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日有所思,才能夜有所梦

九年光阴,三进考场,说多了都是泪。弘治十二年三月,“二八年华”的王阳明终于考取了进士。考取功名的他自然要衣锦回乡,接受亲人朋友的祝贺。

五月,王阳明信心满满地自家乡返回北京,却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由于某些显然不便公开的原因,他未能获得进入翰林院深造的机会,而是被打发到工部实习——“修理地球”去了。

这个打击可谓不小。大明官场不成文的惯例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我们的男一号,几乎彻底丧失了进入内阁、成为辅政大学士的可能。

这事说来实在蹊跷。讲出身,王阳明是标准的官二代,父亲王华在京城已经有了相当的人脉;论成绩,二甲第七已经相当不错了。一百一十一年前,解缙取得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四十八年后,张居正居丁未科进士二甲第九名,他俩都顺利地入了翰林,后来也都当上了首辅。于谦未能成为庶吉士,只因他的殿试成绩相当拉胯:三甲第九十二名。

阳明弟子对此事讳莫如深,真相被小心翼翼地掩盖了起来,乃至成为千古之谜。但是,正如偶像于谦一样,进不了翰林院、做不了庶吉士的王阳明,最终取得的成就、赢得的名声、获得的尊敬,却远超有明一代的大部分首辅,并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做了最为有力的注脚。

工部负责各种工程建设,如河渠维护、植树造林。按照封建专制社会的潜规则,此部虽为六部之末,却是一个大有利润可挖、大有油水可捞、大有黑箱可玩的肥缺部门。可是,对一门心思求圣贤的王阳明来说,这些蝇头小利根本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从来都不屑一顾——说到底还是家里不差钱。

空谈道理容易,具体事务难做。今天的企业领袖最受不了新来的大学生谈企业战略,因为那是瞎扯;过去的皇帝和阁老,也对新进官场的年轻人上治国奏疏非常反感,认为这些不过是纸上谈兵。弘治皇帝精心打造了自己的开明形象,经常鼓励大臣上疏言事,但官场的老油条们都知道,这不过是皇帝摆个亲民的姿态而已,认真,你就输了!

按理说,王阳明这样刚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是不应该对国家大政方针建设说三道四的,何况他还是个大龄实习生。就在入职当月,这哥们却不甘寂寞,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陈言边务疏》。

当然,在文章的开头,他还是很有分寸地谦虚了一下,证明自己不是书呆子,还知道职场中的高低贵贱:

新进小臣,何敢僭闻其事,以干出位之诛?至于军情之利害,事机之得失,苟有所见,是固刍荛之所可进,卒伍之所得言者也,臣亦何为而不可之有?

随后,他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的八大主张:

一曰蓄材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乘弊。

这八大主张不无道理,但严格说来都是泛泛之言,流于空谈,缺少鞭辟入里的深度剖析。如果十五六岁的孩子写出来,还会让人小小吃惊;作为已经年近三十的成年人,就显得不怎么高明了。自以为见解独特,说的不过是老生常谈的东西。再说了,国家如何用兵,是一个工部小官可以指手画脚的吗?

当然,这至少体现了王阳明为国分忧、不愿虚度年华的责任感。

弘治皇帝以开明著称,这份上疏却最终未能出现在他的办公桌上。此前,这年八月朝廷分派的一项任务,却让王阳明非常开心:他要前往直隶大名府浚县(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督建威宁伯王越墓。

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一(1499年1月12日),王越在陕西行都司甘州(今甘肃张掖)逝世,享年七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号“襄敏”。

在大明三百年历史长河中,文官因军功而封伯爵的只有三人:一是平定麓川的靖远伯王骥,二就是收复河套的威宁伯王越。至于第三人,咱也不卖关子了,对,就是王阳明。这三人全都姓王。

要说这个王越,其人生经历也算是非常传奇了。作为文官,他熟读兵书战策,擅长带兵打仗,而且几乎没有败绩。其中最显赫的战功,当属成化九年(1473)九月的红盐池之战。在这场骑兵对决中,王越巧设埋伏,引君入瓮,最终大破鞑靼,进而顺利收复河套。明军占领了这片物产丰富的地域之后,蒙古人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大明的西部边疆得以长期安定。功勋卓著的王越,此后不仅当上了兵部尚书,还受封威宁伯。

但是,王越也有让人诟病的污点:他先后巴结成化朝的汪直和弘治朝的李广两大太监,这让很多正人君子为之不齿。但平心而论,这根本不算什么缺点,在一定程度上还算情商高的证明——张居正不也得讨好冯保吗?

