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与财政金融的作用

吴晓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凸显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的重要性。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包含宏微观金融体制建设和财税体制建设。其中,宏微观金融体制建设主要涉及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现代货币政策体系、现代宏观审慎政策及监管框架、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现代保险制度、现代资本市场、现代公司金融制度以及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等内容,财税体制建设主要涉及现代预算制度、现代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中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丛书”,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谨以此文作为这一丛书的总序。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下面重点从经济和财政金融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财政金融的作用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做了准确而全面的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既体现了国际社会公认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又体现了中国特色。这同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一样: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又是人类社会探索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一种新形式。我们不是模仿、照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而是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创造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既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又走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实践表明,把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我们成功的法宝。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于学习、善于改造、敢于创新,同时又充分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我们理论创新的起点。创新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海市蜃楼,而是要以人类对已有文明成果的积累和丰富的实践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提出的。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有国际社会一般认知的现代化内涵。国际社会所认知的现代化有多重指标。在这多重指标中有一个核心指标,那就是现代化国家首先应是一个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当然也就是高收入国家。所以,成为高收入国家、发达国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就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成为发达国家。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国际机构对高收入国家、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定义。例如,2021年世界银行公布的高收入国家的经济指标门槛是人均国民总收入(GNI)12 69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门槛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2万美元。2021年中国GDP为114.92万亿元人民币,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已达12 551美元。2021年中国人均GNI为11 890美元,中国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际上现有的发达国家均首先跨越了人均GDP这一经济指标的门槛。除此之外,要成为发达国家,还必须达到生态环境、人均预期寿命、教育水平、法制基础、贫富差距、社会公平、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一系列社会指标标准。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一指标的突进。

过去,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土壤、空气和水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改善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我们未来面临的艰巨任务。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现在处在世界先进行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很短,不到40岁。那个年代战争频发、经济发展水平低、粮食供应不足、医疗卫生体系落后,人均预期寿命短。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女性比男性略高。在人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上,中国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虽然人均预期寿命较高,但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医疗卫生体系相对脆弱。我们要大力改善医疗卫生体系,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让所有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

我国一直在努力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教育条件,但我国的教育状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让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良好的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任务之一。我们要着力改善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制度,这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加大投入,让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上得起学。

法制建设要进一步改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标志,为保护财产权、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败行动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清洁了社会环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中国的法制观念、法治化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乱作为、胡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和法律精神相抵触、相背离的政策仍然存在。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法制建设的现代化,是法治国家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还必须有极强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经济社会就会停滞,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会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世界上有些国家曾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起点标准,但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腐败严重,加上政策严重失误,因而停留在或退回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历史上,在迈向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有些国家要么迈不过去,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要么短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一度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在较短时间内又退回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要总结这些国家的教训,避免走弯路、进“陷阱”,防止出现它们的失误和曲折。

从历史经验看,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迈向发达国家极为重要。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多方面的创新。首先是技术创新。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迭代是基本路径。我们不能停留在低端产业,也不可能通过资源型企业把中国带入现代化。我们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提升经济竞争力。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在于技术进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除了技术创新外,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都非常重要。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高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需要创新。试图用传统产业的模式去发展高科技产业,那肯定是行不通的。不少人只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些创新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的重要内涵。

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其现代化一定会改变全球格局,对全球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概括为五点,这五点中最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1978年改革开放,再到党的二十大,在每个时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是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1955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富是共同的富,强是共同的强。199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共同富裕一开始就在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战略设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对于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动摇过。今天我们所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一直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必须成为高收入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所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成了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只有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中国式现代化才可能实现。

