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2 对信号是否可能产生明显波形畸变的理解

对信号是否可能产生明显波形畸变的理解,以下是在技术讨论中经常见到的观点:

“这个电路偶尔会出现一些故障,但设计频率不高,最高只有10MHz,所以不大会是信号质量的问题,应从电源噪声方面寻找故障原因。”

“这个电路涉及100MHz的高速信号,在走线穿越连接器区域时,有一段线的线宽不得不变窄。在测试时,发现波形出现振荡,估计和线宽变化这个因素有关。”

“这是我们第一次做1GHz以上的设计,应尽量选择昂贵的高速PCB板材,才能保证一板成功。”

“用1GHz带宽的示波器,可以测试800MHz频率的高速信号。”

以上观点均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从信号的周期频率出发而考虑问题。周期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和信号有关的故障。 考虑周期频率,是正确的;但只考虑周期频率,是错误的。 那么,信号传输除了需考虑周期频率,还需要考虑哪些参数?

【案例1.2】比较两个周期频率相同的信号

有两个信号,它们的周期频率相同,通过同一条信号链路传输,接收端是否能获得相同的波形呢?

〖讨论〗

回答自然是否定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熟悉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应用的工程师大多有调节I/O口的驱动能力(Drive Strength)和边沿爬升速率(Slew Rate)的经验。在代码不变,即I/O口输出信号周期频率不变的前提下,调节这两个参数,可以调整信号的边沿,以解决接收端波形上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就说明,若要研究信号的特性,只关注周期频率是不够的。

图1.4以梯形波的形式,模拟了真实工程上可能遇到的两个信号。这两个信号的周期频率都是1MHz,但边沿时间分别是1ns和35ns。

图1.4 周期频率为1MHz,但边沿时间不同的两个信号

从时域图上,能得到以下信息:

· 这两个信号的周期频率都是1MHz。

· 这两个信号的周期都是1μs,即1μs传输1b(比特位)信息。

很明显,这两个信号在波形边沿时间上是存在差异的,但在时域图上,无法确定这个差异对信号传输有什么影响。那么,我们研究信号的边沿时间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这是有实际意义的。打个比方,A和B两个同班同学,期末考试语文、数学的总分都是180分,那能不能代表这两个同学学习成绩完全相同呢?显然不能。例如,A同学语文100分,数学80分;B同学语文80分,数学100分。我们只有知道了构成总分的每个学科的分数,才能确定这两位同学的薄弱学科。显然,A同学的数学需要加强,而B同学的语文需要加强。

回到信号传输上,同理,我们必须知道信号的能量构成成分,才能深入理解这两个信号在传输上可能存在的差异。要弄清信号能量的构成,研究方法是进入频域。

图1.5是对周期频率为1MHz,边沿时间分别为1ns和35ns的两个信号做的频谱分析。为了简单而清楚地说明问题,频谱分析时没有考虑能量的旁瓣。

图1.5 周期频率为1MHz的两个信号的频谱图举例

从频谱图可以看出,在时域图上周期频率相同的两个信号,在能量的频率分布上,差异可以很大。对边沿时间为35ns的信号而言,从11MHz开始,其能量衰减速度明显快于边沿时间为1ns的信号。

那么,这种在频域上能量分布的差异,对设计有什么影响吗?

图1.6是笔者曾经处理过的一条存在故障的高速链路的损耗曲线图。该曲线的意义是,清楚地表现了在每个频点处该信号链路将会产生的损耗值。例如,信号的13MHz频率分量将出现约-7dB的能量衰减,信号的16MHz频率分量将出现约-4dB的能量衰减。

图1.6 某PCB信号线的损耗随频率变化曲线图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配合本案例进行说明,这里修改了横轴和纵轴的刻度单位,即真实的信号损耗曲线的坐标轴上的刻度与本图是有区别的。

由图可知,由于PCB设计中的某些不良因素,该信号在13MHz处有一个较大的、突变的损耗,从约-3dB突然变到约-7dB。若该信号链路正是本案例中的两个1MHz信号将要传输的信号链路,那么会对哪个信号产生影响?

