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留园

位于苏州古城姑苏区,占地五十余亩,是苏州著名的大型古典园林。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职返里,大治别业园圃名东园,偏西另有西园。园中杂莳花竹,前楼后厅,有“后乐堂”宏丽轩举。堂后清池石屏,由里之巧人周时臣叠奇石为片云峰,高三丈,阔二十丈,形状似普陀天台诸峰,玲珑峭削,宛如巨幅山水横披画。堂侧垅上多古木,有太湖石巨峰,名瑞云峰,高三丈余,妍巧甲于江南,相传为宋花石纲遗物。园中杂植牡丹、芍药、红梅、木犀、木兰、紫薇、修竹诸卉。明末清初,园废为踹布坊,又散为民居。后为陈氏重建,屡易园主。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园归观察刘恕,园中平池涵漾,嘉树绕植,就旧址增地扩建。历时五年于嘉庆三年(1798)修葺落成,山水毕俱,树石嵌崎,有半野草堂、卷石山房、寻真阁、明瑟楼、听雨楼、绿荫轩、曲溪楼、垂杨池馆、餐秀轩、个中亭诸胜。全园“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又多植白皮松,改名寒碧庄。嘉庆五年(1800),钱大昕题额“华步小筑”。嘉庆十二年(1807),增建凭眺之含青楼。新得峰石,又筑还读书馆与石林小院,贮之。刘恕世居洞庭东山莫厘峰下,饱赏太湖七十二峰山水之巨观。后居城市,欣羡山林,性嗜花石,在园中聚奇石十二峰,并著有《石供说》《牡丹新谱》《茶花说》。又喜法书名画,集古今石刻,环顾壁间,即今著名于世之《留园法帖》。道光三年(1823)寒碧庄始开放,曾倾动一时,游者无虚日,人称刘园。咸丰年间,寒碧庄泉石之幽、花木之美、亭榭之胜,为吴中名园之冠。庚申(1860)战后,园幸然独存。同治年间园貌依旧,但无人修葺,芜秽不治。后部分住宅售与程氏,改建二程夫子祠。

同治十二年(1873),布政使盛旭人购得刘氏寒碧庄,经大力修葺,于光绪二年(1876)竣工。因民间俗称刘园,再加上庚申之战吴中名园俱遭破坏,唯是园留存,遂谐刘园之音易名为留园。园内嘉树佳卉,奇石清流,凉台暖阁,风亭月馆,上下参差,迤逦相属,比昔日盛时更增雄丽。有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远翠阁、五峰仙馆、花好月圆人寿轩、心旷神怡之楼、石林小院、鹤亭、绣圃诸胜。光绪十四年(1888),辟建西部别有洞天,筑山小蓬莱,上置至乐亭和月榭星台。临溪筑活泼泼地水阁,辟射圃。光绪十七年(1891),又扩建东部,购得园旁奇石冠云峰,隙地筑仙苑停云庭园,有奇石寿太古轩、东山丝竹戏台、云满峰头月满天楼诸胜,宅园广袤四十余亩。1911年园归其子盛宣怀。之后园数次被没收、查封。1929年6月18日,园归吴县政府管理,经修葺后向公众开放。每当春秋佳日,游客如云,为当时苏州第一游览胜处。1937年11月,园东部的东山丝竹戏台焚毁。1940年后,留园为侵华日军所蹂躏,墙垣倾倒,栋折榱崩,假山欲坠,花木枯萎,家具陈设被劫取一空。1945年抗战胜利后,此园曾为国民党部队的“马厩”。楠木厅等庭柱被军马啃啮成葫芦形。园内满目疮痍,一片瓦砾,仅存古树山池。

1949年后,国家保护抢修重要名园。1953年政府拨款50000元,由市文管会延请专家顾问、能工巧匠,历时百天,除了“少风波处”、花好月圆人寿轩等少数景点之外,全园得以精心修复。1954年元旦,留园重新开放,游人络绎不绝,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留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修复留园祠堂、义庄古建筑群,使名园更趋完美。

