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沧浪亭

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园址面积约十六亩,五代时,曾是吴越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所在,后因世事更迭而废。北宋庆历五年(1045)时,苏舜钦遭贬后流寓吴中,见孙氏旧园遗址高爽静僻,野水萦洄,心生爱意,并以为数不多的四万钱购得,构亭于北山上,取先秦的《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取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不数年,苏舜钦卒,园归章、龚二氏。章氏建阁起堂,重加扩建,发现地下有嵌空大石,传为广陵王时所藏。扩建后因亭之胜,两山相对,名甲东南,为一时之雄观。南宋绍兴初年,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在两山之间筑飞虹桥,并筑有寒光堂、冷风亭、翊运堂、濯缨亭、瑶华境界、翠玲珑、清香馆等。元代,沧浪亭废为僧居,先后为大云庵、妙隐庵等。明嘉靖年间,知府胡缵宗于此建韩世忠祠,又废。释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曾作记。清康熙年间,巡抚王新命在此又筑苏子美祠,不久再废;康熙三十四年(1695)宋荦抚吴,重修沧浪亭于山上,并得文徵明隶书“沧浪亭”三字揭诸楣,自作《重修沧浪亭记》。道光七年(1827),布政使梁章钜重修此园,增建五百名贤祠于亭之隙地,每岁以时致祭,有记。咸丰十年(1860),沧浪亭再次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建亭原址,并在亭之南增建明道堂,堂后有东菑、西爽,西有五百名贤祠。祠之南北有翠玲珑、面水轩、静吟、藕花水榭、清香馆、闻妙香室、瑶华境界、见心书屋、步碕、印心石屋、看山楼等,其轩馆亭榭,有旧名,有新题。此次重修的沧浪亭园林建筑,大部分得以保存,形成了今天的园林风貌。

沧浪亭历经兴废更迭,已非宋时原貌;但山丘古木,苍老森然,还保持一些当时的格局,建筑物也较朴实厚重,并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奇巧,呈现出古朴虬劲、饱经沧桑的特点。园林的总体布置非常有特点,未及入园,已有葑溪沿园南侧自西而东流过,岸南复廊逶迤曲折,漏窗影影绰绰,老树参差近水,岸石形态各异,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颇不同于其他苏州私家园林高墙围绕、自成丘壑的封闭形象,这与沧浪亭长期以来带有公共园林的性质是一致的。游人经“沧浪胜迹”石牌坊,过平桥,进园门,到三间面宽的碑石厅。厅两侧有石刻对联曰:“景行维贤,鉴貌辨色;求古寻论,勒碑刻铭。”意指五百名贤祠画像刻石。厅东西两壁,嵌有苏舜钦《沧浪亭记》,清宋荦、梁章钜、张树声《重修沧浪亭记》,清沧浪僧济航《沧浪亭图》,都是很有价值的园林史资料。出厅四望,主景山隆然横卧,沧浪石亭翼然其上,成为全园之核心;建筑物沿四周建造,围合成为园林内部空间,形成水景在园外、山景在园内、以亭台复廊相分隔的山水组合方式。山之北面临水建筑有面水轩、观鱼处,以复廊相连接,高低曲折,多有变化,游人缘此而行,左瞰一带清流,游鱼闲闲;右望山丘高耸,竹木森森。山之东面,沿园墙筑有曲廊、半亭、闲吟亭、小轩、闻妙香室,与山南建筑群相连。山之西面,北部紧靠碑石厅有一方庭院,近西墙处,曲廊穿过御碑亭,绕过小水池,几经曲折,与东面曲廊相通。人们可从各个角度观赏主景山和沧浪石亭,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山之南部,建筑物较为繁密,有明道堂、清香馆、五百名贤祠、翠玲珑、瑶华境界、仰止亭,最南端为三层高的看山楼。其布置稍欠疏密对比,所幸建筑物之间多留有庭院,植乔木修竹以丰富景色。

