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继承着瑶卿先生的精神前进

著名戏剧家、我们的师辈王瑶卿先生的逝世,是全国戏剧界无可补偿的损失。

王老先生在戏剧界工作了将近六十年,他继承了前辈优良的传统表演艺术,而且在这基础上不断地创造和提高。他以诲人不倦、忘我劳动的精神,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戏剧工作者。他的卓越成就是为全国戏剧界所公认的。

我在四十多年以前就和王老先生相处在一起,共同过着舞台生活。在戏剧的钻研中得到他的启发和教育,使我的舞台艺术获得逐步提高和发展。我能有今天这一点成就,也是和王老先生对我的帮助分不开的。

我向他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从观摩他的表演入手的。当年,他和谭鑫培老先生合作演出的时候,我有空就去看他们的戏,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有些戏在不知不觉中,就看会了。在我表演这些戏的时候,他还经常不断地指点我许多窍门,把我引导到艺术的深处。另外,二本《虹霓关》的丫环,是他亲自教给我的。通过这一角色的学习,我领会了如何掌握这一类型的人物性格。后来,我排新戏也得到他的帮助。像《西施》一剧,从剧本、唱腔以及场子的穿插,都经过他细心的整理、编排而后演出的。我记得当这个剧本脱稿以后,拿去请教王老先生,他说:“摆在这里,我给你细细地看一看。”他一连三天,夜以继日地连改带拆地给我把《西施》剧本整理出来。等到排演的时候,他还亲自到我家里,对每一个演员都很耐心地指点了许多窍门。我现在每次演到这出戏,就会想起王老先生对我的好处。

解放以后,我和王老先生同时参加了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工作,王老先生担任的是戏曲学校校长的职务。他和青年人有同样的朝气,很愉快地工作着。学生对他的亲敬如对慈父一般;他对学生的爱护也和对自己的儿孙无异。他贡献出他晚年的全部精力,为国家造就人才。最使我感动的是:当他得病的前夕,还给学生说戏和审查《天河配》的剧本。这种忠于艺术、忠于人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作为典范来学习的。

最难忘的一天,是1953年9月14日的下午3点钟,我到北京医院去探望王老先生的病。当我走到他的病床边,我们两个人的眼神刚一接触,眼泪就同时流了下来。我们紧紧地握着手,他挣扎着想要跟我说话,但是讲不出来,只讲出一点声音。他用眼睛望着我,用手指着他的嘴,接着双手一摊,叹了一口气。那意思说:我一肚子的技艺,从此只能带走了。从他凄怆的神情中,看出他丢不下他亲手培养的学生,丢不下文艺界的许多亲爱的朋友,丢不下花团锦簇的新中国。我看了他这种痛苦的样子,止不住泪流满面,但是找不着一句适当的话语来安慰他。最后,我伏在他的身上,在他耳边说:“我看您的病不要紧,只要安心静养,是会慢慢好起来的。我走了,过两天再来看您。”他听说我要走了,精神又紧张起来,使劲地抱着我,用手在我背上拍了几下,眼中已经没有眼泪,只是干号了几声。这时候,医生向我使了一个眼色,我只得怀着沉重的心情,慢慢地退出了病房。我问医生究竟王先生能否恢复健康,他说:“王先生的病状是语言神经失去控制,左臂不能转动自如,需要长期疗养。”我听了他的话,脑子里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离京以后,接到北京来的信,知道王先生的病已见好转,只是仍旧不能说话。今年6月4日夜间突然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报告王老先生逝世的噩耗。晴天一声霹雳,使我神经上受了很大的震动,想不到医院一别竟成永诀。我现在含着眼泪写这篇纪念王老先生的文字,只不过简单地叙述一些我向他学习的过程,和他给我一生不可磨灭的印象。至于他在艺术上的创造和不朽的功绩,仓促间是无法写出来的。

王老先生虽然逝世了,他却永远活在全国戏剧界同志们的心里。我们必须继承他的精神,为发扬戏曲艺术和培养下一代的戏曲工作者倍加努力。 AI4lwe1w7FBATvsYHpeMOKLoQIREzQjtkY6EWFxlhdW+X65cqi39DJQkuYjIRZ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