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建筑和建筑的艺术

近两三个月来,许多城市的建筑工作者都在讨论建筑艺术的问题,有些报刊报道了这些讨论,还发表了一些文章,引起了各方面广泛的兴趣和关心。因此在这里以《建筑和建筑的艺术》为题,为广大读者做一点一般性的介绍。

一门复杂的科学——艺术

建筑虽然是一门技术科学,但它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科学,而往往又是带有或多或少(有时极高度的)艺术性的综合体。它是很复杂的、多面性的,概括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往往许多不同的房屋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市。一座城市里,有生产用的房屋,有生活用的房屋。一个城市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它的“身体”主要是由成千上万座各种房屋组成的。这些房屋的适当安排,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叫作城市规划。这是建筑工作的复杂性的第一个方面。

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科学的进步,在结构上和使用功能上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越复杂了。从人类开始建筑活动,一直到十九世纪后半的漫长的年代里,在材料技术方面,虽然有些缓慢的发展,但都沿用砖、瓦、木、石,几千年没有多大改变,也没有今天的所谓设备。但是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就开始用钢材做建筑材料;后来用钢条和混凝土配合使用,发明了钢筋混凝土;人们对于材料和土壤的力学性能,了解得越来越深入、越精确,建筑结构的技术就成为一种完全可以从理论上精确计算的科学了。在过去这一百年间,发明了许多高强度金属和可塑性的材料,这些也都逐渐运用到建筑上来了。这一切科学上的新的发展就促使建筑结构要求越来越高的科学性。而这些科学方面的进步,又为满足更高的要求,例如更高的层数或更大的跨度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明,也帮助解决了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上从前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人民大会堂里的各种机电设备,它们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这些设备,即使在结构上我们盖起了这个万人大会堂,也是不能使用的。其他各种建筑,例如博物馆,在光线、温度、湿度方面就有极严格的要求;冷藏库就等于一座庞大的巨型电气冰箱;一座现代化的舞台,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电气化的机器。这一切都是过去的建筑所没有的,但在今天,它们很多已经不是房子盖好以后再加上去的设备,而往往是同房屋的结构一样,成为构成建筑物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了。因此,今天的建筑,除去那些最简单的小房子可以由建筑师单独完成以外,差不多没有不是由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其他各工种的设备工程师和各种生产的工艺工程师协作设计的。这是建筑的复杂性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就是建筑的艺术性或美观的问题。两千年前,罗马的一位建筑理论家就指出,建筑有三个因素:适用、坚固、美观。一直到今天,我们对建筑还是同样地要它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

我们首先要求房屋合乎实用的要求:要房间的大小、高低,房间的数目,房间和房间之间的联系,平面的和上下层之间的联系,以及房间的温度、空气、阳光等等都合乎使用的要求。同时,这些房屋又必须有一定的坚固性,能够承担起设计任务所要求于它的荷载。在满足了这两个前提之后,人们还要求房屋的样子美观。因此,艺术性的问题就扯到建筑上来了。那就是说,建筑是有双重性或者两面性的:它既是一种技术科学,同时往往也是一种艺术,而两者往往是统一的、分不开的。这是建筑的复杂性的第三个方面。

今天我们所要求于一个建筑设计人员的,是对于上面所谈到的三个方面的错综复杂的问题,从国民经济、城市整体的规划的角度,从材料、结构、设备、技术的角度,以及适用、坚固、美观三者的统一的角度来全面了解、全面考虑,对于个别的或成组成片的建筑物做出适当的处理。这就是今天的建筑这一门科学的概括的内容。目前建筑工作者正在展开讨论的正是这第三个方面中的最后一点——建筑的艺术或美观的问题。

建筑的艺术性

一座建筑物是一个有体有形的庞大的东西,长期站立在城市或乡村的土地上。既然有体有形,就必然有一个美观的问题,对于接触到它的人,必然引起一种美感上的反应。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每当经过一些新建的建筑的时候,车厢里往往就可以听见一片评头品足的议论,有赞叹歌颂的声音,也有些批评惋惜的论调。这是十分自然的。因此,作为一个建筑设计人员,在考虑适用和工程结构的问题的同时,绝不能忽略了他所设计的建筑,在完成之后,要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城市的街道上。

