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年),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他年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屡屡以自己的作品在国外展售,得到的款项用来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在绘画创作上,徐悲鸿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徐悲鸿擅油画、国画,尤精素描,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其画作中的人物造型注重写实,善传达神情,历史画寓意深刻。其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在著作方面,徐悲鸿有《中国画改良论》等论文,后辑为《徐悲鸿美术文集》,并有油画、彩墨画、素描等画集多种。
本书从徐悲鸿所创作的文章中进行精选,以内容主题分类。一为“艺术漫谈”,是他对中外艺术整体性的论述。二为“作品漫话”,是他对画家、雕塑家等作品的品评,以及为多部画集所作的序。三为“人物漫记”,他以深入浅出的笔触讲述了多位中外艺术家的生平。读者可通过这些文章领略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创作思想,了解绘画技艺,提升艺术素养,在美术创作、艺术鉴赏中有所获益。书中另配有徐悲鸿画作十幅。
在编校过程中,本书遵循以下原则:
1.由于所涉篇目写作时代较早,为了保留当时的语言特点和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对原文的语言表述不做修改,但对于明显的错别字、外文单词拼写错误等,则径改。标点符号的使用依照现行标准。
2.早期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与现代通行译法有较大的区别且作者原文中有前后不一致处。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本书中常见人名、地名,多直接改为通行译法。
3.文中需要注释的内容,编者以脚注形式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