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怡园

位于苏州市人民路,北临弹子巷,南临尚书里,现有园林面积约6000平方米,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所建,是典型的与住宅、义庄、祠堂相结合的江南私家园林。其前身是明成化年间尚书吴宽宅园“复园”,清末同治十一年(1872),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号子山)在其遗址上开始大兴土木,先后建义庄、祠堂和园林,耗银二十万两,历时七年而成。园林的规划设计,由顾文彬、顾承父子亲自筹划,并邀任阜长等画家反复研讨,着意吸取其他各个园林的长处,因此面积虽小,而罗致景物甚多;园内建筑形式丰富,疏朗有致,叠石秀美,池水清幽,形成了自然宁静的园林特色;又与住宅、义庄、祠堂有机结合,实现了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园林功能。园名取自《论语·子路》“兄弟怡怡”之句,以“怡性养寿”。

园用复廊分隔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基本上是明“复园”旧址所在,以建筑庭院为主,循廊可达玉延亭、四时潇洒亭、坡仙琴馆(石听琴室)、拜石轩(岁寒草庐)、玉虹亭、石舫等处。建筑形式多样,庭院分别以碑刻、叠石和花木见长。复廊以西是顾氏拓建的园区,以叠山和池水为主,也是怡园的精华所在。环绕池水,有锁绿轩、小沧浪、螺髻亭、慈云洞、绛霞洞、金粟亭、藕香榭(锄月轩)、南雪亭、碧梧栖凤、面壁亭、画舫斋、湛露堂等景点。在平面布置上,以主要建筑藕香榭、中央水池和小沧浪假山形成一条由南到北的对景主轴线,通过周围的复廊、亭轩把园景层层展开,宛转变化,围绕水池和假山构筑景致,形成动观、静观两者皆宜的游园线路。在具体造景手法上,由于怡园建造年代较晚,得以借鉴宋、元、明、清历代优秀实例,博采众长,集仿于一园之中:复廊仿沧浪亭,水池仿网师园,假山似环秀山庄,洞壑肖狮子林,画舫与面壁亭效拙政园。山水构图,多出自画家勾勒设计,颇得中国画之神韵;奇峰异石,湖石是园主从当时的三个废园中求购而得,又经叠石名匠龚锦如加工堆叠,姿态优美,玲珑剔透。加上园中小巧精致的建筑物、茂密葱郁的花卉竹木,在小小的园林空间中,构成了幽深曲折、变化丰富的立体图卷。其建筑物多飞檐翘角,意态轻灵,室内外空间隔而不断,流动通畅。善用对景、借景手法,远观层次丰富,造型生动;近看细部精巧,工艺尤佳。园中每个景点、每个角落,都经过造园者反复推敲,悉心经营,因而园虽小而耐人玩味,成为晚清江南名园。

园内馆亭楼榭、山池木石整体保存完好,基本上还是顾氏当年造园格局,便于我们欣赏当时园林建筑艺术的整体风格。怡园曾因“湖石多、联额多、白皮松多、动物多”而有“四多”美名;并由于将园林艺术与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相结合,而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融会贯通。

四时潇洒亭 怡园东部的六柱四角方亭,卷棚顶。亭东面、北面向庭院开敞,南有曲廊连接玉延亭。亭西第二柱间有月洞墙壁,可通西面坡仙琴馆和石舫,并把小小的方亭分隔为两层空间,饶有趣味。东面庭院,铺地精致,植有象竹、梧桐、桑树、枣树,竹林中有“天眼泉”,加上迂回曲折的回廊和坐南朝北的玉延亭,构成一组开朗明快的园林建筑小景。这一组建筑中保存的历代书法石刻非常有名,共有王羲之、怀素、米芾等名家法帖刻石一百零一方,人称“怡园法帖”。其中,在四时潇洒亭墙壁上,嵌有著名的“玉枕兰亭”摹本刻石;曲廊中墙壁上依次嵌有大小石刻书条石;玉延亭有明代董其昌草书石刻楹联“静坐参众妙,清谭适我情”。在这里,园林艺术和书法艺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亭名源于宣和《书画谱》“宋宗室令庇,善画墨竹,凡落笔,潇洒可爱”之句,取赏竹之意,与玉延亭“万竿戛玉,一笠延秋”的立意相互映衬,更让人们专注于欣赏庭院之中茂密幽深的竹林景致。