留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尤以建筑庭院划分与组合园林空间精湛见长。全园经历年兴废扩建,布局分为中部山水、东部庭园、北部田园、西部山林四大景区。中部是全园的山水主景,山水布局自然,建筑造型奇美。坦荡的水池位于中央,山上有小涧,池中置小岛,形成池水之“源”,又聚分相宜,使水景生动有致。水池西北岸山丘起伏,古木参天,花木茂盛,小巧亭轩隐约可见。东南向多建筑,房厅楼阁,高下进退依水而建,倒影清晰明丽。主要景点有华步小筑、绿荫轩、明瑟楼、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可亭、小蓬莱、濠濮亭、曲溪楼、清风池馆、远翠阁等。由曲溪楼进入园之东部,华丽精雅的大小建筑庭园令人目不暇接。楠木大厅“五峰仙馆”规模宏敞,陈设讲究,前后庭园映衬,十分富丽堂皇。其东转入小巧幽雅的石林小院,花石小景,精彩纷呈。再东行至“仙苑停云”庭园,冠云奇峰独立居中,浣云沼萦回峰下。瑞云、岫云两峰倚立两侧,亭台楼馆四向围合,共赏巨峰佳景,宛似人间仙境。北部柳暗花明“又一村”呈现农家田园风光,有葡萄棚架、梅花丛林、盆景花圃,栽培提供万堂室内摆设的四季盆花,又展示古雅、自然、清秀的苏州树桩盆景。西部山林,富有野趣,黄石抱叠土山,山势高耸,石径盘旋,枫树成林,秋色佳丽。踞高有至乐、舒啸两亭,昔日登山可借景,近望西园,远眺虎丘,现今已为高楼遮挡。山南溪流一湾,引向傍山而筑的水榭“活泼泼地”。山溪之南辟有绿草如茵的“射圃”和“缘溪行”长廊,通向中部主厅“涵碧山房”。

园门 留园的花园大门,位于住宅和祠堂之间,朝南临街。苏州园林一般只有大型园林才设有花园专用入口,以便于日常接待客人游览,并供维修园林工匠的出入。园门为处理简洁的石库墙门,上有门额“留园”。入门即三间两进门厅,中有方形小天井。门厅新置彩玉镶嵌的留园全景图屏,以精美的玉雕工艺来展示留园景观,屏之背面为俞樾的《留园记》。靠墙两侧置“懒凳”(长板凳),为古代轿夫歇息之处。过门厅经曲折陪弄走廊,间有种植修竹的方寸天井,至内门厅庭院,玲珑的太湖石花坛和树姿优雅的二乔玉兰,才稍露园林气息。厅悬光绪年间吴云书“留园”匾额,并撰记称:“若园为天留此名胜也,吴下名园之冠。”边门有明刘伯温书的“长留天地间”砖额。至此,透过迎面一排六个图案精致的漏窗,隐约可窥园中山水,再入内则豁然开朗。留园的入口处理,充分运用空间的收放开合、光线的明暗变化、心理的由闹而静、漏窗透景等手法,成功地营造出先抑后扬、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古木交柯 留园古木小景。在中部入园廊间,贴墙花坛之中,有古柏、女贞交柯连理,壁间砖额“古木交柯”。廊柱上有陈从周教授作的古诗集联:“素壁写归来,青山遮不住。”在廊畔素壁的小空间中,常青的古柏、女贞岁寒不凋、姿态苍劲,形成构图美丽、意境高洁坚贞的植物景观。小景对面则是一排粉墙漏窗,锁不住园中的青山绿水。

华步小筑 与古木交柯相邻韵花石小景。位于绿荫轩之南,贴壁点湖石,配以清秀的天竺和游龙似的爬山虎巨藤。壁嵌清钱大昕题隶书“华步小筑”砖额,周镶精美的石雕边框。“华步小筑”又为留园别名,因园所在地名花步里,“有池有石、花木翳然”,为吴之胜地。“华步小筑”配置自然,构图雅致,成为“粉墙作纸、竹石为绘”的传统园林小景的佳作。

