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网师园

位于苏州城东南阔家头巷,宅园面积不足九亩,其中花园占地约五亩,是苏州著名的保护完整且对外开放的住宅园林。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侍郎史正志于南宋淳熙初年(1174)建宅万卷堂和花圃渔隐,隐居于此,著有《菊谱》。后归丁氏,分割为四,园圃荒废。至清乾隆三十至三十五年(1765—1770)宋宗元购得部分园地,建构别业,有幽崖池沜、亭台楼阁十二景。宋氏托渔隐之意,又因花园坐落于王思巷,取其谐音,名园为“网师小筑”,宋卒后园遂颓废。嘉庆元年(1796)富商瞿远村购得是园,目测手画,葺而新之。因树石池水之胜,重构轩馆,统循旧名,有梅花铁石山房、小山丛桂轩、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云岗亭诸胜,曾易名为瞿园、遽园,后复称网师园。钱大昕、沈德潜都为园作记,称:“园虽不大,而有纡回不尽之致,遂为吴中名园。”同治初年(1862),园归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以园位于苏舜钦沧浪亭之东,故易名为“苏东邻”,其子建撷方楼。光绪三十三年(1907)园归退居苏州的达桂将军,园中虽仍水木明瑟,然轩馆已废旧,重加修葺,恢复旧观。至民国,张作霖购此园赠其师张锡銮,易名“逸园”。1932年名画家张善子、张大千和叶恭绰曾共赁此园居住。1940年文物书画鉴赏家、收藏家何亚农购得此园,亲手摹画,历时三年,全面整修山池亭屋,增植花木,充实古玩字画,恢复名园旧观。并精心构思,修筑增华,改竹外一枝轩为敞轩,辟潭西渔隐园门。1949年前何氏夫妇先后去世,何氏子女于1950年将父母遗产网师园捐献给国家,将文物字画珍藏捐献给博物馆。之后园中首驻部队,为学校使用。1958年经陈从周教授建议,苏州市政府决定拨专款抢修网师园,园林处接管搬迁单位、居民,10月动工,精心施工,月到风来亭落地重建,就建梯云室庭院,西部殿春簃庭院建墙分隔建花圃,院中叠石疏泉,新构半亭,内置灵璧石。宅园精心配置家具陈设,1959年国庆正式开放游览。1963年网师园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易名为友谊公园,家具陈设和匾都遭受破坏。1974年开始整修,复名开放。1982年国务院公布网师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后网师园开放古典夜园游览,充实传统姑苏戏曲、江南丝竹等文化内涵,深受中外游人的赞赏和喜爱。

网师园以宅园完整、小巧精雅、以少胜多、迂回有致著称,尤以水景取胜。第宅居东,规模中等;格局规划严整,为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由照壁门庭广场、门厅、轿厅、大厅、内厅及后院、下房组成。宅西为花园,宅园既分明,又处处相通,布局合理。花园以水为主,坦荡清旷,主题突出,布局紧凑,简洁自然。亭阁建筑,造型秀丽,小巧精致,家具陈设精雅。黄石假山自然古拙,林木花草注重色、香、姿,种植少而精。有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樵风径、彩霞池、射鸭廊、濯缨水阁、云岗、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虚斋、五峰书屋、殿春簃庭院等景点。

门庭广场 网师园坐落在阔家头巷11号,由于园主地位较高,门庭显赫,因此其第宅大门前,跨巷设东西辕门和照壁,形成门庭广场。广场上传统地对植盘槐,成为大门的对景。两侧的围墙上各设四副马环,古时骑马来访的武官和客人,可在此拴马停马。

门厅、轿厅 网师园第宅门厅三间,设在正间中部的大门为传统的黑漆将军门,有象征门第的伐阅、门当、户对、门环和高高的门槛及雕刻精美的青石、坤石,显得庄重和威严。两侧边间为门房间。大门东侧临巷辟有边门,内有陪弄直通后宅。一般为下人出入之通道,又是太平安全之门,由此出入便捷。