坡仙琴馆 在怡园东部,为硬山卷棚顶建筑,隔为东、西两间,东为坡仙琴馆,西为石听琴室,南北皆有庭院。这是一组以音乐为主题的园林建筑。当时,园主顾文彬三子顾乐泉学习抚琴以养性情,有人持古琴求售,试听下来,琴声清越,十分优美,仔细看琴身识语,原来此琴是宋元祐四年东坡居士所监制。顾氏无意之中得到了这张苏东坡“玉涧流泉琴”,十分珍爱,便命名此斋为坡仙琴馆,室内藏东坡古琴,并图东坡小像,一时被吴中文人雅士传为美谈。西间石听琴室,内有琴桌,上置空腹琴砖。琴室北槛外,遥对玉虹亭,似成应答;窗前有湖石二峰,宛如人像;一石直立似中年,一石伛偻若老叟,仿佛在倾听室内琴声,琴室以此得名。顾文彬在额跋中写道:“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少文抚琴,众山响应,琴固灵物,石亦非顽”,室内主人弄琴,室外顽石倾听,高山流水,如遇知音,勾勒出情景交融的园林境界,美妙的音乐感受,凝结在园林建筑之中。

拜石轩 在怡园东部,又名岁寒草庐,为三间歇山卷棚顶四面厅建筑,周边围廊。轩北庭园中怪石嶙峋,峰窍嵌空如古树倒垂,云霞横出,幻为奇观,遂取“米颠拜石”典故为轩名。费衮《梁谿漫志》载,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闻有怪石在河壖,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此典与实物相对照,更显得生动有趣。之所以又名岁寒草庐,是因为轩南方形庭院中遍植树木,四季常青,尤以“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为特色。园主集张玉田、姜白石词句于此为联曰:“竹边松底,只赠梅花,共结岁寒三益;薜老苔荒,摩挲峭石,恍然月白千峰”“欺寒茸帽,拂雪金鞭,渐为寻花来去;款语梅边,虚堂松外,几番问竹平安”,点出了此处景色的主题。复廊在怡园东、西两部之间,南面起于南雪亭,北面止于锁绿轩,全长三十余米。此廊模仿沧浪亭复廊而建,平面上由十二对立柱自南向北排列,蜿蜒伸展;两坡屋顶微微起伏,姿态优美。廊内的空间以一道粉墙从中把曲廊平均分为东、西两半,粉墙上开有一排高低适中、制作精细、图案各异的漏窗,正好每跨柱间一方,借助于墙后的园景,廊两侧的游人都可以看到一幅幅立体的图画,起到了借景、泄景的作用。游人沿复廊缓缓而行,一边是开敞的视野,可以看到全园的景色,如欣赏立体山水长卷;一面是粉墙上漏窗时隐时现,更加吸引着游人探寻园林深处的景色。复廊借助于廊中之墙,把游览线路延长了一倍,增加了造景的层次,是在有限的小园面积里创造丰富的园林空间的优秀手法。廊南端南雪亭,取“南山积雪”之意,是卷棚顶四角方亭;廊北端锁绿轩,取唐朝诗人杜甫“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之句,是卷棚顶长方形小轩,一头一尾,轮廓鲜明,与舒缓的复廊屋顶成为有机的组合。

藕香榭 在怡园西部,是园景主体建筑,清光绪年间由苏州著名匠师、《营造法原》作者姚承祖精心建造。建筑平面采取鸳鸯厅布置方式,分隔为南北二厅;北面主厅悬“藕香榭”匾额,又名荷花厅;南厅称为锄月轩,又名梅花厅。建筑造型呈四面厅形式,四周有围廊,歇山灰瓦屋顶,是怡园内最大体量的建筑,在园林造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厅北有大平台凸入水池之中,池岸虽是以湖石砌筑,却仿得几分网师园黄石池岸意趣,姿态多变,水无常形。池中植有睡莲,红白相间,花形硕大,夏风吹过,清香四漫,正是“藕香”“荷花”的厅名来由。从平台上北望,左面池水绕岸西去,意犹未尽;右面石桥曲折低平,可达对岸。岸北树木葱茏参差,山石怪乱奇巧,望之俨然深山幽林;更有螺髻亭、小沧浪、金粟亭三者呈犄角之势高低布置,倒影于池水之中,成为很好的山水构图。厅南面庭院内建湖石花坛,立有石峰,遍植牡丹、芍药、杉、桂、白皮松等花木,尤以东侧几十株梅花最为出色,遂取萨天赐“今日归来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梅花”诗意,命名南厅为“锄月”“梅花”。厅东面有曲廊通向南雪亭,与复廊相接;厅西面近处即是面壁亭、碧梧栖凤等建筑,东面开旷,西面紧凑,形成对比。