在旧社会里,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建筑绝大部分是私人的事情。但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建筑已经成为我们的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表现的一部分。它是党和政府促进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工具。建筑物的形象反映出人民和时代的精神面貌。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必须适应经济基础。所以建筑的艺术就成为广大群众所关心的大事了。我们党对这一点是非常重视的。远在 1953 年,党就提出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在最初的几年,在建筑设计中虽然曾经出现过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复古主义等等各种形式主义的偏差,但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到 1956 年前后,这些偏差都基本上端正过来了。再经过几年的实践锻炼,我们就取得了像人民大会堂等巨型公共建筑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建筑的艺术和其他的艺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现在先谈谈建筑的艺术和其他艺术相同之点。

首先,建筑的艺术一面,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其他的艺术一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通过人的思想意识而表达出来的,并且是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又赋予建筑以民族性。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应。

从艺术的手法技巧上看,建筑也和其他艺术有很多相同之点。它们都可以通过它的立体和平面的构图,运用线、面和体各部分的比例、平衡、对称、对比、韵律、节奏、色彩、表质等等而取得它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建筑和其他艺术相同的地方。

但是,建筑又不同于其他艺术。其他的艺术完全是艺术家思想意识的表现,而建筑的艺术却必须从属于适用经济方面的要求,要受到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制约。一张画、一座雕像、一出戏、一部电影,都是可以任人选择的。可以把一张画挂起来,也可以收起来。一部电影可以放映,也可以不放映。一般地它们的体积都不大,它们的影响面是可以由人们控制的。但是,一座建筑物一旦建造起来,它就要几十年几百年地站立在那里。它的体积非常庞大,不由分说地就形成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强迫人去使用它、去看它,好看也得看,不好看也得看。在这点上,建筑是和其他艺术极不相同的。

绘画、雕塑、戏剧、舞蹈等艺术都是现实生活或自然现象的反映或再现。建筑虽然也反映生活,却不能再现生活。绘画、雕塑、戏剧、舞蹈能够表达它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建筑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建筑虽然也引起人们的感情反应,但它只能表达一定的气氛,或是庄严雄伟,或是明朗轻快,或是神秘恐怖,等等。这也是建筑和其他艺术不同之点。

建筑的民族性

建筑在工程结构和艺术处理方面还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建筑和服装有很多相同之点。服装无非是用一些纺织品(偶尔加一些皮革),根据人的身体,做成掩蔽身体的东西。在寒冷的地区和季节,要求它保暖;在炎热的季节或地区,又要求它凉爽。建筑也无非是用一些砖瓦木石搭起来以取得一个有掩蔽的空间,同衣服一样,也要适应气候和地区的特征。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各自创造了极不相同的形式和风格。例如,古代埃及和希腊的建筑,今天遗留下来的都有很多庙宇。它们都是用石头的柱子、石头的梁和石头的墙建造起来的。埃及的都很沉重严峻。仅仅隔着一个地中海,在对岸的希腊,却呈现一种轻快明朗的气氛。又如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就用木材形成了我们这种建筑形式,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别的国家和民族,在亚洲、欧洲、非洲,也都用木材建造房屋,但是都有不同的民族特征。甚至就在中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用一种基本上相同的结构方法,还是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总的说来,就是在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初期,由于交通不便,和其他民族隔绝,各自发展自己的文化;岁久天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当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进步,各个民族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彼此之间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而彼此影响。在这种交流和发展中,每个民族都按照自己的需要吸收外来的东西。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在缓慢地,但是不断地改变和发展着,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征。

今天,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各民族之间交通方便,而且各个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之间不断地你来我往。现代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使我们掌握了各种建筑材料的力学物理性能,可以用高度精确的科学性计算出最合理的结构;有许多过去不能解决的结构问题,今天都能解决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提出一个问题:在建筑上如何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有用的东西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绝不应否定我们今天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对于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不可否认的影响。如何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用的东西,创造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建筑新风格,正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美观和适用、经济、坚固的关系

对每一座建筑,我们都要求它适用、坚固、美观。我们党的建筑方针是“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建筑既是工程,又是艺术,它是有工程和艺术的双重性的。但是建筑的艺术是不能脱离了它的适用的问题和工程结构的问题而单独存在的。适用、坚固、美观之间存在着矛盾,建筑设计人员的工作就是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求得三方面的辩证的统一。明显的是,在这三者之中,适用是人们对建筑的主要要求。每一座建筑都是为了一定的适用的需要而建造起来的。其次是每一座建筑在工程结构上必须具有它的功能的适用要求所需要的坚固性。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根本不可能有建筑物的物质存在。建筑的美观问题是在满足了这两个前提的条件下派生的。

