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胜道宝鬘论01 十大遗憾

冈波巴大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他是噶举派的上师,也是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弟子。他撰写的《胜道宝鬘论》,是犹如宝鬘一般绚烂夺目的宣说殊胜之道的论典。其中有一部分是阿底峡尊者的窍诀,也即噶当派的诀窍。另外一部分,是大手印的窍诀。其中既有深奥的大手印境界,也有浅显的基础法门。

从佛教徒的现状来看,基础法门学修很扎实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目前绝大多数佛教徒最需要的,就是基础的知识和基础的修法。

下面,我将为读者一一介绍此论所讲的二十八条内容。

第一,十大遗憾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会有很多的遗憾。比如,从世俗的角度来讲,错过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错过了良好的商机、错过了高薪工作的好时机等,都可以算是遗憾。但这些遗憾还算不上是很大的问题,人生真正的遗憾,是以下所讲的十大遗憾。

在懂得什么是真正值得遗憾的事情以后,我们就不要再错过机会,不要在走到人生最后一步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禁不住悔恨交加,但那时已经无法弥补,最终只能抱憾而去。趁着现在还有机会,我们要尽量让自己做到死而无憾。

一、难得的这个清净人身,造不善罪业,委实可惜。

所谓“清净人身”,即懂得断恶行善并具备断恶行善条件的人身。

今生能获得如此清净的人身,没有投生到地狱、饿鬼、旁生等其他道,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前提,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我们绝不可能获得今天这样的人身。

第一个 是受持清净的戒律。出家人受持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受持居士五戒或五戒中的一部分。如果一条戒都没有受,则即使做了很多善事,其果报充其量就是下一世变成稍微快乐一点的动物或饿鬼,却不可能获得人和天人之身。所以,戒律非常重要。

第二个 是除了持戒以外,还要尽量地行善。如果只有持戒,却没有行善,那也不能得人身。

第三个 时时刻刻都要发愿。最终极的心愿,是早日解脱或成佛。但在没有成佛之前,要发愿生生世世获得暇满人身,以便努力修行,快速成就。

有了这三个条件,才可以获得人身。其中一个条件不具备,就不能获得人身,所以人身是很难得的。

我们可以看看,全世界这么多的人当中,持戒的人有多少?在持戒的基础上行善的人有多少?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发愿下一世能够获得人身的人又有多少?我们又怎能不为今天所拥有的人身而深感幸运呢?

修行的第一个功课,就是修人身难得。修人身难得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明白人身的来之不易,故而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茫茫无边的生命历程中,能有幸获得这样的人身,能有机会学佛、修行,寻找解脱的道路,这岂是世间的物质享受所能比拟的?

但如果获得了如此珍贵的人身,却不但不持戒、不行善、不闻思修行,反而造作了数之不尽的杀盗淫妄等身语意之罪业,这就是人生当中最大的遗憾之一了。

二、难具的这个清净暇满人身,无有修行平庸死去,委实可惜。

我们所拥有的人身,是非常特殊的人身。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叫作暇满人身。

什么叫作暇满呢? 其中的“暇”,是指八种闲暇。

可能很多人会问,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都忙忙碌碌,谁也没有闲着,怎么可能“闲暇”呢?“闲暇”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投生为人类,那我们就根本没有学佛、修行、自利利他、追求更高目标的机会。无论我们今天生活节奏多快,生活压力多大,但绝大多数的人每周还是有两天不需要工作,除了一些必要的应酬以外,仍然可以安排一些时间去闻思修行,所以叫作“闲暇”。

所谓“满”,意即圆满。佛教讲十种圆满,也即具备修行的十个条件。

八种闲暇和十个圆满加起来,共称“十八暇满”。如果其中一些条件不具备,就不会有机会听闻、修习佛法。很多人认为,考上国际顶尖名校很不容易,但十八暇满更加来之不易。国际名校的录取比例再低,也低不过获得暇满人身的几率。其他不说,仅以地球为例,虽然地球上有无数的生命,但投生为人的名额,截至目前只有70多亿。在70多亿人口当中,能成为佛教徒的,就只有几个亿。几亿佛教徒当中,真正能闻思修行、走解脱道的,更是凤毛麟角。想进一步了解十八暇满内容的读者,可以参阅《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者《慧灯之光》。

如果具备了这么稀有的条件,却不行善、不学习、不修行,就是生命当中的第二大遗憾。

如何避免发生这种遗憾的事情呢? 首先要去修《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当中讲的四外加行中的第一个修法——人身难得,让自己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与难得。我们千万不要认为,生而为人是一个偶然。其实,获得暇满人身,需要无比殊胜的福报因缘。

