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
(代前言)

陈从周

我国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它涉及建筑,也涉及美学,同美学的关系很深。而建筑、园林毕竟是一个单独的学科,所以我只能从园林的角度,从建筑的角度,把自己学到的一点东西,与君略话。

自旅游事业兴起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掀起一阵中国园林热。1979年我去美国纽约帮助筹建了一个中国园林,影响很大,深感那里的人士对我国园林推崇备至。

大家都知晓中国园林好、漂亮。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漂亮?这个问题同美学有关系,同情感有关系。过去我国有句话说“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为什么在后花园私订终身?为什么不在大门口私订终身?花园里有诗情画意,有情感。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有这个条件就促进了他们的爱情。

对于中国人欣赏美的观点,我们只要稍微探讨一下,就不难看出,无论我们的文学、戏剧,还是我们的古典园林,都是重情感的抒发,突出一个“情”字。所以“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他们就在这个花园里有了情。中国人讲道义,讲感情,讲义气,这都同情有关系。文学艺术如果脱离了感情的话,就很难谈了。中国人以情悟物,进而达到人格化。比如以园林里的石峰来说,中国园林里堆石峰,有的叫美人峰,有的叫狮子峰、五老峰,名称各异。其实它像不像狮子呢?并不像。像美人吗?也并不像。还讲它像什么五老。为什么有这么多名称?这是感情悟物,使狮子、石头人格化,欣赏的是它们的品格。而国外花园中的雕塑搞得很像很像,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审美习惯不同。中国人看东西,欣赏艺术往往带有自己的感情,要加入人的因素。比如,中国的花园建造有大量的建筑物,有廊柱、花厅、水榭、亭子,等等。我们知道一个园林里有建筑物,它就有了生活。有生活才有情感,有了情感,它才有诗情画意。“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这里最关键是后面那句,“人倚西楼”。有楼就有人,有人就有情。有了人,景就同情发生了关系。所以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自有它的道理。原始森林是美,大自然风光也美,但大自然给人的美同人为的美在感情上就有区别。为什么过去中国造花园,必先造一个花厅?花厅可以接客,有了花厅以后,再围绕花厅造景,凿池栽树,堆叠假山。所以中国的风景区必然要点缀建筑物,以便于游览者行脚。比如泰山就有个十八盘。登泰山开始,先要游岱庙;到了泰山脚,还有一个岱宗坊,过了岱宗坊还有大红门;再到中天门,中天门上去才到南天门。在这个风景区也盖了大量的建筑物。这样步步加深,步步有景。所以中国的园林和风景区,同建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美学观点看就是同人发生关系,同生活发生关系,同人的感情发生关系。

中国的园林,它的诗情画意的产生,是中国园林美的反映。它同文学、戏剧、书画,是同一种感情不同形式的表现。比方说,明末清初的园林,同晚明的文学、书画、戏剧,是同一种思想感情,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明末的计成,他既是园林家,也是画家。清朝的李渔也是园林家,又是一个戏剧家。中国文化是个大宝库,从这个宝库中可以产生出很多很多不同的学问来。而中国文化又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感染。可以说中国园林是建筑、文学艺术等的综合体。