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筑的经济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在生产性建筑中,正确地处理建筑的经济问题是我们积累社会主义建设资金、扩大生产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非生产性建筑中,正确地处理经济问题是一个用最少的资金,为广大人民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活环境的问题。社会主义的建筑师忽视建筑中的经济问题是党和人民所不允许的。因此,建筑的经济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就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因此,党指示我们在一切民用建筑中必须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应该特别指出,我们的建筑的美观问题是在适用和经济的可能条件下予以注意的。所以,当我们讨论建筑的艺术问题,也就是讨论建筑的美观问题时,是不能脱离建筑的适用问题、工程结构问题、经济问题而把它孤立起来讨论的。

建筑的适用和坚固的问题,以及建筑的经济问题都是比较“实”的问题,有很多都是可以用数目字计算出来的。但是建筑的艺术问题,虽然它脱离不了这些“实”的基础,但它却是一个比较“虚”的问题。因此,在建筑设计人员之间,就存在着比较多的不同的看法,比较容易引起争论。

在技巧上考虑些什么?

为了便于广大读者了解我们的问题,我在这里简略地介绍一下在考虑建筑的艺术问题时,在技巧上我们考虑哪些方面。

轮廓 首先,我们从一座建筑物作为一个有三度空间的体量上去考虑,从它所形成的总体轮廓去考虑。例如天安门,看它的下面的大台座和上面双重房檐的门楼所构成的总体轮廓,看它的大小、高低、长宽等等的相互关系和比例是否恰当。在这一点上,好比看一个人,只要先从远处一望,看她头的大小,肩膀宽窄,胸腰粗细,四肢的长短,站立的姿势,就可以大致做出结论她是不是一个美人了。建筑物的美丑问题,也有类似之处。

比例 其次就要看一座建筑物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构件的本身和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门窗和墙面的比例,门窗和柱子的比例,柱子和墙面的比例,门和窗的比例,门和门、窗和窗的比例,这一切的左右关系之间的比例、上下层关系之间的比例等等;此外,又有每一个构件本身的比例,例如门的宽和高的比例,窗的宽和高的比例,柱子的柱径和柱高的比例,檐子的深度和厚度的比例等等;总而言之,抽象地说,就是一座建筑物在三度空间和两度空间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虚与实的比例关系,凹与凸的比例关系,长宽高的比例关系的问题。而这种比例关系是决定一座建筑物好看不好看的最主要的因素。

尺度 在建筑的艺术问题之中,还有一个和比例很相近,但又不仅仅是上面所谈到的比例的问题,我们叫它作建筑物的尺度。比例是建筑物的整体或者各部分、各构件的本身或者它们相互之间的长宽高的比例关系或相对的比例关系;而所谓尺度则是一些主要由于适用的功能,特别是由于人的身体的大小所决定的绝对尺寸和其他各种比例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有时候我们听见人说,某一个建筑真奇怪,实际上那样高大,但远看过去却不显得怎么大,要一直走到跟前抬头一望,才看到它有多么高大。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因为尺度的问题没有处理好。

一座大建筑并不是一座小建筑的简单地按比例放大。其中有许多东西是不能放大的,有些虽然可以稍微放大一些,但不能简单地按比例放大。例如有一间房间,高 3 米,它的门高 2.1米,宽 90 厘米;门上的锁把子离地板高 1 米;门外有几步台阶,每步高 15 厘米,宽 30 厘米;房间的窗台离地板高 90 厘米。但是当我们盖一间高 6 米的房间的时候,我们却不能简单地把门的高宽、门锁和窗台的高度、台阶每步的高宽按比例加一倍。在这里,门的高宽是可以略略放大一点的,但放大也必须合乎人的尺度,例如说,可以放到高 2.5 米,宽 1.1 米左右,但是窗台、门把子的高度,台阶每步的高宽却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由于建筑物上这些相对比例和绝对尺寸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产生了尺度的问题,处理得不好,就会使得建筑物的实际大小和视觉上给人的大小的印象不相称。这是建筑设计中的艺术处理手法上一个比较不容易掌握的问题。从一座建筑的整体到它的各个局部细节,乃至于一个广场、一条街道、一个建筑群,都有这尺度问题。美术家画人也有与此类似的问题。画一个大人并不是把一个小孩按比例放大;按比例放大,无论放多大,看过去还是一个小孩子。在这一点上,画家的问题比较简单,因为人的发育成长有它的自然的、必然的规律。但在建筑设计中,一切都是由设计人创造出来的,每一座不同的建筑在尺度问题上都需要给予不同的考虑。要做到无论多大多小的建筑,看过去都和它的实际大小恰如其分地相称,可是一件不太简单的事。

