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狮子林

在苏州市城东北园林路西,始建于元代,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地近十七亩,以假山洞壑最有特色,为世人称道。狮子林的历史久远,而且经过了由寺庙园林变为私家园林的过程。元至正二年(1342),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为其建庵于此,初名“狮林寺”,后改名“菩提正宗寺”,又名“狮子林”。园在寺北,其址原为宋代废园,多竹林,且留有北宋造“艮岳”所征花石纲遗石。用“狮子”作名,既是由于僧维则之师中峰本公倡道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又因为园中怪石姿态各异,如狮子形状,正合佛经中佛陀说法“狮子座”之意。僧维则有《狮子林即景十四首》,记叙园林景象。明洪武五年(1372),归并承天能忍寺;次年著名画家倪云林应住持僧如海上人之邀,作《狮子林图》,并题词作诗,从此狮子林名声大振。洪武七年(1374),如海复邀徐贲绘狮林十二景,朱德润为之作《狮子林图序》,此处一时成为吴门文人雅集之胜地。如海身后,寺园荒废,垣颓屋败,嘉靖间被豪家占为私园。万历十七年(1589),僧明性于此重建狮子林圣恩寺;清顺治五年(1648),会稽居士陈日新增建藏经阁。康熙四十二年(1703),玄烨南巡,亲临狮子林,赐题“狮林寺”额。乾隆初,寺园分开,园归川东道黄轩,成为私家园林。黄氏精修府第,重整庭园,取名“涉园”,又因园中有五株合抱大松,亦名“五松园”。咸丰末年,园渐荒芜。至光绪中叶,园中木石变卖,亭台坍圮。其后几经变迁,巨商贝润生于1917年以9900银元买下废园,又购园东房宅,改大门在园东,周筑高墙,园三面环以长廊,廊墙上置“听雨楼藏帖”“乾隆御碑”“文天祥诗碑”等碑刻七十一块,增建燕誉堂、小方厅、九狮峰、牛吃蟹、湖心亭、九曲桥、石舫、荷花厅、见山楼等景点,园旁建有贝氏家祠,余均循故址,复旧观,整理峰石,至1926年全部竣工。今天的狮子林园貌,基本上是贝氏重修后的格局。

综观狮子林的总体布局,其平面呈东西略宽的长方形,四周是高墙峻宇,围出一方园林天地。园内主要建筑集中在东、北两面,著名的湖石假山在东南面,西、南两面为长廊,水面集中在中央,呈现出建筑围绕山石池水的典型布置方式。从园林路东大门而入,有照壁立于前庭,门厅前石狮一对,门厅后是贝氏家祠,祠后还有建筑物二进,轩敞气派。由祠堂向西隔开一条复廊,平行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燕誉堂、小方厅和九狮峰。园北侧,从东向西有指柏轩、见山楼、荷花厅、古五松园、真趣亭、石舫、暗香疏影楼等建筑和景点,高低错落、前后参差,成为园中坐北朝南的造型最丰富的建筑群落。园西面和南面,以长廊贯穿各园林建筑景点,从西北向东南依次有飞瀑亭、问梅阁、双香仙馆、扇子亭、文天祥碑亭、御碑亭、立雪堂。园中央水面回环曲折,层次丰富,池上有湖心亭、曲桥、石桥。池水东南岸就是著名的湖石假山,占地约1000平方米。石径千回百转,洞壑深幽空灵,石峰姿态各异,是狮子林中最有特色的景点。假山上筑有卧云室,西南麓有修竹阁,与假山配置得当,成为全园的中心。园中建筑,风格杂糅,尺度较为高大;室内装修精细,家具陈设丰富。

狮子林既以假山叠石竭尽奇巧而取胜,又因历史上许多名人逸事而扬名四海。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先后到此游赏,留下御题,承德避暑山庄中曾建有模仿此园的“文园狮子林”。园中古树丛生,景色多姿,有楼阁,有长廊,有厅堂,有小亭,还有紫藤架、曲桥、石舫、瀑布,罗致名家碑帖,实属难得。但假山几经改造,已不似早期那样古朴,显得有些夸张;建筑物尺度不一,稍欠含蓄;布局上东、北面较繁密,与西、南面不大平衡,山水立意略显俗味,算不上高雅淡泊,然而瑕不掩瑜,狮子林仍不失为苏州园林佳作之一。