室内布置和装饰,颇具特色,中间用长窗分隔成南北两厅。两厅各有梁架,从室内看是两个屋顶,外檐却是一个飞檐翘角的歇山顶,这种构造,既缩小了屋架跨度,又巧妙地装饰了室内,并起着隔热防寒作用。厅内装饰,原极精致,日军占领时遭毁。厅内用地罩围屏,长窗六扇。裙板夹堂上刻铜器博古图案,扇格边上刻石榴、蝙蝠。南厅原悬何绍基书“自锄明月种梅花”额。北厅内挂郑板桥画翠竹银杏画屏四块,清影摇风,生动有致,和李文田书银杏字屏四块,皆为珍品。陈列黄杨、楠木根雕桌椅,既为人作,又若天成,姿态自然,古雅质朴。园主集辛幼安、吴梦窗、史梅溪、秦少游、周草窗等历代词人名句,作多副对联于两厅之中,对景咏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螺髻亭在怡园西部主景石山西端,为六角攒尖小亭,六面开敞。亭下石山,采用岩层竖向结构,把姿态各异的湖石上下叠砌,以形成涧水幽深、山崖高耸的意境。山体西北,用夹持法砌筑峭壁。石壁略略收进,体块完整,凹凸分明。石山层次与石材纹理相统一,形成的山峦轮廓形状如螺,因此取苏轼“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诗意,命名山头之亭。此乃园中最高视点处,四周景色尽收眼底。进入螺髻亭,南面为开阔的水池,池南是主体建筑藕香榭,成为园中主要的对景画面;亭东复有小沧浪亭立于石山东端,远处复廊宛如裙带,衬托出园景的不同层次;亭西隔开一个小水池是画舫斋,仿佛一艘楼船朝此缓缓驶来;亭北是茂林修竹、花窗高墙,皆成背景。亭下山中还有石洞“慈云洞”。俯瞰山脚,石峰参差,千姿百态,山道高低起伏,盘旋而下,充满山野奇趣。

慈云洞 在怡园螺髻亭下石山中。洞中石如观音像,因而得名。山洞全部用石垒成,石壁整体自然,大块大面,手法自然。山洞与石道、丘壑有机结合,高低转折,形成有趣的空间,与盘旋曲折石级共同组成游览路线。拾级而上,可登上山顶螺髻亭纵览全景。穿洞而出,可沿蜿蜒小溪缓缓而行,成为组景手法中抑扬顿挫的一个景点,此乃学习借鉴了苏州狮子林、环秀山庄的凿洞垒石方法。

小沧浪 在怡园西部主景石山东端,为六角攒尖顶小亭。亭北面砖墙上有六角形漏窗,并有祝允明所书对联“竹月漫当局,松风如在弦”,其余五面开敞,亭中置有石几。匾额“小沧浪”集文徵明书法,亭名源于苏州古园林沧浪亭。小沧浪与螺髻亭同在石山上,同为六角攒尖顶,一东一西,一前一后,成应答之势;小沧浪体量稍大,檐角起翘更多,但地势较螺髻亭低,所以其屋顶轮廓线也稍稍低一些,从南面藕香榭看去,构图、造型的搭配生动有趣。亭外北侧有三块大石并立如屏,上镌“屏风三叠”四字,乃怡园中非常著名的奇石。清李鸿裔《题顾子山方伯怡园图》云:“苏家饮马桥头水,君住水西我住东。一样沧浪草亭子,愧无三叠好屏风”,认为此亭此石可以胜过苏舜钦之沧浪亭。亭东假山石上刻有“听松”二字;由小沧浪拾级而下,左转进入石洞,名曰“紫霞洞”,内有石台石凳,洞顶有钟乳石倒挂,仿佛置身于溶洞之中;洞中光线渐暗,疑无出路,然而暗处石缝隐隐透光,吸引游人沿仅通一人的狭缝中侧身而过,便又豁然开朗。到达洞外,可登上通向螺髻亭的石阶。这种峰回路转、曲折起伏的游线组织,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常用的处理手法。