门厅往里为轿厅,硬山屋顶面阔三间,其正间有廊轩与门厅相联,使之出入不走露天,风雪无碍。两厅呈工字形,两侧有小天井。轿厅正间北向设有中门,由六扇屏门组成,遇到有重要宾客或家中婚丧寿诞大事,可以开启使用。平时则绕中门而行。轿厅的功能是供停轿、下轿之用。在廊轩的两侧放置长板凳,俗称懒凳,为辛劳的轿夫休息坐候之处。轿厅悬挂匾额“清能早达”,意指为官清廉,富有才能,而早年发达,为祝福之语。左右小天井门上砖额“锁云”“钮月”“梦楼”“桂芬”。在中门之后的石库门上设有壁龛,上供祖先的神位。轿厅两侧有边门,东通陪弄,西往花园。如果客人直接到花园活动,则由此入园,不必进入内宅。可谓宅园布局合理,既功能分明,又联系方便。

万卷堂 住宅第二进为大厅,亦称正厅,高敞宏深,面阔三间,硬山屋顶,两侧有高大的三山屏风墙,俗称封火山墙。石库门的木门上镶有磨细方砖,这均起到防火的作用。堂内进深的七分之五处置有屏门,这既表明园主的地位,同时又使室内光线敞亮。厅堂内家具陈设规范,有天然几、供桌、花几、座椅、茶几等,均为明式红木家具,造型大方,结构简练,线条流畅,实用美观,陈设精美,古色古香,有供石、剑并、大理石插屏、挂屏和青铜器。中堂有《劲松图》,旁有对联:“紫髯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上悬文徵明书体的“万卷堂”匾额。此为始建园主史正志的宅名,其虽然身为武官兵部侍郎,但是家中有藏书万卷之堂。抱柱对联为现代书画家吴进贤所撰书:“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葑溪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以追溯名园历史,发思古之幽情;畅叙今日风采,颂名园之形胜。

万卷堂为全宅主厅,其功能为会客、宴请和办理寿诞、婚丧大事。主、客在堂内,朝南面对天井庭院,有对植的玉兰,更有“藻耀高翔”砖雕门楼为对景。门楼有飞椽、斗拱、花板、栏杆、挂落;传统的“郭子仪上寿”和“天国进爵”戏文和遍饰的蝙蝠、寿字、狮子滚绣球图案,均为磨细方砖,采用浮雕、深雕、空雕工艺精雕细镂而成。为此必须做到“选料、烧制、雕镂”三精,才能创造出如此美轮美奂的砖雕艺术杰作。在大厅的西侧有次间,俗称密室,在此便于个别交谈。室前有廊通往南通园门,廊畔小庭院内有桂花古树,点缀太湖峰石,作为住宅到花园的过渡空间,稍稍显露一点自然景色。

撷秀楼 大厅之后的第三进住宅为内厅,又称女厅,是一座两层的楼厅。其屋顶哺鸡脊,两侧封火山墙,楼层腰檐置仿宋砖细凭栏。楼厅上下面阔六间:正中三间,东二间,西一间。朝南相应由花墙分隔成三个天井,中间轴线上有图饰简洁的砖雕门楼。楼上悬俞樾题书的匾额“撷秀楼”,并有跋:“……园中筑楼,凭槛而望,全园在目,即上方浮屠尖亦若在几案间,晋人所谓千崖竞秀者,俱见于此,因此撷秀名楼。”对联为:“山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具有自然山野、清闲悠然的意境。此厅为旧时女主人接待女眷、女宾之用,厅内陈设有清式镶嵌大理石的紫檀坑床、坑桌、踏脚,什景浮雕紫檀靠椅、茶几等,两壁有四幅大理石山水挂屏。如要游园,则厅西侧有便门通花园敞亭。宅园既功能明确,又联系紧密方便。

梯云室 撷秀楼之北为湖石假山、花木扶疏的庭院,梯云室位于院之北端,是一座卷棚硬山屋顶、面阔三间的轩屋。正间南北均设落地长窗,两侧边间为矮墙半窗。窗之裙板上雕刻有精美的花鸟山水和什景摆件图案。室内面北置有珍贵的雕工极精的黄柏木雀梅落地罩,与北面小庭院中的太湖石峰、蜡梅、藤本月季花坛,构成一幅生动美丽的画面。室悬匾额“梯云室”,室之南向有古朴的石栏平台,对景有梯云湖石假山,沿蹬道上山可通书楼。故以《宣室志》中“唐太和中,周生有道术,能梯云取月”的故事取名为梯云室。庭院中罗汉松、白皮松、枸骨、红枫等花木均种植在湖石花坛之中,峰石玲珑,花木扶疏,四季有景。南端通撷秀楼和五峰书屋的亭廊之畔有紫竹石笋小景。门亭之前有“五福捧寿”的吉祥图案的花街铺地。庭院之东与圆通寺毗邻,部分殿堂辟为工艺卖品部,有月洞门相通。据传梯云室为用膳之室,在此用餐赏景,可谓美矣。室北小庭院两侧走廊分别通向厨房、下房区和宅园后门。与门厅、轿厅、万卷堂、撷秀楼共同组成网师园的住宅部分。

