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我国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举世瞩目。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3 679亿元,是美国GDP的6.3%,占全球生产总值的1.8%。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2005—2008年先后超越了法国、英国和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GDP达到98.7万亿元(约14.3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268倍,是美国GDP的67%。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球经济下滑,而中国GDP增长2.2%,达到101.4万亿元(约14.7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70%,占全球生产总值的17%。中国1978—2023年GDP及增长率见表1 - 1和图1 - 1。

表1 - 1 中国1978—2023年GDP及增长率

图1 - 1 中国1978—2023年GDP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为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红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了人事和分配制度,释放了广大人才的活力,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人口红利。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让中国制造在全球具备了明显的资源禀赋和价格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

(3)开放红利。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也是中国经济保持长时间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与百年前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坚船利炮占领市场不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制造的产品和平而迅速地出口到世界各国。

(4)技术红利。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金与技术,中国企业也通过竞争与学习迅速提升了技术水平,这同样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40多年来,有大量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不仅带来了急需的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中国企业的整体制造水平明显提高,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然而,在过去40多年造就中国经济腾飞的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国家不断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全球贸易自由化和技术交流受到了严峻挑战。一些国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并试图重新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国自身也因为生态环境保护、人工成本上升等原因,面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动能转换的压力。因此,无论是作为战略上的主动调整还是面对环境的被动选择,中国都不可能继续采用过去40多年的高速增长战略。中国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换的十字路口。

二、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的变化与中国高质量发展战略等的提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中国从高速增长战略到高质量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上的转变既有国际形势变化的原因,也有自身调整的需要。

(一)国际形势的变化

1.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外向型经济面临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在一些发达国家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一些西方国家实际上已经采取行动试图降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鼓励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地区是它们正在采取的措施。越南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越南货物出口额约合5 8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4%,一举超越了同期深圳出口额4 076.6亿元人民币。尽管中国仍然具备一些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外资企业的迁移也有个过程,但能预料到,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会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表1 - 2可以看出,近年来,受到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外资企业开始迁出中国,迁入东南亚等地。

表1 - 2 近年来迁出中国的外资企业名录

2.中国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技术封锁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生产,这客观上促进了技术扩散和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不仅会对中国的出口带来影响,更重要的是一些正常的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与贸易也可能受到限制。尽管中国企业进步很快,但是在一些重要的核心技术上,我们还没有实现自主可控,比如高端数控机床、高端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高精度仪器仪表、高端轴承、电子元器件、数控刀具、自动化生产设备等,甚至包括各类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仪器和软件。国际形势的变化不仅可能影响中国企业的出口,而且会让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战略和科技战略的重要考虑因素。

(二)国内环境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工成本上升以及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增长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自身也存在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迫切需要。

1.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工成本的上升

中国人口增速和青壮年劳动力数量都已经开始下降,进入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我国15~64岁人口占比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15~64岁人口的绝对人数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也开始回落(国家统计局,202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15~64岁的人口数量约为9.7亿人,较2010年下降3 000余万人;65岁以上人口比重则不断上升,达到13.5%。同时,由于人工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成本优势明显下降。表1 - 3是我国与南亚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在2021年劳动力平均薪酬水平上的比较。

表1 - 3 我国与南亚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劳动力平均薪酬对比

2.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尽管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也给中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都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空气、水、海洋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开始不断改善,土壤污染加重趋势也得到了初步遏制。 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青山绿水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未来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意味着我们只能走一条依靠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三)高质量发展战略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迫切需要提速,发展战略迫切需要调整。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二十大等重要会议的文件和公报中,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关键词被频繁提到,显示中国高层意识到了中国从依靠初级要素投入的高速增长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战略转型,既是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也是中国经历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党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质含义是一致的,就是要通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来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中国发展战略调整和发展模式转换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才能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演进

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之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199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文件,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乃至更长时期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人才战略被确立为国家战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同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被写进了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着如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从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快人才工作法制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做了全面的部署。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大局、突出市场导向、体现分类施策、扩大人才开放五项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等诸多方面提出系统而清晰的改革方向。之后,中央陆续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和改革文件,例如《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等,涉及职称改革、人才评价、人才流动、人才知识价值激励、成果转化、科研经费改革、事业单位人才创业等。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进一步突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提出,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求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八个坚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强调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j1l0d5xD3a72BJDCsS7xa/iUoO5YBis2kb6ZDQu6V6hntveBWdiZUjv4Rpz1sz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