中国建园叫“构园”,着重在“构”。有了“构”以后,就有了思想,就有了境界。“构”就牵涉到美学,所以构思很重要。中国好的园林就有构思,就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要有境界,晏几道有晏几道的境界,李清照有李清照的境界。所以我就提出八个字:“园以景胜,景以园异。”面对众多慕名而来的国外游客,中国导游讲花园,却讲不出境界。外国人看这个花园有景,那个花园也有景,有什么不同?导游讲不出,他不懂得“园以景胜,景以园异”的道理。我们造园林有一条,就是同中求异。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即所谓“有法而无式”。“法”是有的,但是“式”却没有,没有硬性规定。有许多人造园,就好像庸医,凡是发烧就用一个方子。如果烧不退,另外方子就拿不出来,这就说明他没有理论上的武装。有了园林的理论再去学习园林设计,那个园林才是好的。我们有些风景区所以搞不好,就是因为不懂园林美学,例如泰山造缆车。泰山,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我们国家的山、民族的山,是风景区,是国宝。要在那里搞个缆车,原则上讲不通。我们知道,旅游旅游,一个是旅,一个是游。旅要快,游要慢。国外旅游是旅的时间少,游的时间多。我们是登山唯恐不高,入山唯恐不深。你这个缆车一装以后,泰山就不高了,根本违反旅游原则。另一方面,人家一游就跑了,我们还有什么生意买卖可做呢?这叫愚蠢之极。日本的富士山是他们的国宝,他们就不造缆车。日本人到中国来做生意,要造缆车,他们算计得很精。如果我们在泰山装缆车就上当了,就得不偿失,就等于从上海到北京,坐上飞机一下子就到了,还搞什么旅游?

中国园林,各园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指导思想。做事情没有一个指导思想,就不能将事办好。比如上海最近搞绿化,都喜欢在围墙边种水杉。好啊!围墙是为了防盗,墙里种水杉正好方便了小偷。古园靠墙,只种芭蕉不种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中国造花园,首举立意。立意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得体。立意与得体是相关联的。造园要讲究得体,大花园有大花园的神韵,小花园有小花园的意味。苏州的狮子林,贝聿铭建筑大师去看了觉得不舒服,说这个花园是哪个修的,我说,你家的那个账房先生请来一些宁波匠人,宁波匠人造苏州花园,搞了一些大的亭子、大的桥,风格就不对,园林小而东西塞得多,这就不得体。苏州网师园有什么好?就是它得体,它园林小,亭子也造得小,廊子也造得小,看上去就很相称。所以,造园要因地制宜。

园林的立意,首先考虑一个“观”字。我曾经提出过“观”,有静观,有动观。动与静,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相对论,便没有辩证法,就不成其为世界。怎样确定这个园子以静态为主,或者以动观为主呢?这和园林的大小有关系。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这是辩证法,园林里面的辩证法最多。这样一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园不觉其小,大园不觉其大,小园不觉其狭,大园不觉其旷,所以动观、静观有其密切关系。我们现在的画,展览会里的大幅画,是动观的画。这种大画挂到书房里,那就不得体了,书房画要耐看,宜静观。

动观、静观这个原则要互相结合,要达到“奴役风月,左右游人”。什么叫“奴役风月”呢?就是我这个地方要它月亮来,就掘个水池,要它风来,就建个敞口的亭廊,这样风月就归我处置了。“左右游人”,就是说设计好要他坐就坐,要他停就停,要他跑就跑。说句笑话:“叫他立正不稍息,叫他朝东不朝西,叫他吃干不吃稀。”这就涉及心理学、美学。要这样做,就要“引景”。杭州西湖,有两个塔,一个保俶塔在北山,一个雷峰塔在南山。后来雷峰塔塌了,所有的游人,全部往北部孤山、保俶塔去了。后来我提出,“雷峰塔圮后,南山之景全虚”,南山风景没有了。这就是说没有一座建筑去“引”他了。所以说西湖只有半个西湖。北面西湖有游人,南面西湖无游人。我建议重建雷峰塔,以雷峰塔作引景,把人引过去。园林要有“引景”把游客“引”过去。所以,山峰上造个亭子,游客就会往上爬。“引景”之外呢,还有“点景”。景一“点”,这样景就“显”了。所以,你看,西湖的北山,保俶塔一“点”以后,北山就“显”出来了。同样颐和园的佛香阁一“点”以后,万寿山也就“显”出来了。不懂得“引景”,不晓得“点景”,就不了解园林的画意。还有“借景”,什么叫“借景”呢?“借景”就是把园外的景,组合到园内来。你看颐和园,如果没有外面的玉泉山和西山,这个颐和园就不生色了。一定要把园外的景物借进来。比方说,一座高房子,旁边隔壁有花园,透过窗户,人家的花园就同自己的花园一样;如果隔壁是工厂,就觉得不舒服。所以我们现在要讲环境美,这也要“借景”。还有呢?是“对景”,使这个景同那个景相映成趣。

