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创新财富管理助力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首先,财富管理行业需要向做大和分好蛋糕方向转型。一是在战略端,分别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高净值客群和大众客群的财富管理。二是在机构端,分别从集团的组织架构、集团的业务模式、集团的内部协作模式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服务“一高一低”。三是在资金端,探讨高净值客户仍然是核心客群,普惠型财富管理是未来发展最大的增量。四是在产品端,财富管理的产品将进行多元化和普惠化转型。

其次,财富管理行业需要分别从资金端、资产端和人才端优化投资者理念,提高机构和从业者的服务能力,并通过数字化助力财富管理生态化转型,从而做优财富蛋糕。

最后,就机构集聚发展的营商环境而言,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需要的生态要素已经形成集聚。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国际财富管理中心试点的经验,有助于全国范围内财富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财富管理专业化助力做大蛋糕的创新模式

战略端:回归本源,“以客户为中心”

第一,我国的财富管理将从卖方代销模式,向买方投顾模式转型。买方投顾模式,以客户财富增值需求为中心,其盈利基本摆脱了对销售佣金的依赖,更多地根据AUM(资产管理规模)向客户收取资产管理费。我国目前的主流仍是“卖方销售”模式,盈利模式主要靠销售佣金。相对来说,“买方投顾”模式将机构、投资顾问和客户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拥有更强的独立性,也更不易滋生道德风险和损害客户利益。

第二,买方投顾的下一个阶段,就是财富管理机构全权委托的模式。在全权委托模式下,客户不参与投资决策,财富管理机构有权直接对客户财富进行配置。当前,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模式在欧美国家已成为主流,并广受高净值客户认可。

第三,财富管理机构的服务不仅满足了客户的家庭财富管理需求,也与其公司业务密切融合。比如,我国多家银行在2021年年报中,披露了私人银行业务与公司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进行有机结合,体现了私人银行“亦私亦公”的特点。此外,在私人银行服务体系和产品体系方面,多家银行均提出了面向个人、家族、企业的多层级、多元化服务体系。

第四,未来的财富管理行业,不仅满足客户财务性需求,也能通过扩展的增值服务满足客户非财务性的多元化需求。增值服务以组件化的方式,集中满足各类客户群体的核心需求,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健康、社交、家族财富传承、跨境财富管理等。

所以,未来的财富管理将不仅仅是对钱的打理,更是对一个家庭生活的跟踪和全面管理。广义的财富不仅仅是钱,也包括了身体健康、内心通达、家人和睦、人际融通等。所以,理想中的财富管理机构和从业者不仅需要懂投资、懂科技,也需要懂生活、懂教育、懂价值取向。

机构端:打造高净值财富管理综合业务

第一,集团的组织架构,向以财富管理为核心、多部门协作的模式转型。比如,在海外经验中,瑞银集团是全球顶级的财富管理银行,拥有四大板块业务,分别是全球财富管理、零售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瑞银集团将四大板块业务进行了整合,构建起一个以财富管理业务为核心、四个部门协同作战的“生态系统”。

第二,集团的核心业务,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转型,提供私人业务、资产配置、家庭保障和企业管理等综合化解决方案。比如,在海外经验中,摩根大通建立了六对一的团队覆盖模式,为每位客户配备了专门的客户经理、投资顾问、融资顾问、财富规划顾问、信托顾问和日常服务专员,以更好地满足超高净值客户的多元化、定制化需求。

第三,集团将打造开放式平台,建立高效的内部联动机制。从海外经验来看,虽然外资财富管理业务的组织架构并不相同,但均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形成有效联动,通过明确的客户分层和清晰的分润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各业务条线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形成合力,实现“一点接入,全面响应”,从而使集团协同效应最大化,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

资金端:高净值客户仍然是核心客群

高净值客群仍然是财富管理市场持续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相比境外成熟市场,境内的财富管理服务还存在许多短板,并不能十分成熟地解决财富客群面临的问题。

当前企业面临代际接班和财富传承问题。老一代民营企业家大都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在过去40多年中对中国经济做出过巨大贡献,也分享了巨大的利益和荣耀。目前,老一代民营企业家正在逐渐交棒,在大量财富以家族企业和家族财富的形式存在的情况下,如何顺利、高效、成功地完成企业代际传承,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面临的问题,也同样是关系到大量家族企业财富的保存和发扬光大的社会问题。