绿荫轩 园中部水池的东南岸,单间卷棚硬山顶的敞轩。轩北临池为吴王靠坐槛,面对池中的蓬莱小岛、紫藤棚架和濠濮亭,成为入园后游赏山水园景的序幕。两侧山墙开设砖细空窗,可观明瑟楼湖石楼山。轩南向置十字海棠图案的木制桶扇,与“华步小筑”相对成景。轩西侧原有古老而枝叶青翠潇洒的青枫,犹如绿色的华盖支撑在小轩之上,夏日凭栏或隔岸相望,颇有“艳发朱光里,丛依绿阴边”的诗意,更有《绿荫轩》诗“华轩窍且旷,结构依平林。春风一以吹,众绿森成阴”为其写照。

明瑟楼 池南,东北面水,西侧紧靠涵碧山房主厅,单向卷棚歇山顶的二层小楼,造型奇巧,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建筑布局和造型灵巧多变的特色。楼在池上,旁有青枫,环境明净清幽,取古诗意境“(大明寺)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而名明瑟楼。底层为敞轩,两面临水,三面坐靠,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诗意,名“恰航”。坐憩其中,恍如舟楫,游赏山水景色。楼层三面为古朴的明瓦半窗,楼上楼下虚实对比。楼南巧妙空间,运用太湖石置“济仙石”,叠“一梯云”楼山,玲珑峭峻,登楼犹入仙境,使实用功能与造景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隔岸远望,楼后假山隐现,景深意远,使明瑟楼更为明丽奇美。

涵碧山房 与明瑟楼紧邻的中花园主厅,面阔三间,硬山卷棚屋顶,南北均置落地长窗。朝北是空间开阔的山水主景,厅前平台,碧池青山,香樟、银杏古木参天。取宋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诗意和蕴涵翠碧的山林画境,故名“涵碧山房”。厅南是较为封闭的庭院空间,院中花木扶疏,自然古雅的湖石牡丹花坛位居庭院中央。春日玲珑透剔的太湖石与花色艳丽的牡丹互相映衬,形成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富贵图画。苏州园林主厅与山水的布局,宜水池居中,厅位池南,山在池北,厅堂朝北隔水观山,可欣赏到阳光明媚、层次丰富的山水主景画面,留园“涵碧山房”即为此佳例。厅内“涵碧山房”额为香禅居士潘钟瑞书写,并有“胸次广博天所开”匾额和清张之万叙事抒情而撰。董寿平书有对联:“卅年前曾记来游,登楼看雨,倚槛临风,俯仰已成今昔感;三径外重增结构,引水通舟,因峰筑榭,吟歌长集友朋欢。”厅前壁上嵌有钱大昕《寒碧庄宴集序》书条石,为留园宝贵史料。

闻木樨香轩 池西山上,贴近云墙,为平面呈方形,三面坐槛,卷棚歇山顶的小轩。两翼有蜿蜒曲折的爬山走廊,分别与南北的涵碧山房和远翠阁相连。轩周围桂树成丛,峰石林立,因植物造景生动地命名为“闻木樨香轩”,在此可情景交融地享受“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的秋日佳景。池东南岸多建筑,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等高低大小的园林建筑,沿着池岸进出自如的配置,形成层次丰富、造型优美的园景;池西北岸皆山林,石包土山,峰峦起伏,中涵山涧。银杏、桧柏、香樟、桂花、紫薇等,古木森森、花木茂盛,呈现出古朴自然的山林景象。两者形成“自然”与“人工”的巧妙对比,又互为对景,充分体现了留园的“泉石之胜、草木之美、亭榭之幽胜”。

可亭 池北山上的单檐攒尖顶六角亭(柱距仅1.2米),为涵碧山房隔池观山的主景画面。从亭中南望,涵碧山房与明瑟楼完美的组合,神似停泊水边的舟舫。亭者,停也,游人跋山涉涧至此,可以停憩赏景,林木葱茏、碧池粼粼、楼台倒影、池岛蓬莱,尽收眼底。亭中有楹联:“园林甲天下,看吴下游人,载酒携琴,日涉总成彭泽趣;潇洒满江南,自济南到此,疏泉叠石,风光合读涪翁诗。”赏景抒情,令人心旷神怡。

