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别人的不幸,可以成为你的幸运

时光荏苒,三年一次的会试时间又到了。弘治十一年冬,王阳明回到北京,准备第三次参加会试。

这一次,并没有多少人特别看好他。倒不是他学兵法、迷佛道和吃砒霜的事情搞得路人皆知,而是他已经失败过两次,年龄上也确实没有优势了。

不过,仅凭他和另一位“七○后”才子同场比拼,这场会试足以载入史册,传为佳话。

王阳明已小有名气,但就文章诗赋来说,他和此人还有一定差距。我敢打赌说,各位读者也许并不十分清楚此人的生平事迹,但对其名字却耳熟能详,不信吗?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唐寅(唐伯虎)。

唐寅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老家山西晋昌,他因此经常自称“晋昌唐寅”。唐大才子生于成化六年(1470),和弘治皇帝同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寅的出生时间,居然是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这也太神奇了吧!因此家人给他取名唐寅,字伯虎。

唐寅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最拿手的还是作画。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没有拜过什么名师,靠自学就跻身大明最优秀的画家行列——简直和三百多年后的凡·高有一拼。至于备战科举,他其实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但是——苏州府城就在吴县(及长洲县)。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的院试中,十六岁的唐寅荣膺第一,轻松取得了秀才资格,在这座名城里很快传为佳话。他的面前似乎已经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只等这个才子哼着小曲,摇着折扇,随心所欲地走过去。

但天有不测风云。随后短短几年内,唐寅的父母、妻子和妹妹相继不幸去世,家境衰落,这严重打击了他参加科举的热情。直到弘治十一年八月,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已经二十九岁“高龄”的唐寅,才去南京参加了南直隶乡试。但他确实也争气,一举取得了第一名——解元。

从弘治十二年二月初九开始,王阳明与唐寅同时奋战在北京的贡院中,但两人的目标大不相同。首次参加会试的唐寅信心满满,希望能再接再厉,拿下会试和殿试的第一,实现连中三元的伟业;而王阳明已是第三次参加会试了,他承担不起再失败的代价,也不敢计较名次,只求考上。

一开始,王阳明发挥得还算正常。但到了十五日考策论时,情况却有了变化。试卷一发下来,很多人脑海中想必会浮现出一个成语:大事不妙。考题出得过于刁钻了,让人不知道如何下笔。

如果当时现场有监控录像,主考官就能看到这样一幕幕场景:一些人只是看了题目,就当场两眼一黑,栽倒在隔间挡板上;另一些人瞪着绝望的双眼,抓耳挠腮想了半天依然无从下手;还有一些人则干脆草草写完,就此放弃。王阳明尽管有话可说,也感觉相当吃力,力不从心,心神不宁。对于能不能考中进士,他已经不敢抱太大希望了。

而才子就是才子,在被苦恼与抓狂气氛笼罩的考场上,在别人的一张张愁眉苦脸映衬下(当然他是看不见的),唐寅自信的表情显得是那样与众不同。当他顺利答完所有题目,还可以从容检查之时,其他人还在现场“悲伤逆流成河”,这种反差是何其鲜明,这种成就是何等难得!

如果你是唐寅,接下来的日子会如何度过呢?

出了考场,在与其他考生一起喝酒时,唐寅丝毫不掩饰得意之情,显得信心满满。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酒后一句多余的昏话,却就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唐寅面前,他没有去珍惜,等事态无法收拾之后才后悔不已。如果上天允许他重来一次,他一定会告诫自己,要低调;如果给这个承诺加个期限的话,他一定希望是一万年。

那他到底说了什么呢?

原来,看着同学们那一张张苦瓜脸,唐寅不知道自谦一番以示不脱离群众,反而乘着酒兴,轻描淡写地宣布:“本年的会元肯定是我,不可能是别人!”

凭什么啊,就凭你能娶八个老婆,还是能迷住秋香姐?要知道科举考试有着极大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谁敢说自己一定能考中?更别说中会元了。可这位仁兄倒好,如此口出狂言,不知天高地厚!

不久之后,放榜的日子到了。还在埋头准备殿试,一心想实现“帽子戏法”的唐寅,却发现自己并不是命运的宠儿。

他居然落榜了!更悲摧的是,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倒来得忒快。几个锦衣卫就不期而至,把他和好友徐经抓进监狱严刑拷打,要他们交代向主考官、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套取考题的罪行。

两人还算争气,打死都不肯承认,当然也没有真的被打死。

最终因证据不足,唐、徐两人被贬为小吏,终生不得为官;程敏政则被勒令辞职,当年六月就黯然离世。

唐寅到底事先有没有得到考题,有没有和程敏政有约定门生,已经成了千古之谜,难以考证了。但按唐寅的水平与能力,只要发挥不严重失常,中个进士没有太大问题。冒着终生不得为官的风险去买考题,或许是徐经这样没有学习天分、不作弊很难考上的人,才需要做的事情。

但话说回来,即使他唐大才子学识才华极其突出,想要战胜各路精英连中三元,也不是手拿把掐的,也需要极大的好运加持。他那番酒后狂言肯定极其不明智,不光给自己招黑,败自己人品,甚至给自己的整个后半生,都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

唐寅从此被堵死了公务员道路,被同行嘲笑、被生活折磨,只能靠卖文作画艰难度日。徐经更惨,郁闷成疴,八年之后就客死京城了。

有人倒霉就有人受益,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顺利过关,并在接下来的殿试中取得二甲第七名(总排名第十),赐进士出身。 纵然和老爸当朝状元的荣誉相距太远,但毕竟取得了入朝为官的资格。

王阳明已经二十八了,搁到哪个时代都不年轻。如果活在二十一世纪,父母都不会允许他不上班备战考研了,何况五百年前。王阳明应该感谢自己有一个好爹,应该庆幸自己还能拼爹。至于他这次明明准备得不扎实却能过关,当然也不是因为老爹搞到了考题,只能说是运气爆棚。

但有一说一,王阳明这个排名已经非常高了。经常拿来与他相提并论、有“史上最励志笨蛋”美誉的曾国藩,也是二十八岁参加会试,不过曾国藩只取得了三甲第四十二名的成绩,与王阳明有很大差距。

据何炳棣先生估计,在有明一朝的任何一年,在世有进士功名的读书人,也就三千到五千人。而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全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了一亿。由此可见,进士头衔的含金量,实在不是一般地高。

十余年寒窗苦读后,王阳明终于金榜题名。未来的官场之路,他会不会走得很平坦呢?曾国藩都能混进翰林院,那么他的偶像王阳明呢? oK7d8jYdjM3QEzjoX38EfLR/e9sMaAWKO8KQdEgWEPtCGttjBgyF0dEHZF/n+U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