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例研究是实地研究中的一种质性方法。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界就掀起了课例研究的热潮。由于这种方法与学习共同体本土化改革的内在契合,掌握和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成为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及骨干成员专业发展和研究启动的一种急需,于是催生了《学习共同体:用课例告诉你》这部著作的问世。
陈静静博士是一位既有学历又有学力的教育研究者。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地走出学术象牙塔,一头扎进中小学教育的沃土之中。她观察一线教师课堂教学高达3000多节,分析学生学习观察记录5000余份。并且,她勇敢地站上中小学讲台,以身示范语文、数学、英语等多节公开课,现场激发起一些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令一线教师心悦诚服。与此同时,她还进入了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美国路易安娜州立大学等教育机构深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真正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学习共同体课例研究,她将学生参与,师生、生生互动,学校、家庭与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和影响有机融为一体,助力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创造能力的形成。通过在全国几百所中小学的实践,她静悄悄地改变着课堂生态环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自己。而教师自身的改变和专业成长才是学习共同体改革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反复通读全书,可以发现陈静静博士的学习共同体课例研究具有深入浅出、操作性强的特色。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陈静静博士阐释:学习共同体的课例研究,立足于特定的实践情境,意图解决真实的教育问题,并针对挖掘出来的“论题”与“难题”进行深入探索,以发展和创造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具体而言,这种研究鼓励所有教师以平等的姿态,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外显行为,客观分析学生外在行为产生的内在心理成因,揭示真实学习的发生机制和深度学习的演进历程。这反映出这部书的写作建立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
进行课例研究涉及五种要素的相互支撑与制约。(1)课堂观察:旨在收集课堂中发生的事件及其细节,这种观察是进行课例研究的准备和基本前提。(2)收集完整证据链:以学生为对象,收集学习案例,形成对学习的完整分析证据链,并据此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和学习发展的逻辑,以反思原有的教学框架。(3)关键事件研究:在完成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将研究聚焦、指向在完整而连续的学习历程中对学习本身有重大阐释和表征作用的事件,特别着重于引起学习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4)重构课堂:从呈现教师“教的历程”转向学生“学的历程”。在学生的学习逻辑无法顺利呼应到学科逻辑之时,教师要以学习历程反思教育立场,以学习逻辑来引领学科逻辑,重构学习设计,改变课堂生态。(5)成果表达:对于教师们来说,做课例研究的目的是改进和创新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用行动去改变现状,突破自我,最终用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实发现”,记录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和激励他人,呈现普通教师蜕变为教育专家的研究历程和成果。
这本著作中选择的课例,都是在复杂的多因素影响的问题情境之中真实发生的教育情境,引导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上。不同学科的课例都能代表学生个体和群体发展所呈现的历史性与现实性、顺序性与阶段性、相似性与差异性、外显性与潜在性等某一方面的显著特征,以丰富教师学习研究时的感受和体验。同时,让老师们联想到这些真实问题和典型性所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涉及的相关数据、政策和法规,充分展示出课例研究的资源性,对提高普通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至关重要。
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学习的重要证据是课例分析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涵盖学生认知,包括具体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和思考习惯等。情感包括对学科的情感、对师生关系或者学习同伴的情感变化等。行为,如表情、动作、语言等多方面的转变,这种分析是一种深层次的探究,可以发现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解决过程、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它成为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的困境和需求、有效改进教学和个别指导学生的重要依据。
陈静静博士用自身的行动告诉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每一位立足于平凡岗位的教师,只要肯于转变自己的身份,重新做回学生,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投入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真实教育问题的课例研究中,就会摆脱惰性干扰,规避职业倦怠,对教育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更快地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杨晓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8月6日于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