远翠阁 中花园山后东北隅,两层重檐卷棚歇山顶楼阁。因唐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而名“远翠阁”。登阁宜远眺山林之翠色,扩大视野空间,寻求自然野趣。底层可近览,前置石砌牡丹花坛,石雕精美,春花烂漫,故取宋诗“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之意境,名为“自在处”,系一闲适自在的小天地。

小蓬莱 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仙岛的神话传说,从秦代开始成为中国造园的传统题材。留园主人取其意境,在“园西小筑成山,层垒而上,仿佛蓬莱烟景,宛然在目”。小蓬莱为飞落池中的小岛,中央有“仙鹤展翅”花街铺地。岛之两端连着上覆紫藤花架的曲桥,恍如漂浮在碧池上的仙境。

濠濮亭 小蓬莱旁的小池畔,平面四方单檐歇山卷棚顶小亭,取《庄子·秋水》篇之意而名为“濠濮亭”,为垂钓观鱼之所。池亭偏安一隅,环境清幽,自成天地,如亭中匾上所题:“林幽泉胜,禽鱼目亲,如在濠上,如临濮滨。昔人谓会心处便自有濠濮间想,是也”,表现超然尘世烦恼,追求自然情趣的高远意境。

曲溪楼 濠濮亭之东池岸旁,与明瑟楼、闻木樨香轩互为对景的秀丽楼房。楼之平面狭长五间,由于进深较浅,形似长廊。特将楼层屋顶灵巧地处理成纹头脊单面坡歇山屋顶,致使曲溪楼的造型更为完美。楼层三间半窗,两侧为八角磨砖的花窗,图案精美。楼下的粉墙上开设磨细砖框的地穴和空窗,人在室内可观赏幅幅园中框景,使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楼之砖额“曲溪”两字,取文徵明书体所题,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之意。楼前清流回荡,古枫杨树掩映,自然形胜相类似,以此借景寓情。楼下内壁嵌有著名的留园碑帖,有苏东坡、米芾、文徵明等书刻38石,均为书法艺术珍品。

西楼 曲溪楼北侧,清风池馆之南,三者呈曲尺形布局,平面上有进出变化,立面上有高低之别,从而丰富了园林空间。西楼是东部五峰仙馆庭园西侧的配景建筑,卷棚歇山屋顶,成为中部花园与东部庭园之间的过渡空间。楼之西侧凹进的小空间中,有小水湾、石板桥,池畔置太湖石峰,点缀花竹;池中立有水幢,景观丰富而别致。

清风池馆 由西楼北行即到清风池馆,这是一座朝西开敞临池的卷棚歇山顶小轩。取《楚辞·九辨》中“秋风起兮天气凉”句,化之题额“清风起兮池馆凉”,故名清风池馆。临池而观景色开畅爽朗,近览濠濮亭、小蓬莱,远眺山林可亭、闻木樨香轩和明瑟楼,山池景色历历在目。馆旁古树峰石交相掩映衬托,使位于水池一隅的池馆更显得幽雅清静。馆中有对联“墙外春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和“松阴满石闲飞鹤,潭影通云暗上龙”,两联切题点景,借景抒情,使人们产生美好的联想。