因此,财富管理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如何服务企业家群体,保护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家二代的创业守业能力,或者鼓励那些二代不具备接班条件的家族企业转变成职业经理人管理的社会化企业等,以这种方式,使这些来之不易的企业及其财富在继续惠及家族后代的同时,也更多地支撑社会经济发展。

产品端:多元化产品满足客户配置需求

当前,我们缺乏优质的底层资产。为了符合今后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财富管理机构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进行产品创新,丰富差异化产品供给,推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专精特新、ESG、养老理财、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主题理财产品。

1.科创金融:为财富管理提供优质的底层资产

科创金融的发展,将会为财富管理提供优质的股权资产。

未来财富管理的产品将发生结构性调整,相对于债券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占比提升。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也将逐渐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第一,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有很强的外部性。创新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与积极性均不足,往往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引入资本。另一方面,金融也需要顺应科技创新趋势实现转型。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机构调整,开拓科创金融业务是金融机构转型的必然选择。

第二,财富管理的资金来源特点能够匹配科创资金的需求。科创的资金需求和传统金融投资方式不匹配,科创企业需要耐心的资本,并且盈利的不确定性大,而投资人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财务回报,不愿意承担过大的风险。如果是家庭财富管理提供的资金,比如养老金,天然是耐心的资本,并且如果能够通过机构进行分散化科创投资,就能够规避单个项目过大的风险。

由此,强大的科创金融产品和市场,不仅能够为财富管理提供优质的底层资产,也有助于科创企业进一步创造财富。

2.跨境金融:丰富财富管理品种的多样性

财富管理行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可投资金融产品。跨境金融的进一步开放,能够丰富财富管理品种的多样性,助力财富管理行业实现客户保值增值。

目前境内投资者主要通过“港股通”、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QDII、跨境收益互换等方式进行跨境投资。这些跨境投资方式由于管理标准不统一,无法满足投资者一站式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

第一,港股通/中华通于2014年推出。港股通是内地投资者通过内地证券公司买卖港交所指定范围的股票的通道,中华通是香港投资者买卖内地股票的通道。2022年,港股通成交额占港股全市成交额的23.4%,中华通成交额占A股全市场成交额的10.4%。

第二,跨境理财通于2021年10月推出,也是内地和港澳资本市场互通的重要机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公开披露的数据,其业务试点总额为1 5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23年4月19日,南向通已用额度0.41%,北向通已用额度0.17%。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范围仅限于R1~R3公募基金和风险等级为1~3的公募理财,无法有效满足跨境投资需求。

第三,QDII于2006年4月推出,合格境内投资者可以投资于允许的境外市场和产品。截至2023年3月3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额度为1 627亿美元,其中证券和信托额度较小,仅为9.2%和5.5%,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四,跨境收益互换于2015年推出,是证券公司和交易对手在场外签订涉及境外品种的金融衍生品合作。截至2023年2月,规模约6 310亿元,但仅限于机构投资者。

当前跨境财富管理潜力巨大,海外资产配置需求持续增长,但是机构能力、资产配置、投资渠道、政策空间都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跨境金融的进一步开放,将会为财富管理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

3.ESG金融:推广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理念

未来,ESG类理财产品需求将会逐渐增加。近年来,ESG理念逐渐渗透,国内包括商业银行、券商等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将ESG理念贯穿到公司风险管理以及决策流程中的方式。面对“双碳”目标的巨大资金需求,环境保护、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将成为ESG投资的核心领域。财富管理机构也将推出ESG理财产品积极拓展新型业务,推广“环境友好型”金融理念。

财富管理普惠化助力分好蛋糕的创新模式

战略端:基金投顾和智能投顾

当前,公募基金是普惠性范围最广的金融行业之一,智能投顾能够大幅度降低投顾的边际成本,触达更多客户,助力投顾普惠化。公募基金顺应了广大人民财富管理的需求,服务投资者超过7.2亿人,成为整个资产管理市场中投资门槛最低、大众覆盖率最高的行业之一。当下财富管理行业正由过去以产品销售为中心的“产—供—销”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顾—供—产”买方投顾模式。获益模式也由此从中间商赚差价演变为从客户资产增长中获益。

首先,基金投顾既是一种以投资者利益为先的“买方投顾”基金销售模式,同时也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陪伴和服务模式。基金投顾可以让专业的投资顾问帮助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提高投资的纪律性,可以适度抑制投资者追涨杀跌的不理性行为,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

其次,事实证明,我国基金投顾试点三年多,确实在改善投资者服务体验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公募基金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相关配套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推动试点转常规,立足于中国实践大力发展基金投顾业务。

