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人伦之信

《易·困卦》彖辞说“有言不信,尚口乃穷”,是说占得此卦,要注意传言是否真实,而越是强辩越容易露出马脚。“人言”来自人的内心之诚则“信”。《易传·象传上·大有》说“信以发志”,意思是说只有从内心发出的言语才是可信的,反之,通过人的言语可以了解人的内心。所以孔子强调“人言”的重要,要求“修辞立其诚”,把“忠信”作为“进德修业”(《易·乾卦·文言》)的道德修养的手段。在这里儒家将“诚”与“辞”联系起来讲,意思是说“辞”的标准在于“诚”。“诚”一方面有真诚、符合内心情感的真实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符合外在客观的真实的意思。《说文》说:“诚,信也。”“信”与“诚”在伦理学和人生哲学中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在儒家学说中,“诚”和“信”同时也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古人看来,“天”是最讲“信用”的,太阳晨出暮落,四时有规律地运行,这些都是天道“诚”的表现。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的意思是“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言人效法天之道,择其善端而作为人世的规则。郑玄注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诚”与“信”在宋儒学说中有区别,《朱子语类》卷六“仁义礼智等名义”中记载朱子回答门人关于“诚”与“信”的问题,说:“诚是个自然之实,信是个人所为之实。《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便是诚,若‘诚之者人之道也’,便是信。信不足以尽诚,犹爱不足以尽仁。上是,下不是。”天道的诚信不是本文探讨的命题,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人道的“信”。

儒家非常注重道德品性的培养,同时也形成了一套理论和方法。在《论语》中,多次记载了孔门弟子曾参的言行,如阐释夫子之道为“忠恕”“吾日三省吾身”,等等,所以司马迁叙述有名的仲尼弟子的事迹时,将曾参归入“德行”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在《韩非子·外储说》中记载了“曾子杀彘(猪)”的典故,这个故事是说,曾子的妻子准备到市场去买东西,小儿哭嚷着要跟着去,于是曾子妻诳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肉。”等她回来一看,曾子果然将猪捆绑,就要动刀宰杀了,于是急忙劝止他说:“我刚才是跟小儿开个玩笑。”可曾子说:“跟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孩子的知识有赖于父母传授给他。如果你欺骗他,那就是教儿欺骗之术,母子相欺,这样下去就危险了。”韩非借用这个典故是来说明法家的主张,像曾子杀彘是为了教育孩子从小诚实守信,属于“小信”,而对老百姓赏罚分明,使老百姓相信法律的权威,这是“大信”。这一典故说明道德培养不是儿戏,撒谎与讲信用这种道德上的分野实际上就是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逐渐形成的。

“信”除了有“忠于诺言”的意思以外,还指朋友之间的相互救助。《易·系辞》解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之语,引孔子的话说:“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人若践履信义一定要效法天之道,所以是“履信思乎顺”。《易·系辞》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是对同人卦的解释,是说二人如果同心一意,其锋利能断截金这类坚硬的物质。同心朋友的言语如兰花之芳馥,而不像那些小人之党只讲利害二字。这是历史上广泛流传的两句话。由这种相互救助的意义自然引申出古代的“报恩”“报仇”思想,这也是信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人说:“无言不酬,无德不报。”《诗经》中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从原诗来说,似是一首情诗,但古代人们经常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友好往来、患难相扶、荣辱与共。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韩信的故事。韩信本来投靠了项羽,但项羽不会用,只让他做了一个执戟卫士。后来韩信投靠刘邦,刘邦拜他为大将,多次打败项羽。当时他的实力已经可以与刘、项二位鼎足而三。于是项羽派人游说韩信,希望他叛离刘邦,将天下三分。但是韩信回绝了项羽的“好意”,说:“我以前在项王帐下的时候,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所以我才背楚归汉。汉王给我大将军印,对我言听计从,我背之不祥,即使死了也不改变我的想法。”谋士中有个叫蒯通的,是当时天下有名的辩士兼谋略家,他也看清了当时“三分”的形势,劝说韩信。但是韩信没有听从。后来项羽被灭,刘邦这时候也开始猜忌功臣,最后韩信成了权术的牺牲品。