五峰仙馆 盛氏扩建的东花园大厅——五峰仙馆。大厅梁柱皆为楠木所构,故俗称楠木厅,这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厅堂。面阔五间,进深11架,卷棚硬山屋顶,面积达288平方米。厅堂前后置庭园,周围有廊室楼所相附,形成一组厅堂宏畅、陈设精雅、庭园华丽的园林建筑群。大厅室内由屏门、纱桶和飞罩曲尺形地分隔成南北两个部分。朝南主厅宽敞,三间落地长窗,家具陈设古朴典雅。分隔空间的纱福,上部为大幅真丝花鸟绢画,鲜艳俏丽;下部裙板上雕刻着精美的暗八仙图案。细看会发现,绢画纱槅隔而不断,可透视前后厅堂和庭园的景色,别有妙趣。北馆西侧置有落地大理石圆心立屏一架,圆屏直径达1.4米,石屏有跋,谓此石产于滇南点苍山,是一幅具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景象的天然水墨图画。这是留园一宝,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造化。馆悬“五峰仙馆”匾额,是园主盛旭人得停云馆藏石后,请吴大澂书额,取李白《望五老峰》诗“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句意。馆南庭园中堆叠的湖石厅山,五峰如老人相逐,峰峦突兀,逶迤连绵,富有天然神趣。馆中楹联有园主自撰的“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借他乡一廛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和“迤逦出金阊,看青萝织屋,乔木干霄,好楼台旧址重新,尽堪邀子敬清游,元之醉饮;经营参画稿,邻郭外枫江,城中花坞,倚琴樽古怀高寄,想见寒山诗客,吴会才人”。得留园后,吸取诸园之长,巧构佳筑,重加扩建,融山水、建筑、田园、山林于一园,享有“吴中第一园”之誉。馆北有状元陆润庠抒情写志联:“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该联概括了五书精髓和五花品性,以喻人之品格,情志高雅,寄托遥深。馆北庭院回廊环绕,湖石花坛花木扶疏,是特有的天然金鱼缸,环境清幽。

汲古得绠处 五峰仙馆北馆东侧的附属小轩,硬山卷棚屋顶,朝东三间,面向中花园。周围有牡丹花坛、太湖石峰,花木掩映。这里原是书房,环境幽静,适宜攻读。匾额“汲古得绠处”和对联“汲古得修绠,开琴弄清弦”均讲治学之道理,取自唐韩愈《秋怀》“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诗意。《说苑》亦云:“管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说明钻研学问,须有恒心,找到方法,犹如深井汲水,必须得用长绳(绠)一样,颇有理趣。

鹤所 五峰仙馆南庭园的东侧,与西楼相对应的一曲尺形宽廊。其功能为至“东园一角”的通道,但又不失赏景的功能。鹤所之东西两壁开有宽敞的地穴和空窗,西观宏敞的五峰假山之景,东赏幽深的小院蕉影石林之景。壁上还嵌有宋代米芾书“名花诗”的书条石,现在又置办画廊,可谓满壁框景诗画生辉。砖额为文徵明隶书“鹤所”,意为养鹤之所。鹤为传统的吉祥之物,早在汉代就被列入仙籍,历代文人隐士视其为宠爱之物,喜在园中饲养。鹤秉性恬静闲放,姿态清美高雅。鹤与“贤人君子”共情,文人诗画多借鹤咏志。

石林小院 五峰仙馆和冠云峰两宏敞庭园之间的小院,以赏峰石取胜。由五峰仙馆东侧进“静中观”砖额的月洞门入院,全院由揖峰轩、石林小屋、回廊和七个花木点缀的峰石庭园空间组成,布局灵巧,景观雅丽。揖峰轩是一座硬山顶两间半的轩屋,室内家具陈设精雅,有红木藤面坑床、红木七拼棋桌、丝绣四季花鸟挂屏和嵌有四十块大理石的大挂屏。石屏上题有“仁者寿”和书联“汉柏秦松骨气,商彝夏鼎精神”,朝南长短窗上木刻梅兰博古和封神榜神怪图案。轩之三向庭园相围,南面主庭园峰石玲珑,花木丰茂。西北空间狭小,点缀竹石芭蕉。透过轩窗形成幅幅册页画景。回廊通石林小屋,与揖峰轩隔院南北相望。小屋卷棚歇山顶,内置金石小桌。四向庭院,石林成景,有太湖石峰、石笋,配置翠竹、罗汉松、绣球、芭蕉,透过空窗框景,皆有画意。尤其是小屋的南北两峰,相对似镜中之峰,富有妙趣。静中观之取唐刘禹锡诗“众音徒起灭,心在净中观”意,静观院中内蕴。揖峰轩则取宋朱熹《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句意,突出院中峰石秀美,待石如宾,人石有情,其趣无穷。轩中有清郑板桥作对联:“蝶欲试花犹护粉,莺初学啭尚羞簧。”石林小屋意为仿宋叶梦得的石林精舍,有对联:“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庭长对四时花。”融生活哲理于情景之中,情思绵长,令人回味,流连忘返。

