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红庙子的由来

“红庙子”是乌鲁木齐最早的别名,在新疆历史上曾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晚清、民国时期,新疆本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到红庙子去!”或“逛红庙子去!”然而在新疆建省前,乌鲁木齐当地的居民也仅有数千人,“红庙子”自然是当地人口聚集的一个闹市区域。

据记载,乌鲁木齐历史上曾有过三个不同的“红庙子”。第一个红庙子在哪里呢?昝玉林的《乌鲁木齐史话》记载:最初的红庙子就是明朝故城,即今天的九家湾一带,明朝末期被厄鲁特部称作“瓦剌国”的所在地。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在征讨准噶尔部的叛军时,“红庙子”在战火中焚毁。红庙子虽已焚毁,但那一带的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水源丰沛,气候宜人,所以清军在这里安营扎寨,从事屯垦。以后逐渐有内地的移民或“遣犯”均安插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清军入关以后,很快便吸收了中原汉民族的文化,清军及百姓亦将中原汉民族“三国”时期的关羽形象作为民族忠义的化身,即满人的武圣或“军魂”来加以推崇。由此,清政府在平顶山上修建了一座朱红色墙垣的关帝庙,于是人们便把这里称作“红庙子”。

这个“红庙子”坐北朝南,外墙黄红相间,前院有戏台,后院是大殿,屋脊为琉璃瓦装饰,殿内有关帝像。殿内绘有壁画,系三国演义的故事。院内东西两侧有厢房。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里都要举办三天的庙会戏,而城内的各大戏园子均要在这里演唱《牛郎配织女》。

《话说乌鲁木齐》记载,位于九家湾的平顶山上的最早的红庙子,曾为纪晓岚亲眼所见。他在《乌鲁木齐杂诗》中说:“今地俗称红庙,庙址在旧城(巩宁城)以东,不知何代之庙;因以名地,亦不知始于何人也。”

于维诚在《新疆建置沿革与地名研究》一书中说:在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在此地修筑了一座土城,起名叫作乌鲁木齐(urumqi),这便是乌鲁木齐最早的城郭。乾隆三十四年(1769),曾流放新疆乌鲁木齐的纪晓岚赋诗说“城旧卜东山之麓”。由此我们推断,最早的土城建在今天乌鲁木齐市的东侧平顶山上的红庙子。

在今天的过境公路上,远远眺望平顶山,还可以看见平顶山上“红庙子”朱红墙壁上那“道法自然”四个大字。

我曾去过这座道观,持慧小师父说:“目前在乌鲁木齐市周边,只有我们这一家道观,堂口有二十余个。”持慧的师兄插话说:“现如今乌鲁木齐的佛教场所有水磨沟的清泉寺、南山的法明寺、米东区的莲池寺三座;红山顶上的大佛寺仅是一个景点,红光山也仅是一个佛教文化场所。”

离开这个属于道教的红庙子道观三天后,我又如约再次赶到了红庙子道观,见到了这座道观的道长陈明德,他是茅山上清宗的第八十代传人。陈道长说,纪晓岚号观弈道人,其本人便是道人。他在流放迪化期间,就曾居住在红庙子道观里。在新中国成立前,乌鲁木齐历史上的道观也比佛教多,红山顶上有玉皇观,山下的道观也很多。历史上,红庙子道观也是历经劫难,几次失火。红庙子道观建于 1759 年,已经 260 年的历史了。这座道观建于康乾盛世毁于“文革”。1988 年,由信教群众募捐原址重建。

平顶山下有一条小路直通着历任红庙子道观羽化道长的坟茔。其中最大的一座坟墓约有 2 米高,有同治年间的,有光绪年间的,还有民国年间的,碑上的字迹已经隐隐约约,不太好辨认了。这些坟墓连成了好大的一片。

红庙子道观的南面便是一条下山的柏油路,直达山下过境公路。而过境公路一侧便是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铁片区,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乌鲁木齐市新建设的大型综合性的火车站、高铁站就在平顶山下西南方向二三千米的地方。毗邻车站一侧的就是万达广场,由此又带热了整个区域的地价飞升。红庙子道观的山下,俨然已经崛起了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的新地标。

