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事件表达法:先说好事还是先说坏事

我们在职场中表达想法时,常常会因为表述事情的顺序不当,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前面讲到“结构表达法”中的“凤头+猪肚+豹尾”,以及“事出有因表达法”中的“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等都是为了帮我们解决以什么顺序表达单个事件能提升说服力的问题。

但当我们汇报工作、发布通知时,免不了需要同时讲述多个事件,这时,我们就会面临多个事件的表达顺序问题。本节的“事件表达法”就要教大家用合适的表达顺序提升表达效果。

想要“会说”,不仅要做到言之有理,更要做到“言之有序”。很多时候,正确地选择表达顺序,会让表达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传,曾国藩早期在与太平军交锋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吃了不少败仗,于是在给朝廷的“工作汇报”中,说自己“屡战屡败”。但他幕下的一位师爷说,不要这样写,应该把字的顺序颠倒一下,改成“屡败屡战”。曾国藩恍然大悟,把奏折改了过来。皇帝看到汇报后,不仅没有责怪曾国藩多次战败,还夸奖他历经多次失败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

简单地调换了一下顺序,强调“战”的决心,而不是“败”的失落,就将“常败将军”描述得败不气馁、坚韧不拔。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种“事件表达法”,分析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表达顺序。

先讲坏事,再讲好事

上面的小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先讲坏事,再讲好事”的案例。对皇帝而言,连续战败肯定是坏事,但能维持战斗力、保证士气就是好事。

为什么要“先讲坏事,再讲好事”呢?

心理学中有个重要的原理叫“近因效应”,指在听到一系列信息时,人们的认知受末尾部分信息的影响相对较大,对这一部分信息的印象也相对较深。比如,我们在向身边的人介绍一个人时,先说他的四个优点,后说他的两个缺点,听者就会对后说的两个缺点印象更深,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之前提到的比缺点更多的优点。

众所周知,坏事的负能量巨大,人们都喜欢听好消息,但又不得不面对已经发生了的坏事。那么,根据“近因效应”,把好事放在后面讲,更容易给听者留下一个相对好的印象,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前面讲述的坏事的影响。

再举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

某个周一早上,下起了大雨,公司有集体会议,一位主管马上迟到了,他估计 5 到 10 分钟就能赶到办公室。

于是,他打电话向会议负责人请假时说:“李经理,因为堵车,我 5分钟之后到。”结果,这位主管 9 分钟之后才急匆匆地赶到会议室,参会者都已经在会议室里坐好了。李经理非常生气,把他批评了一顿。

通过这次教训,这位主管学聪明了。之后的某次会议召开之前,他又遇到了同样的情况,这次,他打电话请假时说:“李经理,因为下大雨,外面堵车了,我大概 20 分钟后到达。”结果,他 11 分钟后出现在会议室时,会议室里空荡荡的,因为李经理将会议推迟了 20 分钟。看到这名主管,李经理只说了一句:“快通知大家到会议室开会。”

很多职场人犯过李经理第一次请假时的错误。第一次请假时,主管给经理带来的是连续的两个坏消息——迟到和说话不算话,所以经理肯定会生气。

而在第二次请假时,主管虽然请假了 20 分钟,却提前几分钟到达了会场,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迟到留给经理的坏印象。

当然,我讲这个例子,不是教大家应付迟到,而是说明“近因效应”的作用,教大家在表达中把握“先讲坏事,再讲好事”的原则。

我在讲“限时表达法”时,给大家讲了“第一印象原理”以及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要求表达者要在最初的 30 到 60 秒内吸引听者,给听者留下好印象;这里的“近因效应”似乎与“第一印象原理”相矛盾。其实不然,它们只是应该运用在不同的场景中而已。在人和人交往的初期,也就是在彼此还比较生疏的阶段,“第一印象原理”的影响力更大;而在交往后期,就是彼此之间已经比较熟悉的阶段,近因效应产生的影响则大一些。

多件坏事一次性讲

要表达多件坏事、多个坏消息是最让人头疼的。

还有一个心理学原理叫“损失厌恶”。人们都有畏惧损失的本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在面对同等程度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要高于收益带来的幸福感。

比如,你在上班路上捡到一张 100 元钱,挺高兴的。可是当你正准备用这 100 元钱买早点时,它却被大风吹到河里了。表面上看,你没什么损失,快乐和痛苦正好可以相互抵消,你似乎应该回到没捡到钱之前的平静状态,可是这种情况会让大多数人很长一段时间的心情都不太好。我们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

当要将多件坏事、多个坏消息表达出来时,我们最好将这些坏事、坏消息一次性讲出来。运用这样的方法,是为了将坏事融合在一起,降低听者的心理损失感;而我们一旦将多件坏事分散到不同的时间点里表达出来,就相当于将听者的损失感从点拉成了线,会给听者带来持续性的痛感和煎熬。“长痛不如短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你的朋友开便利店,生意经营得不顺畅,让你来参谋一下,提一提意见,你就可以把意见一次性都说出来:“选址不如旁边的竞品店,内部动线设计得不合理,品类选择雷同,活动设计粗糙……”然后在之后的讨论中,给朋友打气、帮朋友加分。这样,朋友会非常感谢你。

如果你在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每隔 20 分钟说出一个便利店的缺点,估计朋友会觉得自己的便利店“这里不行,那里也不行,简直一无是处”,而且你们的友谊在你们谈话结束的时候,也差不多耗完了。

所以,沟通时,包含多件坏事的话要一次性讲出来,减轻听者的痛感。

多件好事分开讲

如果有几件好事要说,我们要一口气说完,还是分开告诉对方呢?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延长幸福感”,什么意思呢?是一次性捡到 100元开心呢,还是走两步捡到 20 元,再往前走两步又捡到 20 元,又往前走两步捡到 10 元,继续往前走两步捡到 50 元比较开心呢?对多数人来说,还是后者更开心、更过瘾。

所以,把多件好事分开告诉他人,更有利于延长他人的幸福感。如果可能的话,一个好消息也可以分成几段讲。

比如,你要告诉下属小刘一个好消息,你就可以这样说:

“小刘,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项目通过了,而且总部审批组给了你很高的评价!”

小刘说:“真的吗?”

然后你就可以说:“总部还给了你奖励,邀请你去北京总部学习半个月,专家会为你做一对一辅导。”

小刘大概会说:“还有这样的好事,正好可以学习一下。”

接着,你可以继续说:“公司给你订往返机票,包星级酒店住宿,加油,好好干!”

等说完这些,走到门口时,你可以突然转身回来,和小刘说:“还有个事,在北京学习完,你可以休假五天,旅个游再回来。”

这时候,小刘估计幸福得要晕过去了。

对比一下,如果你说:“小刘,审批组通过了你的项目,总部邀请你去进修半个月,机票和住宿费都可以报销,公司奖励你学习完休假五天,加油。”小刘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兴奋了?事实是一样的,但表达方法不同,效果就不同。

核心要点

“事件表达法”包含了三种有效的事件表达顺序:

第一种:先讲坏事,再讲好事。

第二种:多件坏事一次性讲。

第三种:多件好事分开讲。 z9Ra2NKpm5NKqkXKWscZG+MudnzBW7qZyiY9VKGqZwSdi1sVm4V/ssRjSqR1Om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