还我读书处 揖峰轩之北的独立封闭、自成天地的小院,是一座幽雅宁静的书房庭院。院中书斋为硬山顶二重之楼。楼坐西朝东,前有回廊庭院,院中置湖石花坛,植有古朴乔木、古黄杨,树姿苍劲。院之西有廊院,点缀竹石,可作窗景。斋悬匾额“还我读书处”,取自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中“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之意,此斋为藏书读书佳所。廊壁上嵌有珍贵的宋贤书条石65种,计105石,又为书艺珍藏之所。

东园一角 石林小院东南的庭院,原为园主盛家的大戏厅,名为东山丝竹,用来欣赏戏曲艺术。戏台是苏州宅园的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留园的戏台规模宏大,而且是室内的,可称为戏厅。厅内有戏台和两翼的包厢,中央大厅可容纳十张圆桌的客人,边吃喝边看戏,其场景十分热闹壮观。故戏厅东侧有厨房等附设建筑和水井。抗日战争后期戏厅被毁。1949年后整修留园时,改建成东园一角,花坛曲径布局自然,以花木取胜,有攒尖八角亭、天然石桌石凳和精美的花街铺地,人们由建筑密度紧凑、曲廊盘回的石林小院至此,则豁然开朗,自然疏朗的花草树木,令人赏心悦目,别有一番情趣。

林泉耆硕之馆“东园一角”之北,冠云峰庭园的主体建筑。坐南朝北,于此可欣赏到苏州园林中最为高耸峻美的太湖石奇峰——冠云峰。此馆是一座典型的鸳鸯厅,面阔五间,四周回廊,歇山飞檐屋顶。因此又是一座四面厅。厅堂进深较大,脊柱前后地盘对称,其脊柱落地,柱间以纱槅和挂落飞罩分隔前后。用料以脊柱为界,梁架一用扁作,施以雕饰;另一为圆料。甚至地面方砖铺砌有正方和菱角形之别,一厅两作,故称鸳鸯厅。“之馆”则以屏门和落地雕花圆光罩分隔南北。北馆雕花扁作,悬“林泉耆硕之馆”匾,意为老人和名流的游赏之所,并有叙事写景抒情之联:“此峰疑天外飞来,历劫饱风霜,夐绝尘寰谁伯仲;斯地为吴中最胜,后堂绕丝竹,婆娑岁月若神仙。”中间六扇屏门上刻有“冠云峰图”,与院中屹立的巨峰相映照。南馆梁架用圆料。悬匾“奇石寿太古”,右联为:“胜地长龟,即今历劫重新,共话绉云来父老,奇峰特立,依旧干霄直上,旁罗拳石似儿孙。”均为赞赏含太古之云气、具太古之美姿的三奇峰。屏门上刻有俞樾撰的《冠云峰赞有序》,生动记述园主爱石、护石,为石“规余地、建周垣、营精舍、布芳筵……主人乐之,石也欣然”,使“冠云之峰,永镇林泉”。人们在北馆,可以欣赏到正面向阳的冠云峰,以蓝天和深暗色冠云楼为背景,前有浣云沼柏映,侧有冠云台和冠云亭陪衬所构成一幅完美的奇峰图。馆南庭院紧窄,作为对景的门楼上有“东山丝竹”砖额。原戏厅与林泉耆硕之馆布局在同一轴线之上,形成一组动静有序、各具特色的园林建筑空间,可谓独具匠心。