对周期频率为1MHz、边沿时间为35ns的信号而言,从11MHz开始,本身能量衰减迅速,到13MHz时,能量已经很小。所以,该链路在13MHz处的衰减突变,对信号的影响可以忽略。但对周期频率同为1MHz,边沿时间却为1ns的信号而言,本身在13MHz处能量较大,因此受到的影响就会比较显著。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信号边沿时间包含信号在频域中的能量分布信息,在面对不完美的PCB设计时,该信息对判断设计是否存在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案例1.2阐明了一个观点,当PCB设计不完美,某些信号链路出现了不如意的地方(如第3章介绍的阻抗不连续),信号的传输却未必受影响。那么,哪些信号可能会受到影响呢?这和信号的能量在频域中的分布方式有关,而能量分布方式又和信号的边沿时间紧密相关。

以图1.7所示信号的时域波形为例进行讨论,分析信号在频域中的能量分布与信号边沿时间的关系。

图1.7 信号的时域波形示例

用一阶RC模型来拟合真实的信号边沿,若定义信号边沿时间为 T r ,构成信号边沿的主要能量分布于频率 F 之内,则有

T r =2.2× R × C =2.2/(2π× F )=0.35/ F

F =0.35/ T r

信号的能量在频率超过0.35/ T r (0.35除以 T r )之后,会进入快速衰减阶段。 0.35这个系数和采用的拟合模型有关。若采用其他模型拟合信号边沿,系数有所不同,但大致分布在0.35~0.5。工程上,多数情况下取0.35作为系数。

图1.8是周期频率为1MHz、边沿时间为35ns的信号的能量频谱包络图。由于该信号高、低电平的占空比为1:1,所以偶次谐波为0,只能看到奇次谐波。

图1.8 周期频率为1MHz、边沿时间为35ns的能量频谱包络图

包络线分为两段:

第一段的衰减速度是-20dB/十倍频(频率每提高为10倍,能量衰减-20dB),而由于-20dB/十倍频等于-6dB/倍频,这个关系在数学上等于-1的斜率,因此这一段经常被称为能量以-1的速度衰减。

第二段的衰减速度是-40dB/十倍频(频率每提高为10倍,能量衰减-40dB),由于-40dB/十倍频等于-12dB/倍频,所以这一段经常被称为能量以-2的速度衰减。

可以得出结论,包络线的两段,前一段衰减速度偏缓,而后一段衰减速度较陡。这两段曲线的分界线,大致在0.35/ T r 处。本例中, T r =35ns,0.35/ T r =10MHz,理想分析中偶次谐波为0,所以转折点约在图中11MHz处。

在高速电路理论中,0.35/ T r 所定义的转折点,经常被称为有效频率、转折频率,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并不能理解为,在高于0.35/ T r 的频段,信号就没有能量分量了。事实上,能量仍然存在,只不过衰减速度很快,在研究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快速衰减的能量可以被近似忽略。

以上所述就是信号边沿时间对信号传输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案例1.3】信号边沿是影响信号传输的唯一重要的参数吗?

某设备的电路板上存在一些高速信号,其中有一对266Mbps的差分对,信号链路上有如下不完美之处。

在图1.9中,差分对信号链路上出现了跨参考平面分割的情况。层叠结构上,266Mbps差分对走线在第6层,距离最近的参考平面是第7层电源层。理想情况下,最好将该信号层移到完整地平面层附近,以便实现连续的回流路径。但该电路板受限于信号高密度、低成本的设计要求,无法实现这一点,只能将该层信号层设置于存在分割的电源层附近。

图1.9 高亮的信号存在参考平面跨分割的情况

〖讨论〗

随着电子设计技术不断成熟化,对比二十年前的研发,今天的研发在获取技术资料方面已经便利了很多。所以,面对一个具体的设计,不论是电源、时钟、高速接口,还是特定某个CPU,都可以找到很多设计指南。资源多了,看似设计时可以一马平川,但实操起来往往并非如此。限制之一来自苛刻的设计要求,不少设计无法做到在严格满足所有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还能完美地设计出来。

