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儿童发展范畴表现指标》
大肌肉的活动协调力:能掌握身体平衡力和四肢的协调能力;能掌握大肌肉的活动技能,控制肢体动作;能掌握肢体空间的概念。
英国《EYFS早期学习与发展目标》
身体发育:有控制的、协调的活动;自由行走、钻过、爬越或穿越平衡及攀爬器械。使用各类大小运动器材。
南非《早期儿童发展服务纲要指南》
儿童身体的发展:鼓励儿童多进行跑、爬、跳、单脚跳、平衡等动作的练习,从而发展他们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
韩国《全国幼儿园课程》
健康之基本的运动能力:开展动力性运动,开展静力性运动,操作器械的运动,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法国《对母育学校的方向指导》
体育活动:敏捷游戏、速度游戏、对抗性游戏以及伴有歌唱的舞蹈,可以提高协调能力。幼儿表演由他们自己创作或由教师建议的动作,可使幼儿得到充分的表现,展示他们的能力。通过律动,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通过表演哑剧,培养幼儿身体的表达能力。
新学期来到,面对新的户外场地和运动器材,大班的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
今天,孩子们根据前一天商讨出的规划,选择材料、布置运动场景,然后在梯子搭建的桥上开心地走着,跨越木桩障碍,滑下木板滑梯……突然,梯子桥那里出现了拥堵,小伙伴都在催促着韩韩:“韩韩你快点儿啊!”“韩韩你快爬上去啊!”“韩韩,我们等了好久,还要去玩前面的游戏呢!”只见韩韩双手紧抓住木架两边,身体蹲在梯子第一层横杠上一动不动,不再往前走了。听到小伙伴的催促,韩韩突然呜呜呜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我害怕!”老师跑过去把韩韩抱了下来。接下来的时间,韩韩一个人靠在墙壁边,不再参与活动了。老师问韩韩:“韩韩,怎么不和小伙伴一起玩啊?”韩韩很委屈地说:“老师,我想玩梯子桥,可是……我害怕!”老师说:“待会你把自己的苦恼告诉小伙伴们,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好不好?”韩韩抬起头,擦干眼泪:“好!”
运动回顾分享环节,孩子们讲述着自己的运动状况。可乐说:“老师,今天我们玩的时候,韩韩哭了。”明明说:“嗯嗯,韩韩说不敢玩梯子桥。”媛媛说:“因为韩韩不过桥,我们等得有些着急,别的好玩的运动都有点儿来不及玩。”老师说:“我发现韩韩今天很伤心,也很委屈,一直不愿意玩,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听韩韩说说。”韩韩小声说:“梯子桥很好玩,我很想玩,但是……我玩走小桥游戏时会走不稳,我很害怕,不敢往前走。”老师说:“我们一起想办法帮助韩韩好吗?”“好!”孩子们开始小声议论,可乐第一个分享自己想到的办法:“韩韩害怕肯定是因为桥太高了,我们要把桥架矮一点儿。”媛媛说:“我不同意。我想玩梯子桥,有挑战。”“我同意架矮点儿,因为会有小朋友需要矮桥。”“我不同意。”孩子们因此发生了小争执。老师问道:“有什么办法可以满足不同小朋友的需求呢?”可乐说:“老师,我想到了,我们可以搭两座桥,一座高桥、一座矮桥。”
第二天,孩子们如约多搭建了一座矮桥。韩韩开始过桥,她尝试将一只脚跨进第一个轮胎里,然后另一只脚再跟上来,接着用这个方法跨进第二个轮胎……慢慢地,韩韩走过了轮胎桥。老师说:“韩韩真棒,一步一步慢慢来,就可以顺利通过哦。”小伙伴们也拍起手来:“韩韩真棒!”反复了几次后,韩韩不再紧张,她开心地对着前面的可乐说:“可乐,我想学学你的过桥方法。”只见韩韩学着可乐的样子,双脚叉开踩在轮胎的上面慢慢向前走,最后顺利通过了轮胎桥。韩韩激动地跳着说:“老师,我成功了,成功了!我也不害怕了!我明天还想去高桥那里试试呢!”