张苍是汉初有名的人物,史称“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他曾经是秦朝的御史,后来投靠刘邦。犯罪当斩,脱衣趴在“斧质”之上。当时监斩官名叫王陵(后来在惠帝朝做丞相),看到张苍身体皮肤肥而白,像葫芦的瓤一样,知道不是一般人,于是就对刘邦说情,赦免了张苍的死罪。张苍非常感激王陵,发迹后把王陵当作父亲一般侍奉。后来他做了丞相,也一直照顾王陵夫人。

“信”既有“报恩”之意,也有“报仇”的意思。《礼记》中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在古代,父母、兄弟、朋友是人在家庭、社会中最为密切的关系。《礼记》中还保留着颇为原始的“血亲复仇”的内容,并为当时社会的习惯法所允许。据《东观汉记》记载:

郅恽之友董子张父及叔为乡里盛氏一时所残害。子张病困将终,恽往候子张。子张视恽,歔欷不能言,恽曰:“吾知子不悲天命长短,而痛仇不复也。”恽即起,将客遮仇人,取其头以示子张。子张见而气绝。

这是一个典型的“交游之仇不同国”的故事,子张有父仇而不能报,他不想带着遗憾饮恨九泉,于是托好友郅恽报仇,而郅恽也不辱使命,替快死了的子张杀了仇人,了却一桩心事。

“信”还指人的行为前后一致。大凡人处于世上,总有一些穷富利达的变迁,繁华和憔悴的更迭,当人处繁华之境时,自然将憔悴时的窘迫有意遗忘。当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躬耕垄亩的时候,他曾仰天长叹说出“苟富贵,无相忘”这样的千古名言,但一旦发迹以后,尽管是暂时的,他也迫不及待地掩藏起自己低贱的出身,将深知这句名言的“布衣之交”杀戮殆尽。古人说:“布衣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强调的是人的行为要保持前后一致的美德。

《易·坎卦》彖辞说:占得“坎”卦,是“重险也”,要求“行险而不失其信”,要坚定自己的信心,要“刚中”,不要因为遇到险境就轻率地改变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往有功”。据《华阳国志》记载,刘备、关羽、张飞在徐州被曹操打败失散,消息彼此不通,关羽投降了曹操。有一天,曹操看到关羽神情不安,于是派张辽前去了解。这时候关羽说:“我知道曹公待我厚,但是刘将军对我的恩德更厚,誓同生死,不可背之。我将来一定要为曹公立功,来报答曹公的恩德。”曹操知道以后,送给了他很多金银宝器、美女仆役之类,想用“糖衣炮弹”来收买他,但关羽不为所动。后来袁军大将颜良进犯白马,关羽解围,听到刘备消息以后,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与刘备会合。

在《世说新语·德行》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汉桓帝时,颍川人荀巨伯出远门探望朋友的病情,正赶上胡贼攻打城池,友人对他说:“我现在快死了,你赶快离开吧。”巨伯回答说:“我特地远来看你的病情,你却让我离开,使我违背信义来求得生存,这哪是我应做的呢?”这时候,胡兵已经打到城中来,对巨伯说:“大军来到,一郡尽空,你是干什么的,竟敢独自留在这里?”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离开,宁愿以我的生命来换取友人的生命。”这些胡贼们说:“我辈是无义之人,却到了讲究信义的国家。”于是班师而退。荀巨伯以他的行为保全了一郡的百姓。

同书记载“华歆王朗”的故事也很说明问题。华歆、王朗都是三国时代的名士,两人有次一起乘船避难,这时有一人想要搭乘一起逃离,华歆不同意,而王朗认为船舱还比较宽敞,于是同意此人上船。但不久“贼”就追上来了。这时王朗却害怕了,准备放弃此人。而华歆认为,当初之所以不同意,就是因为怕他给自己带来麻烦,而现在危急时刻既然来到了,怎么可以落井下石呢?最终没有抛弃这位不幸的搭乘者。而华、王二人品行的高低也就很容易判断出来了。相比较而言,王朗见识比较短浅,不能预见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并且遇到危险以后,又不顾信义,只顾自己逃命,不管他人死活。而华歆考虑问题既长远,又能在危急时刻表现出风度,自然赢得人们的赞美。 1EpzPUI82e5CBKOwREquuPrTP9Kj90PYFkIOntCOFGU+tqwVsGRQdeWwIZS2ql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