第二个修法,是寿命无常。佛告诉我们,生命不但来之不易,而且非常脆弱,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消失,犹如风中之烛。生命能不能持续到明天、下一个月或者是明年,取决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谁都无法保证。佛教告诉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随时忆念死亡,该做的事情不能拖,一定要尽快去做。如果死到临头,却在解脱方面没有任何成就,那时纵有再多物质财富,一失人身,就万劫不复了。

三、浊世短暂的这一人生,在无义的琐事中走到尽头,委实可惜。

佛教认为,现在人类的标准寿命长度是100岁左右。

尽管如此,一百年也转瞬即逝。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如果所做的一切,都对今生来世没有太大意义,那就非常遗憾了。

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呢? 自利利他,就是有意义的事情。大乘佛教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对所有生命都有帮助、有利益的事。如果这种帮助和利益,不仅是对今生有利,而且对生生世世都有意义,那价值就更不可思议。佛教还认为,以自私自利之心,依靠不正当手段,于其过程中,要么破坏了环境,要么伤害了其他生命,则无论创造了再多的物质财富,都是没有意义的。

任何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都可以为了生存和养家糊口而奔波,我们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但我们也必须懂得,这一生要完成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什么,次要的是什么。

如今很多人积累了几百年、几千年都用不完的财富,却仍然没有满足感,还在殚精竭虑,乃至不顾因果地赚钱,这未免太遗憾了。

四、自心本是无戏论的法身自性,沦陷在迷乱轮回淤泥中,委实可惜。

心的本性是佛性。密宗会告诉我们,心的本性是法身。

佛有三身:化身、报身和法身。

何谓化身?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以人的形象出世的释迦牟尼佛,就是佛的化身。当时的人们,无论是贫穷的人、富裕的人,出家人、在家人,佛教徒、外道徒,所有人都能看得见,这样的佛,就是具代表性的化身。

报身 是普通人看不见,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见到的佛身,譬如金刚萨埵、阿弥陀佛等。

佛的法身, 是真正的佛。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具有身体、形状、颜色和面孔的佛的报身,只是法身的投影,化身又是报身的投影,实际上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佛。但因为每个众生心中有法身的存在,所以一地以上的菩萨能看得到报身,普通众生能看到化身。

法身到底是什么呢?

在藏传佛教中,经常称普贤王如来的像为法身。汉传佛教的密宗里面,也称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但这些有头、有手、有面孔、有形象的佛,只是一种象征,实际上不是法身。真正的法身,是心的本性。在小乘、大乘,显宗、密宗,藏传、汉传佛教中,将心的本性诠释得最清楚的,是大圆满法。

大圆满法中,把心的本性讲得非常细致,非常透彻。大圆满的证悟方式,也简单明了。除了大圆满以外,禅宗也讲心的本性,尤其是达摩祖师的论典,将心的本性剖析得一清二楚。

虽然心的本性是法身,但以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知到的众生形象并不是佛,世界也不是清净的刹土,而是充满了贪嗔痴、不公平、战争、饥饿、自然灾害等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唯有以证悟的智慧,也即以慧眼或者法眼来观照时,我们不是众生,而是佛。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也不是娑婆世界,而是像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光世界一样清净的刹土。

为什么会感知到不完美?因为我们的感官不清净。

为什么我们的感官不清净?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有业障,所以感官不清净,看到的东西也不清净。当经过长时间地修炼,而使感官提升,从不清净转化为清净的时候,感官所感知到的,就是清净的世界了。那是什么层次的境界呢?从显宗的角度来讲,就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在八地菩萨的眼耳鼻舌身里,没有不清净的世界,一切都是纯净无染的。佛的境界,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佛经会讲“境由心转”。心的清净与不清净,不是外境来决定;而外境的清净和不清净,却是以心来决定的。是我们的心,创造了这个世界。当然,这是比较深层次的意思。“境由心转”的浅层意思是指,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我们眼里所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美好无比的;不开心的时候,即使看到完美的事物,也会觉得肮脏可恶。

“境由心转”不同于唯心主义的观点,而是要告诉我们,从心的本性当中,产生出化身和报身。心的本性,也即法身。法身不会有颜色、形状,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就像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一样——“本来无一物”。它本来的源头,是不存在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又是光明的。