燕誉堂 在狮子林东部,建于民国初年。堂为三间鸳鸯厅,是园中主厅。堂名为“燕誉”,意为安闲快乐,取自《诗经·小雅·车辇》:“式燕且誉,好尔无射”。建筑高敞宏丽,中柱设屏门,隔成南北两厅。两厅顶棚,各不相同。南厅屏上刻有民国十四年(1925)贝仁元识《重修狮子林记》,北厅有“绿玉青瑶之馆”额,额下屏上刻民国十六年(1927)刘照《狮子林图》,十分精致。堂内陈设,雍容华贵,精雕细琢。堂内悬对联一副:“具峰岚起伏之奇,晴云吐月,夕朝含晖、尘劫几经年,胜地重新狮子座;于觞咏流连而外,瞻族承先,树人裕后、名园今得主,高风不让谢公墩。”对联既描绘了园中奇石景观,又简要概括了园林的历史变迁,还褒赞了贝氏家族。贝家后来出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从这一点来说,“瞻族承先,树人裕后”,倒也恰如其分。

堂前后有廊,廊端各有洞门“听香”“读画”“幽观”“赏胜”,东可通复廊和祠堂,西可达立雪堂和湖石假山。堂南庭园,方正规整,东有月洞门通祠堂,南面粉墙高筑,衬托出立于庭中的石笋、玉兰,宛如一幅水墨画,最宜静观,与一墙之隔的欢快活泼的湖石假山正好形成对比。

小方厅 在狮子林东部,燕誉堂北。其屋顶形式别致,类似前出抱厦形式。草架顶棚,把室内空间与前廊、后廊区分开来。厅东、西两侧有小天井,通过山墙上的窗洞把竹木造型框成图画。厅南庭院,东有复廊,西有云墙,对称之中又有变化。厅北庭院,东有短廊,西有半亭,北面粉墙上有漏窗四幅,分别为琴、棋、书、画图案,设计精美,线条流畅。北庭院中央,立有巨大湖石九狮峰,粗看是一块透漏石峰,古雅苍劲;细看仿佛有九只不同姿态的小狮子,惹人喜爱,是园中一宝。庭院西面有多处门洞可通西部主要景区,因此小方厅成为游览线路中的一个重要铺垫。

指柏轩 在狮子林北部,建于民国初年,为三进三间重檐二层楼阁,又名“揖峰指柏轩”。楼名取自朱熹诗“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和高启诗“人来问不应,笑指庭前柏”。此楼体量较大,底层副阶周匝,屋顶檐角高翘。楼北侧正中凸出楼梯间,可登二楼,已属近代布置方法。底层檐下,用“盘长”图案省替,亦属少见。楼内有对联一副:“看十二处奇峰依旧,遍寻云虹月雪溪山,最爱轩前千岁柏;喜七百年名迹重新,好展朱赵倪徐图画,并赓元季八家诗。”联中“朱赵倪徐”,是指朱德润、赵善长、倪云林、徐幼文四位名画家。轩中红木家具和字画陈设,皆庄重典雅。此楼所处环境是园中较重要位置,北靠园墙,有两个小天井分于楼梯间左右;东面庭院中植有蜡梅、梧桐,西面一片竹林,与古五松园隔廊相望。楼南面视野开阔,景色多姿:东南面有海棠形月洞门可通小方厅;西南面有见山楼耸立,曲廊转折可通荷花厅;正南面与湖石假山形成对景,奇峰林立,石笋挺拔。峰间古柏苍劲,虬根盘绕,一株名为“腾蛟”者,树龄已逾百年;有一条小溪名曰“玉鉴”,横于楼前,溪上架弓形石桥,可由此信步而上湖石假山;登楼而望,园中景色大半在目,尤其是可以俯瞰湖石假山全貌。