1.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幼儿不同的需要
幼儿们是自己成长发展的主角,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个性和禀赋。案例中的韩韩想要玩高高的梯子桥,但是因为动作平衡能力不够,产生了害怕心理,无法成功走过梯子桥。在小伙伴的催促下,她情绪爆发,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正如《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面对这一情况,老师充分理解和尊重该幼儿的发展差异,持续关注,正面疏导。通过分享回顾让其他幼儿了解韩韩的苦恼,一起帮助她想办法解决,及时舒缓她的情绪;支持建矮桥的办法,鼓励韩韩加入到建矮桥的过程中,在韩韩顺利通过轮胎时适时鼓励,使韩韩获得愉快的运动体验,韩韩的平衡能力与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都得到了提高。
2.重视品质,激发幼儿勇敢面对挑战与挫折
体育活动具有一定挑战性,在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逃避;遇到困难要想办法积极面对,不气馁。案例中的韩韩虽然害怕,但愿意坚持尝试过梯子桥,虽然未能如愿,但勇气可嘉。作为老师更要保护她在体育运动中这种不怕挑战的体育精神。因此,老师在韩韩短暂受挫时理解鼓励,在分享回顾时集中谈论,帮助韩韩正视困难,积极引导,通过由简到难的游戏材料,不断鼓励韩韩进行有目标的锻炼。同时,韩韩通过同伴学习也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巧,逐步增强自信,提高了自身的平衡能力与动作协调灵活性。
1.注重观察与保护,保护幼儿的身体安全与心理健康
在开放性的体育活动中,老师除了保护幼儿的安全,注重安全教育,还应持续关注每个幼儿的运动实况,注重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并通过对出现突发状况的幼儿进行重点性观察与适时介入,及时发现矛盾冲突,即时缓解、疏导幼儿情绪。
2.注重回顾,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视每次户外运动后的分享回顾环节。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幼儿的表达进一步理解他们的行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老师在此环节中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既可以了解他们在活动时的运动状况,又可以通过追问有效聚焦运动时遇到的问题与矛盾。在分享回顾结束前,老师归纳总结幼儿提出的建议,可以进一步提升、拓展幼儿的整体经验。
3.实践体验,在信任放手中支持幼儿对运动的理解表达
在面对运动中的困难或苦恼时,老师隐身退后,鼓励支持幼儿根据自己与同伴的想法(规划)自主建构运动场景,幼儿们在这种氛围下更愿意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他们可以依据自身的需要挑选搭建运动场景所需的材料;在与同伴的交流探讨中逐步调整材料建构方式,完善运动场景;不靠教师的讲解与示范,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来习得运动方法;在无数次与同伴的学习互动中积累更多的运动经验。在这种自主运动中,老师尊重幼儿自己的运动方式,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于运动的理解。
4.创设情境,在多种活动交互并行中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
幼儿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的发展,单靠一项活动是无法达成的,因此,老师需要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渗透。通过观察了解,老师要及时发现幼儿运动中的薄弱之处,积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鼓励幼儿主动参与,不间断地锻炼,逐步发展他们的各项运动能力。
1.接触自然,走进利于幼儿直接感知体验的环境
多带幼儿去户外玩耍,树上一颗掉落的松果、路边一堆散落的石头,都可以成为幼儿锻炼的材料,他们会利用这些材料来进行跳跃、抛接、投掷等多种多样的运动。多接触自然后,幼儿更愿意玩,家长可以带他们在户外走田埂、爬山坡、采果子、滚草坪、滑土坡……不断创造条件发展他们的身体平衡能力,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保证幼儿安全的情况下,我们要敢于放手,我们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小探险游戏、愿意接受对他们稍有难度的小挑战。
2.因人而异,尊重支持幼儿按照自身速度、阶段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家长面对孩子的某些运动弱项时,不要进行纵向比较,要看幼儿的横向发展,用赞美的眼光捕捉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鼓励。家长们需要充分尊重、信任幼儿,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针对他们的运动弱项循序渐进地设置运动难度(努力一下就能达到),营造轻松氛围,用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幼儿感受付出努力后就能够获得成功,不断建立他们的自信。
3.即时鼓励,满足、释放幼儿的情绪
鼓励对幼儿来说很重要,幼儿们在运动过程中无论成功或失败都需要成人的共情与陪伴。在获得成功时,家长的即时鼓励可以满足幼儿自尊的需要、成就感的需要,让幼儿信心十足,勇攀运动高峰;在体验失败时,即时鼓励可以帮助幼儿缓解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敢于面对挫折,重塑信心,更可以拉近亲子间的距离,让幼儿切身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与帮助、关心与支持。