动观、静观、点景、引景、对景,总的还在于“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也是个辩证法,就是根据客观的条件来巧妙安排,比如说:园林的凹地就因它的低,挖成池子,那面的高地,就再增加其高度堆积假山。这叫做因地制宜。我们造园,就要因地而造成“山麓园、平地园、市园、郊园”……山麓建的园,就要按山麓的地形来造园。

陕西骊山有个华清池,是杨贵妃洗澡的地方,它应该按山麓园布置高低。可是搞设计的那位大先生,却是法国留学生,他把地全部铲平,用法国图案式的设计,这样就不妥当了。所以说,“因地制宜”是相当重要的设计原则。造园先要懂得这许多原则,而这些原则在美学上是什么理论呢?我个人的看法,就是真,真就是美。不真不美,例如堆山,完全能表现出石纹石质,那才是美的。树木参差也是美。人也如此,讲真话是美,讲假话不美。矫揉造作,两面派,包括建筑上的虚假性装饰,如西郊公园的水泥熊猫,城隍庙池子里搞的水泥鱼,就不美!现在搞水印木刻,唐伯虎的画,齐白石的画,风格几乎一样,毛病就是不真,它不是作者自己的表现,而是雕刻人的手法。我们园林艺术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就是“真”。外国有个建筑师说:“最好的建筑是地上生出来的,而不是上面加上去的。”这句话还是深刻中肯的。最好的园林确定哪里造一个亭子,哪里造几间廊子,这应该是天配地适,就是说早已安排好了的。这就是好建筑。最近对大观园争论很多,我讲,你们不要上曹雪芹的当呀!曹雪芹已经讲了,大观园洋洋大观,是夸张之词,对不对?硬拿着曹雪芹的《红楼梦》来设计大观园,一设计就要三百亩地呀!所以上次《红楼梦》大观园模型展览会上,我就这么讲:“红楼一梦真中假,大观园虚假幻真,欲究当年曹氏笔,莫凭世上说纷纭。”这就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这个花园,有花园之意,无花园之实,它是一个园林艺术的综合品。所以,以虚的东西去求实的,就没意思!园林上的许多问题,不提到美学高度来分析,只停留在一个形式,这就是形式主义。中国园林具有中国的美学思想、文学艺术的境界。这个学问是边缘科学,涉及比较多的方面。一般说,我们看花园凡是得体的,都是比较好的;凡是矫揉造作的,就不是好花园。归根结底,是一个境界的问题。

我讲园林有法,而没有式,到底法是什么呢?因地制宜,动观静观,借景对景,引景点景,还有什么对比、均衡等许多手法。这许多手法,怎么具体灵活来运用它,看来简单,实际并不简单,说它不简单又简单,这如做和尚一样,有的人终身做和尚,做了一辈子,还没有“悟”道,不是真和尚。这有境界高低之分,园林艺术,对于设计的人来说是水平问题。计成讲过一句话:“三分匠七分主。”他说七分主,是主其事者,即负责设计的人。匠呢,是工作者。设计人境界高,花园就好。一本戏的好坏关键在导演。

中国园林艺术很巧妙,它运用了许多美学原理。就拿花木种植来讲,主要是求精,求精之外适当求多。先要讲姿态好,尤珍爱古树能入画,这才有艺术性,才能有提高。多而滥还不如少而精。中国人看花,看一朵两朵。外国人求多,要十朵几十朵。中国人看花重花之品德,外国人重色,中国人重香,这种香也要含蓄。有香而无香,无香而有香,如兰花,香幽。外国人的玫瑰花,香得厉害,刺激性重,这也是不同的欣赏习惯。

