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个园

位于扬州城里东关街北侧,是清道光年间大盐商、两淮盐业商总黄应泰(字至筠)的私人宅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位于住宅的后面(北边),原先这一带是寿芝园的旧址,个园主人辟而新之,于是成了一座“曲廊邃宇,周以虚槛,敞以层楼。叠石为小山,通泉为平池。绿萝袅烟而依回,嘉树翳晴而蓊匌。闿爽深靓,各极其致”的佳园。所以取名“个园”,很明显是受到盛清文坛领袖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影响,但深究其意,尚包含着不少哲理意蕴。

“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这是清代扬州画派郑板桥的两句赞竹诗。竹子竿直挺拔,四季常青,与松和梅一起,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无论是单植的几竿碧玉,还是成片的竹林,其形、其色以及被风一吹而发出的飒飒声响,都是园林中极受欢迎的景致。竹叶的叶形结构很像一个个的“个”字,写“个”是中国画中画竹的基本笔法;而“个”又是“竹”的一半,因而以“个”名园充分表达了园林主人对竹的喜好。当年,个园初成,园中植竹万竿,密筱连片,成为园林的主要景致,黄应泰也别号个园,堪称以竹为名、以竹为家了。

除了竹子的外形、风姿之外,古代人们更爱竹的品格。竹子有节,谐音为“气节”;竹竿挺直不弯,又隐喻着士人的刚直不阿;它中间是空心的,又暗喻着虚心谦让的美德;而终年苍翠、不畏严寒又象征着不畏权势。个园建成之后,文人刘凤诰曾为主人作过一篇园记,其中除了写景之外,也阐述了黄应泰攀附风雅、爱竹种竹的原因:“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固。君子见其本,则思树德之先沃其根;竹心虚,君子观其心,则思应用之务宏其量;至夫体直而节贞,则立身砥行之攸系者,实大且远。岂独冬青夏彩,玉润碧鲜,著斯筱荡之美云尔哉!主人爱称曰:个园。”这里,作者将竹的各种特性如“本固”“心虚”“体直”等和君子的品格美德互相比拟,这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审美欣赏中的“比德”方法。我们在园林中赏竹,除了“冬青夏彩”等形式特征之外,还要更进一步去领会它所包含的深层意蕴,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如玲珑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峋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我国古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这一特点,在以竹为名的个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园中,除了楼厅等建筑,便是山石景、竹木花草景,尤为人们称道的是造园家妥善应用古典造园艺术“分峰用石”的手法,塑造出“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景,为我国现存的古园的孤例。

春山 个园入门处的花坛竹石小景。个园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即住宅中路与东路间的火巷)进入,往左一转,便见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置放了参差的松皮石笋,竹后的花墙上正中开了一个月洞门,门额上题“个园”二字,园内林木苍翠,透过漏窗,像是在向游人招手。因为前面是住宅部分的高墙,处于夹弄内的入口就显得较为局促,设置以花台、洞门和漏窗为背景的竹石小景,是以虚救实的大手笔。这样,当游人从小巷来到此处,会感到进入了一个幽雅的小庭园,既是进入大园前的铺垫,又巧妙地点出了主题。

清代中叶,骚人墨客荟集扬州,开创一代画风的“扬州八怪”,在这一时期也先后在扬州活动,他们对竹石小景都非常喜爱,其中以郑板桥为最,他曾写过一段小文,来抒发自己与竹石为友的心情:“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竹石实在是情深意长。郑板桥是扬州人引以为豪的艺术家,对他的雅兴嗜好,后世效法者也大有人在,个园入门处的竹石小庭式的布局,很可能也是步了郑板桥的遗韵。

更为巧妙的是,这一雅朴的竹石景致还含有丰富的“景外之意”,它是个园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修竹中的石笋象征着雨后春笋,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篁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粉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给游人以春回大地、气象万千之感。

夏山 在园内荷花池北侧。由四面厅西出可至。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复有两个湖石平叠花台,西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又称为桂花厅(今其题额为“宜雨轩”)。坐厅中南望,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砖砌的漏窗及月洞门,入口处的竹石小景也历历在目。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以内外的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真可谓别出心裁。由厅西首轩廊出,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之下,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的太湖石假山,下洞上台,形姿多变,状若天上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为一泓清水,水上架曲桥一道,达于洞口,使水尾藏起,给人以一种无限幽深的观感。池中植荷点点,“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沿渡曲桥来到山下,只见山岸曲折,石矶穿水,溪流环绕,水声淙淙,秀木繁荫,有松如盖,清幽无比。特别是在藤葛蔓延的石缝中小珠滴滴,更增添了夏日的凉意。步入洞室,起初觉得颇为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颇大,曲折幽邃,苍健天矫,玲珑的湖石堆叠的洞壁变化多端,莫穷其变。洞口上部山石外挑,而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石洞深处有岔道蜿蜒,平折而出,可达长楼底下。要是拾级而上,数转即可到达山巅,顶上新建了一座小亭,亭前留有一株古松,松枝虬曲,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气氛。

