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企业经营管理顾问,与企业老板、高管以及执行团队打交道20 多年。在服务大大小小的企业过程中,我对团队工作效率以及老板和团队之间的关系有一些深刻的体会。
很多企业老板总跟我说:“瀚霆老师,我的团队执行力很差,快帮我想想办法吧!”
很多团队员工也跟我说:“瀚霆老师,我的这位老板太难搞了,帮帮我吧!”
每次碰到同类问题或者类似的请求时,我只需要和对方团队做简单的沟通或者进行一次简单的培训,问题就解决了。事后老板们都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的团队可以这么优秀。”团队员工也会感叹:“原来我的老板也没那么难伺候。”其实,我仅仅是教了他们几个简单的方法。
究竟是什么样的方法,让团队领导们、员工们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有一次在服务一家企业时,我看到一位领导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和报表,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看到的情景,那就是“文山文海”。
我问他:“你每天看这么多文件,累不累啊?”
这位领导无奈地摇摇头:“做管理嘛,不都这样!”
我让这位领导把所有给他提交文件的当事人都叫到办公室来,帮他与这些人进行了一次简短的沟通。
当时我问所有向他提交文件的人:“如果你是领导,每天面对这么多文件,你是什么感觉?”他们满脸的尴尬。但现实情况是,这些报表、申请、记录等不得不提交,很多内容都是必须要上报给领导的,甚至有些文件是要领导迅速审阅和审批的。
我就告诉在场的这些当事人,你们只要这样做就可以了:
你一定要利用文件的第一页或者第一段文字简单概括整个文件的内容,比如用一句话提出申请,或者用一句话概括要点、表达观点、表述判断,等等;在第二页或者是紧跟其后的文字中,列出简短的“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最后”或者“过去、现在、将来(即将)”等分述前一页或者前一段的内容,一定不要超过三点;在第三页或者之后的语句中,可以用翔实的文字来解释前文。关键中的关键是,文件的前两页或者前两个部分,需要你花点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和锤炼。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提高领导的效率!提升当事人的能力!领导看完第一页或者第一段文字,就知道你的申请内容、核心观点或者专业判断,并能迅速理解、做出批复,这是最好的、最高效的;老板看完第一页或者第一段文字之后还有疑虑,但用第二页或者是紧跟其后的部分增加了相关信息,打消了疑虑或支持你的判断,这也不错;如果看完前两页或者前两个部分后,领导还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对后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那么他就会继续看下去。
我讲完之后,不仅领导感叹,交出“文山文海”的当事人也非常认同。
一个月后,再跟这位领导见面时,他跟我分享:“没想到这些人还可以这么优秀,自己轻松了许多。”
有位老板问了我一个管理问题,希望我能帮到他。
他觉得团队员工对公司的事情不操心,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一些员工经常在一些常规工作中丢三落四,总是在事后才反应过来,可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还有一些员工,做完一件事后就在那傻等着,其实还有很多事情都在等着他,可他呢,总找不到事做。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其实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事如何找人?人如何找事?
一些工作看似不是什么大事,但其实它们的影响并不小,很多事情就摆在那里,可是没人做。这就涉及“事找不到人”。
比如遇到节假日或者客户的生日,没有通过问候来维持客户关系;安排会议的事情很多,结果做了这件事,忽略了那件事……
一些职场人不知道该怎么工作,或者不把工作中的事放在心上,这就是“人找不到事”。
比如,要做的事没有明确的完成截止时间,做着做着,人就懈怠了;或者有些工作没有明确的分工,员工做着做着,就忘记了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更直观的表现是,有些管理者在思考问题时不全面,本来一件事情里包含许多小事件,但他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遗漏了几个事件,把一件本来影响力很大的事办成一件没有结果的事……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给这家企业的员工做了一次培训,教他们做工作“仪表盘”和任务清单,将要完成的工作可视化,张贴在自己的眼前。
工作“仪表盘”分 3 个区域:左边是本周重要事情区,用来罗列本周必须完成的 3 〜7 件重要事情,每件事情后面要标注完成期限;中间是当日必做事情区,用来列出当天必须完成的几项工作,每天早上用便笺将这样的工作贴在这个区域内,每完成一项就在相应事项的后面打钩;右边是临时事情区,用来罗列一些临时要做的事情,每想到或者遇到一些临时要做的事情,就用便笺贴在这个区域内,完成后也在相应事项的后面打钩。今日事,今日毕,如果当天必做事情区中有几件事实在无法完成,就在第二天以最快速度完成。
类似的大事里面包含或穿插着无数件小事,比如接待客户、安排会务、维护客情关系、参与商务差旅等,所以,我还教了这家企业的员工做任务清单。
除此之外,我还建议老板开发一个自己公司的工作管理小程序或者OA系统,也可以在钉钉、微信中进行企业管理,这样就更加智能化、更加便利。
后来给我反馈时,老板开玩笑地说:“如果人不去找事,我就让事来找人。”
有一次,我应客户邀请,旁听一次高管会议。会议开得我特别难受,不仅浪费时间,还没效率。老板是一个“话痨”,话匣子一打开就停不下来,东拉西扯的;喜欢插话的员工和老板一起在跑偏的话题上越扯越远;插不上话的员工要么显露出不耐烦的姿态,要么就直接成了“隐形人”,没有一点儿存在感。
会议开完后,老板向我抱怨员工素养太差,期望我帮他做一些调整,记得我当时是这样帮他调整的:
第一,开会前,先确定会议的性质。如果开常规的工作汇报会,就用沙漏管理发言时间,强制规定每人的发言时间只有 1 分钟、3 分钟或者 5分钟;如果要在会议上布置工作、传达任务或者做培训,就向员工强调要认真倾听,并及时回应;如果开集思广益、头脑风暴的创意会,就要求参会者分别进入梦想者(提创意者)、实干者(提方案者)和批评者(完善者)的角色,并且轮换状态;等等。先确定会议性质,再明确会议目标,然后选择会议形式,这样参会者才不至于东拉西扯、浪费时间。