从小喜欢兵法的王阳明,对王越的事迹自常欣赏和钦佩。据说在山阴备考的一天晚上,小王读书读到半夜,看着昏暗的灯光,打着疲倦的哈欠,就要上床睡觉了,突然听到了敲门声。

“谁啊,门又没关。”难道是妻子送夜宵来了?

门开了,一位老人走了进来,他白衣飘飘,很是仙风道骨。

更关键的是,他的手里还拎着一把长剑。眼看他越走越近,王阳明不由地打了个冷战。

“老人家,我与你无冤无仇……”

“哈哈哈哈……”笑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非常震耳,“这位公子,你误会了,我只是想把家传宝剑送给你……”

“送给我?”王阳明依然非常疑惑。

“听说你两次科举都没有考中,六年的时光就这样蹉跎了,人生能有多少个六年,特别是在他年轻的时候……”

王阳明被说得不好意思了:“学生定当勤奋读书,不负先生的期望!”

那人点点头,将宝剑连带剑鞘一并交给了王阳明:“年轻人,有缘再见!”

在灯光下,王阳明抽出宝剑,欣喜地看着它放射出的寒光。突然,他呆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宝剑上赫然题着一行字:威宁伯王越。他公务这么繁忙,还能跑到山阴,还能认得自个儿?

王阳明一惊,从椅子上摔了下来:“啊……”

他猛然惊醒,原来是自己读书时睡着了。好在没有打翻烛台、引发火灾什么的。身边也并没有那把宝剑,但那柄剑的样子,他却记忆犹新,无法忘记。

能为自己的偶像修建墓穴,王阳明当然非常开心。

督造陵墓的过程中,王阳明从不坐轿子,而是选择骑马,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王越一样驰骋沙场。甚至有一次坐骑受了惊,把王阳明摔得倒地吐血,他依然不愿意坐轿子。

兵书不是白读的,阵法也不是白看的,一个整修陵墓的小小工程,也被王阳明当作了指挥调度的大好机会。他用“什伍之法”管理民工,以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便于随时征调。他还天才地设计出了类似现代企业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把手下的民工分为三批,让这些人在同一段时间内,一批上班干活,一批吃饭休息,一批睡觉。然后三批人按次序进行工作交接。这样一来,就保证了整个工程的有序和高效。

休息时间,王阳明也不愿意闲着,而是按照兵书上的步骤,组织民工们演练“八阵图”等阵法。他有工部身份加持,对待民工也不错,这些老实厚道的人也愿意配合,阵法演练的效果之好,甚至出乎了他的意料。年轻的王阳明不禁感慨,有京官头衔还真好办事。

而且,他看到了一个个普通人身上,潜藏的能量是巨大的。这一点让他印象深刻,也让他受益终身。王阳明一生创造了多次军事奇迹,很多部下都是这样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民兵乡勇”。相比朝廷的正规军,他们的战斗力却丝毫不落下风;他们身上展示出的血性和狠劲,更是官军根本无法匹敌的。

工程进行得很顺利,王越的后人相当满意。他们对王阳明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就拿出了大笔金银珠宝作为酬谢。王阳明怎么可能要呢,他要是收了,怎么对得起自己做人的原则?他好说歹说,总算让王家人收回了财物。这些人觉得不送点东西实在过意不去,就把自家的传世之宝搬了出来。这一次,王阳明倒是痛快地收下了。

原来,王家人拿出的,是王越生前用过的佩剑。据说王阳明拉开剑鞘时,不由地大吃一惊——上面刻的文字,居然和当年在梦中看到的完全一样。看来,这真是王越要把宝剑送给自己,这把剑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收下了这把剑,似乎也就预示着年轻的工部实习生王阳明,将要走上他的前辈王越曾经走过的道路。

弘治十三年(1500)六月,王阳明实习期满,被分配到了刑部云南清吏司担任主事。既然升官了,证明他在工部实习期间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领导还是相当满意的。二十九岁就当上了正六品主事,那三十九岁会是几品呢?各位同学不妨先猜一下。

更让王阳明开心的是,他并不需要去昆明上班,只要留在京城做整理卷宗文书一类的工作。在刑部,王阳明很快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加入了名为“西翰林”的文学团体,可以与友人一同吟诗作赋,指点江山。这些人包括陈凤梧、潘府和郑岳等。由此可见,当时的政治氛围,还是比较宽松的。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王阳明会大显身手吗? VaFhnqEMopRhc3iv+yeWTajhFSdpiXpvcGc2+CaD8bkwOWgO+DTjcLmmdltk1Q9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