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安启念

时间:2021年9月30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302教室

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现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俄罗斯哲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俄罗斯《哲学问题》《自由思想》《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哲学》等杂志外籍编委。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及苏联、俄罗斯哲学。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这个概念,是马克思本人提出来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中,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据我所知,在别的地方马克思没有使用过这个提法,但是类似的说法恩格斯也提到过。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写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 。恩格斯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思想概括为新世界观,马克思本人概括为新唯物主义,这两种概括基本一致,都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本人基本、最重要思想的集中阐发。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他自己的哲学思想称作“新唯物主义”,并与“旧唯物主义”做了明确区分。旧唯物主义的含义比较清楚,它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所说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那么“新唯物主义”该如何理解?显然,答案应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前面的9条中寻找。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思想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很流行。我认为这个观点没有错,但是,实践唯物主义并不能完全概括新唯物主义,因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内涵要比实践唯物主义丰富得多。同时还应该指出,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对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并不准确,和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有出入。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仍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按照我的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思想包含四个基本要点:第一,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现实的唯物主义;第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的唯物主义;第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四,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核心的唯物主义。今天的讲座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四个基本要点进行介绍和解读;二是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关系做一个基本梳理。

第一个问题,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四个基本要点。

我们先看第一个要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现实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相对于旧唯物主义而言的,说新唯物主义是现实的唯物主义,意味着旧唯物主义不是现实的唯物主义。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他以前的以及和他同时代的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所有唯物主义理论,都是抽象的唯物主义。这个思想如何理解?我们先不做理论分析,先从我们面前实际存在的事物说起。我们面前有各种各样的存在物,比如说我们的手机,以及书籍、电脑、投影仪、房屋,从哲学的角度看,我们首先会想到它们都是物质存在,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物质,张三、李四这些我们身边的人也是物质存在。这个观点有问题吗?这个观点没有问题,它肯定是对的,因为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用唯物主义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个基本观点来理解整个世界。世界上所有的存在都是物质的,这个观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说它是抽象的唯物主义呢?因为你见到的是这本书、这个手机、这瓶水、我这个人,你看到“物质”了吗?“物质”是你根本看不到也摸不着的,任何一个感觉器官都感觉不到。现实存在的只是物质存在的一个个的具体形式,或者是它的运动的某种具体形式。作为总体的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抽象概念,根本看不到也摸不着。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抽象的唯物主义,它们解释世界的时候都着眼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从回答哲学基本问题这样的角度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它们都忽略了我们面前现实存在着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质存在,忽略了它们各自特有的形状、属性、特征,这些东西被抽象掉了。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但的确又是一种抽象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还讲了抽象的唯物主义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有这种抽象的唯物主义。他们认为它的产生途径有两条:一条来自费尔巴哈这样的哲学家,另一条来自物理学家、化学家等具体的自然科学家。从哲学家来讲,比如费尔巴哈,他看世界的角度是哲学基本问题: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世界是由自然界演化而来的,还是由神或者是某一种观念、思想创造出来的?他要回答的是这样的问题。从这样的角度出发,物质的具体存在形态,它是我们面前的这本书、这个手机或者张三这个人,对他来说没有意义,他完全没必要考虑它们的具体存在形态。关于他观察世界的角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为了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他必须把物质存在的形态、特性等具体的东西抽象掉,不然他上升不到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高度。他使用的是一种“哲学家的高级直观”。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这是一种哲学的直观,只有哲学家才能看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通人只能看到具体的存在;哲学家看世界,把具体的形象抽象掉,看到的都是物质,这是哲学家的途径。还有一种途径,一个物理学家观察面前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什么呢?他看到的是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场。他用基本粒子和场这两个要素解释整个宇宙,整个世界就是基本粒子和场 。这种世界观正确不正确?完全正确。但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建立在这样的自然科学基础上的世界观,也是抽象的唯物主义。因为它虽然正确地解释了世界上的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却没有说明我们面前的一个个具体存在物的形态、特性是怎样形成的,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些形态、特性才是最重要的。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观点,显然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以及自然科学家的观点相对立,他们的唯物主义是现实的唯物主义。现实的唯物主义是什么?现实的唯物主义是:我看到的不是物质,不是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我看到的是这本书、这台电脑,它们具有物质性,同时又有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具体的形状、特点。这才是人生活在其中的实实在在的现实的物质世界,这样理解世界的哲学理论是现实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的现实性,在于它关注的主要是一个个物体或物质运动形式,是它们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特性。它不是抽象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它的具体性。在马克思以前,恩格斯已经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最早提出了抽象的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用来概括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他说:“18世纪这个革命的世纪使经济学也发生了革命,然而,正如这个世纪的一切革命都是片面的并且停留在对立的状态中一样,正如抽象的唯物主义和抽象的唯灵论相对立,共和国和君主国相对立,社会契约和神权相对立一样。” 恩格斯在这里讲,在18世纪的法国,各种理论都是相互对立的,从哲学上讲,是抽象的唯物主义和抽象的唯灵论相对立。唯物主义是抽象的,不讲物质的具体形态。唯心主义也一样,是抽象的唯灵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批判宗教,它批判的是天主教这种抽象的唯灵论,与贝克莱等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者不一样。下面恩格斯又说:“唯物主义不抨击基督教对人的轻视和侮辱,只是把自然界当做一种绝对的东西来代替基督教的上帝而与人相对立。” 在这里,恩格斯认为抽象的唯物主义包含着对人的轻视和侮辱,没有重视人。基督教是用上帝和人对立,用上帝主宰人,人不能干预上帝。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讲世界是物质的,上帝是不存在的,但是,这里的物质不是生活中遇到的物体,而是抽象的物质概念、抽象的自然界概念。因此,这里的物质、自然界和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一样的,都是和人相对立的存在。恩格斯第一次使用了抽象的唯物主义这一概念,这个思想后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讲了多次。例如,马克思、恩格斯说:“费尔巴哈在曼彻斯特只看见一些工厂和机器,而100年以前在那里只能看见脚踏纺车和织布机;或者,他在罗马的坎帕尼亚只发现一些牧场和沼泽,而在奥古斯都时代在那里只能发现罗马富豪的葡萄园和别墅。” 我们面前的现实的存在物,过去并不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还说,前面有一株樱桃树,但是过去这个地方根本没有樱桃树,只是随着商业的发展,樱桃能够卖钱,并且这个地方适合种植樱桃树,才把樱桃树引种到这个地方。它是由人的实践活动移到这个地方的,并不是这个地方本来就有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要从现实的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你看到的现实的存在不是永恒的,都是在一定的时期才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光是这样,其实,我们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还可以扩展来讲。我们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具体的存在,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这些东西。现在还有没有打上人的烙印、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存在吗?应该是没有的。现在的空气是污染了的空气、水是污染了的水,大海的水看上去很清澈,实际上在南极的深水动物身体中发现了微塑料,刚生下来的婴儿体内也检测出了微塑料。这就是说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要想找到没有具体特性的物质存在,万古不变的物质存在,根本不可能。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我们看到的都是具体的存在,而具体的存在一定处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它们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

