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张敢

汉斯·霍夫曼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中并不是最出色的,他的作品与杰克逊·波洛克、威廉·德·库宁或者马可·罗斯科的相比总感觉有些拘谨,缺少他们那种天才的创造力与张力。但他却是一位出色的艺术教育家,在他的学校里学习的有波洛克的妻子李·克拉斯纳,连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也深受其艺术观念的影响。甚至有人说,如果你想学习马蒂斯的色彩,在霍夫曼那里比在马蒂斯本人那儿学到的还要多。艺术家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以精妙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表达其对艺术以及现实世界的理解。但是艺术教育家需要对艺术创作的规律乃至纷繁的艺术现象有清醒的认识和思考,并能将之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与霍夫曼偏重艺术教育不同,徐冰作为一位艺术教育家和作为艺术家同样杰出。

1987年,徐冰创作《天书》的时候,我正好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读大二。版画系的同学说徐冰要毁版了,撺掇我们去百货大楼买布,印一批天书留念。我也黑布白布都印了几版,一直珍藏着。说实话,当时我并不完全理解徐冰作品所传达的观念,只是被他所创造的艺术形式所震撼。后来,徐冰远赴美国,但是他却从未淡出国内艺术圈的视野,他在国外获奖,他的创作,总是吸引着大家的目光。他创作的《文化动物》、《英文方块字书法》、《烟草计划》、《何处惹尘埃》、《凤凰》、《地书》和《蜻蜓之眼》等作品,每每让人耳目一新,既看到一位艺术家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充满睿智的反馈和思考,又感受到他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08年,徐冰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可能是身份的变化,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责任去认真思考艺术教育的问题。他在各种不同场合传达的对艺术教育的思考虽然引起了一定关注,但是由于相对零散,并未引起国内艺术教育界的足够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很多真知灼见被他的艺术家光环遮蔽了。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执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徐小鼎曾跟随徐冰攻读博士,他将老师的艺术教育思想进行了整理,完成了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观念与实践:当代艺术的教学现场》。该书收录了受教于徐冰的学生们对其教学经历的回忆,理论家与艺术批评家同徐冰的对谈及徐冰自己的文字,这一切都丰富了我们对徐冰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的理解。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徐小鼎对徐冰教学思想的分析和概括,体现了一位年轻艺术家和学者对徐冰艺术教育思想的理解。

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和在美国进行艺术创作的双重经历,让徐冰拥有了大部分中国艺术家所不具备的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对艺术的反思能力,这也是其艺术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首先,徐冰对于艺术和艺术教育本质的理解让他在艺术创作和教育实践中始终坚守艺术里永恒的部分。正如法国诗人和艺术批评家夏尔·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概括,艺术的一半是短暂、偶然和过渡,另一半则是永恒和不变。社会的变革、科技的发展以及当代艺术纷繁多样的面貌,让艺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都属于艺术短暂和偶然的一半。有些基本问题是艺术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如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一位美术学院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进而,为了培养这些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开设哪些课程?对这些问题的把握与回应属于艺术中永恒和不变的一半,它让我们不至于迷失在种种转瞬即逝的现象的迷雾之中。徐冰自2008年起相继策划了“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和“心有灵犀”系列展览等大型展览。直到20世纪,素描在西方艺术教育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徐悲鸿先生称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实是他在法国学习后的心得。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认为素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借卡芙夫人之口,谈了他对素描的认识:“学素描,就是说学习正确的看;你有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完全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领悟、推理,和甚至是后来到的感觉。” 我不知道徐冰是否看过德拉克洛瓦的这篇文章,但他对素描的认识与之颇为接近:“我想素描行为本身并非唯一的获得绘画基础的手段,但素描的方式有可能是获得这个基础的最科学、适应性最强的方式。素描行为是使主体与客体接触的一种特有形式。这种接触的根本作用是在反复、深入的感觉与体会中使我们达到作为艺术工作者所需要的自身的提高。这有点像悟道者对自身完善的修炼及对存在的敏悟。”“千里之行”展是对本科生学习成效的检阅,在国内重点美术院校引发了极大震动。展出的作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无论是美术创作还是设计创意,没有优秀的造型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一个学生只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当然是不够的,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心有灵犀”展更像是徐冰对自己的教学现场的一次生动呈现。

其次,徐冰对中西方艺术教育的客观分析是非常值得国内同行深思的。他认为,国内艺术教学将技术培养作为重点,往往忽略了对思维能力的考察和培养。而西方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将观念转换为形式语言的能力。澳大利亚艺术批评家罗伯特·休斯就对西方的艺术教育提出过尖锐的批评:“在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中,后期现代主义的艺术教学(特别是美国的艺术教学)越来越屈从于这样一种虚构的理念,即那种所谓学院的价值观——其实质上的意思,是指以描摹活体模特儿和大自然的母题为基础,传授技巧,使之训练有素——是不利于‘创造性’的。”而“这种虚构的理念,使得美国人忽略了一件尴尬的事情,即1890年至1950年间,事实上,创新并延展了现代主义事业的所有艺术家,如绝不逊于毕加索的贝克曼,以及米罗和德·库宁,还有德加或马蒂斯,都是通过那种教学画室培养出来的” 。然而,国内除了徐冰罕有人质疑西方艺术教育的现状,一方面是由于缺少对西方艺术教育亲临现场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则是“文化自卑”的心理在作怪。

徐冰的思想是丰富的,除了上述观点之外,对于如何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如何理解当代艺术等等,徐冰的观点都让人觉得鞭辟入里。徐小鼎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对徐冰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总结,让其艺术教育思想中闪光的内容得以凸显。中国不乏优秀的艺术家,但优秀的艺术教育家却属凤毛麟角,让徐冰这样优秀的艺术教育家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徐小鼎确实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徐冰及其艺术观念,也期待徐小鼎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2023年3月20日于北京双清苑 mKt/dkJajHhPQOfaS2qyQ1srDPQsPwDH7IvPPiQ43RyXiGtJc53q4xsfBihwDb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