古五松园 在狮子林北部,三开间东西向小轩,前后有小院。建于清乾隆初年,民国初年重新修建。前院东、南两面有廊,东北角有半亭,北面园墙高筑。院中东南角以石峰遮蔽视线,游人初到,建筑半隐半现,稍露头角;转入园中,方觉开朗。庭中元代五棵大松,今已不存,然石峰散立,丹桂飘香,仍显示出清静、古朴的小园景色。前廊洞门上有砖刻“兰芬”“桂馥”额,室内有“古五松园”额。建筑长窗落地,装修用落地芭蕉图案挂落。室内陈设,一架云石落地古屏尤为珍贵。屏高1.35米,宽0.80米,红木架座,双面天然山水风景,纹理清晰,景色天成。正面镌“绿树青松江天一色”字样,古五松园主人附款“画理之澈,言之旨之远,可以夜读,可以朝吟”;反面题“江山如画,宛在萧湘洞庭之间”之句。据考,此屏制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二百余年。西面后院,方正整齐,中央有花木湖石。南面有复廊紧靠,与真趣亭相邻。复廊两面,嵌《听雨楼藏帖》书条石刻,与园西面、南面的长廊之中书条石刻连成一片。

见山楼 在狮子林湖石假山北面,建于民国初年,为两层歇山顶小楼。其名取自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建筑外墙皆为砖砌,封闭厚重,已掺杂近代西洋建筑手法,与周围建筑不够协调,布局上也稍嫌重复。但登楼推窗外望,可仔细观赏叠山之美,俯瞰池中倒影,感受到山水灵动之趣。

荷花厅 在狮子林北部正中,建于民国初年。厅平面扁长,五开间,采用“花篮厅”形式,东西两开间退后,形成凹角。室内明椽顶棚,木刻挂落东西成对,中间屏门四扇,刻松竹兰芝图。厅北有庭园,与古五松园东院仅隔一廊,又有曲廊东往见山楼、西通真趣亭。厅南通设落地长窗,大平台伸入水池之中,成为池北主景。平台上曾建有高大的西洋式凉棚,现存平台石栏杆,花饰也带有西洋风格。平台西南,有一组假山石,石径可通九曲桥。荷花厅是全园交通和景观的中心,北部游览线路,交汇于此,廊榭空间,到此开阔,面对池水、假山和远处长廊,成为静观山水风景的佳处。厅中悬“水殿风来”额,有对联一副:“尘世阅沧桑,问昔年翠辇经过,石不能言,叠嶂奇峰还依旧;清谈只风月,于此地碧筒酣饮,花应解语,凌波出水共争妍。”联、额点出了所在山水环境。

真趣亭 在狮子林北部、荷花厅以西。亭傍池而筑,后有复廊,卷棚歇山顶,为花篮厅式面水亭。亭内结构装饰精美,屋架、梁柱刻有凤穿牡丹图案,六扇屏门上,刻有花卉、人物图案。亭东、南、西三面刻有狮头及万字花饰,油漆间以描金,富丽堂皇。由亭中向外望去,石峰重叠,树木葱茏,一弯池水,几曲平桥,景色十分秀丽。亭中有对联一副:“浩劫空踪,畸人独远;园居日涉,来者可追。”所悬乾隆帝御题匾额“真趣”,还有一段故事。据说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帝弘历巡视江南,到狮子林中游玩。来到此亭,见山水宜人,新奇有趣,一时兴起,御题“真有趣”三字,赐作匾额。从臣黄熙,感到此句过俗,灵机一动,拜奏乞将其中“有”字赐给自己。弘历闻奏,听出弦外之音,领悟到省去“有”字方显脱俗风雅,又合宋王禹偁“忘机得真趣,怀古生远思”诗句,当即顺水推舟,恩准赐黄熙“有”字,于是留下了这块匾额。亭北面廊壁,还嵌有《听雨楼藏帖》石刻。

石舫 在狮子林水池西北,建于民国初年。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桥与池岸相通,犹如跳板。船身、梁柱、屋顶为石构,门窗、挂落、装修为木制。前舱耸起,屋顶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顶为平台,屋舱上下两屋,有楼梯相通。其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细部花饰,已带有一些西洋风味。

暗香疏影楼 在狮子林西北,为两层楼房。楼名取自宋林和靖诗“疏影斜横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楼平面布置和造型都很特别。底层游览路线上,仅为一稍宽之敞廊,面对着石舫,北面用墙隔开,不能相通。廊东端沿楼梯而上,有五间楼房,走廊直接连通假山,可通向飞瀑亭。空间上高低变化,成为升高游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造型上一反常规,楼梯间东面四间,呈硬山式样,二楼出挑,设统长窗扇和花饰栏杆;楼梯间西面一间,采用歇山卷棚亭半顶式样,两者巧妙结合,浑然一体,轮廓优美,形成全园西北角的边界。楼前有山石、梅花和池水,正合“暗香疏影”之名。