讲到这个地方,就涉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第二个要点,即它是历史的唯物主义。第一个要点和第二个要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强调我们看到的是有具体形状、具体特性的物质存在形式,即物体或者物质运动形式,而不是和精神相对立的抽象的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因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刚才已经提及,你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物质,不是抽象的房子,而是我们现在身处其中的这座房子,它并非古已有之,而是后来才建造出来的。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房子,在抽象唯物主义那里,它的形状、特点没有什么意义,它是用什么材料建造成的,这个位置过去的那座旧房子是什么样的,无所谓。因为现在的房子、过去的房子,这种样式的房子、那种样式的房子,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存在,是物质。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他们关注的是我们面前的具体的存在物,我们现在身处其中的这座房子,因此,对于他们来讲,这座房子是如何建造的,这座房子所在的位置过去是什么状况——有没有房子,如果有房子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房子,这些就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具体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具体的存在物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一个现实的存在物,只有在历史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强调物质存在的历史性,与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关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我们教科书中所讲的历史唯物主义有所不同。教科书讲,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观点对不对呢?这些观点完全正确。但是它们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思想的全部,也不是它的最主要的思想、最有价值的思想。为什么这么说呢?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教科书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在“经典表述”前面,马克思讲了他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是为了寻找答案,什么问题的答案呢?他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问题的答案。马克思在大学期间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按照黑格尔的法哲学,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也就是决定生产关系。但是马克思在《莱茵报》当编辑时,遇到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讨论。“林木盗窃法”涉及农民和地主的利益问题,马克思从中看到了农民和地主的利益冲突。按照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人们的利益和利益冲突是由国家和法律决定的,但是在现实的诉讼中,法律往往偏向地主。马克思在思考这些涉及经济利益问题的事实时产生了一个疑问:黑格尔说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这个观点对不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受到市民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影响,它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而是体现着某个阶级的利益。到哪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只能到市民社会里寻找,通过研究市民社会即生产关系来解决。而市民社会又该如何研究呢?通过政治经济学来研究。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回答市民社会和国家、法律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而不是相反,也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于是马克思接下来叙述了它们的关系,这些叙述构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教科书中的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反映的是市民社会和国家、法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上述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所说的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仅仅是为了回答市民社会和国家、法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是历史观问题吗?完全不是历史观问题,它是社会学问题。社会生活中有一部分属于社会存在,也有一部分属于社会意识,这两个部分谁决定谁,涉及的是社会生活中这个要素和那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学问题。它之所以不是历史观问题,是因为它没有涉及事物的变化发展,没有涉及社会存在是怎么变化发展的,社会意识又是怎么变化发展的。而没有变化发展就没有历史,历史就是对变化发展的描述。历史观就应该回答事物为什么会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样的问题。可见,所谓马克思唯物史观“经典表述”的那几段话,目的不是为了回答社会为什么会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为了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旨在说明它们谁决定谁,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解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有问题的,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回答的不是历史观问题。但是,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错了吗?一点都没错。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毕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问题在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不局限于考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把整个世界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人、自然界、人类社会,他的唯物史观思想考察这三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发展机制。从这样的角度出发研究历史,和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的逻辑过程密切相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费尔巴哈在哲学上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批判基督教、批判黑格尔哲学:基督教讲的上帝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着的是物质的肉体的人,上帝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黑格尔哲学的绝对观念不过是上帝的翻版。费尔巴哈这一思想在德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马克思、恩格斯一时间都成了费尔巴哈派,都接受了他这个观点。但是接受了这个观点以后,马克思、恩格斯马上遇到了新的问题。马克思说:“由于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世俗世界在费尔巴哈那里仍然不过是些词句),在德国理论面前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费尔巴哈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这个问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 这句话非常重要。它告诉大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是通过追问“人们头脑中的宗教幻想、宗教观念是怎样产生的?人的本质为何会异化?”这样的问题形成的。马克思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也是通过追问人的本质为何会异化而形成的。