小山丛桂轩 花园之门在轿厅西侧,门楣上有清乾隆年间宋氏时的砖额“网师小筑”,点出渔翁之小园具有小巧精雅之特色。入园门即见小桥流水,园景之一隅。沿廊西行即至小山丛桂轩,为一座小巧精致的四面厅,卷棚歇山屋顶,面阔三间,三面回廊。厅南一排花窗粉墙之下,湖石假山,峰石起伏,桂树成丛,间有海棠、蜡梅等花木,成为厅之对景,故取北周文学家庾信《枯树赋》中“小山则丛桂留人”句,情景相符,其匾题为“小山丛桂轩”。并有清代何绍基撰对联:“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写景抒情,成为小山丛桂轩周围景物的形象写照。人在轩内,四面置窗皆成景。南对湖石小山,丛桂飘香;北置冰梅纹圆窗,云冈黄石假山屏立;东侧山涧溪流,并在住宅墙面上巧妙地以攀缘附壁的木香形成春景画面;西边曲廊和蹈和馆之间,羽毛枫潇洒入画,室内外空间融汇一体,虽在室内却置身于琳琅满目的园景之中,使人赏心悦目,心胸畅朗。

蹈和馆 小山丛桂轩的西侧,馆轩之间曲廊相联。馆之造型,以卷棚歇山屋顶稍加变形,仅在东北屋角发戗起翘。因地制宜,按造景需要而灵活变化,可谓巧作。馆坐西朝东,东北两面置廊,与小山丛桂轩共享一个庭园空间。馆三开间,内外均为砖砌墙面,中间以板壁分隔,有小门相通。朝东为落地长窗,山墙和北墙置有精美质朴的链条套结图案的木花窗。馆之西部是园内“宜春寞”小花圃,窗前花影婆娑,相映成趣。蹈和馆为古时园主宴居之所。额寓平和安吉之意。“和”为儒家的处世原则和审美标准。所谓“履贞蹈和”,即要使自然和社会得到和谐的发展,求得国家安宁,天下太平。现在蹈和馆成为著名的苏州版画廊,陈列着富有传统桃花坞木刻艺术特色的版画,画面充满着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情韵,深受中外游人的喜爱。

琴室 蹈和馆之南的琴室庭院。琴室位居小巧方整的庭院东北隅,占去四分之一的面积,为一卷棚歇山顶半亭,北面靠墙,三面空敞,下置砖砌坐槛。墙悬“琴室”匾额,额下有“苍岩叠翠”大理石山水挂屏。室内陈设木座古琴砖一方,据传为珍贵的汉代琴砖,铭刻图纹古朴精雅。琴砖中空,操琴其上,产生共鸣,琴声更为悠扬动听。琴室西侧沿院壁置廊,内有旧园主李鸿裔扇面梅花诗等十首的书条石六方。在咫尺空间的庭院中,琴室南对大型古桩盆景,其座架和古盆均为磨细方砖精制而成,刻有寿字纹饰,造型古朴端庄,比例完美。盆内栽有三百龄的石榴古桩,苍干虬枝,叶茂果丰,犹如枯木逢春,其春叶、夏花、秋果、冬干四季成景,为网师园花木珍赏之一。与之相映衬的是庭植百年古枣树,树干高大虬曲,姿态自然优美。枣和石榴均为苏州传统的园林树种,象征子孙满堂、家族繁荣兴旺。更令人赞赏的是琴室面对的贴壁假山,俗称碧山,其构思和技艺独具匠心。立意为园外有高山流水,琴室院内的壁山是破墙而入的高山余脉,在此操琴,襟怀坦荡,意境深远,可得自然山水之真谛,可觅高山流水之知音。琴室之东有砖额“铁琴”的三间琴房,房北廊外有花窗粉墙与小山丛桂轩相隔,而悠扬的琴声为古园增添无限的情趣。至今“吴门琴社”不时在此聚会操琴,其乐无穷。琴房之东通住宅轿厅,宅园之间,处处依存。

