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抗逆力

2022年暑假,女儿问了我(贾新超)一个问题:“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还是要按照大人的要求活着?”我听后很震惊,当时她才上小学五年级,竟然已经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话题了。

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者,我并不能一下子回答好这个问题,只能鼓励并试着和她好好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积极心理学认为, 只要是在追求人生的意义,虽然有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一定能找到答案,但这个寻找意义的过程就是有意义的。

随后,女儿又问了我一个让我更难回答的问题,她说即便是已经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但现在很多考上大学和找到工作的大哥哥、大姐姐都说要“内卷”或“躺平”了,像她这样的小朋友现在就开始考虑这些讨论不清楚的问题了,是不是有点早?是不是自寻烦恼?

孩子在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固然会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并因此感到气馁、挫败。尽管我会用心理学的技巧去教她应对,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那么脆弱、经受不起打击呢?

● 为什么以前的孩子有“虎妈狼爸”的打骂甚至棍棒教育,也很少出现心理问题呢?

● 为什么之前管用的激将法和挫折教育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了呢?

我试着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提出来的需求金字塔(见图1–1)来分析一下。

如图1–1所示,需求金字塔共分五个层次,从下至上(也就是需求的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图1–1 需求金字塔

如今的孩子都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父母考虑的需求和孩子考虑的需求可能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父母想的是,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养活自己;孩子想的是,我需要情感交流、尊严支持和实现自我价值(即金字塔上面的三层,可被统称为“精神需求”)。如果父母和孩子聊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孩子的精神需求往往是父母比较容易忽视的,也是不太容易被满足的需求。

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孩子在精神层面遇到的挫折还需要从精神层面来获得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用打压式的教育给孩子增加负担和焦虑。对此,抗逆力就是一剂良药—— 在孩子受到心理上的挫折时,他还能自我恢复、弹回到正常的状态,这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和成长。 抗逆力也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就像中医里的“治未病”一样,不要等到孩子有了心理问题再去求医问药,而是要做好积极的心理预防,让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破罐破摔、自暴自弃,而是能够自我疏导、自我排解,积极地用抗逆力去应对问题,及时遏制有可能变成心理问题的倾向,并且不会给自己贴上“有心理问题”的标签。可见, 培养孩子的抗逆力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更有助于让他们获得更加积极的心态,成就幸福人生。 h2frkjzRFoELds729umzvtAwQSrKqky98H4o0sWrdzH+79rgjyblW+GFml+uXx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