在业务模式上,公募基金要联合基金销售机构,各自发挥特长,推进以管理型为代表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为投资者提供包括需求分析、资金规划、资产配置、策略匹配在内的高质量基金投顾服务。

在服务形式上,一方面公募基金要探索应用智能投顾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做好线上服务,将高效率、高性价比的基金投顾服务广泛覆盖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银行等拥有广泛线下渠道的销售机构的合作,依托理财经理等财富管理业务人员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线下基金投顾服务。

机构端:打造普惠型财富管理综合业务

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对财富管理业务进一步升级,在组织架构、业务布置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

第一,在组织架构层面,部分集团进行了架构调整。在高净值服务财富管理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零售业务的财富管理业务部门,关注财富管理的“一高一尾”。比如,部分股份制银行进行了“财富管理部+私人银行部”的双部门设置,为财富管理业务基于不同客群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未来针对高净值客群和普通客群的服务体系、产品体系、销售体系或将有进一步的差异化策略。

第二,在业务层面,积极探索零售业务财富管理的转型。一方面是锚定全量客户,从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客户到长尾客户等顾客群,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财富管理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构建大场景,围绕个人客户花钱、借钱、赚钱、管钱等需求,全面审视客户“生活+金融”场景,将财富管理服务嵌入教育、医疗、养老、消费等数十个场景,深入挖掘和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

第三,集团协调各部门,联合提供全方位的大众化财富管理服务。集团通过整合财富管理团队和零售业务板块协同作战,借助低投资门槛的智能投顾平台,覆盖广大的中小投资者。

资金端:普惠型财富管理是未来发展最大的增量

预计到203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从4亿扩大到8亿, 当前6亿的低收入群体数量减半,普惠型财富管理市场空间广阔。财富管理行业需要积极探索普惠型新模式,将服务于高净值客户的技能,应用于服务全量客户。

与高净值家庭不同,绝大部分普通家庭面临的最大的财务问题不是没有财富增值,而是没有合理的财务规划。

普惠型家庭财富管理,是指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合理的财务规划,实现家庭的收支平衡、财务安全和财务自由,从而实现现金流和生命的等长,获得人生的满足感。

一方面,普通家庭通过合理的规划,能规避基本财富风险,不需要为未来的生活担忧,从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普惠型财富管理可以有效增加财产性收入,拓宽居民的收入来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城乡、不同地域、不同收入人群间财产性收入的巨大鸿沟,促进高质量共同富裕的发展。

产品端:普惠型养老金融产品

1.养老金融生态体系建设

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金融将会是财富管理重点关注的领域。近年来,各个地区在养老金融上进行了许多宝贵的探索,在养老理财、养老目标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方面进行了先行试点,取得了丰富的成效和发展经验。

第一,银行打造了养老的金融生态。一是金融适老化改造和服务提升,主要包括智慧网点和银发金融特色服务。二是养老资金托管和运营。三是参与和扶持养老产业发展。银行利用信贷政策和融资工具,优先支持实力较强的养老机构融资需求。

第二,证券业、基金业做大养老金规模。一是养老产品的供应,基金公司提供养老目标的基金和其他养老产品,助力养老金保值增值。二是养老投顾的服务,证券公司代销养老基金,投顾业务提供定制化的资产配置解决方案。三是参与养老金投资管理。

第三,保险业积极参与养老产业全链条。一是建设推进养老保障体系。二是不断试点养老保险产品。各地落地实施新业态的养老保障,为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为代表的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金融服务,增加他们的养老收入来源和安全感。三是协同布局养老产业链。保险机构不断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医疗、养护、健康等产业的不断融合及银发经济的快速发展。

尽管全国机构在养老金融方面做出一些尝试,但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金融产品局限多和同质化严重,收益不尽如人意。二是养老金融产品以储蓄产品为主,无法满足居民的陪护、健康、医疗等养老服务,没有延伸到养老服务领域,对银发经济支持力度不足。

2.个人养老金体系的完善

未来我国个人养老金市场潜力巨大。中金公司和招商证券测算,未来5~10年,乐观预期下个人养老金累计金额可能达到万亿元以上的水平,展望未来15~20年,或能突破10万亿元。

2022年11月4日,个人养老金政策正式落地,我们针对个人养老金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转型方向:

第一,提高个人养老金缴费额度,建立养老心理账户。一方面提高养老税收优惠额度,另一方面从多角度鼓励人们多存养老金。对很多个人养老金实体账户而言,一年1.2万元的额度对于提高退休后的替代率帮助有限,只有引导客户在同一平台存放更多的资金,帮助客户进行更大范围的账户资产配置,才能真正提高最终退休后的替代率。