碧梧栖凤 在怡园西部、藕香榭西侧,是一间歇山顶小轩。轩名取自白居易“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诗句。轩南庭院用波浪形平面的云墙,与锄月轩南庭院分隔,又有月洞门相通,造型柔和、优美。狭长的庭院之中,植有梧桐、山茶、紫薇,小巧幽静。庭院西侧沿园墙还有短廊可通旧时月色轩,廊壁上嵌有米芾、唐寅书条石,由此分隔出的庭院空间趣味十足,成为园中之园。碧梧栖凤轩建筑物也颇精致,南面开敞,仅设矮墙,北墙一排冰纹窗扇,中间有木装修挂落。室内所设家具简洁雅致,方砖铺地,窗明几净。北窗外是用粉墙围成的小天井,植有一丛凤尾竹,透过墙壁上的漏窗,隐约可见北面螺髻亭之景。循廊往东北面行数步,即是四方亭,名曰“面壁亭”,四角攒尖顶,取佛教禅宗一世祖达摩面壁静坐修炼之典故。亭的平面布置由两圈共八根柱子构成;内圈南面二柱间有墙壁,壁北悬一面大镜,面壁对镜,池北山石亭显映于镜中,犹如画境。亭旁廊内,还有石刻一块,是明末东林党人五君子手札。

由碧梧栖凤、面壁亭构成的这组园林建筑小景,体量不大,尺度小巧,布置密集而又不失疏落,空间紧凑却也能意境幽远,充分运用了动静观相结合、巧于借景的造园手法。

画舫斋 在怡园西北,为抱绿湾池水边的船形建筑。前部平台伸入池水之中,台下由湖石支撑架空;两侧临池之处与其他池岸一样叠石而成;由此三面临水,宛如一叶轻舟,浮于水面之上,轻盈舒展。平台又有一小石桥与池岸相连,仿佛登船的跳板。建筑仿船身样式,分为前舱、中舱、后舱三个部分。前舱为卷棚歇山顶敞轩,轩前平台上有黄石栏柱和石几一条,凭栏俯视水面,游鱼可数;轩内设石台、石凳,可以小憩。抱柱悬竹刻对联一副曰:“春江万斛若为量,长松百尺不自觉。”中舱卷棚顶与前舱同样高低,但坡顶方向与前舱、后舱垂直,舱左右共十六扇冰纹扇窗,窗下设宫式花纹尺栏,图案精美。后舱共上、下两层,重檐歇山卷棚顶,室内以八扇冰纹落地长窗与中舱隔开,窗上配嵌十六幅图画,左右墙壁,开有六角形窗洞;一应家具陈设,精致得体,正中悬沈秉成手书“舫斋籁有小溪山”。登楼而上,内悬俞樾篆书“碧涧之曲古松之阴”额和集辛幼安词“还我鱼蓑,依然画舫清溪笛;忽呼斗酒,搏得东家种树书”联,皆成点景之笔。举目四望,东面景色最佳,池水绕石而过,流经石桥两重,形成三个水面,层次分明,令人意犹未尽;复廊以远,屋舍俨然,整齐有序;近处小沧浪、螺髻亭立于石山之上,松竹茂盛,石径隐隐,可以体会到深远的园林意境。画舫斋虽然是模仿拙政园香洲而建,但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环境处理上结合小园地形,平台架空于水面之上,加强了池水的动感,建筑轮廓流畅,整体小巧紧凑,成为怡园西部景色的终端。其室内装修尤为精美,为江南旱船之冠。

湛露堂 在怡园最西端,为三间两进大厅,硬山顶,原是顾氏家祠。堂名取自《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含世泽长久之意。堂前方形庭院,筑牡丹台,栽名贵牡丹,配有山茶、含笑、白皮松、桂树、紫薇等花木,四时茂盛。堂后小院,遍种修竹,一片翠绿。堂东侧开有小门,与画舫斋仅隔一廊之宽,把祠堂与园林结合在了一起。 oEjtoy4s6D8MOcdhWLRBWPLU8XhjP9YIxCs8qOewfHpZV1H3vpK+UbDcuLZI39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