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冬季来临

资本大撤退

“抛出!全部抛出!”是白酒行业空前遇冷后股市的真实写照。

曾经被媒体揶揄“269只基金捧茅台,大成广发是先锋”的广发基金,便是在这场白酒凛冬中疯狂撤退的资本。

这家投资公司,是酒股市场的老行家,一直重仓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等一线酒企的股票,其高管也长年位居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

2012年白酒市场在遭受冲击之前,广发基金对贵州茅台持股超过800万股,折算持有市值接近20亿元;对金种子酒持股超过3592.5万股,持有市值超过8.37亿元;对泸州老窖更是看好,共持有其股票3266.56万余股,持有其企业市值高达约13亿元。

可即便是对白酒股市信心十足的广发基金,也毅然在2012年仓皇出逃。这位与酒企牵手8年的“老友”在凛冬下迅速拍板,将手中持有的白酒股全部出清。截至2013年底,广发基金已不再持有任何白酒类股票。

事实上,这只是其中的侧写之一。除了广发基金,博时旗下在白酒股领域较为活跃的博时增长、博时精选、博时产业等基金亦几近全数撤出。

向来深受基金机构青睐的贵州茅台也遭遇了机构的“大叛逃”。2012年底,持有贵州茅台股票的机构数量为355家,而到了2013年底,这一数字下降到了53,持股数也从16953.06万股缩水到3377.62万股,持股数减少约80.1%。由此可见,行业震动的辐射面之广。

2013年,“寒流”突然袭来,数据十分惨淡,基金机构纷纷清仓自保,仓促逃亡。在2013年的统计中,11家白酒类上市公司的股票,基金机构持股数量急剧下降,普遍降幅为8成,资本出逃现象明显。

到了2014年第一季度,基金机构的酒业累计持股比例下降到37.77%。其中古井贡酒和洋河股份的基金累计持股比例分别从17.05%和18.45%降至不足1%,贵州茅台的基金累计持股比例从16.89%降至5.2%。

从白酒股暴跌之后基金机构纷纷夺路逃亡的事件中,能一眼看出资本对酒业态度转变的端倪。在黄金时代,由于连续多年的高利润增长,白酒股一直是各大基金机构青睐的对象。2011年,基金机构的酒业累计持股比例甚至达到241.97%。然而,随着白酒行业持续低迷,此前一拥而上的资本,逐渐失去耐心,开始大批量撤退,甚至引发夸张的资本大逃亡。

白酒资本市场的表现,前后对比之明显,不禁让人唏嘘又潸然。当然这无可厚非,基金机构本来就重视投资,当投资出现危机时,减仓甚至清仓都是必然选择。

资本向来冷酷。比如被曝出“塑化剂门”的酒鬼酒,在2013年底被基金机构全数抛弃,其股东结构表里甚至出现过一个季度内前十大流通股东全数“刷新”的局面。

酒企股东高调挂牌出售手中股权、以求套现离场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但因为难以在行业中得到确切的回报,所以一些想要撤退的资本,迟迟找不到接盘的下家。

2013年12月24日,北京产权交易所发布公告,握有西凤酒2.5%股权的第七大股东光大金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光大金控)挂牌“甩卖”西凤酒股份共1000万股,明码标价1.317亿元。这可以说是光大金控对西凤股份的全部清出。除了西凤酒,2013年底,中粮发展有限公司旗下安徽中粮发展龙虎尊酒业有限公司(下称龙虎尊酒业)50.98%的股权同时被挂牌出让,出让价格为3669万元。

白酒行业惨淡,两家酒企的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让后,几乎无人问津。到2014年年中,第一次挂牌期满,两家酒企均申请了重新挂牌,进行第二次挂牌出售流程。

高挂半年而无资本问津,这与2012年前,资本市场对于白酒的追捧态度几乎是天差地别。两次挂牌无缝衔接,可以想见两家酒企的焦灼。北京产权交易所负责西凤酒股权转让的经纪方对于手中难以成交的项目也颇有感慨,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时,他们表示“之所以重新挂牌,是因为之前没有找到受让方”。

除了西凤酒和龙虎尊酒业,2013年底,老名酒董酒的股权也一度传出要被资本公开“甩卖”的消息,当时其第二大股东抛售董酒22.22%的股权,还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

老名酒难逃挂牌“卖身”,沱牌舍得的大股东也在2013年中期减持沱牌股权,将持股比例降至30%以下。而在2012年前高调收购河北乾隆醉、安徽文王、山东孔府家、湖南武陵等酒企的丰联集团也在2014年进行了体系的精简。

