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寄畅园

位于无锡市西惠山横街锡惠公园东北隅,占地10000平方米,是江南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园林之一。该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惠山寺的“南隐房”“沤寓房”两所僧舍改建为别墅园林,取名为“凤谷行窝”。

秦金去世后,该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秦梁所有。任湖广按察使的秦梁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回籍奔丧葬父后,不再出仕,即着手整修此园,改名为“凤谷山庄”。万历十九年(1591)秦梁之侄秦耀被解除了巡抚湖广之职返籍,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对家园进行了全面改造,花了七年时间,于二十七年(1599)竣工,全园造景点二十处,它们是:嘉树堂、清响斋、锦汇漪、清籞、知鱼槛、清川华薄、涵碧亭、悬淙涧、卧云堂、邻梵阁、大石山房、丹邱小隐、环翠楼、先月榭、鹤步滩、含贞斋、爽台、飞泉、凌云阁、栖玄堂。取王羲之“寄畅山水之情”句,把该园更名为“寄畅园”。

万历三十二年(1604),秦耀将家产分给四个儿子,此园被一分为二,明末清初再二分为四。到了清顺治十四年(1657),秦耀的曾孙秦德藻把此园重新合并,特请当时造园名家张涟全面设计,并由其侄张轼施工巧叠山石,引二泉之流曲注其中,增加了八音涧、七星桥、美人石等景点。由于这次存精删芜,全面改造,使园景更趋幽美,更有特色。康熙二十二年至四十六年(1683—1707)圣祖六次南巡,都驻跸该园,因此寄畅园名声大振。

雍正初年,秦耀六世孙秦道然因王子间争夺皇位受到牵连而下狱,寄畅园被充公。乾隆即位,道然之子秦蕙田考中探花后,疏请代父赎罪,道然获释,园也发还。寄畅园在雍正一朝被封禁了十几年,园景破败不堪,该园西南部已在雍正六年(1728)改建为贞节祠。乾隆八年(1743)秦德藻孙出资初步修葺。乾隆十一年(1746)秦氏二十四房合议把寄畅园作为“祠园”,在东北隅建双孝祠,各户捐祭田,由出资修葺的孙子一房管理园产。后为迎接乾隆南巡,秦氏于乾隆十六年(1751)对该园作了全面整修,其后乾隆六次南巡,次次来此游园,留下了不少翰墨诗章,并命绘图携京,在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名“惠山园”(即现在颐和园的谐趣园)。

同治二年(1863),在太平军和清军激战中,此园受到严重破坏。光绪九年(1883)秦氏子孙又出资整修,恢复旧貌。民国时期在1926年又作了一次修葺。

1952年秦氏后裔秦亮工将祖园献给国家,政府拨款全面整修,使全园又恢复了原貌。1955年正式对外开放。

寄畅园四百多年来为秦氏家族一姓所有,这在现存古园中绝无仅有。不少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很高明,但因空间有限,视野无处延伸,更因无山可借,无水可引,总有假山假水之感,而寄畅园却得天独厚。寄畅园的造园艺术,是充分利用周围秀丽的山峦、清冽的石泉,因地制宜,引水延山,巧借环境之胜。在叠砌山石、设计水景、布置林木、组织空间诸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因而在园林的风格、气势方面更显古朴自然,它已成为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优秀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寄畅园采用常绿的香樟作为骨干绿化树种,和其他榉树、枫香等落叶乔木适当搭配,这在园林绿化方面是一个成功的实例。现在这些生长了三四百年的壮健而雄伟的古树名木,点缀在各主要景点,使园内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景色更为清幽、古朴而富有生机。

寄畅园大门 南大门在惠山寺内和愚公谷大门隔寺相望,东大门在惠山横街上。两座大门各有特色。

南大门是后来建造的一座朴素的中式门厅,入门可见镶于西侧壁间的明代两位著名文学家王稚登、屠隆分别撰写的《寄畅园记》石刻。虽然个别字迹略有模糊,但这些石刻终究已历经近四百个春秋了。穿过门厅,天井中花木扶苏,西侧壁间嵌有两块巨大的石刻,一块“山色溪光”是当年康熙帝南巡游览寄畅园后题的,还有一块“玉戛金枞”是乾隆帝游览寄畅园后专为园内八音涧题的。

东大门是一座仿明的砖刻门楼。门楣刻有“寄畅园”三个金字。背面刻有马羊虎犬,含有忠孝节义之意。门楼上还刻有暗指八仙过海的神话图案。门楼内紧接着一座月洞门,上刻“清响”两字,原为寄畅园一个景点之筑,这是原来寄畅园正门的式样,1954年因拓宽秦园街(横街)而内移后仿建的。清响门左右置有一对含笑相迎的石狮,穿过月洞门虽有假山作屏,但园内的秀丽景色已呈现在游人眼前。

