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流人诗篇

新疆是清政府遣发重罪官员的主要地区,史载:“文武职官犯徒以上,轻则军台效力,重者新疆当差。成案相沿,遂为定例。”据乾隆五十八年(1793)二月乌鲁木齐都统尚安奏称“流放乌鲁木齐的各种遣犯共有 3200 多名,均参加屯田生产。”而在《三州辑略》中记载:起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嘉庆十二年(1807)流放乌鲁木齐的大小官员是“册载 380 余员”。或许这 380 多名官员已包含在 3200 多名遣犯当中了。

乾隆三十二年(1767)翰林院编修纪昀流放新疆,典籍中也开始留下流人遣戍新疆的诗篇。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河北献县人,是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

纪晓岚 12 岁随父定居北京,师从戴亨。17 岁时参加乡试,24 岁中举人,乾隆十九年(1754)中得进士,入翰林院编修。时间不久,纪晓岚便牵扯进一桩泄密案,其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获罪,清廷奉命查抄。据后来追查,纪晓岚是泄密者之一,因而乾隆三十三年(1768)被革职充军发配至乌鲁木齐。

纪晓岚发配乌鲁木齐时,正值 44 岁,其在乌鲁木齐仅二年时间。其间,纪晓岚没有写下任何诗词,只是“草奏草檄,日不暇给,遂不复吟咏”,在获释返回京城途中,根据脑海中对边陲乌鲁木齐的深刻印象,追忆成了《乌鲁木齐杂诗》160 首。其回到京城后,又在其《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收入了大量在乌鲁木齐的所见所闻趣事。

纪晓岚遣戍迪化期间,正值乌鲁木齐迪化新城建造、扩建,新城连接屯城的时间,当时满城巩宁城尚没有兴建。纪晓岚遣戍乌鲁木齐的第三个年头二月,即乾隆三十六年(1771)他便得到自己释回的消息。而这一年正好是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近 16.9 万人东归祖国的那一年。纪晓岚获释返回的第二年,满城巩宁城便开始兴建了。

纪晓岚流放乌鲁木齐时,正值温福任乌鲁木齐都统。温福是满人,他的汉语水平不高,最初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中,错字、白字连篇,几次遭到乾隆皇帝的申斥。温福遂延请流放新疆的纪晓岚帮忙处理文牍奏章事宜。此后便再也没受到皇帝的申斥,进而官运亨通起来。

纪晓岚一生曾作有两篇长赋涉及新疆,均收入在徐世昌编纂的《大清畿辅先哲传》中。纪晓岚著有一篇《乌鲁木齐赋》不见经传,少为人知。在今天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内的西侧,建有纪晓岚的“岚园”,以纪念这位学人在此留下的印迹。

纪晓岚释回 52 年后,清道光九年(1829)又一位清代著名学人史善长被遣戍乌鲁木齐。

史善长(1768—1830)字春林,浙江山阴人,潇洒倜傥,才华出众。道光年间,应童子试不第,后依照朝廷例捐了个知县。后被任命为江西余干县知县,仅任职一年多,便深受百姓爱戴,所治理之县也得到大治。后因为失察之罪,被褫夺官职,遣戍乌鲁木齐。其在乌鲁木齐约三年时间,即被释回。史善长时年 63 岁,著有《味根山房诗抄》。

当行走到哈密时,史善长赋诗一首《至哈密》: “将身裹入黄沙里,头昏气促口侈侈;人烟一缕残魂起,伊州三日驻行李。” 因为史善长年事已高,漫漫长途,他怎抵得上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行路之难竟如是,此身能得几回死。骨肉拼吹化虫豸,且领南行票一纸。” 遣戍乌鲁木齐之旅,对于史善长来说,无异于就是一次艰难的死亡之旅。

过哈密以后,史善长便感到头昏脑涨,呼吸急促,疼痛不已。到了吐鲁番后,他便觉得濒临死亡一般。因为史善长毕竟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了,出关肯定不会像年仅 44 岁遣戍时的纪晓岚那般轻松自如。史善长仿佛交代后事似的回忆了其一生:“生死地有定,悲苦徒伤情;就令从此逝,神完魂亦清;痛念幼失怙,母氏抚育成;有姊早出嫁,无弟难为兄;妇死媳荏弱,初学作羹汤;孙虽不异儿,年少事未更;闻我死关外,惨惨哭无声。”想来史善长也是悲从中来,在幼年时父亲便过世了,是母亲将他抚养成人。如今自己的夫人已死去,儿媳妇也柔弱不堪,孙子还年幼。自己却又发配关外,当他们听到我死在了关外,不知道哭得会多么伤心啊!