沧浪亭对后来园林影响甚大。苏舜钦因主持进奏院时,集名士公宴被人借题发挥,遭革职为民的宦途经历,反倒造就了沧浪亭这个名园。其人、其事、其园、其记,影响日隆,声名益彰,从此园林越发成为失意文人政客意趣所托,“拙政”“网师”“退思”诸园之取名皆与此有关。就连“沧浪”之句,也每被引用:如拙政园、怡园都有“小沧浪”,网师园有“濯缨水阁”,可园有“濯缨处”等。沧浪亭园内的漏窗计一百零八式,无一雷同,花纹多变,构图精巧,为苏州园林一绝;复廊隔而不断,效果尤佳,开风气之先。这些手法都被其后的园林如怡园、狮子林等相袭沿用。

土石山 沧浪亭之主景山,位于沧浪亭园之中央。自西向东,古朴幽静,属于土多石少的陆山。用黄石抱土构筑,中为土阜,四周山脚垒石护坡,沿坡砌磴道,山体高下起伏,具天然逶迤之妙,且以土间石,即便种树,又省人工,混假山于真山之中,足见宋元时期筑山之巧妙。山体东段用黄石垒砌,山间小径,曲折高低,上设桥梁,下有溪谷,引人入胜,为宋代所遗。山体西段,杂用湖石补缀,虽有玲珑之态,而失之杂芜,属后世所补。山西南石壁陡峭,其下凿池,临池之石上有俞樾篆书“流玉”二字。山西北麓、曲廊檐下,有美人山茶一株,高5米,蓬径7米,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满树繁花,可多达六七千朵,一批凋落,一批又开,艳若锦屏。沿山上石径盘桓,但见树老石拙、竹绿天青、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有如真山野林,是苏州园林假山中的精品。山之东北,筑石亭曰“沧浪亭”,点出全园主题。

石亭 在沧浪亭主景山上。亭为方形平面,石构梁柱,灰瓦歇山卷棚顶,屋角高高翘起。石枋上刻有仙童、鸟兽、花卉图案,檐口四周为琵琶形牌科。亭额为俞樾所书“沧浪亭”,园名即以亭名而来。石柱上镌有俞樾所书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系梁章钜重修沧浪亭时集句而成。上联出自宋欧阳修庆历七年所作《沧浪亭》诗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源于苏舜钦《过苏州》诗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为此亭增色不少。亭旁有百年古树数棵,形成古雅幽远的意境,似与城外之山、园边之水相呼应。

亭的位置,宋代时原在葑溪之畔。苏舜钦《沧浪亭记》曰:“构亭北埼,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清康熙时,宋荦重修此园,“构亭于山之巅”,也就是现在石亭的所在。

面水轩 在沧浪亭主景山北面,紧靠园北葑溪,东南、西北角上都有复廊与其他建筑物相连,是一个四面厅式的三开间建筑。溪水流到此处,河面豁然开朗,该轩得以东、北两向皆面水,环境尤佳。轩名取自杜甫诗句“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又因北侧假山壁立,南面下临清流,貌似旱船,吴昌硕题有“陆舟水屋”匾额;另有张之万撰楹联“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轩四面落地长窗,窗心嵌明瓦,裙板并无雕刻,朴实无华。与之相连的复廊,曲折上下,又有许多图案各异的漏窗,沟通了内外不同的山水景观,虚实相间,若隐若现,韵味无穷。

观鱼处 在沧浪亭园之东北角,是一个凸出河面的四角攒尖方亭,亭与复廊相连,坐落在河岸与水中石柱之上,造型丰富,层次分明。亭内有屏门四扇,有蒋吟秋隶书苏舜钦之《沧浪亭记》。此处又曾名“濠上观”,典出《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从此观鱼题材在园林中每被运用,如上海豫园有“鱼乐榭”。

明道堂 沧浪亭土石山南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卷棚歇山厅堂,也是全园的主体建筑。园名取自苏舜钦《沧浪亭记》中“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句,清同治十二年(1873)为巡抚张树声所建,其前身是南宋时期的寒光堂。这里是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四周围廊周匝,南面经过一个正方形庭院可以到达小轩“瑶华境界”,庭中植梧桐两株、梅树两株,明快而宁静。堂北山峦若屏,竹木苍翠,古朴而幽深。堂之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天井,植梅花梨树,修竹海棠,通过堂东西两面的窗洞,借景引入室内。堂内悬挂大理石挂屏四幅,深得自然之趣;东西墙上有砖额曰“东菑”“西爽”,取自唐代诗人王维诗句,意指隐居农耕。室内装修也很有特点,采用五界回顶式草架顶棚装修,室内空间得以分出主次,增强了层次感。在古树、山石、庭院的衬托下,明道堂更显得宏敞、肃穆。