凤谷行窝大厅 在寄畅园南大门内。穿过大门迎面一座厅堂,即凤谷行窝大厅。正中悬有朱屺瞻书写的厅额。“凤谷行窝”这是寄畅园初期园主秦金取的园名。秦金别号“凤山”,惠山俗称“龙山”,以凤对龙,以山代谷,“凤谷”可能由此而来。当然也含有藏凤于山谷,是块风水宝地之意;帝王用行宫,他谦用“行窝”,“凤谷行窝”由此得名。大厅幽雅肃穆,壁间悬有玉石挂屏和名人字画。厅前抱柱由无锡金石家高石农篆写清末状元翁同龢一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简明扼要地点出园内的气氛。厅前走廊通道两边门楣上有砖刻,东为“侵云”,出此门可以窥锡峰塔影;西为“碍月”,在这里可以眺望高高的九龙山峰,寄畅园借景手法,在此初见一斑。

秉礼堂 在寄畅园凤谷行窝大厅西边,这是一组十分讲究的江南民居宅院。古雅的厅堂坐落在池塘南侧,堂的前后饰有木格子门,堂匾、字画、摆式精致,四周回廊复合。此处是当年园主执掌礼仪的场所。堂前池塘用玲珑多姿的湖石堆砌,池水清澈,游鱼可数。堂的前后和回廊之外,点缀着丛丛花木、翠竹。回廊之内镶嵌着整齐的《寄畅园法帖》石刻,其中还有《秦园记》等体现此园历史的刻石。游人漫步回廊,虽处咫尺天地,仍可移步换景。

含贞斋 在寄畅园秉礼堂北边。出秉礼堂小院就可看到坐西面东的三间古屋,廊栏齐全,这里是当年园主明代右副都御史秦耀罢官后读书处。斋前原植有不少古松,这位失意园主曾吟有:“盘桓抚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含贞斋由此得名。现斋内悬有钱南周所撰的一联:“池含林采明于缬;山露苔华媚若钿。”斋前植有苍松、银杏,对景九狮台成为宅的自然屏障,使环境更显清雅。

九狮台 在寄畅园含贞斋前。它是一座大型假山,巧妙地用许多狮形太湖石峻峭地叠在一起,构成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在树丛中。据传这是根据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所画的《九狮图》意境堆砌而成的。如果对这座雄狮形态的湖石假山仔细揣摩,可以从构成这座假山的一组组、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峰中进一步分辨出千姿百态、大小不等的许多狮子来:有张牙舞爪的,有对天长啸的,有伏地窥测的,有相互嬉戏的,有回首顾盼的。游人至此,不禁赞叹叠石大师的别具匠心。如有兴趣还可盘旋而上,登巨狮之首,这里是寄畅园的最高点,可以欣赏古园全貌。

邻梵阁 在寄畅园九狮台之南。它砌在一座和九狮台风格完全不同的假山之上。它因居高临下,紧靠南边的惠山寺而得名。原筑已毁,今阁根据明代王稚登《寄畅园记》记载的位置于1980年设计重建。由尉天池书额。此阁在假山之巅翼然凌立,游人登临其中,眺望远方,锡惠山色尽收眼底。凭栏俯视,古寺游人历历可数。虽然没有当年园主秦耀所吟的“时闻钟梵声,维摩此中住”的意境,但的确是欣赏寺容庙貌和园景山色的好处所。

美人石 在寄畅园的东南角。它依着一座高高的园墙而立。这座瘦削的太湖石高3米多,像一位窈窕的妙龄少女,在方池前以水为镜,对镜理妆,因而得名。石下水池,就取名“镜池”。

不过此石不是从各种角度看都像少女,而是一定要立于池的西南角,才能欣赏到这栩栩如生的少女理妆的姿态,同时还能看到倒映在池中的倩影。但是当年清帝乾隆来此游览时走的是正面大道,看到的是此石巍然而立,有丈夫气魄,而无裙钗之风,当他第二次(1757年)来游此园时,亲自把这块湖石画成图,并作诗一首,着重指出:“视之颇具丈夫气,谁欤号以巾帼行?”郑重提出将其改名为“介如峰”。后来地方官特地把此图和诗都刻在石碑上,立于镜池之前,并筑亭保护。可是即使乾隆下令改名,并立碑正名,也不能否定此石像像美女这个事实,因此直到现在人们还是把它称为“美人石”。

