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胜道宝鬘论04 十项远离

第四,人生十项远离

一、应当舍离所行杂有世间八法的上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不能成为真正的修行人,都依赖于上师。依止有菩提心的人,久而久之也会染上慈悲菩提心。跟随证悟的上师,慢慢就可以证悟。反之,如果依止了一个没有慈悲心并且贪得无厌的人,自己无形当中也会变得斤斤计较、功利自私。

如果发现上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以世间八法为准则,那就要设法远离。

世间八法包括:

(一)利,也即钱财。如果上师非常贪财,一定不能依止。

(二)衰,意即衰败、损坏。如果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就长呼短吁、怨天尤人,总是想方设法保全自己的财产,就不是标准的上师。以上两条都与钱财有关。

(三)誉,即名誉。非常在乎名声,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四)毁,意即毁谤。如果遭人毁谤,无论是否符合事实,都会非常不开心。

(五)称,意即称赞。非常喜欢别人的称颂和赞扬。心里有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智慧的人,不会在乎远处的名声,近处的称赞。

(六)讥,意即讥讽、嘲笑。异常害怕别人的嘲笑,极力保护自己的名声,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

(七)苦,意即痛苦。非常在乎自己的痛苦,毫不在乎众生的痛苦。这种人再好,也只能算是小乘的上师。

(八)乐,快乐。非常注重自己的享乐,尤其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人天福报等快乐。

特别看重这八个字的上师,根本无法培养任何标准的修行人,所以不能依止。

现在有些人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开始的时候没有观察,或者是观察了,自己以为可以依止,却中途发现有问题,继而不知所措,甚至痛苦不堪。《慧灯之光》里面再三讲过,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应该断然远离。如果不远离,会有更严重的后果。但在远离之后,尽量不要诽谤,不要有邪见,并消除不恭敬的想法。这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有些人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明明发现上师有问题,却因为世俗的感情等原因而不愿意离开;第二个极端,是一旦发现问题,就公然诽谤自己的上师,对上师产生各种各样的邪见,以至于退失学佛的发心,或造成密乘戒的缺失。

上师有问题,并不表示佛法有问题,更不表明自己不需要解脱了。上师有问题,可以换一个,佛法还是要学。这就像在医院治病,如果遇到一个缺乏职业道德或不懂医术的医生,我们也不能放弃治疗一样。病还是要治,只是换一个医生而已。

真正的依止上师,就是闻思修。人生十分短暂,如果不远离这种上师,我们就学不到真正的法。远离以后,再重新找一位上师。哪怕实在找不到,也可以在网络上听音频、看视频、看书等等,这是最保险的措施。

二、应当舍离有害于心和觉受的眷属与恶友。

要远离与自己观点、想法不一致,或因为其他原因,而经常让自己不开心的道友。

有些人会想:当年阿底峡尊者不就专门从印度带了一个经常惹他生气的侍者,以便于修忍辱吗,那我们为什么要远离这种人呢?

修忍辱是有过程的,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成就者,本来并不需要修忍辱,他这样示现,是为了教育后学者。但我们目前修忍辱的能力还有限,对这种人,还是要以回避为主。

本来现代人就压力重重、不堪重负,如果旁边再多一位经常讲是非的道友,让自己徒增烦恼,负面情绪一定会影响禅定,这样就会让修行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当忍耐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靠近这种人。尝试着去迎接挑战,战胜负能量。在那个时候,来自对方的是非,不但不会是修行的违缘,而且可以成为修行的顺缘。

为什么初学者在打坐修行的时候,要到比较安静的地方去,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初学者的修行力度非常微弱,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变成修行的障碍。远离负能量的道友,也是保护自已。

另外,如果经常接触一些对学佛根本没有兴趣,只喜欢吃喝玩乐的人,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放逸散乱,经常去娱乐场合,时常去逛街等,原有的一点点出离心和菩提心也开始淡化,直至最后消失。

与这种朋友的交往,要把握好分寸。即使做不到根本不接触,但不是同路人,就不要深交。

佛教一直都强调,在闻思之后,就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强化训练,从没说过在初学之始,立即就要投入到度化众生的行列当中。

我们身处红尘,没有办法长期闭关,若与任何人都不联系,与社会格格不入,这样会被所有人当作怪物或异类。表面上,我们还是要随顺世间,只是在随顺当中要有原则,至少每天必须有一段时间的封闭式训练。

三、应当舍离过于散乱及多恼害的住所与寺院。

娱乐场所、商场等散乱、吵闹之地,充满了各种诱惑。初学佛者很难经得起考验。同时,自然灾害频发,随时有猛兽攻击或强盗抢劫的荒郊野外又太没有安全感,这种地方也不能待。尤其针对女修行人,佛陀在律经里面也讲得非常清楚,这种地方不能停留,更不能独自居住,否则后果可能比不安静的喧嚣之地还可怕,所以要远离。

四、应当舍离以偷盗、强抢、狡诈手段谋求的生计。

佛教徒不能做与杀盗淫妄有关的事情,必须远离偷盗、抢劫、诈骗等谋生手段,也不能经营海鲜、点杀的餐饮行业与不正当的娱乐场所。像肯德基这种杀生非常严重的企业,佛教徒就不能经营。总而言之,凡是与恶业有直接关系的工作,佛教徒都应该远离。

虽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世俗的很多工作,都或多或少与罪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找个与罪业完全没有关系的工作,可能也有一定的难度,但至少要远离与罪业有直接关系的行业。

有人会说:即使我不做,也还是有人做,这不是一样吗?