秋山 在个园东部,是园内之主山。由夏山向上,可转至位于花园北部的七间长楼,循楼廊东行,经过架空的夏道廊,可达位于园尽东头的黄石大假山——秋山。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光影变幻之中,嵯岈山势毕露,危崖峻峭凌云,气势磅礴。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有亭,人立其中俯瞰全园,但见古树掩映、绿水漪漪、鸟声清越,眼耳俱适,园中所有假山及建筑瓦顶皆在自己脚下。再向北远眺,绿杨城廓、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一招入园内,是很好的借景。我国古代,素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石山是全园的最高点,又以重九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崚突兀,其内部结构更为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

扬州有位园林鉴赏家朱江这样来写山的结构和景色:“在黄山的顶部,有三条磴道盘旋。其中有一条磴道,由洞口而进,两折之后,依旧回到原处。另一个洞口,也是两转而出,直抵西峰绝壁处。游人至此,往往迷途而后知返。唯有中间洞里的磴道,可以深入群山之间。或下至山腹里的幽室,有光自洞天外来,一室皆明。幽室傍岩而筑,面南而坐,有窗洞、有户穴,有石凳、有石桌,可容十人立与四人坐。幽室之外,为洞天一方,四壁皆山。谷地中央,有小石兀立,植夭桃一株其旁,为濯濯洞天赋予一派生机。由谷道南出,即是厅东南一区。若由山顶中洞拾级下至半途,径随磴道平折而出,天地豁然开朗。依山傍岩处,凿有山径可通。过一线天险峻处,两山陡岩之间,有一座石梁飞架两岸。步上飞梁,上有悬岩峭壁,下有深谷绝涧,令人心悬悬而汗浸浸然。过此,步至山之南冈,此处新建一轩。更南处,有一峰突兀,遮人视野。山南为楼阁所在。沿南山之麓,凿有山径,随径曲折而下,即抵厅的左翼。随径而上,上有小阁一间,面西而立,南与楼屋三楹相接,是为套间。推开门户,临窗而坐,直对厅的东山墙一角。时有和风吹来,花气袭人。步入楼屋正身,面南而立,楼下别有一个小院落,已是步入园东偏的住宅区域。南山下有通道,壁间有门,与山南楼下暗室相通,今已闭没。踏上南冈,沿着冈的北缘小径,委婉拾级而下,即达天桃所在的谷地。由此平折南出,或是经由幽室缘着磴道盘旋而上,由山顶一登长楼,当又有一番别趣。腿健者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而山,方知此山无穷的奥妙,不仅有平面的迂回,而且有立体的盘曲,这在而今江南园林中,可说是仅存的孤例。”(《扬州园林品赏录》)

由于这座假山设计非常巧妙,堆叠技法又十分高超,其塑造的峰峦涧壑很有皖南名山黄山的气势,一直受到造园界的重视。又因为个园的基地范围原来是寿芝园的旧址,而寿芝园的假山相传为清代著名画家、叠山家石涛和尚堆叠的,石涛最喜爱黄山景,因此有人也推测这座秋山也出于石涛和尚之手,当然这仅是没有根据的附会,但将此山与一代绘画宗师联系起来,也说明了其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冬山堆于黄石秋山之西南侧透风漏月小厅之南。黄石假山南边三楹小楼之西,别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上面悬挂的匾额题作“透风漏月”。厅南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入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此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二十四个圆洞,组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箫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当游人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洞,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马上会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在个园景区规划时,艺术家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开端,夏山是发展,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这种塑造风景的手法和山水画论中有关时景的论述也是息息相关的。例如石涛在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就说过:“凡写四时之景,风味不同,阴晴各异,审时度候为之。古人寄情于诗。其春曰:“每同沙草发,长共水云连。”其夏曰: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其秋曰:“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其冬曰:“路渺笔先到,池寒墨更远。””以石涛的画语来看个园四季假山景,可知当时叠山艺术家的匠心。

当代园林专家陈从周也以传统画论来品评个园的假山景,在《扬州园林》中,他论说道:“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在建造时就有超出扬州其他园林之上的意图,故以石斗奇,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园林之孤例。……这种假山似乎概括了画家所谓·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见郭熙《林泉高致》)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见戴熙《习苦斋题画》)的画理,实为扬州园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景。”

七间长楼 在湖石夏山之东,楼开间七楹,造型修长,如屏障般横亘于荷池之北。西部与湖山夏山巧为连接,东部与复道廊相接,可达于黄石秋山上的小筑,是夏山与秋山间很自然的联系通道。楼的南边为廊,依栏俯瞰,园中山水花木之景悉呈眼前,正如刘凤诰《个园记》所说的,是观赏“珍卉丛生,随候异色,物象意趣”之处。因为楼后便是街坊住宅,晚上登楼,又能远望城廓的万家灯火。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高翔所作诗句“登楼清听市声远,倚槛潜窥鸟梦闲”,真实地描绘了这一意境。要是缓步廊中,以动观静,则栏外景物参差错落,高下相间,随步变幻,似尽而又未尽,余味无穷,的确是个园景色布局中的大手笔。