飞瀑亭 在狮子林西部,建于民国初年,又名“听涛亭”。此亭建在一座石包土假山上,石崖三叠,树木森然。造型为卷棚歇山顶半亭形式,南北与爬山廊相接,亭中有额曰“听涛”,四扇槅扇窗心上,刻有《飞瀑亭记》云:“园主久客海上,建此亭,寓闻声不忘航海景象,有居安思危之意。”裙板上有木刻四幅,分别为杏林春慈、荷净纳凉、东篱佳色、山家清供,玲珑精致,象征四季之景。亭侧假山高处,水源出自山涧之中,沿湖石三叠而下,落入池中,成为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人造瀑布,其形其声,动人心弦。山下池中湖心亭,又名观瀑亭,与飞瀑亭一高一低,相互应答,更增添了园中情趣。

问梅阁 在狮子林西部,建于民国初年。阁名取自王维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早在元代,已建有此阁,后贝氏重建,沿用旧名。建筑背靠园墙,面对池水,地势较高,南北均与长廊相连,外型采用重檐歇山顶形式。阁顶暗置水柜蓄水,可以将水流导向山石之间,形成瀑布,造就“飞瀑亭”“观瀑亭”二景。阁中有“绮窗春汛”额,桌椅、藻井、地面均用梅花形图案,窗格采用冰梅纹,槅扇上书画内容,也取材于梅花,紧扣阁名。阁外梅树数株,叠石层层,下临一泓池水,远眺园东景色,是逗留观赏的极好位置。阁旁还有水井一口,名曰“冰壶”,因凿井时于此挖得古壶樽而得名。

扇子亭 在狮子林西南角。亭平面呈扇形,正好位于园西、园南两条长廊的相交处。亭外侧扇面敞向园中山池,内侧一小段弧形实墙上,开有扇形漏窗,窗内塑松鹤图案;窗外在亭与粉墙的转角之中,辟有一个小小天井,以竹石点景,手法简练而令人回味,与外侧山池景色形成对比,空间的组织和光影的变化生动有趣。亭内还有竹刻抱柱对联一副:“相逢柳色还青眼,坐听松声起碧涛。”亭的屋顶部分,向外侧呈扇形平面单坡顶,顶上沿高于廊顶,与园墙齐平,造型舒展优美,在全园众多的建筑造型中独树一帜。

文天祥诗碑亭 在狮子林南部。造型采用半顶形式,恰好为八角攒尖亭的一半,附于南墙之上。尖顶略高于墙端,四角高翘,左右与长廊相接,造型轻盈活泼,避免了南面高墙长廊水平线条的单一。亭中有“正气凛然”额,壁嵌元代旧物、文天祥狂草手迹《梅花诗》碑,诗曰:“静虚群动息,身雅一心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文天祥,南宋状元宰相,抗元英雄,被俘后宁死不降,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被人们千古传诵。此亭以纪念文天祥为旨,其碑也是全园碑刻中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

长廊 在狮子林中,长廊贯通园中北、西、南三面诸多景点和建筑物,总长二百余米。长廊的形式和高低随所处位置而各有不同。在园北,穿插于亭台楼阁之间,连接各景点的交通,并随景致的变换时而开敞,时而封闭,甚至延伸到暗香疏影楼下,与楼合为一体,地坪与其他建筑物的地坪基本同高,廊的方向却曲折迂回,令游人视线陡转,莫辨东西,空间效果极为丰富。在园西,长廊跃上石山之巅,西靠园墙,东向山池,贯穿飞瀑亭、问梅阁、双香仙馆三个建筑物,廊身高低变化,西墙开有漏窗,构成西面生动优美的园景边界。在园南,长廊连通扇子亭、文天祥诗碑亭、御碑亭,最后与立雪堂复廊相接,平面上稍有曲折,留出三处小天井,上下缓缓起伏,但三个亭子体量接近,手法相似。园南景色略显单薄而重复。廊中依次嵌《听雨楼藏帖》书条石刻六十七方,为历代名家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黄道周等人法帖,连同文天祥诗碑、乾隆御碑等,共有书法碑刻七十一方。游人穿行其中,一侧风景如画,一侧翰墨留香,如同置身于书画长廊。长廊围合成了山水空间,也有机地组织了游览路线,一举多得,构成了狮子林造景、布局和交通流线的特色。