第二,开会时,强调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表达有三个要求:首先是简洁,只有表述得简洁才能在规定时间内把话说完;其次是要有核心观点,我们表达的第一句话一定是经过锤炼的核心观点,没有观点的发言就是浪费时间;最后,表达一定要从表达者自己的角度出发,聚焦自己的目标、事情或者观点、想法,这样参会者才会专注起来。
第三,做会前状态建设,提升参会者的专注力,尤其要对喜欢插话的员工和“隐形”员工进行倾听能力培训。我概括了一个简单的口诀,倾听时要“闭上嘴、睁开眼、打开心、献上脸”。每次开会时将这句话写在白板上,提醒所有参会者,不到自己发言的时间不要随意插话,眼睛要注视讲话的人,听对方讲话时要让自己进行思考,身体和脸要向讲话的人微倾,等等。
具体的操作细节大家可以参考本书内有关“会议”的部分。
后来,这位老板非常感谢我帮他们做的调整,他们公司会议的效率越来越高。
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管是企业家、老板、创业者,还是中高管、执行团队、职场小白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扰,我将这些困扰总结为:“不会说话”“不会思考”“不会做事”“不会开会”以及“不会倾听”。如果让我在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顾问服务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管理专业的支持更加高效,我就不得不提前帮客户解决这些方面的困扰,解决的问题多了,我就总结出了经验,将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做法归纳为“五会”:“会说”“会听”“会想”“会做”“会议”。
“会说”:就是能精准、简洁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并能说服客户、员工和领导。
“会听”:就是能专注倾听,能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核心要点,领悟谈话的意图。
“会想”:就是会进行全局性的、有深度的思考,用创造力、创新思想思考解决方案。
“会做”:就是知道面对事情和目标时,如何找到策略、工具、方法,如何提高效率。
“会议”:就是懂得通过开会,调动团队的能量,激发他人智慧,迅速达成目标。
我之前以为这些都是小事情,很多前人根据经验已经总结出了许多方法、工具等,只要运用得当,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扰和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遇到的类似问题越来越多,在客户迫切的需求之下,我就给我服务的 20 余家企业组织了一场统一的线下培训,在限制每家企业参与人数的情况下,我的客户们和他们的核心管理团队,共计 130 多位高管参加了这次现场培训。
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在 3 天线下培训课程的现场,仅仅讲了 10多个“五会”的方法,却取得了出奇的效果。每位客户都希望我能在其企业中延续和强化 3 天的线下现场培训效果,但 20 多家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到每家企业去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太高了。于是,我就尝试通过线上微课的形式,帮助大家强化并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我将更丰富的方法总结进了“五会”体系,最终,一共有 40 多种实操方法收录其中,帮助企业员工达到“五会”的目标。让我备感意外的是,大多数客户把“五会”的学习和考评当成员工团队的必修课,甚至把岗位的升迁、评级与学习“五会”挂钩。
随着“五会”越来越受欢迎,客户们不断地想让我们团队提供详细的文字稿,他们需要我们的协助,以将“五会”的内容编辑成企业员工的培训教案。
我的公司是一家企业经营管理咨询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绩效。我们的业务一直很多,很繁忙,所以忽略了针对“五会”出培训教案这件事。我们在客户的不断催促中感受到了客户对这件事情的强烈需求,最后我们决定抽出专人来整理文稿、编辑出书,帮助更多的人成长,帮助更多的企业提效,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我们期望这本书不仅给职场员工带来帮助,也能给企业老板和管理者带来帮助,所以我组建了专门的团队,由曾俊负责全面汇总、整理这方面的内容,才有了今天的这本书。
这本书中的内容来自我的线上微课讲稿,所以也保持了我在线上微课教学时一贯的干货风格,尤其是方法的实操步骤,可以说是干到不能再干的干货。但这样的风格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大家读起来会比较费力、费神。当然,这样的风格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干货内容的内涵足够多、外延足够大、可运用的空间广。打一个比方,就像买了一斤干木耳,用水泡发后,就会得到三四倍分量的木耳。最重要的是每个方法都非常管用,都能帮助大家提升工作效率和职场情商。
这本书是我的私家方法工具箱,我是这些方法的忠实应用者。工具箱里的每个方法都是独立的,但大家也可以将它们组合起来使用,形成自己的体系。正是这些方法让很多客户如此评价我:“没有什么可以难倒瀚霆老师,他有一个超级大脑!”其实这都得益于我在做企业经营管理顾问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和积累了很多好用的方法,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应用和改进它们,这本书就是我的方法集之一。
非常感谢我的助理团队曾俊、陈泓伊、魏婧华、蔡昌鹏、何伟立等同人,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这本书才能这么快面世。我还要借此机会,感谢瀚霆研习会会员以及我服务的那么多优秀的客户,他们以及他们的团队给予我信任,给我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才让这本方法集有这么丰富的内容。最后,要感谢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因为有你们,这本书才能出版。
最后,愿正在阅读本书的职场人通过学习和修炼,能掌握“五会”中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让它们帮助大家事半功倍、创造卓越,早日登顶社会这座“金字塔”,成为“塔尖”上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