在美人石的南墙角,还置有一块不显眼的石块,形似癞蛤蟆对着美人石张口垂涎,酷似想吃天鹅肉状。当人们一旦发现它这丑态,很自然地会发出阵阵哂笑。

锦汇漪 在寄畅园的中心地带,是园内仅有的一片碧波弥漫、明净开朗的大水面。它是寄畅园的核心,寄畅园的主要景点布局可以说是围绕着这一泓池水展开的。

锦汇漪南北长九十余米,东西宽二十多米,面积只有2.5亩,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水面开阔,萦回曲折,深邃莫测。这主要是由于造园家对池形作了不少巧妙的处理。从池的南岸北望,在广阔的池面北端,七星桥紧依水面,斜跨水池,东北角还有一条廊桥高过七星桥,凌驾于尾水的池面,使人感到池水穿过廊桥,向东北流去,不知所终。池的西岸假山脚一直延伸到池边,形成两个小水湾,上架两条贴水的石板,很自然地变成和锦汇漪相连的两个小水面,池水好像从西边惠山山沟流入。而且在锦汇漪中段伸向水中的知鱼槛和对面的鹤步滩头的一株枫杨面水舒展,东西呼应,使这池面最宽处突然收缩,通过对这些池形的组织,有分有聚,有收有放,曲折多变,使整个锦汇漪的风采展现得格外生动有致。

在锦汇漪的四周布局方面,也进行了精心安排,东岸有意建造了高低错落的亭台廊榭,利用这一连串的风景建筑,有机地把遥远的锡山宝塔引入园中,倒映池面,这是本园采用借景手法中最成功的一个例子。两岸设计几座土山岩石环抱,土山之间筑有幽深的山径,土山之上植有寿木巨柯,很自然地让青翠的惠山和园内的假山外引内连,结合在一起,汇影于池中。而南岸很空旷,使阳光直射池面。经过造园家的精心安排,锦汇漪就成了一面不规则的巨大镜面,使周围的山影、塔影、亭影、廊影、树影、花影,穿红戴绿的人影尽汇池中,加上成群锦鲤游弋池面,真可谓名副其实的“锦汇漪”。

郁盘亭、廊 寄畅园内锦汇漪东畔,沿池边而筑,长廊之中有亭,名“郁盘”,取自唐代王维《辋川园图》中“岩岫盘郁,云水飞动”之句。亭中有青石圆台和石鼓凳,是明代遗物,在亭中小憩,可以欣赏对岸郁郁葱葱的古树名木和高低起伏的九龙山冈。

郁盘亭南北的长廊,设有不少八角漏窗,使墙外的竹石花木,透入廊内,好似悬在壁面上的一幅幅花鸟小品,让人逐一观赏。这条长廊设计得特别高敞,也不设挂落,使对景中挺拔的树木和雄伟的惠山,在廊内就一览无遗。长廊壁间嵌有《寄畅园法帖》石刻的精彩部分,有秦氏始祖秦观及其族孙秦金、秦旭等手迹,还有秦氏收藏的陆游、沈周、祝允明、唐寅、文徵明、董其昌以及无锡名人王问、顾可久、顾宪成、高攀龙等墨迹,一共七十多方,内容十分丰富。

知鱼槛在寄畅园锦汇漪长廊的北端。与长廊紧连,凸出在锦汇漪中,三面环水。这是园主秦耀罢官北归,当寄畅园改建成后,他凭槛观景,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漫游,不禁咏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蒙庄指的是庄子,在《庄子·秋水》中有个关于鱼乐的故事,知鱼槛之名就取此意。游人在此凭栏俯察池水,不仅可以欣赏秀丽景色倒映池中,而且有时也能看到数尺长的各色鱼儿成群结队游出水面,逍遥自在,令人神往。若向池中投入食物,成群红鲤、青鲩,蹿跃翻滚,争抢食饵,蔚为奇观。

鹤步滩 在寄畅园的知鱼槛对面假山脚下。这里临水的假山全部采用惠山黄石,自然式驳岸,并在山脚下设置了涧沟谷道,在道口精心布置了一些零星石矶,好像很自然地散落在锦汇漪中,使人感到这里是惠山山体直接伸向池面的一个滩头。水石交融,意趣清逸,如有白鹤降临,可以成群栖息,漫步滩头,因此取名“鹤步滩”。人行滩上,池水随手可掬,倍感亲切。土冈之上古木森森,盘根错节,更添山野丛林情趣。难怪清帝嘉庆(当时作为皇子随乾隆南巡)在这一带游览时,作诗赞道:“名园正对九龙岗,鹤步滩头引径长。树有百年多古黛,花开千朵发清香。流泉戛玉通芳沼,修竹成荫覆曲廊。燕子来时春未老,故巢忆否旧华堂。”

七星桥 在寄畅园锦汇漪上。它斜跨水池,用七块大石板直铺而成,平卧波面,朴实无华,名“七星桥”。当年园主秦耀抒发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胸怀,在此水天一色之处,置身碧波清澈的水面之上,抬头遥望北斗七星,有如凌云登仙,因而得此桥名。游人至此,处于全园最低处,水波轻拂,游鱼穿梭,倒影楚楚,环顾左右,另有一番情趣。