(南京市滨江幼儿园 居月)
“儿童做事太慢,有些事长大自然会做,成人应随时提供帮助”。殊不知,成人提供给儿童过多的不恰当的帮助,反而造成儿童心理的压抑,甚至会伤害到儿童。“成人给予儿童的无用帮助竟然是儿童所经受压抑中的第一种压抑,日后还是成人深深地伤害儿童的根源。谁会想到这一点呢?”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杜兰特),《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童年的秘密》中的论述能给我们的反思带来一些启发。
教育建议:
(1)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如:走平衡木,或沿着地面直线、田埂行走。玩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踩小高跷等游戏活动。
(2)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如: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玩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
(3)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
(4)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个成人如果意识不到儿童极需动手活动,也识别不出儿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现,那么他就会成为儿童工作的障碍。这也不能总是归咎于成人的防御心态,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成人看到的是行为的外在目的,同时成人有着自己固定的行为模式,而这些是人心智的组成部分。以最直接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这已经成为成人的某条自然法则,成人也的确将这条法则明确地称为“效益最大法则”。当成人看到一个儿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完成一件在他眼里毫无用处的事情,或者一件他瞬间就能做完的事情,而且,如果由他来做,会比儿童做得更好的事情的时候,成人就有一股冲动想去帮助儿童,似乎要结束一个让人恼火的场面。当成人看到儿童对那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之事狂热不已,他就会很恼火,觉得儿童的行为有点儿荒唐可笑且不可理喻。如果一个儿童注意到桌布放歪了并想起桌布平时摆放的样子,他就会努力地按照他所记得的样子把桌布铺好。如果他这样做的话,那么他会做得很慢,但是这个活动却蕴含了儿童全部的能量和热情。因为记忆是这个阶段儿童心智的主要任务,按照他看过的样子把某个东西整理好是与这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至高无上的胜利。但是只有在成人没有注意到他的努力的时候,儿童才可能这样做。而在成人注意到他的这种努力的时候,成人就会以符合自己逻辑的理由阻止他。
如果一个儿童尝试着自己梳头,成人并不会为儿童这个可贵的尝试而感到欣喜,而是感到这是对“效益最大化法则”这个成人法则的攻击。成人认为,儿童无法很快地梳好头,无法达到他所期望的结果,而他作为成人却可以为儿童梳得又快又好。于是,当儿童正兴高采烈地进行这个有助于其个性发展的活动时,他就看见一个像天花板一般高的、强壮得无法估量的、自己无法抵抗的巨人——成人走过来拿起梳子,并说必须由他来为儿童梳头。当成人看见幼儿努力地尝试着自己穿衣服或者系鞋带的时候,也是这般做法。成人会打断儿童的每一次尝试。成人会因儿童的活动恼羞成怒,不仅仅是因为儿童试图去进行一项在她们眼里没有必要的活动,而且还是因为儿童和成人有着不同的活动节奏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成人的节奏并不像旧观念那样可以改变,也不像新信念那样容易被人理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行为节奏,这是一种内在的特征,几乎就像是一个人的体形一样无法改变,这种节奏和其他类似的节奏遇到一起就容易保持和谐,但这种节奏在遇到其他不同节奏时却无法避免适应其他不同节奏的痛苦。例如,如果我们站在一个中风瘫痪的病人旁边和他一起走路,我们就会觉得极其不舒服;如果我们看见一个中风瘫痪的病人慢慢地将一个杯子举到嘴边,而杯子里面的东西眼看就要洒出来的时候,我们和病人之间因节奏不同而形成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冲突,这种冲突使我们很痛苦。为了让自己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就会以自己的节奏来替代别人的节奏,我们把这个称之为帮助他。
成人对待儿童的方式与此类似。成人在潜意识中就会努力阻止儿童进行那些缓慢、笨拙的活动,就如他无法抑制自己去驱赶那些恼人的、没有什么害处的苍蝇一样。
当儿童以一种比较快的节奏迅速行动的时候,成人倒能忍受。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准备好忍受儿童在他的环境中所造成的无序和混乱。这时成人会“耐心地袖手旁观”,因为他注意到了一些清晰的、显而易见的事情,同时成人的意志总是可以控制自己有意识的行为。但是当儿童动作缓慢的时候,成人就无法忍受了,觉到自己不得不插手帮助他。因此,成人并不是在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上帮助儿童,而是在儿童所有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上帮助他。所以,成人制止儿童的每一个活动尝试,成为儿童重要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任性的”儿童往往不要别人帮他洗澡,不要别人帮他穿衣服,也不要别人帮他梳头,他们在这些情景中发出的绝望尖叫揭开了人类富有戏剧性的斗争的第一幕。
成人给予儿童的无用帮助竟然是儿童所经受压抑中的第一种压抑,日后还是成人深深地伤害儿童的根源。谁会想到这一点呢?