均衡 在建筑设计的艺术处理上还有均衡、对称的问题。如同其他艺术一样,建筑物的各部分必须在构图上取得一种均衡、安定感。取得这种均衡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对称的方法,在一根中轴线的左右完全对称。这样的例子最多,随处可以看到。但取得构图上的均衡不一定要用左右完全对称的方法。有时可以用一边高起一边平铺的方法,有时可以一边用一个大的体积和一边用几个小的体积的方法或者其他方法取得均衡。这种形式的多样性是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或者由于功能上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但也有由于建筑师的喜爱而做出来的。山区的许多建筑都采取不对称的形式,就是由于地形的限制。有些工业建筑由于工艺过程的需要,在某一部位上会突出一些特别高的部分,高低不齐,有时也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节奏 节奏和韵律是构成一座建筑物的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前面所谈到的比例,有许多就是节奏或者韵律的比例。这种节奏和韵律也是随时随地可以看见的。例如从天安门经过端门到午门,天安门是重点的一节或者一个拍子,然后左右两边的千步廊,各用一排等距离的柱子,有节奏地排列下去。但是每九间或十一间,节奏就要断一下,加一道墙,屋顶的脊也跟着断一下。经过这样几段之后,就出现了东西对峙的太庙门和社稷门,好像引进了一个新的主题。这样有节奏有韵律地一直达到端门,然后又重复一遍达到午门。

事实上,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者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像。例如有一座建筑,由左到右或者由右到左,是一柱、一窗,一柱、一窗地排列过去,就像“柱、窗,柱、窗,柱、窗,柱、窗……”的 2/4 拍子 。若是一柱二窗的排列法,就有点像“柱、窗、窗,柱、窗、窗……”的圆舞曲。若是一柱三窗地排列,就是“柱、窗、窗、窗,柱、窗、窗、窗……”的 4/4 拍子了。

在垂直方向上,也同样有节奏、韵律。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由下看上去,最下面是一个扁平的不显著的月台;上面是两层大致同样高的重叠的须弥座;再上去是一周小挑台,专门名词叫平坐;平坐上面是一圈栏杆,栏杆上是一个三层莲瓣座;再上去是塔的本身,高度和两层须弥座大致相等;再上去是十三层檐子;最上是攒尖瓦顶,顶尖就是塔尖的宝珠。按照这个层次和它们高低不同的比例,我们大致(只是大致)可以看到(而不是听到)这样一段节奏:

我在这里并没有牵强附会。同志们要是不信,请到广安门外去看看,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来。

质感 在建筑的艺术效果上另一个起作用的因素是质感,那就是材料表面的质地的感觉。这可以和人的皮肤相比,看看她的皮肤是粗糙或是细腻,是光滑还是皱纹很多;也像衣料,看它是毛料、布料或者是绸缎,是粗是细,等等。

建筑表面材料的质感,主要是由两方面来掌握的,一方面是材料的本身,一方面是材料表面的加工处理。建筑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材料,或者是几种不同材料的相互配合而取得各种艺术效果;也可以只用一种材料,但在表面处理上运用不同的手法而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北京的故宫太和殿,就是用汉白玉的台基和栏杆,下半青砖,上半抹灰的砖墙,木材的柱梁斗拱和琉璃瓦等等不同的材料配合而成的(当然这里面还有色彩的问题,下面再谈)。欧洲的建筑,大多用石料,打得粗糙就显得雄壮有力,打磨得光滑就显得斯文一些。同样的花岗石,从极粗糙的表面到打磨得像镜子一样地光亮,不同程度的打磨,可以取得十几二十种不同的效果。用方整石块砌的墙和乱石砌的“虎皮墙”,效果也极不相同。至于木料,不同的木料,特别是由于木纹的不同,都有不同的艺术效果。用斧子砍的,用锯子锯的,用刨子刨的,以及用砂纸打光的木材,都各有不同的效果。抹灰墙也有抹光的,有拉毛的;拉毛的方法又有几十种。油漆表面也有光滑的或者皱纹的处理。这一切都影响到建筑的表面的质感。建筑师在这上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色彩 关系到建筑的艺术效果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色彩。在色彩的运用上,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材料的本色。例如不同颜色的石料,青砖或者红砖,不同颜色的木材,等等。但我们更可以采用各种颜料,例如用各种颜色的油漆、各种颜色的琉璃、各种颜色的抹灰和粉刷,乃至不同颜色的塑料,等等。

