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巩宁城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迪化新城建成约七年后,清政府又开始建造了巩宁城,历时近两年时间,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九月十五日建成。

巩宁城,即今天新疆农业大学校内。巩宁城是当时清政府在迪化建造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城池,但巩宁城仅仅存在了八十年,便毁于清同治三年(1864)逆匪索焕章勾结宗教阿訇妥得璘发动的那场叛乱。

按照清代在乌鲁木齐周边建立的 24 个大小城堡的排序,巩宁城位居第15 个城堡,但就规模而言是最大的一座城堡。而就其军事地位而言,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乌鲁木齐建立屯城开始,其在此后的 153 年中,巩宁城一直作为乌鲁木齐的政治、军事中心而存在,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皇帝,长达 91 年。

当时迪化屯城已建成 13 年,迪化新城也已经建成约 7 年,乌鲁木齐的商业已相当繁荣,形成了新疆北疆的一个经济中心。迪化周边已建成了大大小小14 个城堡,而且乌鲁木齐周边的屯田事业蒸蒸日上,已取得显著成效。

此处的农业基本不靠天上的雨水,引天山雪水灌溉,土地肥沃,无须粪田,一年下种一石可以年产 8 石粮食,一兵垦种可以供养 15 人消费。仓储殷实,陈陈相因,以致储存的粮食多到腐烂变质。当时流放于乌鲁木齐的纪晓岚曾在释回东归时赋诗说: “割尽黄云五月初,喧天满市护柴车;谁知十斛新收麦,才换青蚨两贯余。” 诗中注释说: “天下粮价之贱,无逾乌鲁木齐者,每车载市斛二石,每石抵京斛二石五斗,价只一金,而一金只折制钱七百文,故载麦盈车,不能得钱三贯。”

当时乾隆考虑在乌鲁木齐驻军、筑城,不仅因为乌鲁木齐的粮食充裕,粮食再不需要西调,而且因为此地产煤、产铁。在乌鲁木齐的河东已无平原,只有妖魔山的北面还有一处依山傍水的平原,可用来建城,且有险可守。

此外,乾隆选择在乌鲁木齐筑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昌吉屯官过节期间,屯官调戏屯民妻女为其陪酒唱歌,激起屯民愤怒,由此引发屯民杀死屯官。后此事不断发酵,从昌吉到迪化,屯民串联返乡。当时,清政府规定:在乌鲁木齐屯田的屯民不得随意离境。当时迪化的红山嘴设有卡伦,“乌鲁木齐南界天山无路可上,北界苇湖连天无际,淤泥深丈许,入者辄灭顶”,迪化城西“万木参天仰不见日,绵亘数十里”,在乌鲁木齐的河东,均有城堡可以控制,清军在乌鲁木齐河以西以逸待劳,镇压了昌吉屯民的骚乱,事件很快得以平息。四年后,清军选择在乌鲁木齐河以西的巩宁城筑城,也是为了预防或弹压遣戍边民的骚乱,且防止昌吉、呼图壁屯户擅自离境。

乾隆三十七年(1772),经陕甘总督文绶报请中央政府,调派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宁夏绿营精壮兵 1500 名,普通兵 300 名赴迪化河西修筑满城,负责建城的官员系乾隆侍卫乌鲁木齐巴里坤等七城满汉屯田官兵事务大臣索诺木策凌。乾隆三十七年(1772),索诺木策凌补授参赞大臣。乾隆三十八年(1773),乌鲁木齐实行都统制,索诺木策凌即为乌鲁木齐第一任都统。

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建城,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巩宁城乾隆三十七年建筑,周里三分,高二丈二尺,五寸厚,一丈七尺城濠,宽二丈,深一丈,城门四:东曰承曦、西曰宜穑、南曰轨同、北曰枢正,城楼四,敌楼四,角楼四。城中鼓楼一座。”巩宁城内还建筑了很多辅助设施,城内“门的周长 9.3 千米,平均每面墙长约 2.3 千米,对角长 3 里。墙高:东部 2.35丈,西墙高 1.95 丈,墙厚 1.7 丈,墙上可以行使马车。城门、城楼、敌楼、角楼各为四个。城中有鼓楼一座,衙署即各种房屋共计 9550 间”,到嘉庆年间不断完善。

《乌鲁木齐史话》说:“巩宁城里的建筑,更是光怪陆离,斑驳绮丽,军署官衙全部是碧瓦朱门,华表石狮。为满营官兵所修建的六千五百多间营房,全是砖壁石阶,富丽堂皇。”

巩宁城的建设,共使用了公款 10 万银两,粮食 2000 余石。在当时同类型的建筑工程中,花费的银两属于很节省的。因为全部城建,都是兵士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建造的。

巩宁城建成后,整个迪化屯城、迪化新城等的行政中心便悉数移到了巩宁城。乌鲁木齐的提督府及汉营官兵驻扎在迪化新城内。

如今新疆农业大学背后过境公路的对面仍保留着“马料地”的站名,应该就是当时巩宁城圈养一万多匹战马,饲养马匹、供应马匹草料的地方。 GARteFeEBulQQFsgt13oriDaQTAEU3OfBFaoMih2rybhjpbzRV4250C18T9nkaq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