——《童年的秘密》
中国香港《儿童发展范畴表现指标》
大肌肉的活动协调力:乐意参与大肌肉活动,表现充满活力。
英国《EYFS早期学习与发展目标》
身体发育:了解儿童在活动中身体会发生的变化。
南非《早期儿童发展服务纲要指南》
儿童身体的发展:儿童需要进行身体的大肌肉锻炼,学习各种动作,并充满自信心。
法国《对母育学校的方向指导》
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行走、跑跳、爬行、攀登、投掷、平衡等全身运动机能活动,能使幼儿在应答指令、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信号反应方面的速度和能力方面得到锻炼。
阳光明媚的春天,中班的孩子们在户外进行晨间锻炼活动,不远处的蹦跳区忽然传来了小朋友们的嚷嚷声。
“我跳得远!”
“你看我还能单脚跳!”
“我可以从这一直跳到那么远的地方。”
……
原来孩子们在蹦跳区游戏时产生了不同的游戏方法,随着老师的走近,孩子们立刻拉着老师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老师,您说是不是要比谁跳得远?”
“不对,老师,我们应该比谁跳得高。”
“老师,老师,是不是看谁能坚持跳得最远?”
孩子们围着老师,老师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看着孩子们,笑着问道:“你们觉得可以在蹦跳区进行哪些玩法呢?”
老师和孩子们围绕“蹦跳区可以怎么玩”进行了一场简短的讨论,有孩子指了指筐子里的塑料圈说:“我们可以双脚跳圈。”有的孩子看着木棍说:“我们可以用木棍拼一条马路,然后跨跳过去。”“老师,还可以……”孩子们用眼睛观察着周围的晨间锻炼辅材,有的孩子还去器械室拿出了一叠指压板:“老师,我们可以跳这个。”几名孩子的创意想法吸引了同伴的围观,大家利用器械和辅助材料拼搭出多条跳跃游戏路径,接着用自己喜欢的蹦跳方式去尝试了这些路径,有的单脚跳,有的双脚跳,还有的跨跳。
小豆丁在单脚跳过石头块铺成的小路时,刚开始挺有劲,跳到中间的时候,小豆丁坚持不住了:“好长呀!我跳不动了!”“马上就到了!”紧跟后面的小乐鼓劲道。还有已经跳过小路的天天在一旁鼓掌:“小豆丁加油!加油!”小豆丁立即坚持着又跳过了几块石头。然后他又不禁感叹:“好远啊!”这时老师发现了,说:“你试试换一只脚跳,可以两只脚交替跳。”小豆丁换了另一只脚继续向前跳,然后又换了一次脚,坚持跳完了石头路。
这时,老师来到小豆丁身旁说:“你可以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跳石头路的,单脚是怎么站的,手臂是怎么摆动的,落地时膝盖是直的还是有点儿弯曲的。”小豆丁点点头。老师鼓励孩子们拍一拍小腿肚,转转脚腕,放松一下。小豆丁再一次挑战了单脚跳石头路,这次他主动换脚,中途没有停歇,一口气完成。当他回头看向老师时,老师向他竖起了大拇指,旁边的小朋友纷纷为他鼓掌,小豆丁得意地笑了。
晨间锻炼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回到班级,老师利用晨间谈话的时间和孩子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你们在蹦跳区游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问题?”