涵碧亭 在寄畅园东北隅的锦汇漪水湾处,是一座小巧玲珑飞檐翘角的方亭。它背靠长年青翠、枝叶茂盛的古香樟,面对青山绿水,碧波荡漾,人处亭中完全置身于绿色世界。园主秦耀在改建成寄畅园后,对园内二十个景点分别题咏,为此亭留下了“微风水上来,衣与寒潭碧”的诗句。1993年对这一带的风景建筑进行全面修缮,碧亭西去,整修了桥、廊,使景色更显清雅。

嘉树堂 在寄畅园的最北边,面对锦汇漪。这座寄畅园内坐北朝南的主要风景建筑,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修建成飞檐翘角的歇山式顶,体量又较大,这和具有山林野趣的寄畅园很不相配。1993年根据清代《南巡盛典》中寄畅园图中的形状,按图把此堂重新翻修,改建成明代民居建筑形式,并适当缩小体量,把屋顶改成悬山式,使其和周围环境相协调,这样使嘉树堂更显古雅、体宜、幽深。堂前加建游廊,向东连接原有曲廊,在绿树成荫中弯弯曲曲伸向涵碧亭,故东廊门上嵌有砖刻“浣绿”两字,廊的西边可至涧水淙淙的八音涧,故在西廊门上特刻“闻韵”两字。从堂内引颈南望,远处秀丽的锡山、挺拔的古塔和园中的知鱼槛、郁盘亭等风景建筑的粉墙灰瓦、朱栏曲廊有机结合,很自然地使人感到锡山也在园中,古塔如悬檐下;俯首细赏池水,绿树幽幽,塔影倩倩,很形象地出现山池塔影的奇妙景色,这是寄畅园中按照“巧于因借”的古典造园原则所塑造的十分成功的借景实例。当年秦耀在建造这座建筑后,留下了“嘉木围清流,草堂置其上。周遭林樾深,倒影池中漾”的诗句。“嘉树堂”由此定名。

从嘉树堂东侧穿过月洞门,见一小院,由曲廊分割自成院落。院内东有锦汇漪尾水伸入,靠围墙处,一棵四百龄的古香樟,双枝冲天,浓荫如盖,《寄畅园法帖》部分石刻整齐地嵌于院壁。1993年对这里加以调整,另成一小院,并修复了辅助用房,特辟敞开式茶苑,游人可在此茗饮小憩,还可通过一扇扇廊窗,品味园中美景。

八音涧 在寄畅园西北角的假山中,原名“悬淙涧”,又名“三叠泉”。此涧顺惠山山势,西高东低。总长36米,涧最宽处4.5米,最窄处0.6米,山谷深1.9到2.6米。这是清代初年,园主秦德藻特聘当时闻名江南的造园家张涟设计,由他侄子张轼精排巧叠而成的。

晋代诗人左思曾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八音涧”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名句。此涧全用惠山黄石堆叠,迂回曲折,绿苔点石,苍古自然,上有茂林遮天,下有清泉潺湲,周围怪石峥嵘。人行其中,时感清风徐来,如入深山峡谷,出奇宁静清幽,只有悦耳的清音在耳际隐约可闻。这是造园家从园外把天下第二泉的泉流引入此山涧中,通过巧妙叠石,时左时右,时宽时窄,时明时暗,使泉水流淌其间,忽急忽慢,忽聚忽散,忽断忽续,高低跌落,空谷回响,从而产生出我国古乐中“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音响,所以这条九曲三弯的石涧,取名“八音涧”。这种将流水之音极其精妙地运用于园林空间的手法,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可称是叠石理水之典范,也是我国古代人为地利用清泉流水创造出赏声景致的精彩实例。有位游人不禁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森森古木映台榭,石径盘旋照晚霞。泉水潺潺流不息,八音涧里听琵琶。”

另外,在八音涧的空间布局上,也使人叫绝,它在两个土冈之间,独辟奇径,随着水声由浅入深,先是渐渐地将人们从宽阔平坦的山径引向浅谷,再从浅谷导向深壑,一路涧道崎岖,盘旋回曲,将人们的视觉空间愈收愈小,到临近山涧终端时,几乎将人带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绝境之中,临近却发现一线转机,突然把人们送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一个天地——八音涧的出口处——锦汇漪北端那一片山明水秀、豁然开朗的广阔空间之中。这一收一放、一暗一明的艺术处理,使人感到变幻莫测,险象环生,在游览中高潮迭起,兴致倍增。 oKS7vNehjQlpk/yTzE+N80ao/R2HqPwSSgKTyM8pWll8e69omLaAJnhecXd8r/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