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周游列国

在希腊神话中,如果某人具有超常的能力,就会招来神的嫉妒,注定命途多舛。这事并不一定确实,然而历史上多有此类例证,功德卓越之人不能久居其位,是一惯例。因世间总有黑暗势力企图遮蔽他们的光辉。孔子56岁开始为鲁国之相,自此时起,鲁国发生了悄无声息的巨大变革和进步。三个月之后,孔子处置了一个叛乱的臣子,颓废的社会风气顿时为之一变。商贩无欺,男女分行于路,道不拾遗,四方来客舒适无怨。不幸的是,这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并未持续太久,对此艳羡或实为嫉妒的并不是神,而是邻旁的国家,其中尤以齐国为甚。鲁国的兴盛引起了齐国的恐慌,齐景公施以计谋,迫使孔子辞去官位。鲁君多日不听政,又不顾祭奠之礼,孔子方才离去,开始周游列国,共计14年。

诸侯国中,孔子最先到卫国。卫国邻近鲁国,以多君子而闻名。卫灵公询问孔子在鲁国领取多少薪禄,当得知孔子在鲁国年俸六万粟时,也给出同样的年俸。孔子在卫国停留了十个月,卫国贵族对他疑心重重,造谣中伤,实现政治理想更是遥不可及。于是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前往陈国的路上,经过匡城。孔子的车夫是个鲁莽的乡下人,用马鞭指着城墙上的豁口说:“昔我入此,由彼缺也。”孔子的身形与阳虎有些相似,当地人听到这话,错把孔子当成了曾经出兵侵害他们的阳虎,于是拦下孔子一行人,将他们整整围困了五天。

孔子最喜爱的徒弟颜渊此前走散,恰在这时赶了上来。孔子对颜渊说:“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回答:“子在,回何敢死?” 这回答是弟子对老师的尊敬,却一语成谶,颜渊42岁时去世,其时孔子71岁。

围困加剧,弟子们越发忧惧。为了驱散弟子们的焦虑,孔子说:

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弟子中有人想硬闯出去,被孔子制止。孔子抚琴歌唱如故。匡人最终弄清了孔子的身份,放他离去。

孔子随后前往蒲城。在蒲城留居一个月后,返回卫国。

卫灵公有夫人南子,南子年龄比灵公小,貌美出众。南子因得灵公宠信,权倾一时。虽如此,聪明的南子对国中贤人不失尊敬。孔子返回卫国后,住在一位退休的大臣家里,主人德高望重。南子使人送信给孔子,说:“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因无此先例,孔子拒绝了南子的邀请。但孔子又不得不前往南子处表示谢意。孔子入门,灵公夫人坐在帷幕之后不得见,孔子向帷幕施礼。帷幕内的夫人可以见到外面的情景,鞠躬两次回礼,身上珠珮玉饰相击作响,真切可闻。此次会面非常正式,孔子离开,并未生出其他事情。然而,孔子最勇敢的弟子子路却很不高兴,觉得老师的做法不当。孔子说:“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事发生时,孔子57岁。

孔子在卫国停留了一个多月。一次,卫灵公和夫人南子乘车驶过街道,一宦官随后,而孔子在宦官之后。这极可能是南子有意为之,欲驱使孔子离开卫国。孔子以此为辱,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离开卫国,经过曹邑,前往宋国。

进入宋国时,孔子和弟子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将军桓魋厌恶孔子,想要杀他,拔掉了那棵大树。孔子起身离开,弟子催促快走,孔子回答:“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之后,孔子与弟子前往郑国,过郑国,至陈国。

陈是小国,境遇并不好过鲁国和卫国。孔子留住不久,吴国侵扰,掠去三邑。陈国弱小,北有强晋,南有悍楚,两国争霸,征伐不断,陈国则两面受敌。孔子在陈国居住三年有余,未尝安宁,说道:“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 孔子说的是那些留在家乡,没有同他一起周游列国的弟子。

孔子离开陈国,再次经过蒲城。正巧蒲人叛离卫国,将孔子拦住。孔子有弟子公良孺,人高力大,以私车五乘追随孔子。公良孺愤怒地说:“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遂与蒲人拼死相战,蒲人惊恐,对孔子说:“苟毋适卫,吾出子。”孔子应允,双方盟誓。孔子一行离开后,直奔卫国。能言善辩的子贡问孔子:“盟可负邪?”孔子回答:“要盟也,神不听。”

卫灵公知道孔子返回卫国,非常高兴,亲自到城门外迎接。灵公问:“蒲可伐乎?”孔子回答:“可。”

灵公说:“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

孔子回答:“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卫灵公答应伐蒲,却并未行动。灵公年老,已厌倦政事,不能任用孔子这样的大人物。不久,孔子再次离开卫国。

中牟的长官佛肸叛离晋国,邀请孔子,孔子有意前往。

子路问:“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孔子回答:“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孔子虽然这么说,却并未前往。

我们总能在枯燥的历史记载中发现虽无教益却颇为有趣的逸事。卫国是个很有文化的小国,国内君子众多,大都默默无闻,却十分关心时事。孔子在卫国时,一次正在击磬,有人背负草筐经过门外,说: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孔子准备前往晋国,拜见晋国大夫赵简子,行至黄河东岸,得知晋国两位贤臣窦鸣犊、舜华被杀。他看着河水,感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子贡上前问:“敢问何谓也?”