这里有一个基本判断:什么样的体制和政策能使经济处在可持续增长中?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最重要的体制基础,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高水平开放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政策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业态、一种新的探索形式,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分工和交易的基础上的。分工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没有分工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公允的价格,也就没有公平的交易。没有分工、没有市场、没有交易,那就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不可能让人类社会富裕起来,只有基于分工和交易的市场经济,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财富。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能够把财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因为它是基于分工的,市场是自由的,价格是公允的,交易是公平的,市场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大多数人处在贫困状态。改革开放后,我们选择了一条市场经济道路,人民开始富裕起来了。我们所走的市场经济道路,不是自由市场经济道路,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我们要迅速摆脱贫困,让老百姓能够吃饱饭,但是按自然演进的市场经济模式难以快速实现这一目标。后发国家有后发优势,可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重视引进外资,重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重视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必须尊重分工、自由的市场、公允的价格、公平的交易和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外,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要发挥并优化政府的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级政府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举例来说,中国的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资,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又如,各类工业园区、技术开发区的设立也是中国特色。存量改革阻力很大,要对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进行市场化的存量改革非常困难。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的精神,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各种工业园区、技术开发区,引进资本和新技术,以增量活力引导存量改革。再如,中央政府的“五年规划”以及经济特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顶层设计和引领的作用。上述特征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高水平开放。市场化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有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才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我们制定了“双循环”发展战略,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情况以及全球形势变化而做出的战略转型。“双循环”发展战略强调以内循环为主,内循环和外循环协调发展,但这绝不是否认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推动高水平开放在今天仍然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今天中国虽然已经发展起来了,资本充盈甚至有些过剩,但对外开放仍然是很重要的,要高度重视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重视外部市场的拓展。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这是中国经济在近现代第一次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这种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和融合,使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的实践表明,对外开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从未动摇。在我的理解中,实现共同富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要保护并优化财富创造机制。要让社会财富不断地丰盈起来,就必须共同奋斗,不存在“等靠要”式的“躺平”。“等靠要”与共同富裕毫无关系。共同富裕一定是每个人都很努力,共同创造可以分配的增量财富。没有增量财富,存量财富很快就会枯竭。每个人都要努力地创造增量财富,不能只盯着存量财富。中国还不是高收入国家,只是刚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上中等收入国家。要让人民越来越富裕、社会财富越来越多,高效率的财富创造机制是关键。

其次,要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着力点是适度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再分配环节更加注重公平。我们要让低收入阶层、贫困家庭过上正常的生活,通过转移支付、救济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困难补助、救济等都是再分配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意义深远。

最后,要形成有效的财富积累机制。有效的财富积累机制是下一轮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重要前提。没有财富的积累,就难以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这蕴含了深刻的含义。

财富积累除了另类投资外,主要有四种方式:

一是将现期收入减去现期消费之后的剩余收入,以居民储蓄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这是大多数中国人财富积累的主要方式。

二是投资风险性金融资产,比如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这种风险性金融资产是现代社会财富积累的重要方式,是未来财富积累的主流业态。

三是创业。创业的风险比前两种财富积累方式要大得多,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创业不成功,投资就会失败。创业一旦成功,财富就会按几何级数增长。在这里,收益与风险是相互匹配的。政策应鼓励人们去创业、创造,这是财富增长最坚实的基础。

四是投资房地产。2004年以后,中国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惊人,房价飞涨。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线城市的房价涨了20倍以上。投资房地产在一个时期成了人们财富积累的重要方式。

如何理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我认为,第一,要完善法制,让人们的财产权和存量财富得到有效保护。第二,必须关注财富积累方式的调整。畸形的房地产化的财富积累方式,给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的巨大风险和危机。中国居民的资产有百分之六七十都在房地产上,这是不正常的。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金融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过度投资房地产的财富积累方式,应是规范的重点。

三、财政金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财政金融的作用十分关键。

(一)财政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经济可持续增长,还要求增长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财政政策在这两个方面均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财政政策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经济可持续增长要求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等经济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社会基础设施。就经济基础设施而言,我国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尽快建设能够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教育医疗等社会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构成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也决定了增长的成果能否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在这方面,我国的缺口还比较大,与人民的期许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

技术创新同样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技术创新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也存在很大的正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和企业往往是不足的。这就需要政府利用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为企业分担风险,以激励企业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其次,财政政策是促使增长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共同富裕不仅需要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也需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了精准扶贫战略,消除了绝对贫困,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巨大成就。今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还需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切实防止规模性返贫。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需要在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并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的重点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兜底作用,在这方面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在于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的核心在于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作用,但也需避免对高收入者工作努力和投资努力等的过度抑制。

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着力解决好城乡差距较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这同样离不开财政政策。就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解决好城乡差距问题的核心在于乡村振兴。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创新还比较薄弱,这是乡村振兴面临的瓶颈,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加以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而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这就要求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促进财政横向均等化。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之“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由此来看,财政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础性和支柱性要素。我认为,要实现财政的现代化,需要着力推进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

(1)财政政策的现代化。首先,需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政府干预的合理边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次,需要进一步统筹好发展与安全,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要着力确保财政可持续性,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最后,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和治理机制,促进中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相机抉择政策,以及总量治理(需求侧)和结构治理(供给侧)的有效协同,提升财政政策的治理效能。

(2)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现代化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对于有效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科学合理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也是规范各级政府行为、构建良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前提与基础。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起目标兼容、激励相容的现代财政体制。其中的关键是要确定科学、合理、清晰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财政收入划分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形成一个财政收支责任更为匹配,有利于兼顾中央与地方利益、确保分权制度效率和控制道德风险的制度安排,最终实现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和区域均衡的目标。

(3)财政制度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预算制度的现代化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构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其中的重点是进一步推进预算制度的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税收制度的现代化也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构成,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且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公平税制、优化税种结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征管体系上。