当设计无法完美,需要做的就是判断和取舍。要弄清楚存在瑕疵的设计可能有哪些潜在隐患,以及这些潜在隐患是否影响电路功能的实现。

本案例中,信号回路跨分割是一个设计瑕疵,在没有找到好的、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时,首先需要弄清楚跨分割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1) 阻抗变化的问题。 在跨分割处,信号到回流路径的距离增大,使耦合容性减小,回路感性增大,最终导致跨分割处阻抗增大。

(2) EMI的问题。 信号跨分割时,由于回流路径增大,跨分割处等效存在高阻抗,会产生共模电压干扰源,构成潜在的EMI(电磁干扰)问题。

(3) 能量损耗的问题。 对接收端而言,信号传输中有用的能量是差模能量。若传输路径(包括回流路径)存在不连续的因素,会引入非平衡,其结果是产生模态转换。也就是说,一部分差模能量会转变成对接收端无用的共模能量,使有用的差模能量减小,这在损耗曲线上往往表现为在某个频段出现快速能量衰减,类似图1.6的表现。

(4) 串扰的问题。 由于回流路径增大,跨分割的信号有可能会受到周围其他信号回路的影响,或影响周围其他信号的回路,产生串扰问题。

接下来需要研究的是,对于本案例,哪些潜在问题可以忽略。

对于EMI的问题,一般而言,对于层数比较多的电路板,当跨分割的情况发生在内层,相邻层有平面层,而设备又是金属外壳,具备较好屏蔽能力,则除非结构上出现明显设计缺陷,否则,板内内层信号出现一小段跨分割的区域,并不会造成EMI超标问题。所以这一潜在问题,在本案例中可以忽略。

对于能量损耗的问题,短距离跨分割所引起的能量损耗,在10Gbps速率以上的应用中是需要考虑的,但对266Mbps速率的应用,其影响可以忽略。

对于串扰的问题,本案例中,跨分割的是差分对信号,本身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而且其附近近距离并没有强干扰源和敏感对象,所以这一问题也可以忽略。

接下来,重点分析阻抗变化的问题。

本案例的层叠结构见表1.1。

表1.1 本案例的层叠结构

续表

本案例信号密度高、信号线数目多。在设计中,高速信号主要布线在第3层,以便靠近第2层完整地平面,也有少部分高速信号布线在第6层,靠近第7层电源平面。因为电源平面上有多种电源,所以第7层存在分割。这导致第7层附近的第6层信号层存在跨分割的风险,本案例的情况即是如此。

本案例第6层的266Mbps差分对信号,在走线上有一小部分映射到第7层时,正好处于平面分割处,所以回路不连续。在不连续的区域,信号的驱动路径距离回流路径更远,容性减小而感性增大,则这一区域[宽度为50mil。mil(密耳):长度单位,1mil=0.001in≈0.025mm]的阻抗会增大。假设该差分对信号的阻抗在跨分割区域处会从90Ω增大到135Ω,则其对信号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阻抗不连续造成的反射而造成的。

用图1.10所示拓扑结构模拟这种变化,其中A、B点代表阻抗突变点。

图1.10 走线阻抗变化示意图

信号反射系数计算公式为

ρ =( Z 2 -Z 1 )/( Z 2 + Z 1 )

式中, Z 2 为走线遇到阻抗不连续点时,不连续点之后的阻抗; Z 1 为不连续点之前的阻抗。

在A点, ρ =(135-90)/(135+90)=0.2。

在B点, ρ =(90-135)/(135+90)=-0.2。

A、B两点形成了互为相反数的反射,当间距足够小,两次反射可以近似抵消;当间距大到一定程度,两次反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相距较远,对波形的影响将无法抵消。

图1.11中,(a)图是假定A、B之间阻抗仍然为90Ω,即阻抗连续的情况;(b)图是按照本案例实际情况,A、B之间阻抗为135Ω,即阻抗不连续的情况。对比两图,可看出波形差异很小,这也验证了以上的分析。