孔子说:“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

“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 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孔子于是折返,休止在陬乡,作琴曲《陬操》哀悼两位贤大夫。而后再次返回卫国。

卫公询问孔子用兵策略,孔子回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第二天,卫公与孔子对谈时,眼睛望着天上的飞雁,不看孔子。次日,孔子离开卫国 ,再至陈国。是年夏,卫灵公去世 (公元前493年)

翌年夏,鲁国国都发生大火。孔子在陈国听到这一消息,问道:“灾必于桓釐庙乎?”确切消息传来后,果然是这两座祖庙被火烧毁。是年秋天,鲁相季桓子病倒,坐在撵车上巡视鲁城,感叹道:“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转而对身旁的儿子康子说:“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几日后,桓子去世,康子主政。葬礼结束后,康子准备召回孔子。大臣公之鱼说:“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问应该任用何人,大臣回答:“必召冉求。”于是派信使召用冉求。

冉求是孔子中意的弟子,与孔子一同周游列国。冉求准备启程时,孔子说道:“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又说道:“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贡听到后,知道孔子有心回鲁,送别冉求时对他说,如果他被委以高位,应立刻召请夫子回鲁。

次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亦是小邦的蔡国。适逢蔡国内乱,蔡公被臣子射杀,楚国由南面入侵。秋天,齐景公去世。翌年,孔子由蔡国至叶邑。

叶公请教治理之方。孔子回答:“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告诉孔子:“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听到后,说:“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离开叶邑,回到蔡国。这期间发生两件事,值得一提。

有两个农夫,一个身高,一个面凶,满身泥水,在田间劳作。孔子经过,觉得二人是隐者,遣子路前去询问渡口。

高个农夫问道:“夫执舆者为谁?”子路回答:“为孔丘。”

又问:“是鲁孔丘与?”

子路答:“然。”

高个农夫于是说道:“是知津矣。”

子路转而询问凶面的农夫,后者问道:“子为谁?”子路回答:“为仲由。”

农夫又问:“是鲁孔丘之徒与?”

子路答:“然。”

农夫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说完继续挥锄劳作。

子路将对话转告孔子,孔子怃然说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还有一次,子路与孔子走散,遇见一位老者,用木棍肩负草筐,子路上前询问:“子见夫子乎?”

老者回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完,放下木棍,开始割草。

子路拱手立在老者身前,微微施礼。

老者留子路过夜,杀鸡,煮小米,款待子路,还引他见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讲了昨天发生的事情。孔子说:“隐者也。”派子路再去拜访,发现老者已经离开了。

是时 (公元前491年) ,吴国侵犯陈国,楚国出兵相救。楚公听说孔子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派使者邀请孔子前往楚国。孔子应邀准备出发。关于这件事情,《史记》中有一段并不可靠的记载,说是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在一起商议,很怕孔子前往楚国,因为孔子是一位贤人,如果楚国任用孔子,必定使楚国更强,会威胁到陈国和蔡国,自己的官位也会不保,于是派兵将孔子一行人全部围住。此事之不可信,因为陈国邻近楚国,蔡国邻近吴国,陈蔡相与为敌,两国大夫不可能为了一个未来的假想敌相会商讨。其他史书仅是记载了七天之前,孔子一行人用光了补给,但是所有史书都没有说明为何如此。许多弟子都虚弱不堪,相继病倒,而孔子仍如常谈话,吟唱,弹琴。《论语》中的记载 颇有可说者: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

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曰:“然。非与?”

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

“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

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显然,必定有某种外部原因阻断了他们的行程,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孔子派子路向楚国求援。楚君立即派兵护卫孔子往楚国。楚君虽为子爵,却称昭王,昭王热情欢迎孔子,还准备以七百里地封孔子。 但楚令尹子西不同意,他这样说服昭王:

“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

曰:“无有。”

“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

曰:“无有。”

“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

曰:“无有。”

“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

曰:“无有。”

“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

楚昭王被说服,没有封地给孔子。同年秋天昭王死,孔子返回卫国。

孔子在楚国时,遇到一狂士,狂士对孔子做了一番评价,此事如下:

楚狂接舆 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是时,卫出公与其父争位。孔子的许多弟子久在卫国为官,有人怀疑孔子支持在位的出公,反对出公流亡在外的父亲。冉有问:“夫子为卫君乎?”子贡:“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是孔子最后一次去卫国。他曾说过:“鲁卫之政,兄弟也。” 两国的远祖是周武王的兄弟。可以这样理解,鲁国与卫国保存了周朝的大部分传统,其他国家则多少存留了野蛮的习俗,如秦国与楚国。鲁卫两国保持着同样高度的文化,但此时卫国政局不稳。卫公已在位十七八年,有意任用孔子。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次年,冉求率领鲁国军队与齐国在郎地开战,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季康子问冉求:“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

冉求曰:“学之于孔子。”

季康子问:“孔子何如人哉?”

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

康子问:“我欲召之,可乎?”

对曰:“欲召之,则毋以小人固之,则可矣。”

孔子此时正在卫国,卫国大夫孔文子向孔子请教密谋攻伐之事,孔子称自己不懂,客气地拒绝了。会面之后,孔子立即吩咐预备车马,准备离开,并说道:“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孔文子坚持挽留。此时,季康子所派信使携带召函和重金到达。周游列国14年的孔子返回故土鲁国。其时,孔子69岁。 tC7KTAO4ydEZ5rP/oFYJn/nBAXjrJ4dbpIsPu1i/YpTUhjTAHZB6XQ/UWPBRuP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