有穿着体面的仆人,还有绿树成荫的漂亮花园,更有令人羡慕的别致洋房……所有一切,都令她们姐妹感叹不已,以至于回到家还不住地感叹着看到的一切。

就在她们议论纷纷的时候,父亲在一旁听到了,过来淡淡地说了一句:“生活程度不能太高的。”

的确,自古就有“富贵思淫欲”之说,太过富有对于人生未必是好事。

在后来的岁月里,父亲也以这句话为信条,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不被荣华富贵迷了双眼,他总是严格要求着自己,做一个自己想成为的“好人”;他也希望能以身作则,让孩子们都可以像他一样。毕竟,世上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大肆铺张浪费简直丧尽天良。

许多年后,三里河南沙沟的杨绛家中不见装修,也不见豪华装饰和家具,摆设之简朴令人惊叹,偌大的居室里只能看到书架,满满的书摆放在书架上,给人一种坐拥书城的感觉。纯粹的空间、简朴的生活,这种不尚繁华的作风,不得不说是源于父亲的影响。

其实,在高中时期,她这种淡泊之心就已初露端倪。当时,高中国文老师在班上讲诗,课后便让学生们效仿着作诗。杨绛才思敏捷,一挥而就,其中有一首名叫《斋居书怀》的诗就被校刊选登:“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脱俗。”

如此高雅超脱的境界出自她这位高中女学生之手,自然会让老师大为钦佩,惊叹不已,于是批阅道:“仙童好静。”

杨绛之所以能如此,大抵归因于她的父亲杨荫杭。他用他的高洁之风,化成满满的爱,给予杨绛以教诲、以温暖,让她自小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更形成了良好的心性。

漫漫人生路上,能获得如此珍贵的精神财富,于杨绛,于任何人,都是能受用终生的至宝。 fqIegMO+DR4CwFRcB+FNgcUNvVcAQq4/ZBtRYMPGXtk6gVW1F1h+9rddNLfIFe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