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乌鲁木齐是由屯城发展起来的,屯城建立时,四周便建有五百间铺面用以出租,即“街市房屋渐加稠密”,“挈眷屯田民人陆续前来,其贸易人等亦接踵而至,计开设市肆五百余间,开垦菜圃三百余亩”。于是,政府开始“酌量定额收租”。
当时在迪化亦流行一句话“有了财神楼,穷人能抬头”。鉴于此,乾隆五十八年(1793),倡议在迪化新城连接屯城的肇阜门附近修建了一座财神楼。
到了乾隆末年“南关厢长二三里,买卖商贩市肆俨然都会(厢一城内外街旁廊房商店)。当时雅尔(塔城)的黄金、和阗的玉石及制品、乌什、鄯善、吐鲁番之皮张以及牲畜、干果均集中于此地贸易”。当时的迪化人可以吃到从北京运至归化城(今天的呼和浩特)又从归化城通过骆驼转运来的海鲜。
《红山碎叶》记述:乌鲁木齐商业“繁盛在南关,百货皆集,外夷贸易商贩俱至。巡检署在其间,而土妓曲儿娃一千多家并栖之”。当时的繁荣亦可见一斑。
2002 年拍摄的西大桥
同一个角度,2018 年拍摄的西大桥夜景,瞬息之间浓缩了 16 年的发展。
大小西门、红旗路等重点商圈市场成为辐射全市乃至全疆的区域性商品集散地,中山路、解放南路更是荣获“中国著名商业街”和“中国特色商业街”称号 徐连生摄
西大桥今夕对比 上图 薛建忠摄 下图 吴强摄
纪晓岚曾有诗云“谁言天马海西头,八骏从来不易求;六印三花都阅遍,何曾放眼看骅骝”;“富商大贾聚居旧城,南北二关夜市即罢;往往吹竹弹丝,云息劳苦;”“廛肆鳞鱗两面分,门前官柳绿如云;夜深灯火人归后,几处琵琶月下闻”。这均是形容当时乌鲁木齐商业市井的繁荣景象。
当时,迪化屯城建成后,在城的四周便建有五百余间商铺,招徕商家来承租。《三州辑略》说:乾隆二十七年(1762)办事大臣旌额理等具奏,“乌鲁木齐商民开设铺面房五百余间,酌量作为三等,头等者三钱,二等者,二钱,三等者一钱,按月收取。”“菜园地每亩每年收租银一钱,商旅买卖牛羊马匹等项牲畜每两抽银三分。”
从乾隆二十八年(1763)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乌鲁木齐房租园地租牲畜税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乌鲁木齐一步步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
民国以后,迪化屯城成为新疆土特产商品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商贸货栈、货场比比皆是。地毯、桑皮纸、干果、土布、活畜、丝绸、毛皮、药材、民族服装、鞋靴、皮革、首饰、铜制器皿等土特产经营非常显著。手工业作坊也集中在这里,今天的自治区贸易厅后门一带即为皮坊区,熏制烟掌、加工面革。南门以外则是染坊区,染制带色土布以及褡裢布的地方。今天的乌鲁木齐市新华书店一带即为磨坊区,糖坊、粉坊、油坊均集中在这里。
绿营兵既然有战马,战马的马料也是一笔不小的消耗。驻扎在乌鲁木齐巩宁城里的满营兵的口粮马匹,每年需要“迪化州供支京石粮 51638 石”。
驻扎巩宁城里的绿营兵丁及其官兵眷属,他们每天的一日三餐,还有七千余匹战马的草料供给,都需要一个庞大的供应体系才可以完成。这还只是一个巩宁城,还有迪化新城里的汉城,以及迪化屯城均需要大量的粮食、蔬菜等副食品来进行供应。这便是乌鲁木齐周边那些城堡惠徕堡(今六道湾)、屡丰堡(今七道湾)屯堡一百多园户种植蔬菜所起到的供应作用。
乌鲁木齐屯垦的农田和菜圃,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当时乌鲁木齐的菜圃分为大畦、小畦两种。小畦大都集中在城市的周边,多种植早春和经济价值较高的“细菜”,如山药、百合;大畦菜圃则以种植一些秋冬菜为主。屡丰堡(七道湾)地区,起初是粮、菜兼种,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巩宁城建成后,满城驻扎的满营官兵及眷属骤增至一万多人。因为满族人喜好抽旱烟,迪化也只有东北迁来的锡伯营和索伦营种植。后因满营锡伯营、索伦营在乾隆时期几度驻扎,便把旱烟带到了迪化屡丰堡种植。因为屡丰堡水土特别适合旱烟种植,所以屡丰堡的“索伦烟叶”也闻名全疆。
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时七十一(姓尼玛查,号椿园)在其所著的《西域闻见录》中说,迪化城当时“字号店铺,鳞次栉比,市衢(街道)宽敞,人民辐辏,茶寮酒肆,优伶歌童,工艺技巧之人,无一不备。繁华富庶,甲于关外”。
乌鲁木齐铁厂当时在城东水磨沟温泉边,从事掘矿炼铁的人多为内地遣送来的犯人。黄壶州在《红山碎叶》中记载:“例载废员派管铁厂者,十年之限得减三年。”“铁厂系武营办理,派管之员无从参与,不过棒檄而已。”他在公务之余,常吟诗作赋,《壶舟诗存》中即收有不少吟诵水磨沟与铁厂的篇什。如他在《水磨沟》一诗中吟咏:“水磨沟,六磨流,三磨四磨为最优。山夹亭榭夏当秋,歌舞奕射无不收。人人皆醉红裙酒,独我探源石龙口。”水磨沟在乌鲁木齐清代历史上,不仅以铁厂、磨坊、制币厂载于史册,更以风景优美闻名遐迩,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迪化周边屯垦所产生的巨大成效,保证了这几座城池的日常生活的需要。随着农业、畜牧业发展,乌鲁木齐的手工业也得以慢慢地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