在1844年年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向前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这之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没有真正超越费尔巴哈。他的思想虽然已经与费尔巴哈有很大不同,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认为费尔巴哈是对的,因为费尔巴哈把基督教和黑格尔哲学归结于物质的肉体的人的异化。但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的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他看到了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费尔巴哈讲人是物质的肉体的人,马克思说这一观点很正确,但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由人的环境和人接受的教育决定的。这里的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这个思想是从哪来的呢?来自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主要是孔狄亚克和爱尔维修。他们提出了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部发展都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分析,接受了这个观点。这使得马克思的思想一下子就超越了费尔巴哈。过去马克思只看到人是物质的肉体的人,现在认识到物质的肉体的人的本质是由教育和环境决定的。因此,马克思在思考为什么人的本质会异化、头脑里会产生宗教“怪想”时,意识到应该到教育和环境中去寻找答案。沿着这个思路再前进一步,又遇到一个问题:环境和教育是如何决定人的思想的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对这个问题做了分析。唯物史观的秘密就在这一条:“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就是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任何环境都在发展变化,人的变化可以用环境的变化来解释。那么环境又为什么会变化?马克思认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是正确的,然而环境又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决定人,人改变环境,这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内是不会有历史的,因为无论是人还是环境,都不会有变化。环境不会自己改变,要突破这个循环,必须要有人通过思维创造突破环境的限制率先改变环境,进而通过改变了的环境与教育再改变其他人,即普通的民众。否则,就不会有历史。但是这样一来,历史是谁决定的呢?归根到底是少数聪明人决定的,是他们的思维创造决定的。每一代的聪明人都突破环境限制改变了环境,于是普通民众的后代一出生,就处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这种新的环境使他们成为与前辈不同的人。因此马克思说,按照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归根到底历史是由聪明人创造的。这是历史的唯心主义,马克思是不同意的。

