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兴办义学

乾隆三十二年(1767),乌鲁木齐办事大臣温福奏请在管辖内各城均设立一所义学,教授兵民子弟学习文化知识。他对设立义学的教师及教师的薪酬均作出了安排。当时在迪化州设立虎峰书院一所,“膏火地六百五十亩,岁获租银四十两”。其后在昌吉、绥来(玛纳斯县)、阜康、济木萨、呼图壁、奇台县各设立一所书院,教授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也安排孩子们学习射箭等课程。

乾隆三十四年(1769),乌鲁木齐办事大臣温福再次奏请各县设立正式的学堂,并扩大教授学生的范围和规模。温福的奏请即单独增加一笔开支来作为学堂教师的薪资。迪化直隶州学堂,“奏准学额岁入文生四名,武生四名”。同时,在乌鲁木齐办事大臣所管辖的昌吉县学、阜康县学、绥来县学、镇西府学、宜禾县学、奇台县学都对学堂校址、教室等作出布置安排。在当时那个时代,通过义学、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是文化传承的很好形式。

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清朝统一新疆之后,内地各省区大批汉族军民来到新疆,自然随之输入一些汉文化习俗与娱乐形式。乌鲁木齐每年隆重热闹活动的场景莫过于各种传统节日:如年节、元宵节、土地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据齐清顺先生的系列文字介绍:“年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故当时也称元旦。”“元宵节在正月十五。由于这天夜里要张灯庆祝,故又称灯节。”“土地节在农历二月初二。传说这一天是土地神生辰。”“端午节原称端五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新疆汉人在这天也要赏月庆祝。”

“满汉两城之元宵灯火最盛,汉城尤盛于满城。店面各有灯棚,大店户是灯尤多。然无甚奇巧,大率玻璃沙画而已,佐以锣鼓讴歌,店面施放花筒流星之属,亦有过街龙灯,类如内地乡屯之制,无甚可观。惟秧歌最丑怪,一人扮白苒花面红缨帽,白皮反穿,手执伞灯。领队数人扮如魑魅魍魉,花衣蓬首,数人扮如武士,数人扮如浪子,数人扮如妓女……”黄壶舟给我们描摹记录了一幅活灵活现的乌鲁木齐元宵灯会时商业繁华的场景。

逢年过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各种文化娱乐形式,自然会有一些内地传入的戏曲乐舞演出。清文人纪晓岚曾写《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并自序:此地“今已为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并吟诗:“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行到丛祠歌舞榭,绿氍毹上看棋枰。”“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军邮岁岁飞官牒,只为游人不忆家。”“玉笛银筝夜不休,城南城北酒家楼。春明门外梨园部,风景依稀忆旧游。”并注说:“酒楼数处,日日演剧。数钱买座,略似京师。”还说:此地梨园数部遣户中能昆曲者甚多。“元夕各屯十岁内外小童,扮竹马灯,演昭君琵琶杂剧,亦颇可观”,另有“春社扮番女唱番曲”。

黄壶舟来此地,汉文化风俗依旧如故,所以大有感触,他在《红山碎叶》中真实地记载了边塞戏曲乐舞及民俗娱乐活动的所见所闻。演技之人常聚首于“每岁神会,最多俱八月以前,恐下雪也,正月灯市最盛”。所擅长表演“太平歌”,逢时“万室云连,官舍列居,市贾辐辏,虽在关门数千里外,而林总熙熙,如登春台,羁人无事,惟日听太平歌而已”。“太平歌”亦称太平调或太平鼓,此种乐舞形式最初见于宋代城镇街巷瓦肆。

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中也谈及:当时流行于边城的内地汉人戏曲有京戏、杂剧、昆曲、越剧、楚调等,同时还提到在“鼓冬鼓冬画鼓”伴奏声中所表演的“夜赛神”祭祀仪式。

后来,乌鲁木齐又陆续出现了“清华班”“新盛班”“吉利班”“三合班”“天利班”等戏曲班社及大批知名艺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新疆传统乐舞与戏剧文化的发展。 8ySQXmNUS3usuUyfvx0UTZ89wGBwr83oObiufBxMbro/fi+elgghoLrSa0wVMP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