不一样!哪怕我们无法让天下所有人都不杀生,但只有从我做起,至少自己应该不杀生。如果有能力让天下人都不杀生,那当然很好,但这是不现实的。其实,这样说话,只是在找一种借口而已。

五、应当舍离有害于心和觉受的事与所作。

很多工作会让人不开心,但为了生存,人们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但禅定的基础,是要有好的心情。对刚刚学佛的人来说,远离不开心的工作也是有必要的。除非已经证悟了空性,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但可以用证悟空性的智慧去面对,而且对修行也大有裨益。

菩萨的选择,往往是到环境最糟糕的世界,到贫穷、落后的偏僻地,到众生烦恼炽盛的地方去。地藏王菩萨的发愿,就是到三恶道或人间最苦的地方去度化众生。

在修行的最后阶段,则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无论在任何环境,都能获得心灵的绝对自由。

针对三种不同阶段的修行人,会有不同的环境要求。我们这样的初学者,则要远离对心情有很大影响的工作环境。

另外,工作压力太大,工作量太多,每天需要加班,让自己没有时间修行,从而影响修行的工作,也要尽量回避。

只要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是太高,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满足以后,就可以将填补虚荣的追求放下,给自己一点时间、空间和自由用于修行。

修行是内在的进步,内在精神生活的丰富,可以远远超过物质生活丰富所带来的幸福。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取舍是值得的。

六、应当舍离有害身体的食物与举止。

虽然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不净物的聚集,是无常、无我、空性的,但实际上身体对修行与解脱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四外加行的第一堂课,就是修人身难得。虽然我们有很多的痛苦,但在六道轮回中,我们的这个暇满人身,却是非常难得的。

《中观四百论》当中也讲过:“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虽然发现身体像仇人一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痛苦,但我们还是要保护它。具有戒体的修行人若能健康长寿,就可以积累大量资粮,可以完成很多伟大的工作。

有人喜欢说:“我的时间是以美金来计算的。”但实际上我们的时间比美金还宝贵,因为我们的时间,是以生命来计算的。我们不能错过暇满人身,一定要好好珍惜。

即使不能即身成就,最低限度也要了解自己,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应该完成两件事情:第一要有非常标准的世俗菩提心。第二是一定要证悟,要明心见性。

虽然对初学者来说,菩提心有一定的距离,但如果具足勇气,依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训练,就一定可以做到。

证悟有很多层次,最高的证悟,是释迦牟尼佛的果位。菩萨一地,也是非常殊胜的证悟境界。对我们来说,达到这两种境界都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至少可以有一个初步的证悟。初步的证悟,是对空性有一定的体会,不是理论上的了解,也不是逻辑推理的结论,而是切身的体验。达到这一点,并不算太难。如果把外加行和内加行修得比较好,就很容易得到这样的体验。

要完成这一系列伟大的工作,就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虽然我们讲了《如何面对病痛》等许多面对痛苦的方式,这些方法虽然也行之有效,但如果没有任何训练,把疾病和痛苦转为道用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最好不要生病。要注意饮食卫生,要重视身体的健康,要锻炼身体。

如果修行修得好,则身体稍稍有一点病痛也没有问题,甚至可以把它转化为一种力量和动力。

现在的食品问题相当严重,与肉食相比,蔬菜相对比较健康,但还是要注意饮食卫生。同时,抽烟、熬夜、极限运动等对生命和健康有害的行为,也最好不要做。暇满人身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七、应当舍离以欲望吝啬所束缚的贪执。

现代人往往蓄积了太多的衣服等生活用品,自己用不上,也舍不得捐出来,浪费大量资源,这都是错误的生活方式。

除了基本的日常用品以外,不要囤积太多的东西,要断除欲望与吝啬。如果过度吝啬,就会堕饿鬼道。饿鬼众生缺吃少穿、饥渴难耐。即使有些特殊的饿鬼众生拥有庞大的财富,也舍不得吃,舍不得用,更舍不得送给其他人,只能当一辈子守财奴。

这不是现在有些人的真实写照吗?拥有几辈子都用不完的钱,平时却处处克扣、时时计较,连自己都舍不得用,活脱脱的葛朗台、严监生。

当然,舍不得有两种情况,一种舍不得,是节约、不浪费,这是非常好的舍不得。释迦牟尼佛也极力倡导要节约粮食,尤其在小乘佛教的戒律里面讲得非常细致,不能浪费粮食、水等资源。小乘佛教的出家人,一般允许有三套衣服,穿一套,洗一套,留一套备用。对在家人的要求则要宽松得多。但无论如何,衣服和其他日用品都不能累积太多,积攒到一定程度,就要捐出去。也许我们暂时用不上的东西,对其他人来说非常有用,要尽量做到物尽其用。