樵风径 小山丛桂轩、蹈和馆和琴室等均为网师园南部的庭院区,布局紧凑,空间小巧,各具特色。由蹈和馆沿廊北行,至廊间小门有砖额“樵风径”,取自汉郑弘上山打柴,求得若邪溪风,也称“樵风”的典故,谓隐居山林打柴归家顺风之路。至此眼前豁然开朗,池水坦荡,花木掩映,亭阁秀丽,始展花园主景,给人以深刻印象。樵风径走廊位于花园西侧水池和园墙之间,在平直的20米之内,精心地处理成沿池岸,靠园墙,平面上有曲折,立面上有起伏的爬山走廊,东联濯缨水阁,北经月到风来亭,西通殿春簃庭院。廊壁之间,变死角为竹石小景,极尽变化造景之妙趣,充分反映了网师园小巧精雅的造园艺术特色。

彩霞池 网师园中央的水池。网师园的造园艺术中理水十分成功,水景成为主要特色。小园理水宜聚不宜散。全园布局以彩霞池为中心,十分之九的池水汇集园之中央,仅在西北隅延伸出小水湾和东北角山下有溪涧。黄石池岸低平突兀,石矶漂贴水面,池水渗流入山岩和亭阁之下,形成池面坦荡旷远、池水不尽之感,给人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而实际的水面积仅四百余平方米,这就是苏州园林“小中见大”的艺术魅力。山有脉,水有源。在水池的西南向,樵风径爬山走廊西壁有“岩腹唇涧”黄石壁岩,为池水源头之景。环池配置的假山、花木和建筑,采用大小、高低、凹凸、进退、错位和对应的变化,形成丰富美丽的水景倒影。如小巧的亭阁挑水、跨水而建;高大的楼轩则离岸退后而构。亭阁建筑与假山花木隔池互为对景。水湾和山涧之上分别架设石板曲桥和小石拱桥。拱桥名“引静”,长2.45米,宽0.92米,雕凿精致,造型优美,是苏州园林中典型的小桥流水。云冈黄石假山东坡下的山涧,取《诗经·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句,意贤者乐在涧水而名“槃涧”,有古朴的摩崖石刻。涧之南端有“待潮”古闸门。石桥石闸,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别具妙趣。

网师园小池依照传统方法在池底凿井,池水与地下水贯通,俗称有泉眼,整个水池犹如一口大井。因此池水清澈见底,池中游鱼成群,缸坛睡莲,翠叶红花,点缀水面,波光倒影。环池东南西北方位,相应形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观。这一切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射鸭廊 彩霞池东岸有短小仅一间的射鸭廊,“射鸭”为古代宫廷仕女喜爱的游戏,在花园水池中放养水禽,宫女以藤圈投套,形成生动有趣的情景。临水而建的射鸭廊由此得名,廊北通竹外一枝轩,南连敞亭,其临水面为卷棚歇山屋顶,发戗有翘角,与射鸭廊形成高低变化的构图。敞亭东与住宅撷秀楼相接,亭内置金砖小桌。金砖为明清宫殿铺地之砖,规格较民间的方砖更大更厚(一般约700x700x100毫米),是由苏州近郊的陆墓御窑专制。收藏和散失在民间的金砖,一般作为桌面,供下棋或置炉烹茶之用。敞亭之南为大片高大的住宅山墙,沿墙前有通直的小径。为了丰富单调的墙面景观,采用在高墙上开设浮雕式花窗,加以装饰,又运用“粉墙作纸,竹石为绘”的传统手法,在池岸边堆叠黄石峭壁山,临池置石矶,山上紫藤攀覆,墙面垂植绿化种木香,春天紫藤花似流苏,木香盛开飘香,迎春黄花垂枝,形成一幅春花烂漫的山水图。