“老师,我在蹦跳区用单脚跳圈了,但我只跳了几下就没力气了。”
“老师,我和乐乐比赛跳远,但是我跳得没有他远。”
通过孩子们的表述,老师发现孩子们真的很喜欢蹦跳活动,并且愿意尝试各种各样的玩法。但有的孩子表达出自己跳得没有同伴远,有的孩子跳了一会儿就没力气了等困难,这是因为各个孩子年龄及身体素质不同,特别是腿部的力量和耐力需要通过体育活动和锻炼逐步加强。
老师引导孩子思考:“怎样提升我们身体的力量和耐力呢?”孩子们纷纷支招:“我爸爸告诉我,增加力量要训练,他就经常去健身房锻炼。”“要每天跑步,锻炼身体。”“我妈妈说吃牛肉,长肌肉,有力气!”……孩子们发出了开心的笑声。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交流了自己的经验,对可行的方法做了梳理,其中支持最多的有如下几个:一是每天坚持运动;二是每天认真做早操;三是坚持每天自己从家走到幼儿园;四是去户外玩的时候,自己走路,不要大人抱;五是吃饭不挑食,蔬菜和肉都要吃。
为了确定这些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老师鼓励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尝试的方法,用记录表记录自己一段时间内的身体素质变化。
力量是身体运动的基础,没有下肢部位的肌肉力量,幼儿就无法站立、行走,更无法做跑、跳等动作。耐力则体现了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等方面的综合状况,幼儿处在身体机能发育的阶段,大小肌肉群有待练习和加强,如案例中孩子们在蹦跳区的游戏中出现的一些状况:“跳跃的距离较短”“连续跳后出现乏力”等现象,这些都是孩子在运动中会面临的问题,如何引导孩子们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提升和加强,则是父母和老师需要关注的事情。
1.探究式的互动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某一运动感兴趣,就会不断去尝试,相反,如果失去兴趣,会选择放弃这项运动。案例中的孩子们在蹦跳区不知道怎样进行游戏并产生了争论。此时,如果没有老师的关注与引导,很可能会造成该区域游戏人员的流失。老师通过提问和启发,引发孩子思考蹦跳游戏的多种玩法,并鼓励孩子大胆去实际操作。孩子们的想法在老师这里得到了肯定,自己拼摆蹦跳游戏路径,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探究,这极大提升了孩子们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孩子们从被动选择游戏区域转变为主动探索蹦跳区域游戏新玩法,这激发了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增强了下肢的力量。
2.适宜的材料情境带动幼儿的坚持性
晨间锻炼活动是孩子在园的第一个户外活动环节,老师通过观察孩子的活动,发现孩子们在蹦跳区因为跳的方式产生了争论,其实质是运动内容单一,只在场地里跳,忽视了辅助材料的功能。老师引导孩子尝试利用操场四周的辅助材料进行跳跃游戏的路径创设,如利用圆圈进行跳圈游戏,利用小木棍拼摆路径进行过马路游戏,利用指压板进行红绿灯游戏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吸引了原本不想再跳的孩子,原本觉得跳跃时腿没有力气的孩子也有了继续跳跃的动力。所以,适宜的游戏材料和情境创设是让幼儿坚持运动的助力因素,坚持运动,孩子的腿部力量和耐力就得到了发展。
3.同伴与老师的鼓励助力身体力量和耐力的养成
力量和耐力的提升是一个逐步向上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运动习惯是身体素质发展的有力保障。孩子在运动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或自身薄弱的地方,会有畏难情绪,容易放弃,同伴的鼓励会给予其力量,老师的鼓励会给予其动力,所以运动中,我们要善于调节孩子的心理动力来促进身体的锻炼,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坚持运动,逐步增强身体的力量。老师要科学有效地组织体育活动,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在活动中及时调整策略,在运动中及时关注幼儿的身心状况,适时引导、鼓励孩子坚持。
1.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幼儿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
创设活动环境,注重活动内容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在户外运动中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如小班孩子可以在模仿小动物蹦跳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下肢力量;中班孩子在户外运动中运用“油漆桶”这类既新鲜又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激发运动的活力;针对大班孩子,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孩子去寻找、探索感兴趣的运动方式。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开展运动,减少机械化的练习,引导孩子积极地投入到某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去,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增强身体的耐力与力量素质。