湖心亭 在狮子林水池中,又名观瀑亭。六角攒尖顶小亭立于水中湖石基座上,东、西两面有石板曲桥与池岸相通,共计九曲。亭中有“观瀑”之额,抬头西望,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独坐亭中,清风徐来,涟漪微起,芙蓉出水,藕香四溢,是水池之上一处优雅怡人的景观。可惜曲桥上的铁栏杆已属近代做法,与湖心亭造型殊难协调,为美中不足。

湖石假山 在狮子林园中央。假山规模颇大,占地约1000平方米,北到指柏轩庭院前,东止于燕誉堂墙下,南面逶迤至修竹阁,西端延伸入池水中央,与池水西岸仅隔一石拱桥。山上石峰林立,造型奇巧,洞壑穿插幽深,石径上下盘旋,构成上、中、下三层空间,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并以山涧一道,把假山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由指柏轩跨小桥渡玉鉴溪,可步入假山群峰之中,先后有棋盘洞、禅窝峰、狮子峰、含晖峰、潘经台、玄玉峰诸景。游线上下起伏,登山入洞,最后可达假山高处平台,有楼阁名卧云室。西部石洞曲折盘旋,有如回纹。两部分之间的山涧,北段有石径横跨,连接东西两面;南段有修竹阁坐于涧上,最后汇入山南池湾,池水得以绕山相通。

综观狮子林湖石假山,有很明显的特点。其石峰造型模拟狮、鱼、鼋、鸟等各种动物造型,特别是各式各样的狮子形象,有舞狮、睡狮、吼狮、搏球之狮、相斗之狮,等等,可随游人的想象而变幻;其立意含有佛教思想,假山群体象征佛教胜地九华山的耸峰峻石,传说可辨认出五百个狮子形状,隐附五百尊罗汉身形。在叠山手法上,较为通俗和夸张,不求含蓄婉转,但求怪异奇巧。假山的石径与洞壑,如同迷宫一般,令游人上下转折,高低冥迷,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把有限空间里的游览线路延长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卧云室 在狮子林湖石假山上,为两层重檐歇山卷棚顶楼阁。其四周石峰相拥,如在云间,因取宋金时期诗人元好问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逐疏懒”为名。楼阁飞檐高翘,造型充满动感,与四周的奇峰怪石配合协调,成为湖石假山上的中心景点。室内有程德全所书匾额和对联一副:“吴会名园此第一,云林画本旧无双。”

小赤壁 在狮子林湖石假山南端,为一拱桥状黄石假山。山体模仿天然石壁溶洞,藤蔓纷披,古朴自然。虽然体量不大,却苍劲有力,气势不凡,在狮子林假山叠石中堪称高雅之作。山下水洞,连接东西两面水池,意趣深远,含蓄自然。

修竹阁 在狮子林湖石假山南部,为卷棚歇山顶敞轩。建筑横跨于山涧之上,基座是叠石而成的拱形涵洞。北迎溪流、南临水池、东接复廊、西傍石峰,环境十分优雅,充满山林野趣。阁中南北开敞两面,均设有美人靠,游人可以在此小憩,静观山水景色。阁内有砖刻“飞阁”“通波”两方,制作精美,也起到了点景的作用。

立雪堂 在狮子林东南部。堂为卷棚歇山顶三开间建筑,背倚燕誉堂东院墙,坐东朝西,前有小院。小院三面有廊,庭中立有石峰,成为狮子林内的园中之园,平面布局很有特色,为苏州园林所少见。此处旧为书斋,室内设圆光罩,其上有“立雪”额,取自“程门立雪”典故,意为尊敬师长。据《朱子语录》记载,北宋著名学者程颐的弟子游酢、杨时,40岁那年去洛阳拜见老师,正逢程颐午睡,游、杨二人就在门外等候,当时天降大雪,等程颐醒来,积雪已有一尺,因此传为尊师之美谈。立雪堂庭院中的石峰,叠砌成牛、蟹、狮、蛙之形,所谓“狮子静观牛吃蟹”,虽然有趣,却嫌太俗,似与立雪之雅事相悖。 GWe37jY2cagdOyRaoIOa0buJ2XpBQskSr9NW58JKl50zkUuLbWKErxYSXrbVmN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