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义务教育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义务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格外关注的教育领域。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义务教育思想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1)在德育方面,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新时代,党和国家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一是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多种途径,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为切实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教育部要求各学校“一校一案”制订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全国遴选推广了400个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是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深刻阐述了思政课对于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做出了顶层设计。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为进一步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加强配备管理、提升素质能力、创新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是全面使用统编教材。统编教材使用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反映出党和国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社会主义认同等方面的要求,是国家通过教材实现学科育人、铸魂育人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统用,到2019年秋季,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段三科统编教材的全覆盖。

(2)在智育方面,注重提升智育水平。

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文件强调,要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文件要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加强监测和督导,全面提升学生的智育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在体育方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学校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并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该政策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为体育教学工作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对新时代体育育人机制构建和体育育人功能发挥有着重要意义。此外,教育部等部门积极推进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在全国建立了27 000余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在美育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总体要求、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等五个方面对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指出,要全面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这一文件为我国中小学美育工作明确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是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文件。

(5)在劳动教育方面,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对中小学的劳动课程设置和劳动教育内容予以明确规定。同年7月,教育部颁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新时代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以上政策的颁布,使我国的劳动教育实现了教学内容从注重单一技能向综合素养的转变,教学形式从注重体力劳动向手脑并用的转变,价值选择从注重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

上述一系列政策举措,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相关政策内容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坚持“五育”并举。与以往重智轻德的教育体系相比,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将“五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充分发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注重“五育”的融通。新时代教育体系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融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是注重各学段的纵向贯通。新时代教育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重视不同学段教育目标的纵向贯通和有效衔接,更加强调育人体系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注重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新时代教育体系注重充分整合体育馆、美术馆、书画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育人机制,形成育人的合力。

总之,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一个科学、完整的育人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注重教育公平建设,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意志和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教育公平作为推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教育公平建设,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公平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政策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以及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等多项重要举措,稳妥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针对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较为薄弱的问题,党和国家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2013年12月3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提出重点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学校生活设施、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要求。2014年4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制定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缺什么补什么”的目标,并确定了2014年至2018年每年的重点解决事项和工作内容,形成可操作的工作计划,为工作的推进和责任的落实指明了方向。此后,为了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教育部于2015年5月11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关工作的通知》;2017年6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期有关工作的通知》。

在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党和国家还积极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201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等目标。该意见的出台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23个省份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占71.9%;全国共2 767个县(含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占95.32%。

此外,党和国家部署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实现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发展。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以“重硬件更重软件、重指标合格更重群众满意、重数量更重质量”为原则,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截至2019年12月,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出台优质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之中。例如,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已经开启省级评估工作,山东、广东、山西等地在部分县开展了试点工作。

(2)大力振兴乡村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将乡村教育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多项政策举措积极改善乡村教育办学条件,努力提升乡村教育办学质量。

一是将乡村教育提升到乡村振兴战略高度,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强调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积极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等。上述政策将乡村教育事业提升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明确了乡村教育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对促进乡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及推进教育公平建设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

二是聚焦两类学校建设,补齐乡村教育短板。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党和国家通过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等多项举措,有效解决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发展滞后等问题,有力保障了义务教育公平。

三是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水平。为有效缓解乡村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的问题,党和国家提出轮岗、培训、设立特岗等多种政策举措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14年8月13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提出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该政策是加强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教师补充配备的重要举措,对于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挖潜编制管理、畅通城乡一体配置渠道、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等重要举措,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经形成了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定向培养等多元化的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以及国培示范引领、多种形式实施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乡村教育“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问题得到显著缓解。

(3)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义务教育的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这一重要政策文件,将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重点关注缩小数字化差距、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以及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目标。2018年4月,教育部部署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过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等8项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在上述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动下,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国小学、初中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分别为98.43%、99.07%。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教育部启动“停课不停学”工作,组织实施了“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以教育信息化有效支撑了1.8亿中小学生的在线学习。同时,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弹性教学手册:中国“停课不停学”的经验》,为世界各国在线教学提供了中国方案。