2.高效利用材料资源,锻炼孩子的身体力量与耐力
户外运动中材料的趣味性、新鲜感能不断激发孩子锻炼的欲望。孩子天生喜爱自然、亲近自然,除了专门的器械材料,利用自然的、生活中的材料,也能够激发孩子较长时间的运动兴趣。如园内的可承重的一些设施上,用粗绳在上面打结,拴上一定重量的废旧轮胎,孩子顺着绳子的一头将轮胎拉起,在拉的过程中可锻炼孩子全身的力量。又如在长廊的横梁上悬挂一些高低不一、处于孩子发展区的抓握绳,锻炼孩子双手握绳悬空身体的力量与耐力。
3.科学组织体育活动,并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灵活调整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生长期,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完善。无目的、无计划、高强度的活动对于幼儿的力量与耐力素质提升收效甚微,也不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老师要关注孩子的运动发展水平及身心健康,关注运动前的准备、运动中的自我保护及运动后的放松,在提升身体力量与耐力的同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1.培养孩子坚持户外锻炼的好习惯
平时生活中鼓励孩子自己上下楼梯,不要抱。合理安排孩子的运动时间,坚持带孩子多去户外运动,外出时让孩子自己背包,不要包办代替。户外的一些公共运动设施的锻炼、走台阶、爬山等,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锻炼的习惯,同时提升身体的力量与耐力。
2.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和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树立运动的好榜样,如多走路、少坐车,定时定点做运动并坚持,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好的家庭运动氛围。孩子做得好时,家长可以给予适当表扬和奖励。
(南京市翠屏山幼儿园 江晨)
不少家长希望孩子从小就很优秀,将来能超越他人,觉得知识学习、才艺培养是首位的,户外运动是次要的。
这样做,一方面,孩子活动时间太少,没法锻炼自己的力量和耐力;另一方面,会导致孩子只关心结果,一不如意,就灰心气馁,很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杜兰特),《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儿童的人格教育》中的论述能给我们的反思带来一些启发。
教育建议:
(1)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
(2)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多走路、少坐车;自己上下楼梯、自己背包。
通常,这种追求优越夹杂着过分的雄心。但是,这点通常被人忽视。因为我们习惯把雄心视为一种美德,并激励孩子多做努力。这是一个错误,因为过分的雄心会妨碍孩子的正常发展。雄心过度就会给孩子带来紧张心理。短时间,孩子尚能承受,不过,时间一长,这个压力对孩子来说就太大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花太多的时间在书本上,而忽视了其他活动。这种孩子通常会回避其他问题,受自己膨胀的雄心驱使,他们总想在学校名列前茅。对于这样的发展,我们很难感到满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身心不可能获得健康发展。
这种儿童把他们的生命目标仅仅局限于超越别人,并由此来安排他们的生活,这对他们的正常发展并不十分有利。我们要不时地提醒他们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书本上,要经常出去走动,呼吸新鲜空气,多与同伴玩耍,关注其他的事情。当然,这类孩子同样不会占大多数,但却经常出现。……
虽然他们不能在数学上取得优异成绩,不过,他们可以成为运动场上的健将。教师千万不要轻视孩子这些方面的成绩,而是要把这种成绩当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励学生在其他领域追求同样的进步。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从孩子某一方面的长处出发,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大为轻松了。
——《儿童的人格教育》
中国香港《儿童发展范畴表现指标》
小肌肉的活动协调力:能掌握手部的操作能力;能掌握手眼协调能力;能掌握小肌肉操作技巧;能表现大小肌肉的协调能力。
英国《EYFS早期学习与发展目标》
身体发育:安全使用工具、物体、建筑和可塑性的材料,并逐渐加强控制性。
南非《早期儿童发展服务纲要指南》
儿童身体的发展:当儿童有机会玩建构游戏、书写、绘画、翻书、平衡等动作练习时,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小肌肉控制能力。
新年快到了,大班孩子们在讨论怎么庆祝新年。蒙吉说:“过节的时候我奶奶会给我包饺子!”小朋友们连连点头:“对,我奶奶也会包饺子!”几个女孩子提议:“我们能不能在生活区包饺子啊?”毛毛面露难色:“我不会包饺子,我不太想做这个!”老师听见了,鼓励毛毛:“没关系的,老师以前也不会包饺子,我们可以一起学,一起试试看,好不好?”于是大家约定回家再向爸爸妈妈学习,第二天一起包饺子,老师也请厨房阿姨帮忙准备面粉、面团和馅料等包饺子需要的材料。