在色彩的运用上,从古以来,中国的匠师是最大胆和最富有创造性的。咱们就看看北京的故宫、天坛等等建筑吧。白色的台基,大红色的柱子、门窗、墙壁,檐下青绿点金的彩画,金黄的或是翠绿的或是宝蓝的琉璃瓦顶,特别是在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阳光灿烂的北京的秋天,配上蔚蓝色的天空做背景,那是每一个初到北京来的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印象。这对于我们中国人都是很熟悉的,没有必要在这里多说了。

装饰 关于建筑物的艺术处理上我要谈的最后一点就是装饰雕刻的问题。总的说来,它是比较次要的,就像衣服上的绲边或者是绣点花边,或者是胸前的一个别针、头发上的一个卡子或蝴蝶结一样。这一切,对于一个人的打扮,虽然也能起一定的效果,但毕竟不是主要的。对于建筑也是如此,只要总的轮廓、比例、尺度、均衡、节奏、韵律、质感、色彩等等问题处理得恰当,建筑的艺术效果就大致已经决定了。假使我们能使建筑像唐朝的虢国夫人那样,能够“淡扫蛾眉朝至尊”,那就最好。但这不等于说建筑就根本不应该有任何装饰。必要的时候,恰当地加一点装饰,是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的。

要装饰用得恰当,还是应该从建筑物的功能和结构两方面去考虑。再拿衣服来做比喻。衣服上的装饰也应从功能和结构上考虑,不同之点在于衣服还要考虑到人的身体的结构。例如领口、袖口,旗袍的下摆、衩子、大襟都是结构的重要部分,有必要时可以绣些花边;腰是人身结构的“上下分界线”,用一条腰带来强调这条分界线也是恰当的。又如口袋有它的特殊功能,因此把整个口袋或口袋的口子用一点装饰来突出一下也是恰当的。建筑的装饰,也应该抓住功能上和结构上的关键来略加装饰。例如,大门口是功能上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可以用一些装饰来强调一下。结构上的柱头、柱脚,门窗的框子,梁和柱的交接点,或是建筑物两部分的交接线或分界线,都是结构上的“骨节眼”,也可以用些装饰强调一下。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古代建筑是最善于对结构部分予以灵巧的艺术处理的。我们看到的许多装饰,如桃尖梁头 ,各种的云头或荷叶形的装饰,绝大多数就是在结构构件上的一点艺术加工。结构和装饰的统一是中国建筑的一个优良传统。屋顶上的脊和鸱吻、兽头、仙人、走兽等等装饰,它们的位置、轻重、大小,也是和屋顶内部的结构完全一致的。

由于装饰雕刻本身往往也就是自成一局的艺术创作,所以上面所谈的比例、尺度、质感、对称、均衡、韵律、节奏、色彩等等方面,也是同样应该考虑的。

当然,运用装饰雕刻,还要按建筑物的性质而定。政治性强、艺术要求高的,可以适当地用一些。工厂车间就根本用不着。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不可滥用。滥用装饰雕刻,就必然欲益反损,弄巧成拙,得到相反的效果。

有必要重复一遍:建筑的艺术和其他艺术有所不同,它是不能脱离适用、工程结构和经济的问题而独立存在的,它虽然对于城市的面貌起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它的艺术是从属于适用、工程结构和经济的考虑的,是派生的。

此外,由于每一座个别的建筑都是构成一个城市的一个“细胞”,它本身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然有它的左邻右舍,还有它的自然环境或者园林绿化。因此,个别建筑的艺术问题也是不能脱离了它的环境而孤立起来单独考虑的。有些同志指出:北京的民族文化宫和它的左邻右舍水产部大楼和民族饭店的相互关系处理得不大好。这正是指出了我们工作中在这方面的缺点。

总而言之,建筑的创作必须从国民经济、城市规划、适用、经济、材料、结构、美观等等方面全面地综合地考虑。而它的艺术方面必须在前面这些前提下,再从轮廓、比例、尺度、质感、节奏、韵律、色彩、装饰等等方面去综合考虑,在各方面受到严格的制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创作。 8mM7d3GZLKmXpaZn+lPEYX9SIsCcK5FxZN0UHER57FY4pKy0hYCUtIGnVBvFp/f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