当行走到吐鲁番时抵达乌鲁木齐后,史善长又写得一首诗《到乌鲁木齐》:

到戍如到家,喜得息行李;况我病狼狈,九死一生耳;初望见汉城,一道烟光紫……何处秀野亭,久圮无遗迹;酒肆错茶园,不异中华里;……两仆掖我下,摇摇步难徙;……乡友四五人,亲情骨肉比;劝慰伴晨昏,饮食谋甘旨;一笑语我仆,到此即便死;已胜吐鲁番,黄钱无半纸。

史善长遣戍乌鲁木齐来时走的是哈密—吐鲁番—达坂城这条路,三年释回时走得是乌鲁木齐—阜康—奇台—木垒—巴里坤这条路,从其沿路所写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一点。史善长遣戍乌鲁木齐期间,七月曾与几位友人踏游水磨沟,留下了“塞上山多却少水,听说水字心先喜”“青山露面远相迎,不曾见水已闻声”“谁触机心将磨置,雪花玉屑时盁器”等诗句。

道光十二年(1832),史善长得到了自己将被释回的消息,心情也立刻变得舒畅起来。在《巳卯三月初四日自乌鲁木齐起程东还夜住古牧地》诗中,史善长眼里看到的青山也变得多情起来。“恩许东还得自由,苍茫鸿爪雪泥留。离情待付春冰解,呜咽清溪不肯流。青山如主最多情,留住斜阳送客行。入耳顿教相思慰,绿杨阴外叱牛声。纪略诗编第一程,还乡人爱马蹄轻。于今南下无游牧,胜有垂杨惯送迎。”道光十二年(1832)史善长被释回的七年后,他的又一位浙江同乡江南才子黄壶舟也遣戍来到了乌鲁木齐。

黄壶舟,名濬,字睿人,号壶舟,台州太平(今浙江温岭)人。道光二年(1822 年)进士,历任江西萍乡、雩都、临川、东乡、彭泽等地知县,署南安府同知。道光十一年(1831),黄濬因在彭泽知县任上,境内“客船遭风失银,被诬为行劫,落职后又遭陷害,被流放,道光十九年(1839 年)抵达戍所乌鲁木齐”。黄壶州于道光十八年(1838 年)启程,次年夏季抵达新疆乌鲁木齐,先寓东关,后移居城中八条巷,自题寓所为“四素堂”,自称“四素老人”,以示淡泊名利,安之若素。其间,他曾奉命管理城郊铁厂,从事批阅试卷等文教工作,以及教授乌鲁木齐都护惠吉的两个女儿。黄壶州在乌鲁木齐期间,更对红山情有独钟,以至于将游历见闻“聚叶为薪,积叶成屋”荟萃汇集,冠名为《红山碎叶》。撰写了许多与红山有关的诗词,如《望红庙次韩昌黎山石韵》《迪化州红山》《二月十三日赴汉城过红山嘴》《红岫迭霞》《晴雪戏占》《辛丑花朝过汉城途中口占》等。

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将两广总督林则徐与闽浙总督邓廷桢革职,均从重发配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十月七日抵乌鲁木齐。以禁烟抗英的凛然正气闻名于世的爱国英雄林则徐,受到此地都统、提督、道员及流放边城的黄濬等人的热情欢迎。时隔三年后的元宵节前后,林则徐奉旨赴南疆勘查垦荒又路经乌鲁木齐,“都护、观察诸人坚留过灯节”。他乘兴与黄濬、黄冕等友人同游红庙,饮酒话别,吟诗对词,所见“元夕灯市颇盛,自城内至东关外,通衢多竖牌坊,燃灯数夜”。因黄濬与林则徐的人品、才学、命运相近,自邂逅即结为知音。两人常书信往来,酬唱歌吟。黄濬赋诗盛赞其友“戍客相逢皆骨肉,诗才无敌有云泥”。林则徐收阅后,回赠词《金缕曲·寄黄壶舟》云:“沦落谁知己,记相逢,一鞭风雪,题襟乌垒。同作羁臣犹间隔,斜月魂消千里。爱尺素,传来双鲤。为道玉壶春买尽,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远在天涯,沦落人结为知交,情系边城红山,醉酒话别,交谊深笃。黄濬后来将谪戍乌鲁木齐的吟诵诗章汇集为《壶舟诗存》一书,林则徐为其人作序,文曰:“为诗若文,能深涵万有,不主故常,汪洋恣睢,惟复所适,窥其意境,若长江之放乎渤澥,竹木舟扁舻,不遗巨细,而无乎不达。”