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 冠云峰是“仙苑停云”庭园的主景和构图中心,位居中央浣云沼畔,瑞云、岫云两峰退立两侧。四向林泉耆硕之馆、冠云台、冠云楼、冠云亭和伫云庵围绕巨峰而建而赏。冠云峰为孤石巨峰,屹立在用榫眼相接的石座上,峰高6.5米,独具瘦、漏、透、皱之秀美,既雄伟又秀丽,为留园诸峰之冠。就其形似又名观音峰,从石之西北观之,亭亭玉立,犹如一尊送子观音佛像。冠云峰原为留园之旁的奇石,前园主刘恕性爱石而未获,盛旭人得园后,以善价得石,后又购得峰前隙地,筑屋建庭园,前后历时20年之久,冠云峰入园中。相国张之万(字子青)为之书赠“奇石寿太古”五字,俞樾为之赞贺,皆成美谈。

瑞云峰位于冠云峰左首,冠云亭之东侧,为停云庵北向对景,峰高4.5米。此峰疑为明代园主徐泰时五峰之一的“舞袖峰”,飘逸如仙。岫云峰在冠云峰右后侧,峰高5.5米,有百年枸杞藤穿洞缠绕附石,春秋时成花之峰果之石,别有奇趣。冠云、瑞云、岫云又被称为留园姊妹三峰,据说盛旭人曾以三峰分别名其三孙女。

浣云沼 为位于冠云峰之前的洗云池,形成峰池之景。沼之造型东南池岸成规则直角形,砌筑条石驳岸和条石栏杆;西北池岸呈自然弯月状,湖石驳岸曲折起伏,两者巧妙地由跨水的小石板桥和临水的冠云台作自然过渡。池水清澈,点(缸)植睡莲,游鱼可数。

冠云台冠云亭 冠云台是一座卷棚歇山顶方亭,位于浣云沼西岸,挑临水面之上。在台上既可隔池赏景,又可临池欣赏冠云峰倒影,形似古代梳妆仕女,别有意趣。台有匾额“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取自《庄子·秋水》篇,在此可得赏鱼之乐。冠云亭是一座攒尖六角小亭,位于巨峰东侧,与冠云台相映衬,更显冠云峰巍峨壮观。亭有对联:“飞来乍讶从灵鹫,下拜何妨学米颠。”在亭中昂首近赏,更觉冠云峰如飞来奇峰,爱峰仿学米颠来拜石。

冠云楼 冠云峰之北,面阔五间呈曲尺形,中间三间楼层卷棚歇山屋顶,两侧为卷棚硬山顶,造型狭长而轻巧。作为背景的冠云楼与突兀高耸的冠云峰,产生了横竖、明暗鲜明对比的艺术效果。冠云楼有室内楼梯,南向又特置楼山,亦可登楼。同时起到对比中求得自然协调,可谓匠心独运。登楼可俯瞰庭园全景,又可远眺虎丘塔影,美不胜收。冠云楼悬“仙苑停云”匾额,是冠云峰庭园形象诗意的总称。古代把峰石称为“云根”,又将其比喻为仙女。庭园中吸引停留三云,可谓人间天堂胜仙境。

伫云庵 亦不二亭 伫云庵为旧时园主念佛修行之所,位于冠云峰西侧,自成院落。伫云庵是座三间卷棚歇山顶轩屋,庵名取自唐孟郊“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诗意。此庵北对瑞云峰,有井泉。西侧有众峰池沼,其境与诗境相符。庵之南向为长方形小院,与南端的亦不二亭相对,庵与亭西侧有长廊经林泉耆硕之馆相联,院东为园之界墙。院中满植竹林,一片青翠绿意。亦不二亭为院南附廊壁之半亭,亭名为佛教语,出自《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之亭,亦为园中学佛之亭。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 卷棚歇山顶单檐方亭,东与冠云台隔廊相望。亭名为集诗文碑帖之语妙合而成。“佳晴”取宋范成大“佳晴有新课”诗句;“喜雨”即及时雨,取《春秋榖梁传》中“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句意;“快雪”则为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此均对农事有利,又可指园中四时景物,均可游赏。亭中有楠木纱槅六扇,夹堂板上刻有猿羊虎象犬狮图案,裙板上刻有兰花图案,为明代遗物,园藏珍品。亭外曲廊相围,有对景石雕牡丹花坛。