第二个“红庙子”,就是我们今天人们所熟知的乌鲁木齐市的红山。乾隆四十四年(1779),出于祭祀的需要,清军在城北的制高点红山上,修建了一座玉皇庙。《话说乌鲁木齐》曾描述这座庙宇,“壮观醒目”。即使数里之外,也能一眼望到。不知不觉,玉皇庙便取代了关帝庙,而成了红庙子的具体所指。

2008 年红山 黄永中摄

清代,居住在乌鲁木齐的各民族官员都有着祭拜博格达山的习俗,谓之“望祭”!在当时,去博格达山峰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选择每年的春秋两季,在红庙子山上举行博格达山的“望祭”。每年春季的四月十五日,举行望祭仪式时,乌鲁木齐的最高行政长官均率领所有在乌鲁木齐的大小官员,列队整齐,穿戴整洁,一齐向博格达山峰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伴随“望祭”,这里还时常举办热闹的庙会。每当此时,山上山下是人山人海,热闹异常。乌鲁木齐大十字一带“津帮八大家”的颓废、演变、赓续,就是因为红山嘴的一场庙会,引发了陕甘人与天津人的一场械斗。

红山嘴山下便是来往十车道宽阔的车水马龙的河滩公路,乌鲁木齐河泛滥成灾,尚未收水入渠成“和平渠”之前,每年的洪水都会给乌鲁木齐人的生活造成很大困难。百姓为了镇住“河神”不要危害百姓,便在山顶上建了一座九级镇河塔。

如今的红山,已成为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象征。山顶上原来的玉皇庙早已被焚毁,被重新修建的一座气势雄伟的远眺楼所代替。站在远眺楼上,整个乌鲁木齐的景致都可尽收眼底。

20 世纪 30 年代,盛世才在统治新疆时期,为了显示“进步”将乌鲁木齐的大小庙宇全部拆除,红山顶上的这座玉皇庙自然也首当其冲,庙里的神像全部被移到了九家湾那座“老红庙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乌鲁木齐的高层建筑很少,仅有的几座二层楼建筑,大多是苏联人帮助盛世才修建的。那时乌鲁木齐的红山就是乌鲁木齐的一个制高点,从山顶可以看到几十千米外的一举一动。所以在清代时,红山就是乌鲁木齐这个区域的瞭望台,山下即设有关卡,遣放各地屯垦的人,是不可以随意走动的,只能在固定的场所屯垦、劳作。近两百年来,乌鲁木齐的红山一直发挥着这种瞭望、观察的功能,但当今红山的四周,已是高楼林立,高达三十余层的高楼也是鳞次栉比。而昔日乌鲁木齐的象征——红山便显得比较矮小,从远处看,还不及一座现代高楼高。尽管如此,依然不妨碍红山成为乌鲁木齐市的象征。只要一看到红山嘴,你很自然就会想到乌鲁木齐市。

除了前面这两座红庙子,据记载,乌鲁木齐历史上竟然还有一个“红庙子”,那就是今天的南关(南门)以东,今天的小东梁上,还有一座红泥垩壁的关帝庙。关于这一处“红庙子”,史料记载最少。《乌鲁木齐文史资料》说,因以地名,大概是由于南关土城不过二百米见方,而建于山梁上的庙宇,红墙高檐,也颇有镇城之势。因这个“红庙子”名不见经传,仅在一个小小的秃山包上,早就在“破四旧”或城市建设的滚滚洪流中灰飞烟灭了。

也许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所指的“红庙子”都不一样,也不知是这三个当中的哪一个。但乌鲁木齐的这个别名,却已牢牢印在了乌鲁木齐人的记忆里,且以各种传说、故事流传于乌鲁木齐这座城市血液里,流传于人们的记忆当中。 BmJLuEbMFMCg+wAQKwlG64D+ZBKaMV9zsIYRujrYi5eL9LtN1RYcxm8LjLalLo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