第二天晨谈时间,大家一起回顾了包饺子的方法和经验,观看了一段包饺子的视频。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盯着屏幕,看着面粉加了水搅拌揉捏,神奇地变成了面团。老师轻轻问:“做完面团后做什么呢?”大家纷纷说道:“揪面团!再用擀面杖压压滚滚做皮,然后在皮的周围沾沾水,用勺子挖馅料放在皮中间,最后把饺子皮的边边轻轻压紧。”随着小朋友的回答,老师用简笔画记录了包饺子相应的步骤。
洗干净小手的孩子们非常兴奋地奔走,追着老师问什么时候开始。小女生们跃跃欲试:“老师,我们要自己动手包饺子咯,好开心!”老师变魔法一样端出一大团面团和一些饺子馅儿,请值日生给几组同伴分了一些馅料、饺子剂子、擀面杖。几个动手能力强的女孩子马上就抓起擀面杖,压了压面剂子,然后用擀面杖来回滚了几下,侧着身子低头看看厚度,觉得很满意,接着给饺子皮沾水、挖馅儿了,最后用灵活的小手将饺子边捏紧,饺子顺利地包好了。再看旁边桌的几个男孩子犯难了,他们拿着剂子用手捏,好像捏不成功,一会儿又把擀面杖滚到了地上,做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站起来东张西望。老师问:“怎么了?”蒙吉小声地说:“老师,我实在不会用擀面杖,我可以做别的事情吗?”老师蹲在他的身边问:“你想做什么呢?”蒙吉说:“我可以给饺子皮沾水,或者放馅儿。”
按照蒙吉的提议,这些有困难的小朋友自主报名了其他工序。很快,合作包饺子小组成立了。毛毛承担了分面团的工作,蒙吉承担了给饺子皮沾水的工作,萌萌承担了放馅儿的工作,豆豆和天天说可以捏饺子边。毛毛揪了一个面团不停地揉搓,再用擀面杖来回滚动压扁,可能力气小了一些,饺子皮没有完全撑开。蒙吉马上拿过来想沾水,突然他发现饺子皮太小了不好沾,于是说:“毛毛,你应该把皮擀大一点。”接着把饺子皮给萌萌,萌萌看了看这么小的饺子皮,用小勺子尖挖了一点点馅儿放进去,豆豆拿过小饺子皮犯难了:“老师,这个怎么合起来?”老师过来帮她拽拽皮,豆豆用手指捏好中间,然后再把饺子四周捏紧,饺子终于做好了!她举起来给大家看,蒙吉说:“我们的饺子宝宝做好了!”大家看着笑着,说要再一起做“饺子妈妈”“饺子爸爸”“饺子阿婆”……大家的动作越来越熟练,手指拿捏得也更加灵活。不一会儿,饺子就把笼屉装满了,几个人嗨呀嗨呀地抬着送往食堂,一路上的欢笑声不断。
孩子手部的动作灵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多种操作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他认为动手是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会使孩子的思维更灵活,更富有创造力。孩子的智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手指活动越多越精细,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的运动区域,使大脑的思维活跃,智能发展迅速,同时促进手的动作越来越灵活、协调。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日常活动中,老师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案例中孩子们自发想到包饺子的活动,有部分手部动作灵活协调的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包饺子,但有些孩子因为是初次尝试,有点儿无从下手和茫然,老师通过降低难度、共同学习等形式引导孩子保持活动的热情。当发现孩子觉得擀饺子皮动作学习难度过高时,老师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解决方案,追随孩子的意愿,通过分组操作的形式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操作愿望。在分组之后,孩子操作兴趣大,积极性高,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会使用擀面杖,有的学着沾水,还有的学会用勺子挖适量的馅儿等,最终完成饺子的制作任务。
活动中老师适当引导和鼓励,一步步地设问来引导孩子参与,孩子始终非常乐意参与活动。在指导孩子活动初期,要有意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孩子比较容易体验到成功,敢于操作、乐于操作;接着进行操作难度分层,引导鼓励孩子突破更大难度,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孩子是好动的,喜欢自己动手,大人既不能以安全为由限制孩子的行动,也不能以浪费时间为由扼杀孩子动手的欲望,孩子们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了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
1.以生活模仿为基础,提高孩子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如在“喂娃娃吃饭”游戏中,小班早期,教师可提供吃饭用的小勺子和一些比较大颗、扁平、不易滚动的材料,像皱纹纸团的糖果、晒干的蚕豆等,塑料瓶娃娃的嘴巴也剪得大大的,使孩子能够稳稳地用勺子舀起食物送入大嘴巴里。进入中大班,可以将喂娃娃吃饭的工具调整为筷子,孩子从能用筷子夹起食物到熟练使用筷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食物类型也可以多变,还可以加入同伴比赛,发展手指小肌肉的力量以及手指的灵活性。其他的如扣扣子、做面食等生活模仿类游戏都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手指的灵活性。
2.以手工制作为平台,增强孩子手部动作的协调性