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然而在个园中,入口处的四面厅并不位于全园的精华之区,只不过是进门时的建筑障景。代替主厅,而在园林风景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这七间长楼。这里视野开阔,有景可赏,且朝向又好,有很大的室内空间,可以用来集会、宴客、迎宾,可以舒适地起居生活。类似的以楼代厅堂的布局在扬州园林中是常见的,例如今日与个园齐名的城南何园(寄啸山庄)的主建筑,也是在水池北边的一座七间长楼,它表明了扬州园林和江南园林在风格上的差异。这与扬州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扬州地处江淮平原,是我国南北交通要道上的重镇,商业极其繁荣,四方商贾云集。明中叶以后,大规模建造宅第园林,建筑营造业相应发展起来。由于水利交通的方便,随着徽商的到来,大批徽州匠师被吸引至此,江南苏州一带的香山匠师因手艺闻名,也被请来扬州参加营造,于是徽州和苏南的建筑手法就因地制宜地融合在扬州建筑艺术之中,形成了我国园林建筑介于南北之间的独特风格。

另外,在清盛世时期,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驻跸,扬州商人(特别是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造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例如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等,从而形成了扬州园林特有的建筑风格。

七间长楼这种建筑形式,也是南北结合的一个范例。在北京帝王苑囿及王府的花园中,长楼是不少见的。例如北京恭王府花园前就有东西长达160米,共计四十余间的两层长楼。它既可以作为山石景致的背景,又是观看园景的好地方,同时又可集中大量的建筑面积供主人使用。扬州盐商实力雄厚,建造园林不在乎金钱,为了赏景使用的需要,每每在花园中也设置了长楼,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楼房体量大,有气派,可以表明园主人的地位和实力,是以建筑耀富的一种手段;其次,为了生意业务,园主亦经常需要在园林中请客谈生意,或接待各界的朋友,平时,楼房也可以用作舒适的生活起居之所,且相对而言楼房的室内建筑空间更集中,有利于活动的安排;最后,商人们有了钱,亦要攀附风雅,常常收购一些字画、古董玉器等,长楼前有围廊,可以将这些艺术品依次陈列在室中,供人观赏,并以此来同他人斗胜。

亭廊奇景“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丛;层阁重楼,迥出云霄之上。”个园的建筑景,具有《园冶》中这两句描写风景建筑的意境。长楼前水池东,有一座小巧的六角亭,而池西原来有两只小旱船,名为鸳鸯航。这些建筑体量小巧、贴水而构,与后边的一字长楼正好形成了对比。秋山顶上,筑一方亭,亭檐起翘若飞,名为拂云亭,此为个园最高点。每当夕阳西下,在黄石丹枫衬托下的小亭,分外妖娆。

复道廊是个园建筑中的又一特色。复道即是上、下两层均可通行的道路,本来是宫殿中分隔人流用的。扬州园林将它用到园中来,并和曲廊相结合,使之成为上、下两层的游廊,既有水平的联络功能,又有上下垂直交通功能,特别是如果和假山磴道、楼梯相配合,复道廊就更有变化了。像个园从长楼到秋山,要是没有楼东的一段复道廊,游人就要下了楼再上山,而有此一廊,便可从廊直达山巅,方便了游赏。本来从火巷进,在园门入口处西边,亦有一复道廊横贯花园,直接从夏山转而可通长楼(现已毁,但复道转折处的角楼还存),这样,住宅的楼层可直通园中的长楼,成为园林中的立体交通系统的一部分,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商人园林注重生活享受的特点。“廊引人随,径缘池转”是在我国古园中缓步动观赏景的形象描绘,而有了复道廊,随步而异的景色又多了一种因视点高度不同而带来的变化,使赏景观感更加有味。

利用粉墙漏花窗对景借景,是古典园林中风景创造常用的手法,它能使园林各景区的景色互相照应、互相渗透,营造小中见大、层次无穷的风景效果。对于这一园林建筑小品的布置,个园的设计家亦能别出新意。首先,造园师利用住宅后同园林之间的一块隙地,布置了花台竹石造景——春景,既作为入口处的引景,又是园中透过围墙上花窗而设置的巧妙对景。除了正面对着桂花厅的漏窗之外,春景东边还临近透风漏月景区,景区内的游人也可透过花窗侧面来观赏春景。这道花窗的设计也极为大胆,窗子不做花纹图案,不雕仙鹤松云,唯用最简单的几何形——圆形,排列亦很规整,数排共二十四个月洞窗。就像乐曲中相同旋律的反复奏出一样,强化勾勒出这一空窗对景的主题,是全国园林建筑小品中的孤例。 VUc4SEuQ7eB5/CXzJikz5XwnUVnC/5WUi8pMseicr2VThWSEFYLSLKhzGNnwsV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