禅宗讲“明心见性”,“明”即光明、佛性或如来藏。

大圆满和禅宗都讲,在证悟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没有证悟之前,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山川河流等物质,以及精神。除了物质和精神以外,没有其他的成分。证悟以后,山山水水都别有一番景象。尤其是依照密宗的见解,在证悟以后,世界完全成了佛的坛城——中间有佛,东、南、西、北、上、下各方也有佛,层层环绕着佛的世界。密宗认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佛的世界。我们不需要去创造一个新的佛的世界,也不需要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佛,佛本身就存在于我们心中。如果证悟的条件齐备,现见这一切也不是很难,因为世界的本性就是这样。

但最遗憾的是,虽然佛性光明深藏在我们分别心的泥坑、垃圾当中,但因为肮脏的分别念垃圾、泥土已经把它覆盖,而使我们无法证悟它的本性,这就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了。

奋斗一辈子,就是为了幸福。但因为没有证悟,因为欲望太多,因为习惯于攀比、嫉妒,精神浮躁,无法安静地内观,而使我们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我们面对的大部分境遇,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要知道,所谓的幸福、快乐,都是在自由、轻松、宁静的状态下才能感受到的。我们不但不能感受到幸福,而且为了幸福,还造作了杀盗淫妄等身口意的各种罪业。

本来我们根本不需要到外面去寻找佛,心的本性就是佛。但由于内心制造的外在幻相遮盖了心的本性,让我们南辕北辙,错过了证悟的机会,这是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五、在未证得菩提前,离开引导正道的殊胜上师,委实可惜。

对一个初学者来说,解脱的道路完全是未知的领域,是我们从来没有走过的路。在学习、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引路人。如果缺乏了向导,就可能走弯路或误入歧途。

从解脱的角度来讲,第一个带路的人,就是释迦牟 尼佛。 如果没有佛陀,所有的佛教徒都无法走上解脱的道路。但佛陀指导众生的时间非常短暂,转法轮的时间只有四十多年。在佛陀示现圆寂之后,我们的领路人,就是我们的上师。

源远流长、续佛慧命的一代代传承祖师,承接着佛陀的教化之源,从达摩祖师,到六祖惠能大师等等。如果没有佛,就没有了源头。如果没有达摩祖师,就不可能有第一祖。如果没有第一祖,就不会有第二、第三祖。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如此。我们这些没有福报亲见释迦牟尼佛,无法得到佛陀亲自指导的后学者,就是依靠这些传承上师们的指导,而一步步走上解脱道路的。哪怕今生没有证悟,也可以在解脱道路上前进一两步,并最终达成解脱、成佛的心愿。解脱以后,又把解脱的方法传授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也走上解脱道。所以,我们需要上师。如果没有找到上师,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虽然如今烧香、拜佛、学佛的佛教徒很多,但真正能走上解脱道的人却很少,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人引导。自己去看佛教书籍,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深奥道理。

米拉日巴大师当初依靠咒术降冰雹,打死那么多鸟类、虫类等成千上万的生命,还杀死了几十个人。罪业如此深重,但在遇到具缘、具德的上师之后,上师想方设法地让他走上了解脱道,获得了即身成佛的果位。

我们为什么没有出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为什么不能亲聆佛陀传法?或者听了也没有证悟?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福报。同样,为什么我们没有遇到具德的上师?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这不是佛陀偏心,也不是上师不公平,只是因为我们福报不够!

实际上,很多遗憾都是源于没有找到具德上师,没有人耐心地教导我们该怎么做。

六、戒律誓言是解脱的航船,因烦恼放逸毁坏,委实可惜。

解脱的基础,从轮回苦海的此岸到达彼岸的轮船,就是戒律与密宗誓言。密宗誓言实际上也是戒律,即密宗的戒律。

戒律是禅定的基础,没有戒律很难修出禅定。禅定又是智慧的基础,从禅定的体悟当中,可以产生证悟空性的无我智慧。可见,智慧与禅定的基础,就是戒律。

出家在家有各自的戒律。在家人的戒律,也有很多层次。目前最适合大家的,是根据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来受戒,皈依戒、居士戒,能受五条戒就受五条戒,能受三条戒就受三条戒。然后受菩萨戒或密乘戒。

如果不依靠戒律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贪嗔痴烦恼以及各种散乱,不受戒,或者受戒以后破戒,又拒不忏悔,这就很遗憾了。

七、依靠上师而自得的证悟,扔在世法的稠林中,委实可惜。

依靠上师的加持而开悟以后,便以为万事大吉,不再继续修行,忙碌于世间法,则初步的证悟境界会慢慢淡化,甚至消失。

大家不要以为,证悟以后就成佛了,或者以为证悟以后,一切问题当下就解决了。其实不是这样,证悟只是初步认识到心的本性,不是通过逻辑、理论去推测,而是真切地体会到心的本性。因为只是初步的境界,所以在证悟以后,要坚持修行,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证悟的智慧,让它成长、壮大。如果证悟以后,不再继续修行,转而从事商业或其他工作,根本没有时间修行,那就像长期乌云弥漫之后,好不容易看到一点点蓝天,但转瞬即逝,很快又乌云滚滚一样。初步证悟的智慧力度很小,范围也很狭窄,若不设法保任,就会功亏一篑。