可根据孩子不同的游戏需要,开设手工区、加工厂等区域活动,为孩子创造条件和机会,提供适合本年龄段孩子操作的材料,不对孩子提出超前的、过难的活动要求。结合每个年龄段开展不同主题的单元内容,组织孩子开展相应的美工游戏,如让孩子参与主题环境的创设,鼓励孩子动手制作手工作品布置墙面,用他们制作的小玩具来丰富创造性游戏的材料。尊重、爱护孩子的创作,尽可能地把孩子的手工作品展示出来、利用起来,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通过画、剪、折、粘等动作,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让手的动作越来越灵活、协调。
3.以民间游戏为载体,促进孩子手部动作的控制力
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发展,协调性的提高,可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新,让活动变得更加生活化、游戏化,吸引孩子们积极参与。如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玩游戏棒、玩沙包、翻花绳等就具有这样的功能,这些游戏活动对手的精细动作要求比较高,中大班孩子如果经常玩,也能够增强其手部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1.积极放手,交还动手机会给孩子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比较小,不会做,做不好,做得慢,所以会替孩子把事情做了,这样就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去尝试的机会,也导致他们没有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的机会。家长从心理层面上就要大胆放手,有意识地把相应动手机会交还于孩子,引导孩子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部的动作。如练习自己拉拉链、扣扣子、用筷子吃饭、系鞋带、帮助家人择菜叶、做面食等。在生活中学习,体会动手操作带来的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自信体验。
2.把关材料,提供安全环境给孩子
进行手部动作锻炼游戏的时候,给孩子提供的操作材料要安全,如塑料粒、珠子等要足够大,以免造成异物进入气管等伤害。教孩子使用工具之前,家长要亲身示范拿筷子、握笔的正确姿势以及使用剪刀、锤子等工具的方法。如果使用剪刀,要提供给孩子安全钝头的儿童剪刀,用完后放回原处,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保证安全的操作环境。
(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幼儿园 迟雯倩)
“一杯牛奶与孩子的信心,哪个更重要?”如果让我们来回答,答案一定是“当然是孩子的信心更重要”。但反观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处事方式和对孩子的态度,我们就会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杜兰特),《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孩子:挑战》中的论述能给我们的反思带来一些启发。
教育建议:
(1)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如: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或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让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如练习自己用筷子吃饭、扣扣子,帮助家人择菜叶、做面食等。幼儿园在布置娃娃家、商店等活动区时,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制作活动。
(2)引导幼儿注意活动安全。如:为幼儿提供的塑料粒、珠子等活动材料要足够大,材质要安全,以免造成异物进入气管、铅中毒等伤害。提供幼儿用安全剪刀。为幼儿示范拿筷子、握笔的正确姿势以及使用剪刀、锤子等工具的方法。提醒幼儿不要拿剪刀等锋利工具玩耍,用完后要放回原处。
我们常常无心地通过讲话语气、行为动作,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做不了大事情,并且他们低我们一等。而即使孩子们感到面临这样的状况,他们通常也还是会通过不断努力,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们通常没有给孩子不同的途径和机会,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强项和长处,反而我们常常以大人的偏见——我们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为了让我们的行为和偏见显得有道理,成人还会武断地规定所谓适龄行为的标准。一个两岁的孩子试图帮忙清理餐桌时,我们立刻从他手里把盘子抢过来:“别动,宝贝,你会把盘子打碎的。”为了不打碎盘子,我们却打碎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信心。
……
三岁的帕蒂想帮妈妈摆晚饭餐桌,她拿起牛奶瓶准备往玻璃杯里面倒牛奶,妈妈抢过牛奶瓶,和蔼地说:“别动这个,亲爱的。你还不够大,我来倒牛奶,你可以摆餐巾纸。”帕蒂露出难堪的神情,转身离开了餐厅。
孩子天生具有极大的勇气,并且热切地尝试其他人能做的事情。如果帕蒂真的把牛奶洒在桌子上又能怎样呢?损失牛奶和损失孩子的信心,哪个更严重?帕蒂自己有勇气尝试一个新挑战,妈妈只要信任她,就是给她鼓励。如果牛奶洒了,妈妈只需要不断鼓励帕蒂面对失败,擦掉洒出的牛奶,轻声说:“再试一次吧,你做得到。”
——《孩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