马克思自己怎么回答上面的问题?他用劳动实践来回答。接着上面的话,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要点,我们后面再展开讨论。现在先回过头来看,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现实的唯物主义,为什么?因为人是环境决定的。而环境不是抽象的物质,抽象的物质只是一个概念,它不能决定人,抽象的唯物主义不能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具体存在物。所以,马克思关心具体的物质存在,关心它们的形状、特点。按照马克思的思想,自然界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人制造出来的,但是它和高山、河流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里,物质存在构成了环境,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取决于你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马克思为什么不强调一般的物质,而强调机器等具体的物质存在?就是因为具体的物质存在,作为环境,改变了人的生活,进而改变了人。但是机器等具体存在物不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它们是历史的产物,归根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遵循马克思的思路,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异化是怎么产生的?异化,例如宗教观念,发生在人的思想中,但是它的根源在人的思想之外。人的本质为什么会异化?因为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环境决定了宗教意识的产生。社会环境取决于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通信工具等自然存在物,取决于人的自然环境,然而人的自然环境是历史的产物。因此,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现实的唯物主义,而现实的唯物主义必定是历史的唯物主义。

下面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第三个要点: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是现实的唯物主义、历史的唯物主义。现实的唯物主义关注的不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而是具体的物质存在,关注这些物质存在的形状、特点。所谓历史的唯物主义,就是说我们所关注的这些具体的物质存在,它们的形状、特点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还将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现实的唯物主义必定是历史的唯物主义。这些具体的物质存在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物,带有人的烙印。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劳动实践活动,它们的产品与它们对自然界的影响也不同,由此形成了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以及它们的形状、特点的历史发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变化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变化,进而决定了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变化。人的环境因此具有了历史性,唯物主义也表现出历史性、具体性。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新唯物主义其实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最终取决于机器、汽车、手机、电脑等具体的生产工具、运输工具和通信工具等,这些东西都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制造出来的。劳动实践活动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决定了劳动产品的现实性和历史性。

劳动实践活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原因在它自身。劳动实践活动有“自建构性”。劳动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存在,这些物质存在的变化给人提供了关于自然界的新的信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产生新的需要,为了满足新的需要,人们会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制造新的工具、设计新的实践方案,于是劳动实践活动本身就得到了发展。新的工具、新的劳动实践活动需要新的社会分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即人的社会环境,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劳动实践活动的自建构性,它可以自己改变自己,推动自己的发展。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性、具体性由此而来。

于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解释为什么会有历史,通过历史解释为什么会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界、我们打交道的人、我们所处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为什么会有我们面前的构成我们的自然环境的那些具体的存在物。所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既是现实的唯物主义,又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同时又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三个要点是分不开的。如果它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就不可能解释历史,更不能解释今天的现实存在。我一再说,我们的教科书有一个重要缺陷。所谓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本来讲的就不是历史,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这样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没有必要回答生产力是怎么发展的,只要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开始讲就可以了。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从生产力开始讲起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为了回答历史,就必须回答生产力是如何发展的,正是在这一点上,就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讲的,最终可能还跳不出历史唯心主义。可见,马克思提出的新唯物主义是一个整体。新唯物主义关注现实的具体的物质存在,因为它们构成人的自然环境并决定人的社会环境,进而决定人;我们面前的物质存在为什么有现实性,因为它们的形状、特点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它们为什么会有历史性,会不断变化?因为劳动实践活动在不断地自我发展,具有历史性,从而使得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化自然,也发生变化,表现出历史性。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思想中,上述三个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逻辑上一层一层递进深入。

新唯物主义的第四个要点:它是以人为核心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新唯物主义概念就是从人出发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这是说,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提出,宗旨是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消除人的异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讲得也很清楚:“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里讲了旧唯物主义的特点,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知道从物出发解释世界,马克思说除了用物解释以外,还要用人去解释,用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去解释。