中国园林的好,在于求精不求滥。比如讲“小有亭台亦耐看”,“黄茅亭子小楼台,料理溪山煞费才”。黄茅亭子,设计得好,也是精品,并不是所有亭子造得金碧辉煌,才是好。“小有亭台亦耐看”,着眼在个“耐”字。所以说要得体,恰如其分。

中国园林艺术是以少胜多。外国要几公顷造一花园,中国造园少而精。“少而精”,这是艺术的概括和提炼。中国古代写文章精炼,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写得好。现在剧本中为什么一些对白这么长呀!他不是去从古代剧本中吸收精华,所以废话特别多。你去看《玉簪记》,“琴挑”的对白多么好,一个男的(潘必正)在弹琴,弹的是《凤求凰》。女的(陈妙常)问他:“君方盛年,为何弹此无妻之曲?”回答是“小生实未有妻”,他马上坦白交代。女的接着说:“也不干我事。”好!这三句话,调情说爱,统统有了。所以“精炼”这个手法是我们美学上、文艺理论上一个值得称道的手法。

园林中,美的亭台楼阁,可以入画,丑的也可以入画,如园林中的石峰,有清、丑、顽、拙等各种姿态,经过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均可以入画,这里就有“丑”“美”的辩证关系。所以说园林艺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哲学思想有着紧密联系。有人喜欢游新园,这也是不在行。从前扬州人骂盐商,骂得好:“入门但闻油漆香”——新房子;“箱中没有旧衣裳,堂上仕画时人古”——假古董;下面一句骂得凶,“坟上松柏三尺长”。我们现在有的花园“入园但闻油漆香,园中树木三尺长”。所以园林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它太新也不好,要“适得其中”,这个“中”,在中国美学中很重要。孔子有言,“无过不及”,不可做过头,要“得体”,“得体”者就是“中”。

园林中还有一个“还我自然”的问题。怎么叫“还我自然”?我们造花园,就要自然。自然是真,真就是美,我们欣赏风景区,就要欣赏它的自然。当然风景区并不是一个荒山,需要我们人工的点缀,这就涉及美学问题。什么样的风景区,就要加上什么样的建筑,当然包括点景、引景等许多原则。搞得好,它是烘云托月,把自然的景色烘托得更美。我们要“相地”,要“观势”。从前的风水先生,他也要“观”,要“相”呢。中国的名山大部分都有和尚庙,它也要“相地”也要“选址”。选地点,是有规律的,它是一个综合的研究。你看和尚庙,它选的地方一定有水,有日照,没有风。房子没有造,他先搭茅棚住在这里,住上一年之后,完全调查清楚之后才正式建造。所以天下名山僧占多。他要生活,又要安静,他就要有一个很好的地点。所以选地非常重要,不但庙的选址,有名的陵墓的选址,也是这样。比如南京的明孝陵,风不管多么大,跑到明孝陵便没有风。了不起啊!跑到中山陵则性命交关,风大得不得了。明孝陵望出去,隔江就是对景,中山陵就没有对景。所以过去好的坟墓,比如北京的十三陵,群山完全是抱起来的,因此选址很重要。

我主张风景区的建筑物,宜隐不宜显,宜低不宜高,宜麓不宜顶,宜散不宜聚。搞个大建筑,外国人来,喜欢住你这个高楼大厦么?风景区搞建筑,先把老的公认为优美的建筑修好,大的错误就不会犯。在设计的问题上,要研究历史,要到现场去,不看现址不行。不能割断历史,我们搞美学也不能割断中国的美学历史。不懂中国历史,又不了解今天,你不做历史的研究,不做一个调查,那就要犯错误。拿外国的当成神仙,会出笑话。你不明白中国美学体系,不明白中国美学特征,不明白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你拿洋的一套来论证,怎么行?我们要立足于本国,以其他做旁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有中国的美学体系、中国的思想体系,中国之所以不亡,也在于此。所以要读中国历史,要读中国地理。如果不读中国历史,不读中国地理,将来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中国园林,除了建筑、绿化之外,还同中国的画、诗结合得很紧。画是纸上的,诗是文字上的,园林是具体的。把中国人的感情在具体的东西上体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园林了不起的地方。中国园林有许多是真山的概括,真山的局部,真山的一角。从山的局部能想象出整体,由真实的东西概括出简单的东西,这叫做提炼概括。一株树只看到一枝不看到整体,一个亭子只看到一角不看到整体。所以有“假山看脚,建筑看顶”的说法。此外,还有虚景。虚景就是风花雪月,随时间的转移而景有不同。春有春景,夏有夏景。中国园林是春夏秋冬、晦明风雨都可以游。说来说去就是要从局部见整体。你想要无所不包,结果是一无所包,你越想全就越走向不全。搞中国园林就得懂得这个道理。