濯缨水阁 彩霞池南岸偏西跨水而筑的小水榭,卷棚歇山屋顶,翼角飞举,水流其下,造型轻盈可爱。临池廊间置木栏杆,室内装修精雅,中间槅扇裙板正反面,精雕八骏图和《三国》戏文图案。榭额“濯缨水阁”,取自先秦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园主以此自喻清高。额旁有郑板桥书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引曾参三省吾身,颜渊恪守四勿,大禹惜寸阴,陶侃更惜分阴四个典故,字简意深。另有抱柱竹联:“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水阁面北临池,夏日凭栏,凉风习习,碧波荡漾,观鱼赏莲,是纳凉歇夏的佳构。濯缨水阁又兼作园中的水上舞台,在此拍曲唱戏,别具情趣。

云岗 濯缨水阁东侧的黄石假山,似巨岩山崖耸立池畔,成为全园主景假山。体量不大,但是气势古朴雄伟,峥嵘峭峻,高耸池上。临水构危崖峭壁,其下设石矶、钓台和石梁,使山水浑然一体。岩壁似巨岩自然凹凸进出,临池摩岩而行,如身临名山大川之境。山上磴道山径盘旋,山下涧溪曲折蜿蜒。石山之上,岩石之隙配植松桧、青枫,薜荔藤萝附岩,呈横卧之势的二乔玉兰,花色紫白相间,花时使山池满园增辉。

月到风来亭 水池西岸爬山走廊之畔的六角攒尖顶的亭子,坐西朝东,高挑于池面之上,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亭中乘秋夜清风送爽时,凭栏欣赏月光波影。故以唐韩愈“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诗句,取名为月到风来亭。亭有清何绍基撰抱柱竹联:“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小亭挑临水上,五向临水,廊壁之面置大镜,对岸遥望似亭设园门另有天地,系为虚实之手法,以错觉扩大园林空间。该亭朝南与濯缨水阁互为对景,不仅是观赏秋景之佳所,亦是看戏听曲的佳座。

看松读画轩 池之北岸,轩南有黄石牡丹花坛,水湾之上架设石板曲桥,临池置有石矶,由于画轩体量较大,实为厅堂,故离池岸退居在花坛之后,在景观上就不会产生逼压水池之感。看松读画轩硬山屋顶,面阔三间,砖砌墙面。其窗景为竹石、蕉石之尺幅画。板壁上陈设山水画条幅。朝南花坛之中,有两株数百年生的古老松柏,可惜罗汉松已不存,仅存古桧虬干垂枝,苍劲独秀,为网师园珍贵的活文物。另有树干斑白的白皮松和树姿苍古的黑松,形成一幅常青松柏图。看松读画轩为赏景观画作画之轩,中国画是熔诗、书、画于一炉的综合艺术,故欣赏中国画古称“读画”,才得画中之寓意哲理和诗画韵味。在这里既是“读画”,更是“看松”赏天然画本。画轩之外,园景皆是画。轩中有对联“满地绿阴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和“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联语所描述的均是园林情景所独具的画面,画轩东侧为峰石当窗、花木相映的小庭院,西边是板壁相围的小书房,内有治国治家之联:“天心资岳牧,世业重韦平。”竹外一枝轩看松读画轩东南方有廊连接的临池,轩为卷棚硬山屋顶,东西狭长三间,临水面设吴王靠坐槛,远望似一叶小舟。轩北为集虚斋庭院,庭植青翠潇洒的慈竹两丛,有花窗相映,有洞门相通。东面通五峰书屋,东墙上有两方精美的园林和花鸟砖雕。西墙上开设空窗,窗外点植垂丝海棠,框景入画。轩外池岸畔植梅花,原有横卧偃伏的黑松,成为轩外一景。在轩内隔池远望,池上理山的云岗黄石假山,成为园中第一山景。轩额为“赏梅花”,取宋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诗意。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桂梅讲究“横、斜、倚、曲、古、雅、苍、疏”。轩前松梅横斜,岁寒为友,冬景如画。轩有抱柱竹联:“护砚小屏山缥缈,摇风团扇月婵娟”,如在轩中读书赏月,亦为赏心乐事。