林则徐非常推崇黄濬诗文的气雄、笔健。二人短聚长离,然而心驰神往,“分手离居时,以邮简相倡和”。追忆其“剪烛论文,连宵不息,各出其丛残,相评骘商略去留,不存形迹”。黄壶州在《红山碎叶》记载: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三日,巴里坤地震,城宇坍坏,毙人无算,闻信恻然”。故和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韵律作诗一首,以抒发忧民之情怀。次年,黄濬奉命督修巴里坤地震后之重建工程,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十月方才完工,令他欣慰的是就在此年年底接旨获释东归。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正月,黄壶州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流放生涯,自东归后一直从文游学于江南各地,并相继撰写出《漠事里言》《倚剑诗谭》《东还纪程》《壶舟诗存》《壶舟文存》《红山碎叶》等书籍,以及编写出可供上演的两种杂剧。晚年他主讲于黄岩萃华书院、太平宗文书院与鹤鸣书院,教学之余,吟诗作赋,著述立说,而所著笔记《红山碎叶》则为黄濬流放乌鲁木齐期间的真实写照。

据《红山碎叶》书前“台州壶舟黄濬自叙”所知,此书实为清代文人游记随笔之文体,故刊本定名为“台州壶道人随笔”。此作类似嘉庆年间,先后发配于伊犁的清代文人洪亮吉之《天山客话》与祁韵士之《万里行程记》,如实记录了西行沿途山川城堡、名胜古迹、行程道里、风土特产、饮食起居、民族风情,兼有引经据典,考证、演绎、评述,以及附录诗词文赋,惯常将流放见闻,随手疏记,投行箧中,抵戍或遣返后,再略加编缀成篇而流传于世。

李銮宣(1758—1817)是又一位遣戍乌鲁木齐的著名人物。李銮宣字石农,号伯宣,山西静乐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李銮宣与洪亮吉同一年考中进士,李官至云南按察使。嘉庆十一年(1806)夏,“于龙世恩戮毙龙显恩一案,平反错误,被参革职”。尚未离任,又查出另有积压案件二十余起,遂一并下旨拿问。

嘉庆十一年(1806)十一月十四日降旨,经查李銮宣耽搁案牍,系父亲病重,精神昏聩所致,属自籍诿词,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

李銮宣接旨后,将父亲送回家乡,即行赴戍。出关时,禁不住赋诗曰:“春风吹不到,抬眼见天山。一万八千里,流人过此间。莫须惊远戍,犹复冀生还。去去频回首,行行今出关。”

李銮宣自哈密翻越天山到巴里坤,从木垒走奇台,长途跋涉到乌鲁木齐。当时遣戍乌鲁木齐的流人约 372 人。李銮宣在乌鲁木齐时,做《壶中》一诗:“壶中岁月幻中身,闭户钞书又浃旬。昕夕往来皆戍客,古今迁谪几诗人。庭花沐雨生秋色,暮燕倚风结比邻。抬眼天山万年雪,一回凝睇一伤神。”

李銮宣在乌鲁木齐不过三年,嘉庆十四年(1809)适逢嘉庆帝 50 大寿,大赦天下,李銮宣得以释回。

李銮宣释回后,官至广东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嘉庆二十二年(1817)九月二十四日,旨令其代理云南巡抚。但谕令发出还不到一个月,李銮宣便于十月十一日去世了。其流放期间著有诗集《荷戈集》。 eS+0bveGdRzTthah7+XX568silNi0EcaKN5Dmpm9MkWKVc5Kc1Xpop2RrW4j3MT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