当证悟境界达到菩萨一地以后,不但永远不会退转,而且也不会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而散乱、懒惰、懈怠。在此之前,我们的证悟很有可能消失,尤其是刚刚证悟的时候,如果不坚持,就会前功尽弃。

很多人有过这种情况,在清静的地方,或在上师身边开悟了,但一回到家,回到红尘当中,当初所有对空性的认识,对心的本性、光明的体悟都全部归零。如果当初能坚持下去,或许他们今生就能完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但一曝十寒的修行态度,又让解脱成佛的理想半途而废,而成为空花水月,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不能证悟,的确是一个遗憾。但证悟了又退转,这是更大的遗憾!

八、诸位成就者的甚深窍诀,贩卖给无缘分的俗人,委实可惜。

无论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还是无垢光尊者、米拉日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以及六祖惠能大师等禅师们的修法窍诀,可以讲给真正想实修这些窍诀的人听。

但非常遗憾的是,有些人为了收费而灌顶、传法、举办各种佛事活动,不珍惜前辈上师们的珍贵窍诀,将其当成生财之道。

佛法珍贵难闻,岂能随便相传?历代祖师们一再要求,传法要传给根机成熟、信心丰足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当初达摩祖师到中国以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传法。是慧可大师为表诚意,把自己的胳膊都砍掉以后,他才传了窍诀,并最终将衣钵法脉倾囊相授。

传授窍诀的要求是,如果对方是像慧可大师那样可以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不睡,最后连胳膊都愿意砍掉的、具有无比强烈信心的、真正想修行的人,就可以为其讲解。佛法是饶益众生的,必须免费。

把成就者的窍诀用来做交易、做买卖,更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若是以传法来赚钱,实际上所谓的灌顶、传法,只是一种商业手段。这样的灌顶不能灌,这样的法也不能听,听了也没用,而且非常危险。听完以后,可能会发现很多上师的问题和缺陷,然后又开始诽谤、攻击,即使表面忍住不说,心里也无法控制,而会胡思乱想,这样对自他都不利。

当然,若是佛事活动本身所产生的费用,收取合理的场地费、水电费、食宿费,以维持道场的正常运转,这是可以的,但除了这些费用以外,再收取附加的费用,就有贩卖正法之嫌了。佛教的传播,都应该是免费的。收费的商业化活动越来越多,是正法衰败的象征。

许多寺庙的大殿上方,都有“正法久住”四个字。当商业化的活动铺天盖地以后,正法何以久住?所以,我们不应该支持令正法衰落的事情,而应该全心全意支持正法。

支持正法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自己加强闻思修,增上戒定慧。我们必须闻思修行,这样才有辨别能力,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如法的。如果确定某个做法不对,就不要参与、支持这样的活动。

二是通过各种传媒,把我们所学到的正法广为传播。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能在佛教里面找到一些精神支柱。为了全人类,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精神不空虚,不去造更多的罪业,生生世世都获得幸福,我们有义务为传播佛法出一份力。

九、以嗔心舍弃作为大恩父母的一切有情,委实可惜。

无论学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大家都接受轮回的观念。只要接受了轮回的观念,那完全可以肯定,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只是我们不能回忆而已。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这是所有的佛教徒都不能不承认的事实。

比如,在遇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即使我们想不起来,但对方一定做过我们的母亲。做我们母亲的时候,就像现在的母亲一样恩重如山。懂得感恩、报恩,将所有众生作为修慈悲心的对象,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

如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功利主义者,想让他们无条件地付出,非常有难度。如果没有感恩之心,就不会有报恩之心。如果没有报恩之心,就不懂得要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成佛。

如果不颠覆过去落后、陈旧的观念或常识,就很难建立起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观。就像先进的程序无法在老旧的系统上运行一样。如果认为没有前世后世、没有因果轮回,就很难培养起把所有众生都当作父母这么先进的思想。

如果因为愚昧和嗔恨,而抛弃了曾经对我们有着大恩大德的生命,不但没有关爱他们,没有以慈悲心摄受他们,反而加害他们,这真是天大的遗憾啊!