有些人总是担心自己老的时候会很穷,会没有人照顾自己,所以要多存点钱。但发生这种情况的几率是很低的,我们的许多焦虑,都是杞人忧天。

心理学家曾有一个调查:将自己焦虑、担心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然后装在箱子里锁着。等过了这段时间后再打开,会发现曾经焦虑、担心的事情70%都没有发生,只是自己徒增烦恼而已。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之忧愁不安。

八、应当舍离令他人不起信心之因——放逸行为。

作为佛教徒,起码应该是真诚的,不骗人,不撒谎,相信因果、尊重因果,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果佛教徒毫无顾忌地杀、盗、淫、妄,随意点杀、吃海鲜等活物,其他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教徒失去信心。

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就是不伤害任何生命。不伤害有两个含义:

第一是 不许做对任何生命有害的事情。

第二是 不仅不伤害众生,而且还要尽量地利益众生。

其中第一条的要求主要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抢劫、不诈骗、不破坏别人家庭等等。佛教戒律中最根本的五戒,都非常有道理。从释迦牟尼佛出世期间到现在,乃至几千、几万年以后,这五条戒律都永远不会过时。

但有些人却没有这种概念,他们往往认为:在地球的所有生命中,人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他的生命一文不值。人类有任意践踏、折磨、奴役、杀害其他生命的自由,不违背任何法律。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自然的、非人为的法律,那就是因果。

世间的法律都是人制定的,自然建立在人的利益之上,以人为主。但佛教讲的因果,却是所有生命必须共同遵循的,公正客观的自然法则。释迦牟尼佛不是因果的创造者与制定者,只是因果的发现者。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后学者,我们都应该相信因果、尊重因果。

不杀生,是五戒当中的第一条。为什么第一条是不杀生呢?因为对所有生命来说,最重要的都是自己的生命。佛教历来强调生命的平等,从整个生命的立场来看,不仅是杀人不对,杀动物也是不对的。同时,抢劫、偷盗、欺骗、邪淫,都是不符合世间伦理道德法则的行为。

在杀盗淫妄的基础上,居士五戒还加了一条不喝酒。因为一个神智正常的人在喝酒以后,很可能精神失控,做出杀盗淫妄的罪业,所以要加上不喝酒这一条。

虽然佛教徒不可能在学佛的第二天,就把所有的杀盗淫妄都放弃,但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不杀盗淫妄。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佛教徒要求又太高,认为佛教徒除了烧香、拜佛、念经以外,什么都不应该拥有。一看到佛教徒戴金银珠宝、穿名牌、开名车,就会指指点点说:佛教徒怎么可以这样呢?

其实,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要求佛教徒一定要清心寡欲,只要内心没有伤害其他生命的念头,只要吃喝穿戴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佛教徒都可以享用。佛陀对我们的要求是,生活不要走太奢侈或者太贫穷两个极端就可以了。

九、应当舍离无有意义的住行之事与所作。

对自己和他人、现世与来世都没有太大意义的活动,要尽量减少,尽量远离。

当然,因为工作压力太大,通过旅游去放松一下,也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过度了,整天都在四处云游,那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内心也会变得散乱放逸。

很多人喜欢逛街,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要到商场去看一看,东游西逛、讨价还价是他们的最大乐趣,这都是毫无意义的行为。至于那些不正当的娱乐场所、赌场等等,佛教徒就更不能去。

不要把钱和时间花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暇满人身非常珍贵,为这些事情费钱费时,非常不划算。

十、应当舍离隐藏自己过失、宣扬别人过失之举。

绝大多数人都有这种问题,虽然自己在人格、思想、说话方式、待人接物上存在着很多缺陷,却深藏不露,害怕被人知道。但一听到别人有什么过错,就根本不思考、不观察,迫不及待地四处揭发、八方张扬,恨不得告知全世界。

如果受了菩萨戒,这就是犯菩萨戒。身为发心菩萨,任何事情,都要为别人着想。宣传别人的缺点,甚至是不确定的缺点,是人格低劣的做法。如果受了密乘戒,又恶意宣讲道友的缺陷,就可能会犯密乘戒。密乘戒对道友之间的和合非常重视,恶意攻击道友,一定会犯失密乘戒。

佛经要求,要尽量披露自己的缺点,要尽量地谦虚。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身处现代社会,太过谦虚显得不合常理。该谦虚的时候要谦虚,不该谦虚的时候,也要毛遂自荐、当仁不让。是否宣讲自己的缺陷,还是要把握好时机与场合,但对别人,却永远不能说长道短。 1Mla/UoCGly2V8A8oZhEtO4rfuXwRkvvB95ij5/FoxxL/Jiq19VA/WwgmY+azC0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