(4)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教育。

在特殊教育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格外关心,以及办好特殊教育的信心和决心。教育部等部门在2014年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基础上,从2017年开始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达成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的政策目标,实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这一政策充分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党和国家进一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2013年1月4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等问题做了具体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作为提高保障民生水平的重要内容列入党代会的工作报告中,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一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坚持“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基本原则,致力于“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同时强调家庭、村(居)民委员会、教育部门、学校、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各方职责,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在随迁子女教育方面,认真落实“两为主”“两纳入”政策,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通过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以及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等政策,有效地解决了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85.3%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

在贫困生资助方面,着力构建全方位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已经建构了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免费教科书、营养餐计划全方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91亿人次,资助金额达7 739亿元。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 634个县、13万多所学校,受益学生超过3 700万人,充分保障了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

3.聚焦教育质量提升,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质量,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体系、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等政策措施,确保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六个方面的举措,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第一个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后,教育部出台3个重要配套文件,对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及中小学实验教学提出具体要求,通过深化关键领域的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2)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党和国家以教育评价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2020年10月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将党委和政府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该方案指出,要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该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份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专门文件,标志着我国的教育评价改革从局部改革进入总体改革的新阶段,对深化义务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及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构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体系。

党和国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建设,于2017年12月颁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构建了涵盖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进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多维度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体系,并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对标研判、依标整改,做到“一校一案”,进而全面改进和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该管理标准的出台,对于促进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使得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有据可依。

(4)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相关要求,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监测工作以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为监测对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等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并发布国家和分省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5)建立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督查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化教育督导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问责机制、督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重要作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为义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举措,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我国第一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学生学业表现良好,心肺功能、速度素质达标率较高,音乐方面表现较好。 此外,2018年国际组织开展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作为一个整体取得了阅读、数学、科学全部科目均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育人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的基础工作。这一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内容主要包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提升教师地位待遇、着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等。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前提和基础,是确保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建设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2018年11月,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底线和师德红线。2019年11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2020年9月,教育部等部门建立了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上述一系列政策举措全面建立了师德规范体系和违规行为处理制度机制,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2)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了“兴国必先强师”的重要理念,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强调以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作为突破口,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等关键环节为着力点,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此外,《意见》强调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对教师工作要优先谋划、优先投入、优先满足。这为新时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3)努力提升教师地位待遇。

《意见》明确了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确立了公办中小学教师为国家公职人员的特殊法律地位,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同时,《意见》要求持续推动各地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切实保障教师的工资收入。此外,教育部等部门以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为契机,开展优秀教师评选表彰等活动,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4)着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还存在负担较重现象的问题,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四个方面,明确了减负的主要任务、责任主体和重点措施,确保广大教师能够安心、静心、舒心从教。

5.加强教育治理,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

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积极推进教育治理工作,通过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等重要举措,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为进一步解决“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问题,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从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四个层面提出30条减负措施,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各方职责,确保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推出后,全国已有20余个省份出台了实施方案。如上海从优化课程、提高质量、家庭社会协同等五个方面综合施策,给中小学生减负;浙江“减负40条”重点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执行各项规范出现偏差等突出问题

(2)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一是开展专项治理行动。针对部分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造成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家庭经济负担增加等突出问题,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政策工具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工作,充分说明对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决心和意志。根据上述相关政策,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全国2 963个县(市、区)启动专项治理整改工作,其中2 758个县(市、区)基本完成专项治理整改任务,县(市、区)完成率93.08%;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整改完成率98.9%。 此后,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教育部等部门于2020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是建立规范长效机制。2018年8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着眼于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等问题,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等关键环节入手,提出了明确设置标准、依法审批登记、规范培训行为、强化监督管理、提高中小学育人能力、加强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的具体政策举措,明确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任务和要求,构建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长效机制。

(3)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

在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2019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颁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从总体要求、供给质量、应用管理、监管体系、支撑保障等多个方面对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予以规范。这是国家层面发布的第一个全面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政策文件,对更好地引导和规范教育移动应用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驱动引领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同年11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对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一政策,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进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在2019年12月25日至2020年1月14日期间完成了对605家企业的1 300个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备案工作,有力促进了教育移动应用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坚持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将义务教育视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以教育体系构建、教育公平建设、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治理推进等方面为重点,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义务教育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cReQ9dcbUPiS76jAWhHROZ3WvL/UxX9oSOZudQmHM39Sn97l4hhFzGWvR78nY5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