集虚斋 二层小楼,退居在竹外一枝轩之北。间有庭院翠竹,形成高低层次变化的北岸景观,使水池没有压抑之感,处理十分成功。集虚斋为楼之底层,其额取自《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后为道教斋法之一。《云笈七签》载:“三者心斋,谓疏瀹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在斋中读书养心,去除尘世烦嚣,心境澄澈明净,悠闲自得,展示清雅超逸之美。楼为硬山顶风头屋脊,据传楼上为旧时小姐闺房绣楼。斋中间屏门后有直通楼梯可供登楼。楼上朝南有外廊,可凭栏俯视园中山水全景;并与濯缨水阁相望,亦为女眷观戏之所。集虚斋东接五峰书屋,呈曲尺形,楼之上下均相通达。

五峰书屋 位于住宅与花园之间,自成庭院一区。书屋亦为楼房,硬山顶哺鸡屋脊,面阔五间。书屋自身不设楼梯,室内空间宽敞完整,上下西靠集虚斋楼梯,东依室外梯云假山登楼。楼之南北有庭院,朝南中间设落地长窗,其余边间均为半窗,室内外空间流通敞朗。室内墙面护以板壁,以利藏书防潮,并根据需要可以自由分隔室内空间。南庭院堆叠湖石厅山,峰峦起伏,峰石峻美。青柏、蜡梅、海棠、青枫及山茶名品“十三太保”等花木互相掩映配植,神似唐李白《望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诗句,取其诗意画境,名额“五峰书屋”。另说暗示手掌五指翻书之书屋。屋后庭院栽植紫薇、芭蕉,点缀湖石,以赏夏景为主,营造了书楼较为幽静闲适的理想环境。

殿春簃 花园之西的内园,其功能为园主子女读书的书房庭院,平面呈长方形,高墙四围,自成天地,布局简洁清雅。东向与花园爬山走廊相通,也与看松读画轩相联,其南为花圃。庭院门额“潭西渔隐”,渔隐为始建园主史正志的花圃渔隐,现为别有天地的殿春簃。其门背面砖额“真意”,取自晋陶渊明《饮酒》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此观景能领略到网师园湖山真意之妙趣。

殿春簃位于庭院之北,“簃”为阁边小屋,“殿春”指春末开放的芍药。匾额跋文:“庭前隙地数弓,昔之芍药圃也。”昔日网师园的芍药品种名贵,可与扬州芍药齐名。现院中仍有芍药花坛。殿春簃卷棚硬山顶,朝南有廊,北面置窗。室内陈设有关芍药的诗画,如宋邵雍诗:“一声啼鸠画楼东,魏紫姚黄扫地空。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此间俗称外书房,其西侧有内书房两间,南北均开半窗,板壁墙面,陈设几案、书橱等书房家具。其南窗下西墙角有张大千书“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碑。20世纪30年代张善子和张大千兄弟寓居园中,善子善画虎,饲虎儿于园中,绘虎为《十二金钗图》,虎死葬于此。1982年大千追忆往事补书墓碑,立石纪念名园手足虎儿情。书房北留有小天井,墙角壁前叠石立峰,并植有丛竹、蜡梅、天竺、芭蕉,透过红木边框的窗框,形成幅幅国画小品框景。正如对联所云:“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富有诗情画意。内书房有对联:“镫火夜深书有味,墨华晨湛字生香。”书房前有石栏平台,庭院宽敞,鱼网状的花街铺地,以示渔隐。庭院沿墙堆叠湖石假山和花坛,在西墙湖石山坡上贴壁有六角攒尖半亭,因亭下有泉故名冷泉亭,亭内有罕见的巨型石供灵璧峰石,形似巨鹰,击之有清脆的金属之声,原产安徽灵璧县,为传统的清供石品。此石于20世纪50年代从桃花坞废宅移此。庭院西南角的太湖石假山之中,冷泉亭下,岩壑深邃,绿荫如盖,寒气逼人,其下深潭潜藏一泓天然泉眼,泉水清澈明净,取宋朱熹“一水方涵碧”诗意而名,摩崖石刻“涵碧泉”。泉水之脉与中部园池水脉相通,致使网师园有源之水的水景更为清丽动人。简雅秀丽的殿春簃庭院被作为范本,于1979年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成功地仿建成明轩庭院,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工程的出口,促进了中外园林文化交流不断趋于深入。 Vd9Tgw1Fet8anhqFnGfwWk2GfTILw9CMh3RCU13OdB3DiEgsu2tRXJD9K8lbh1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