(二)金融的作用

我们知道,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使增量财富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就意味着经济增长要有可持续性。

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必须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升级乃至产业迭代。基于科技进步的产业迭代是未来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力量,寄希望于借助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企业让中国实现现代化,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必须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但是,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充满了不确定性或风险。一方面,新技术、新产业没有既成的足够的需求,没有确定的市场;另一方面,它们又会受到传统产业的打压和阻挠,所以新技术变成新产业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超出了单个资本的风险承受边界,更超出了创业者的风险承受边界。社会需要一种机制来分散从新技术向新产业转化过程中的巨大风险。

分散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这就需要进行金融创新。没有金融创新,从新技术向新产业转化的速度就会减缓,效率也低。回望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产业竞争力差不多,后来美国之所以大幅度超越日本,就是因为金融创新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硅谷的成功既是科技和产业结合的典范,也是金融创新的硕果。没有金融创新,就不太可能有硅谷。大家只看到高科技、新产业,没有看到金融创新在其中所起的孵化和促进作用,它发挥着分散风险的功能。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传统金融占主导的金融模式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将会遇到很多困难。

在中国,金融必须承担起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的任务。所以,金融创新呼之欲出、应运而生。无论是基于脱媒力量的金融变革,还是基于科技进步的金融创新,目的都是拓展资本业态、金融业态的多样性。金融创新的结果是金融的结构性变革和金融功能的全方位提升,实现金融功能由单一走向多元。金融功能的多元化和金融业态的多样性,是现代金融的基本特征。

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很重要的是要服务于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实体经济。金融的使命不是复制历史,而是创造未来。如果金融只是保护传统、复制历史,这种金融就是落后的金融。如果金融关注的是未来,金融业态的多样性就会助力产业的升级换代。一个现代化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在于科技的力量、金融的力量,而不在于其他。

资本业态的多样性是金融业态多样性最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VC/PE)到各种功能多元的私募基金和多种新资本业态的蓬勃发展,都是金融创新的重要表现。

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不仅要满足实体经济对融资的需求,还要满足社会多样化的财富管理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多样,需要有与其风险偏好相适应的资产类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市场化的资产组合进行财富管理,以获得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风险收益率。所以,金融体系必须创造具有成长性的风险资产,风险资产的背后是风险收益。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也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个基本元素,就是金融的现代化。如果金融是传统的,那么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恐怕就要打折扣。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当然包括中国金融的现代化。金融的现代化一定包括金融功能的多元化。融资、财富管理、便捷支付、激励机制、信息引导等都是金融的功能,金融体系必须充分发挥这些功能。

金融的现代化意味着金融普惠程度的提高。一个缺乏普惠性的金融很难说是现代化的金融。如果金融只为富人、大企业服务,忽略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忽略中低收入阶层的财富管理需求,这种金融仍然不是现代化的金融。

要实现中国金融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着力推进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

(1)进一步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完成金融结构的转型,其中金融功能结构的变革最为重要。我不太关注金融机构体系,而十分关注金融的功能结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存、贷、汇,现代商业银行也有其新的功能,如财富管理。处在靠传统利差生存阶段的商业银行是没有竞争力的,市场估值很低。为什么我们的上市银行盈利很高,在资本市场上估值却很低?这是因为它们功能单一,创新不足。这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和转型极为重要。市场化改革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实现金融功能的多元化。

(2)大幅度提高科技水平。没有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金融的发展就只能走老路,只能步发达国家后尘。我们仅靠脱媒和市场化机制去改革金融体系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技术的力量去推动中国金融的变革和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科技对中国金融的作用,因为科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信用甄别机制。金融的基石是信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是信用甄别。在今天的实践中,传统的信用甄别手段识别不了新的风险,因此,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信用甄别能力变得非常重要。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从本质上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为什么在中国几乎全军覆没?这是因为它们没有解决相应的信用甄别问题,试图用传统的信用甄别方式去观测线上风险,那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3)开放和国际化。封闭的金融肯定不是现代化的金融。现代化的金融一定是开放的金融、国际化的金融。所以,中国金融的开放和国际化是未来最重要的改革方向。这其中有两个基本支点:

第一,人民币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改革是必须迈过去的坎,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只有中国没有完成本币的自由化。

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在中国资本市场上,2022年境外投资者的占比只有约4.5%,而在美国这一占比一般约为18.5%,在东京、伦敦则超过30%。当前的中国金融市场实际上只是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市场。中国金融未来改革的重点就是开放和国际化,这是中国金融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唯有这样的金融,才能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I6Fw9GDfmPZGR/gq1EzcdgfXfir73hIRVUo8P6rUm1xt8fuMTxjov9pCJcxloT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