如何避免这个遗憾呢? 就是要修慈悲心。虽然之前没有接受过佛陀的教育,没有发菩提心、修慈悲心的概念,但现在还来得及。具体的修法,在许多佛教书籍里都有,广的、略的,从不同的角度都有阐释,希望大家认真修持。

学佛修行的目的, 就是为了培养慈悲心、菩提心与证悟的智慧。在听闻佛法,并懂得道理之后,就要加大力度刻苦修行。如果修行不到位,则即使懂得很多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却在现实生活中用不上。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老一套,学到的东西,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当修行比较到位以后,不但能接受佛教的观点,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按照佛陀的要求去解决问题,面对现实。

我们不要一直都停留在烧香、拜佛的阶段,必须通过实修来超越平凡。佛教有这么多的智慧可以学习、应用。即使根本不信佛,也可以把佛教当做一个超级的心理学、幸福学或人生哲学来学。任何人都可以在佛教里面,找到关于人生、生命、世界的很多深层次的答案。

我们不能自我贬低,稍微遇到一点点困难,便认为自己业障深重,不是闻思修的根器。在从凡夫走到佛陀境界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很多艰难坎坷、单调枯燥。“梅花香自苦寒来”,若能坚持不懈,就能抵达轻松自在的自由王国。

佛经浩如烟海,而我们的寿命和精力却十分有限,想在短暂的一生中学完所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只能学会取舍和挑选,先学会与我们的修行有直接关系的法门。

比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就是实修必须的教材,不能不学。《入菩萨行论》也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典,其中讲了很多大乘佛教的菩提心修法,也非学不可。还有一些关于中观空性方面比较简单的论典,也不可或缺。至于其他更多的内容,就要看自己的时间。如果有时间,当然是学得越多越好。学了以后,就要尽快想办法超越闻思的阶段,不要浅尝辄止、停滞不前。

绝大多数人的修行,都是按照修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的次第来修。

修出离心,就是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外加行。南传佛教、大乘显宗与密宗都有四念处的修法。而在四外加行当中,就包含了四念处的一部分修法,只是四念处当中的空性修法在此之外。

出离心修完以后,就要强调菩提心。五个内加行中,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的修法。先把菩提心修出来,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修任何法,都是非常标准的大乘佛法。

刚开始修行时,因为证悟或修行的力度不够大,所以无法战胜烦恼。嗔恨心生起来的时候,还是会骂人、打人。但要尽早恢复觉知,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并立即调整。非修行人在吵架、打架以后,不但不懂得忏悔,反而觉得理所应当。在这一点上,修行人与非修行人还是有所差别的。

十、风华正茂的少年,三门平庸虚度,委实可惜。

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而且效果也非比寻常。若不好好珍惜,随意蹉跎人生,等到年老再努力,因为心力和体力都会降低,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修行要趁早,不要等到老。

很多人喜欢说,自己现在很忙,要去学习,去赚钱,没有时间闻思修,等到退休以后,就可以到养老院里去修行了。

这种说法本身,就透露出对无常的无知。且不论自己能否活到年老,即便可以活到那个时候,你还有年轻时代的精力吗?修行是一条崎岖漫长的路。从无始以来,贪嗔痴等烦恼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在短短的时间中清除这些烦恼又谈何容易?修行不能等!工作、学习需要力气,需要健康的身体,修行也是一样。我们不要以为,学佛修行是老年人的工作。佛教智慧博大精深,等到七老八十再学佛,一般只能安排净土宗的一些简单修法,五部大论等深奥法门,今生恐怕就无缘了。学佛和修行,都越早越好。

年轻的时候,要从长计议。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分配时间,一部分用来闻思修行,一部分用来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丰收。虽然精神生活包括宗教、艺术等,但佛教徒的精神生活当中的大部分,应该是闻思修行。

前面介绍的很多遗憾,其实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本来今生完全有机会走解脱道,但没有走;二、本来今生完全有机会发菩提心,但没有发;三、本来可以证悟心的本性光明,但没有证悟。

通过学习“十个遗憾”,可以让我们懂得一种价值观,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心的本性,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佛的法身。但它却隐埋在我们分别念的泥坑当中,被分别念的幻觉、幻相遮盖,而迟迟不得重见天日。

介绍“十个遗憾”的目的,是为了警告我们:如果自己身上有这样的遗憾,就要尽快解决和调整,否则一失机会,就千载难寻了。

我们不要以为,修行与生活、工作毫无关系。其实,修行可以与生活息息相关,要让闻思修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的修行有一点点成绩以后,就可以把这些成绩,运用到生活当中。从此以后,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质会更高,生活也更加有意义。 AC0gzcKLh8JzPawVyFO9n2Ok9oUqGUbQe0dhI9EAWm7c0TQ6rCWLWr0fncDno1e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