除了上面说的以外,园林还要借用文学,比如亭子的命题之类,来说明风景好坏。大明湖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两句题诗就点出了大明湖的景致特点。所以园林的题词是点景。然而,苏州园林的一间外宾接待室挂了四件东西,一件是井冈山,一件南湖,一件延安,一件遵义。你这里是外宾招待所,还是纪念馆?还有苏州花园里挂桂林风景画,简直是笑话。园林还要用什么风景画来烘托。中国园林是综合艺术,中国的园林是从中国文学、中国画中得来的。如果一个园林经不起想象,这个园林就不成功了。一个人到了景色宜人的花园里就会想入非非,园林要使人觉得游一次不够以后还想来,这个园林就成功了。园林除了讲究一个树木姿态、假山层次、建筑高低之外,还讲究一个雅致问题。雅同审美有关系,同文化有关系。雅能养性,使人身处花园连烦恼都没有了。比如苏州网师园,我们游一次要半天,两个小青年五分钟就看完了。我有一次陪外宾,游了半天,他们越看越有味道。有许多东西他们不理解,你一讲他明白了,也觉得有味道了。真正对这个园林有所理解,才能把握美在哪里,这样的导游才能像我们老师一样做到循循善诱。

一个园林有一个园林的特征,代表了设计者的思想感情和境界。没有自己特征的园林就不好。一所好的花园要用美学观点去苦心经营设计,这里构思很重要,它体现了人的思想感情、思想境界,对游人产生陶冶性情的作用。园林是一个提高文化的地方,陶冶性情的地方,而不是吃喝玩乐的场所。园林是一首活的诗,一幅活的画,是一件活的艺术作品。

“游”也是一种艺术,有人会游,有人不会游。我问一些人:你们到苏州,那里的园林好吗?他们说:差不多,倒是天平山爬爬更有劲。为什么叫拙政园?他连“拙政园”三个字都不知道,他不懂得游。游要有层次,比如进网师园,就要一道一道进去看,现在它开了后门,让游人从后门进去,就是不懂这个道理,因为他不了解园林以及古代生活情况、起居情况。

造园难,品园也难,品园之后才能知道它的好与坏在哪里。1958年,苏州网师园修好以后,邀我去,一看不行,有些东西搞错了。比如网师园有个简单的道理,这边假山那边建筑,这边建筑那边假山,它们位置是交叉的。现在西部修成这一边相对假山,那一边相对建筑,把原来的设计原则搞错了。园林上有许多原则,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处理好调配关系。所以能品园才能游园,能游园就能造园。现在造花园像卖拼盆,不像艺术建筑,这就是缺少文化,没有美学修养。比如我们看画,这幅是唐伯虎的,那幅是祝枝山的,要弄清它的“娘家”。任何东西都有个来龙去脉,有个根据。做学问要有所本,营建园林也要有所本。另外,我国古典园林是代表了它那个时代的面貌、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文化,这同美学的关系也很大。要全面研究园林艺术,美学工作者的责任也相当重。

(本文文字略有删改) 1ldtNbrthdvPhv7IjKPjZrpAa/hSNHuVsvMMxPmNWEXxeAfycLaAG+h8wkBXU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