五百名贤祠 沧浪亭土石山南面的小院,面阔五间,正厅三间。北面与之平行建有清香馆,仅相隔数步,中间留出夹弄,祠馆有门相通,其布局方式非常独特。清道光七年(1827)梁章钜重修沧浪亭时,巡抚陶澍集吴郡名贤画像五百余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隙地,咸丰年间被毁;同治十二年(1873)得以重建。其南面是落地长窗,裙板刻如意花纹,内部三面粉墙上,嵌有549幅历代人物平雕石刻像,为清代名家顾湘舟所刻,每五幅刻于一方石上,每幅还刻有传赞四句并姓名职衔,刻像尚能看出各位名贤的相貌。所刻为春秋至清代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大体分政治、文学、忠节、礼义、循吏、经学、隐士、军事、理学、水利、医学、历算十二个类别,既有吴籍人氏,也有来苏州任职或居住的名人。祠内还有“作之师”额,语出《论语》,月洞门上嵌砖刻“周规”“折矩”,取自《礼记》“周旋中规,折旋中矩”,皆表景仰之意。

祠北清香馆,有漏窗粉墙之院落,植桂花数株;室内门窗装修颇为精致,树根制成的陈设家具,作飞禽走兽状,造型颇特别。

看山楼 沧浪亭园最南端的三层建筑物,楼名取自元虞集诗句“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其底层为石屋两间,名为印心石屋,横额石刻由道光皇帝御书;屋内置石凳,是暑夏纳凉之佳处。石屋前砌有假山,围成小院,洞门上“圆灵证盟”题额,乃林则徐所书。登临洞屋之上,但见飞檐翘角,结构精巧;二层卷棚顶叠落有致,造型美观;近俯南园,平畴美池,屋舍俨然;远眺城外,西南诸峰似隐约槛前;返身回望沧浪亭,则茂林幽竹,恍如置身于深山丛林之中。此楼筑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因建明道堂、五百名贤祠后,西南视野被挡,乃筑此楼以为补救,可见当时造园者用心之良苦。

翠玲珑 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南的几间平面曲折布置的小馆,取苏舜钦诗意“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为名。建筑以竹为主题,盖因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种竹最早、品种最多者,现存有近二十个品种的竹子,如箬竹、苦竹、慈孝竹、毛环竹、湘妃竹、水竹、青秤竹、哺鸡竹、“黄金嵌碧玉”竹和“碧玉嵌黄金”竹等。小馆长窗近地,窗外芭蕉掩映,竹影移墙,清风乍来,万竿摇曳,是文人雅士觞咏作画的佳处。室内桌椅均刻竹节图案,并有对联一副曰:“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仰之亭 沧浪亭内五百名贤祠院前西侧的六角半亭,前后皆有廊与翠玲珑和五百名贤祠相连。亭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名取自《诗经·小雅·车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亭中间嵌有文徵明画像石刻,简古有神,乾隆帝为之题诗一首。西廊壁上有金天翮《沧浪亭诗》书条石,南廊上嵌陶澍记《沧浪五老图咏》《七友图》《沧浪亭小坐图》等石刻,生动传神,均出于当时苏州名匠之手,是记载清代士大夫在沧浪亭活动的形象资料。

御碑亭 沧浪亭园内主景山西侧的四角方亭,南北均与曲廊相连;东面缘石级而下,可达假山石壁之侧的水池,池水清澈,池旁有俞樾篆书石刻“流玉”。亭内有康熙御书对联“膏雨足时农户喜,昙花明处长官清”。御碑题曰:“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黎困,勉而勤箴官吏贤。”由御碑亭东望,土石假山似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意,满目苍翠、石亭隐约,深得幽远之趣。 72rffJl2j1AST1OQJUd2pldSv+c7jfr1j3hslKN3dqirBj1ZyGuV2THtTJwuGsN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