资本的“抛弃”像是给身陷冰窟的白酒行业再加一道迎头棒喝,让本就人心惶惶的白酒行业越发难窥前路。登高跌重仿若白酒行业的命数,而资本的仓皇撤退,只是个开端。

液态酿造技术迭代

经过“勾兑门”“致癌门”“塑化剂门”等重重危机,大众对白酒行业的信任受到重创。消费市场遭受冷遇,资本市场仓皇撤退。在这期间,白酒行业龙头易主悄然发生。在黄金十年中风头大盛的浓香型白酒,开始逐渐让位于酱香型白酒。而这一切,从消费结构升级催生的液态酿造技术迭代开始。

液态酿造技术的产生,最初是参照伏特加的改良酿制技术提炼而来的。粮食类、薯类、糖蜜类的白酒酿制原料,通过液态的方式,进行发酵和蒸馏后,产生食用酒精,经串香、勾兑、调配后制成白酒。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粮食产量不足,提高原料利用率是酒行业的中心议题。面对这一历史难题,熊子书等酒界泰斗参照苏联生产伏特加的方法,尝试了液态发酵塔式蒸馏,先将原料制成酒精,再稀释勾兑成白酒,极大程度上解决了酿酒粮食不足的问题。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粮食利用率,还能够降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成本。于是,在白酒行业发展早期,液态酿酒法成为最热门和合理的一种酿制方式。

但是用这种液态发酵塔式蒸馏方法生产出的白酒,只有酒味没有香味,所以只能通过添加香精、糖精的方式增香。由此就诞生了俗称“三精一水”的液态法白酒(食用酒精、香精、糖精加上水共同配制出来的酒)。

在粮食不足的时期,液态法白酒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92年底,液态法白酒的总产量约占全国白酒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是当粮食不足问题解决以后,由于液态法白酒以食用酒精为基酒 ,在利益的驱使下,酒厂采用不达食用标准的工业酒精,经粗糙稀释后,勾兑入酒制成成品,使假劣酒事件频频曝出。1998年震惊全国的山西朔州假酒案,更是使白酒消费市场警钟长鸣。

当消费者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谨慎态度与液态法白酒保持距离时,便深刻影响了处于浓香型阵营的白酒“军团”。

浓香型白酒因工艺特殊,所以当消费者口味转向酱香型白酒时,浓香型白酒渐渐失去优势,纯粮固态酒则得到信赖和追捧。简单粗暴的液态法白酒遭到淘汰,工艺复杂的纯粮固态酒受到消费者青睐,在这样的行业趋势下,浓香和酱香开始了“香型”交接。

在酿造时,液态法白酒为了接近传统粮食酒的口感和风味,需要添加很多物质,常见的酒精勾兑酒至少有十四五种添加剂,或者更多。这些香料、香精、稳定剂等添加物,绝大部分消费者并不清楚它们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

液态法白酒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全液态发酵法、固液结合法、复蒸增香法、调香法等。其中调香法最为简单,只需以食用酒精为基酒,配入具有白酒香气的香味液或食用香精、香料,就可调配成酒。

酿造简单高效的液态法白酒,由于生产周期短,酒体中的杂质和不当的风味物质难以筛除,导致消费者的饮用体验不佳。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和消费理念的升级,绝大多数液态法白酒,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所以消费者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归传统,转向纯粮固态酒,而液态法白酒,逐渐退出了历史的主舞台。

液态法白酒的生产工艺耗时短,类型多,成本低,曾一度是浓香型白酒得以快速大量生产的原因。而液态法白酒宣告被市场淘汰,就相当于浓香型白酒被砍掉了一大部分生力军。经过这一场行业深度调整,中国白酒格局又将迎来一番新的变化。

2013年,关于中国白酒消费的调查报告中曾明确提及,白酒市场的主要消费导向,已经逐渐向口味纯净、健康且具备一定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的产品倾斜。由于纯粮固态酒生产周期长、劳动消耗大,其品质相对液态法白酒更加稳定,固态酿制时堆积发酵中逐渐产生的风味物质,使得纯粮固态酒在辨识度和质量稳定性方面,具备液态法白酒难以比拟的优势。

酱香酒崛起的原因之一,是酱香酒具有严密的传统工艺优势。因为酱香酒作为纯粮固态酒,工艺上不能做任何添加。因为任何添加剂都不能改进酱香酒的口感和风味,这给消费者带去了信心,由此也给纯粮固态酒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伴随着纯粮固态酒接棒液态法白酒,纯粮固态酒占据白酒市场主流的同时,白酒行业的香型轮转也开始悄然进行,一场酱香酒风潮自此埋下伏笔。

“江山代有名酒出,各领风骚数十年。”液态法白酒宣告淘汰,浓香酒的天下就已地动山摇,以纯粮固态发酵工艺著称的酱香酒,要登台亮相了。 qT7f+ma4kLdoNFR3jcFcewjnOVr70m5/Bxb4oVOG+PLcH58Rzx4/wdscydYU5B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