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是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原因。因为只有从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出发理解世界,才能揭示世界的历史性,进而解释我们面前的现实的物质存在的形状、特点从何而来,以及接下来如何发展。马克思这样做的目的,又是因为现实的、具体的物质存在才构成人的环境,决定人的发展,遵循这样的思路,才能找到人类解放的道路。马克思讲来讲去,是为了说明宗教这个“怪想”是怎样在人的头脑里产生的,讲的是人的异化与异化的消除问题。马克思关心的是人,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关心的是物。旧唯物主义只关心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确定是物质决定意识,回答了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就万事大吉了。但是马克思说这还不够,因为他主要关心的是人。他的唯物史观产生的思想逻辑就是关注人的头脑里怎么出现的神,想找出人的头脑里出现宗教“怪想”的原因,找来找去找到了现实的唯物主义,再找,找到了历史的唯物主义,再找,找到了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说来说去都是围绕着人,为了追寻人为什么会异化,找到了异化的原因才能找到消除异化的途径,消除异化才是马克思最终的目的。马克思从他的中学时代直到去世,只关心一件事情,就是人的自由解放。他讲无产阶级革命,是因为他认为工人阶级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要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物质的力量就在于工人阶级。马克思的思想中讲到物,一定是为了人。和人没有关系的物,马克思毫无兴趣。他的这一思想最集中体现在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其中为了人就是为了人的自由解放,为了人的异化了的本质回归人自身;通过人,包括通过阶级斗争,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变工具、改变自然、改变社会,也即通过改变人的环境,进而改变人。马克思所有这一切的哲学探索,都是为了搞清楚人是怎样发展的,人怎样才能获得解放。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核心是人,不是物,旧唯物主义的核心才是物。包括教科书讲的唯物主义,用物解释一切,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有很大区别的。

前面讲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四个基本要点,下面我们讲第二个大问题: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关系。

首先,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每一条中都在批判旧唯物主义,但是实际上,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马克思那里丝毫不矛盾。提个问题,一个人的头脑里有没有可能有两种世界观?同时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不可能的,但是能不能有两种唯物主义世界观?人们会说不可能。但是实际上马克思的头脑里就有两种唯物主义世界观。两种唯物主义世界观中的第一种:抽象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是承认抽象的唯物主义的,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抽象的唯物主义的积极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遇到它。马克思指出,人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人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人要通过制作冬衣、盖房子,才能安全度过严寒,不这样做就无法生存。吃的东西也是如此。因此,同时具有两种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不矛盾的:抽象的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确定世界是物质的,各种物质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只要哲学基本问题存在,旧唯物主义就不会失去存在的意义。面对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一样坚持物质第一性,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为了寻求人类解放之路,主要关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本身为何会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从这个角度看世界,马克思承认世界的确是物质的,但是就人的解放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世界的物质性,而是构成这个物质世界的各种具体物质存在的形式与特点,是人的房屋、衣着、劳动和交通运输、通信工具,因为只有这些客观的、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与特点,才能解释人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一方面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主张物质第一性;另一方面又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解释各种现实的物质存在的形式与特点,进而说明人是如何发展的,唯物主义成为新唯物主义。两种唯物主义世界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察世界,二者并不矛盾。

其次,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是有机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看不到物质世界的现实性、历史性、实践性和以人为核心,就不是新唯物主义;如果不与旧唯物主义一样坚持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新唯物主义就不能成为唯物主义理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个观点是对的,它们是马克思的观点。现实的唯物主义、历史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以人为核心的唯物主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概括。它们突出了新唯物主义的不同侧面,但是都是唯物主义理论。现实的唯物主义强调我们面对的是现实的、具体的、有着一定的形状和特色的物质存在,然而这些存在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都具有物质性。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是如前面所说,实践的主体、对象、工具、产物都是物质存在,实践能否成功,也取决于它的方案是否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相一致。强调物质存在的现实性、历史性、实践性和以人为核心,前提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马克思那里,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作为完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只能是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结合。

最后,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这二者中,哪一个对马克思来讲更重要?显然不是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是所有的唯物主义所一致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从这个角度来讲,旧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和其他哲学家相区别的地方。马克思对人类哲学做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他的新唯物主义,是他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以人为核心的唯物主义,使他不仅有别于唯心主义,而且有别于其他唯物主义思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旧唯物主义是从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出发,作为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适用于整个世界及其全部历史;新唯物主义从解释人类产生以后它所面对的现实世界出发,是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对我们面前现实的物质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理解。旧唯物主义把意识也作为物质运动的形式来理解,新唯物主义在此基础上注重事物的具体形式、特点,认为它们是人在意识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产物。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宗旨都是人类的解放,这决定了旧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虽然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同时存在,但并非同等重要,最重要的是马克思特有的世界观,即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彰显了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新唯物主义彰显了与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区别。