又一村 盆景园 又一村位于园之北部,原为一片竹林、桃林、杏李圃和花房,呈现出田园风光。现在植物景观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辟为盆景园和花房区。“又一村”之额名取自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意,具有引人入胜之魅力。由佳晴亭西行,见粉墙洞门,上有砖额“又一村”,入洞门为一卷棚歇山顶石柱半亭,亭接蜿蜒曲折的石结构葡萄廊架,棚架南面有一片桃花林,北侧是由竹篱相围的盆景园和花圃,这也是古典园林的传统,每个园林都有大小不同的花圃、花房,培养盆花盆景,供园内厅堂轩馆室内陈设,把花木绿意引入室内。苏州盆景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艺术特色,是我国盆景艺术的重要流派,尤以苍劲古雅的树桩盆景著称。盆景是“移天缩地”“缩龙成寸”的“盆盎山林”,可以陶冶情趣,供人们品赏“神游”,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盆景艺术是苏州园林艺术的明珠。盆景园内有小巧的接待室“小桃坞”,室内家具陈设精美雅致,室外盆景、桃林自然幽趣,犹为世外桃源,是品茗憩息的佳处。

至乐亭 舒啸亭 又一村的葡萄棚架一直通至西部的黄石假山,石包土山,层叠而上。山上枫树成林,以秋色取胜,呈现出一派山林风光。其东侧有云墙与中部山池分隔。登山西望,原来可以近览西园,远借虎丘之景。可惜现在已为新建楼房遮挡。山之北部有平面菱形的六柱至乐亭,取《阴符经》“至乐性余,至静性廉”之意,这样优美的自然山林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欢愉快乐。而在偏南的山林中有小巧的攒尖圆顶的舒啸亭,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取名。亭位于山林之上,下有溪流,情景相符,具有弃官归田、自我陶醉和舒啸豪情之情怀。亭之造型,六柱单檐圆亭,体量小巧简雅,在疏朗的枫林的掩映中,显得十分可爱。

射圃 缘溪行 西部山林以黄石包土假山为主,水则成山溪,沿山林南部蜿蜒曲折而流,在溪流之南为一片地势低平的草地,面积二亩有余,称为射圃。古时在此进行“六艺”之一的家庭射箭习武活动。在射圃的草坪上,隔溪北望,可见壮观的山势层叠,林木葱茏的山林景观,山溪由山畔又流向射圃西侧,原与园林的河流水系相通,故射圃之南沿园界有砖额“缘溪行”长廊,原为复廊,辟有洞门。廊之一侧必有溪水相伴,使廊缘溪而行,又可赏山林景色,情趣盎然。廊东至宅墙折北延伸,其间原有廊亭“君子所履”,再沿廊北行即至小阁“活泼泼地”。

活泼泼地 靠山跨溪的水阁,卷棚歇山屋顶,翼角飞翘,四面围廊通透,内室三面粉墙分隔。其境僻静而幽雅,富有山林溪涧之幽趣与自然生态之乐趣。阁名“活泼泼地”,取自《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和殷迈《自励》“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之诗意,林间飞鸟,水中游鱼,自然活泼,充满天机生意,在此静赏,雅趣无穷。阁中对联:“水转桐溪约秋禊,路循花步赋春游。”更点出春天山花烂漫,秋天红叶斑斓的山溪景色,令人赏心悦目,富有情趣。出水阁,经“别有天”砖额小门就回到了中部的“涵碧山房”主厅。这样形成一条贯穿全园,风景画面起结开合,动态连续构图的完美游览路线,不断引人入胜,使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留园的游赏。 EV1o5Uequ68Y5VcqkM+ohx8IrehUIOCPuXZ78TtdddIb0py4W1nXzdxTBF8x0Ap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