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人始终是未完成的

我们时常用“成人”或“成才”来形容并判断一个人,其中的“成”包含有“已成”之意。人们习惯于用“成了”还是“未成”来判定一个人的发展,“成”则意味着一切尘埃落定,变为既定事实,于是皆大欢喜,并为之欣欣然……校长们常常这样来向社会推销他们的教育成果:我们每年为社会输送了多少人才;教师们也以同样方式表达自己的骄傲:我精心培养了多少“已然”成才的学生。

有一年,我家乡县中的两个学生分别考上了北大、清华,在全县产生了“地震效应”,这是恢复高考以来的头一遭。县城主干道上挂出了醒目的横幅,他们的名字日夜在空中飘扬,陡然成为街头巷议的焦点。校长和教师们自然也激动不已,无论是在学校的大小会议,还是各种类型的酒桌上,他们以恩师的姿态和各种方式竞相表明,这个学生的成功与自己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只教书半年左右,后来因为精神疾病而在家休养的老师,病情急剧好转,乐颠颠地跑到教育局长那里唠叨:这两个学生我都教过的,都是我一手教大的……成“才”后的学生们也踌躇满志,自信可以带着“才”的面貌走向社会,施展“才”华。

我自己同样如此。写作此书时,正值2012年新年初,此时的我刚好42岁,按照联合国新近颁布的标准,42岁即已正式步入中年。处在人生中年期的我,如果蓦然回首,作个小结:今日之我,是否已经成才?在旁人眼中,如果不显得过于乐观高调的话,相信不少人会给予肯定的答案,于是我自己也不觉间欣然接受,俨然“成了人才”。“成才”之后的我,每到岁末年初,有一个持续多年的习惯:躲开周遭的喧嚣狂欢,遁入书房之中,在黑暗中静思默想一年来的得失。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考内容:在已逝去的一年中,哪些想法和规划成了,哪些未成,成与未成的原因何在?这说明,我常年带着成与不成的思维定式,做着例行的年度反思。

在众人对“成才”的迷醉式想象中,德国大哲海德格尔却以哲学家式的冷静告诉我们:人始终是未完成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人所以是未成的,原因在于人是充满了可能性的动物,他从不会把自己的发展固着于某一点,而是不断向各种可能性敞开。已经完成的只是人的某种可能性,而非全部的可能性,总有新的尚待完成的可能性在某时某地酝酿和涌现,等候着人去实现。即使那已经实现的可能性,依然有变化发展的可能。

人有了可能性,就有了可塑性,教育才有了可能。这是所有教育的必要前提:人如果不具备因可能性而来的可塑性,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除了满足吃、喝、性等基本的生理需要和种族延续的需要之外,只有人类才会有“教育”这个独特的实践活动,再美的花朵不会有教育,再强悍的狮子不会有教育,再灵敏的猎狗也不会有教育,因为它们不具备人的那种丰富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前者的一切都被基因所限制所框定。但人的一生充满了可能性,这是生长和发展意义上的可能性。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发展可能性,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问题。当我们坐着飞机,看着飞船,打着手机,使用着互联网,目睹着一代代人创造出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就会充分体验到什么是人的可能性。更让人自豪的是:人的可能性本身也处在不断的丰富和增值之中。与过往之人相比,今日之人具有的可能性远为丰富多样,未来之人又将具有何等可能性?任何想象力都难以穷尽。

教育,就是在求证人性和生命的可能性,也是在引领和拓展这种可能性。

由于人充满了可能性,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生命因而始终是面向未来的,处于绵绵不绝的生成之中,直到生命的终了。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早夭”,不是生命的过早终止,而是人的生长和发展可能性的终止或丧失,是继续生长之门的关闭。“事”可以成,但“人”永远未成。不是考上了大学,就是成了;不是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就是成了;不是获得了博士学位,赢得了多少头衔和荣誉,就是成了……所有的“成”都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已往的自己;但相对于未来的自己,人始终处于未成的状态,各种可能性总是在前方默然守候。谁未成的可能性越多,谁的未来世界就越广阔越丰富,前途就越远大。

人就是这样的存在:始终保持着未完成的状态,总是带着已成的可能性,走向新的可能性。这就是“终身教育”背后的人性常识。 n3MxtW3YM6WsiLss1hK/y3/EGPKP8EWsA0awj4ugJSn/YlhChHTcNwvCWs4b2u/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