概括起来讲,旧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的前提、基础和背景。这个前提、基础、背景怎么理解?马克思这个新唯物主义者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整个世界都是物质自我运动的产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大地创造说,受到了地球构造学即说明地球的形成、生成是一个过程、一种自我产生的科学的致命打击。自然发生说是对创世说[Schöpfungstheorie]的唯一实际的驳斥。” 这里讲了地球是自我演化、自我生成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自然发生说”,是指生命是自然界自我演化的产物,实际上也是说意识是以物质存在为基础的,是大脑这个物质存在的功能,而大脑是自然界历史进化的产物。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在意识创造的实践方案规定下依靠意志力完成的,因此马克思指出生命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是在说整个新唯物主义说到底还是自然的物质过程,以旧唯物主义为前提,建立在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关于新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有深入具体的说明。他指出,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象、工具都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强调,现实的、肉体的人,站在坚实的呈椭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人是物质的自然存在 。事实上,人创造和使用的工具也是自然存在物,符合旧唯物主义观点的物质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改造对象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这个思想进行了解释:“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式。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本身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这就是说,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新唯物主义离不开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没有旧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只讲劳动实践活动的话是不能成立的。

最重要的一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理解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并不准确,马克思的这句话包含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检验思维创造活动有没有现实性、有没有此岸性、有没有力量,能不能是改造现实的客观的力量。在第一条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表扬了唯心主义,因为唯心主义讲人的思维的创造性、能动性,马克思对此是高度肯定的。因为任何实践活动、实践方案都是人的头脑里面事先设计好了的,是思维创造的产物。唯心主义的优点就在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创造性。但是马克思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既要强调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又要和他的实践活动一致,一致在哪里?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人的头脑设计的实践方案能不能变成现实,取决于思维创造的东西和客观规律是否一致。人的思维创造可能是胡思乱想,任何价值都没有,也可能是非常宝贵的,区别就在于实践性。马克思高度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前提是世界是物质的唯物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就保证了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性。

即使我们关注人类产生以后的历史,一方面人的意识、人的实践活动归根到底只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只是无限的作为客观性物质存在的宇宙自我运动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因此,旧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始终是新唯物主义的理论背景。

概括起来讲,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既包含旧唯物主义,也包含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从人和人的发展解放出发看世界,是马克思特有的世界观,它的诞生是马克思对人类做出的重要贡献。它比旧唯物主义深刻得多、内容宽泛得多,只有它才能解释人类出现以后的世界历史。但是旧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又是新唯物主义的前提、基础和背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结合。由于实现了这种结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无比宏大的总体性图画:它把人的实践活动和自然界的自我运动结合起来,涵盖了从宇宙形成、生命诞生、人类出现,人类出现以后在人的实践活动影响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直到产生了今天的人以及人们面前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从宇宙大爆炸到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整幅图画都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来解释,并且只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才能解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对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内整个世界总体运动所做的描述,这样的描述只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能够做到,旧唯物主义是绝对做不到的。面对这样一幅无比宏大的图画,卢卡奇讲的总体性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总体性。

最后,我想说一下哲学史上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误解。刚刚给大家讲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四个基本要点以及它和旧唯物主义的关系,不客气地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到现在将近两个世纪,国内外的学者,大都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卢卡奇开始,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到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到施密特,等等,所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立起来。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坚持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作用、人的作用;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使用物来解释世界,见物不见人。这个错误在我国学术界也存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哲学界的一些学者用实践唯物主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甚至有人提出实践本体论,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南斯拉夫的实践派、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苏联的认识论派,也有同样或类似的观点。这种观点就是借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否定旧唯物主义,否定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这个角度回答世界本原的问题。另有一种相反的观点,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世界就是物质的,物质就是和意识相对立的那个物质,坚持物质本体论,坚持只能用物质解释一切,否定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思想。持这种观点的人从根本上否定实践唯物主义的存在。一百多年来,两种观点各执一端。通过对新唯物主义四个基本要点的讲述,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是这两种观点又都是片面的。这种理论对立产生的原因在于,以往的中外学者未能深入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都只抓住了它的某一个方面,并且使之绝对化,没有看到它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刻联系。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思想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对于回答今天的现实问题也非常有帮助。希望通过今天这个讲座能够帮助大家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提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兴趣。

(整理:梁凯) 6xxDe2cVyNu8tXWFbiQ+Bitq5Y4qFHoQ43sGC8bfUVB187cYSoQzHEczxk/dRz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