图1.11 当阻抗不连续的区域宽度较窄,对比阻抗连续和阻抗不连续的波形

但当A、B之间间距增大,如变为1in时,波形对比如图1.12所示。

图1.12 当阻抗不连续的区域宽度较宽,对比阻抗连续和阻抗不连续的波形

对比图1.12(a)和(b),可以看出波形差异明显。对于图1.12(b),即A、B间出现了宽度达1in的阻抗变化区域时,波形呈现明显过冲。这个现象进一步地验证了上文的分析,当A、B两点形成互为相反数的反射,在间距足够大的情况下,两次反射无法近似抵消,则表现出明显波形畸变。

一般而言,阻抗不连续的区域所对应的信号延时,若超过信号10%~90%边沿时间的1/6,则波形的畸变程度会比较明显,需引起重视。 但应说明的是,这个经验不能被视为绝对的分界线,若认为小于1/6则一定没有问题,大于1/6一定有问题,这样的理解就错了。

案例1.2分析了信号边沿时间的影响,案例1.3分析了阻抗不连续处区域宽度的影响。再回到本节提出的“信号是否可能产生明显波形畸变”这个问题时,这两个影响因素需同时考虑,缺一不可。

【案例1.4】USB 2.0差分对是否一定需要阻抗控制

某设计包含若干对USB 2.0差分对,数据传输速率为480Mbps,是否一定要设计为阻抗控制电路板?

〖讨论〗

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例如设计速率比较高,是否要使用更昂贵的高速板材,是否要使用背钻工艺,是否不能引入走线分叉,等等。

这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案例1.3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分析并罗列出在当前设计情况下所有的潜在隐患,然后逐一分析。

本案例中,既然研究对象是“是否需要阻抗控制”,那么问题当然与阻抗连续性有关。如案例1.3所述,阻抗连续并非必须。本案例中,USB 2.0差分对信号边沿时间约为600ps,仅从信号质量角度考虑,若USB 2.0走线长度较短,对应的走线延时小于100ps,即走线长度不超过0.6in时,PCB设计不做阻抗控制也是可以的。

【案例1.5】周期频率对信号质量没有任何影响吗?

本节已经分析了信号边沿时间、阻抗不连续的区域宽度对信号质量的影响,那么信号的周期频率对信号质量是否有影响呢?

〖讨论〗

回答是肯定的。

在信号完整性理论中,经常将信号波形用梯形波拟合,经数学推导后,在频谱上会出现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所在的位置和信号脉宽 τ 有关,第二个转折点所在的位置和信号边沿时间 T r 有关。现在比较A和B两个信号,假定这两个信号占空比相同,A信号周期频率低于B。由于假定信号占空比相同,脉宽 τ 之比就等于信号周期 T cycle 之比。图1.13对比了A和B的频谱包络线。

图1.13 A和B两个信号频谱包络线的对比

分析得知:

①第一个转折点与周期频率有关。在占空比一定的条件下,周期频率越高,该转折点所在的频点越高。

②第二个转折点与信号边沿时间有关。边沿时间越短,该转折点所在的频率越高。

③这两个转折点所在的频率越高,信号包含的高频分量成分越多,信号波形越容易受到不理想因素的影响。

④若考虑信号的占空比变化的因素,可知,信号高、低电平脉宽差异越大,则低频部分产生的干扰越小。低频部分产生干扰最大的情况,出现在高、低电平占空比等于0.5时。所以,通常时钟信号产生的干扰远远大于同频率下数据信号产生的干扰。

结论:综合本节的几个案例可知,信号质量和信号的边沿时间、走线过程中不连续部分的走线长度、信号周期频率等都有关系。

请读者思考一个问题。

本节提到,0.35/ T r 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高于0.35/ T r 的频段,信号能量衰减速度很快,在大多数信号质量分析中可以被近似忽略。

那么,在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分析中,高于0.35/ T r 频段的能量,是否同样可以被近似忽略呢? AywAuL6GV4frDxv+t6ChHtNLcScK3yD96jS0/e1lyQ0+rMcbr8Q0ZmJNDq1bC//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