第二,允许个人养老金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账户里的资金既可以自己管,也允许交给专业投资机构管理,并适当减免投资收益税费。财富管理机构可以针对个人养老金,根据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制订量身定做的资产配置方案。

第三,增加投资品种多样性。除了现有的理财、存款、基金、保险等投资品种,还可以选择更多的产品。例如,在公募基金中,除了养老目标基金,还可以选择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等各种类型的产品。更进一步地,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还可以适当地通过母基金方式配置股权投资等高回报的资产。国家可以适度引导这笔资金带动创新创业发展。

第四,打造用户友好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所谓用户友好的账户是指方便客户开户、缴款、抵税,相当于电子钱包。它让客户通过账户缴费的方式形成习惯,让客户的养老资金在账户中形成一个闭环。以国内的余额宝为例,余额宝的本质是货币基金,但是给客户的体验感是账户,即使收益率很低,客户也有巨大的黏性,这是其他普通货币基金做不到的。

科技端:数字化助力实现普惠型家庭财富管理

普惠型家庭财富的服务对象是普通家庭,但是不同家庭有很大差异,传统的财富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所以需要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助力普惠型家庭财富管理的发展。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让家庭财富管理的普惠性成为可能。一是智能家庭财富规划。财富管理机构通过客户画像,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和行为模式,提供更准确和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方案。二是智能投顾平台。平台可以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自动进行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优化,降低了投资的门槛和成本,让更多人能够参与财富增长。三是智能超级管家。智能管家不仅需要懂投资,也需要懂生活、懂教育等,为客户提供超越财务的服务。

财富管理生态化助力做优蛋糕的创新模式

资金端:投资者教育

推动投资者教育,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为投资者的理念和要求会影响到资金的性质,进而影响到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行为选择。通过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正确理解市场规律,将有助于市场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打造全方位的投资者教育和陪伴体系。针对目前我国投资者教育体系存在的分工不明确、缺乏共享机制等情况,建议积极发挥各类投资者保护机构在投资者教育中的引导作用,联合行业自律组织和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强化投资者教育,打造以满足投资者教育需求为核心的、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的全方位投资者教育体系。

其次,扩大投资者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大对“资管新规”,特别是对“破刚兑”“净值化”等内容的教育和普及力度,从根本上改变投资者的“刚兑”思维,传递净值化理念。

此外,建议积极倡导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引导鼓励理财客户根据资产配置需求适度开展长期投资,避免短期过度关注产品净值波动而带来的“追涨杀跌”效应。通过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获取稳健回报,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推动更多居民逐渐从“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转变。

资产端: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和大类配置能力

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在考核机制、投研体系、内控建设、投资能力等多个维度逐点发力,进一步夯实投研核心能力,更好地为人民财富的保值增值保驾护航。

第一,健全投资业绩的长期考核机制。在考核上弱化对规模排名、短期业绩、收入利润等指标的考核,强化对基金经理合规风控水平、三年以上长期投资业绩、投资者实际盈利等方面的长期考核机制,严格执行薪酬递延制度,驱动投资人员以投资者长期利益为核心开展投资管理工作。

第二,完善投研与内控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快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其次,要强化宏观、策略、行业和公司全维度的研究覆盖,夯实信用风险研究能力。再次,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坚守投资纪律,严格限制“风格漂移”“高换手率”等博短线行为。最后,有效发挥研究、交易、风控、合规、监察等各环节的监督制衡作用,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三,增强投资风格的辨识度。基金管理人应严格遵守契约精神,构造基金产品更清晰的收益与风险图谱,以便个人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一是产品设计端应更加精准,注重大类资产配置,为不同需求构建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策略。二是坚持产品风格稳定不漂移,不偏离基金合同确定的风格和业绩基准,不能因为市场环境和热点的切换而突破合同约束、引发风格漂移。

第四,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进一步提升投研的能力。量化投资是指一种投资方式及工具,基金管理人可以根据自身强大的投研能力,利用好这一工具,进一步提升资产配置的综合能力。

第五,提升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Gary P.Brinson)的研究表明,从长远看,超过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成功的大类资产配置。随着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成熟化,长期来看机构难以赚到超过市场的利润,所以大类资产配置赚取市场贝塔的模式,将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人才端:提高财富管理师服务能力

首先,财富管理从业人员需要全方位提升自身能力。一方面,提升了解客户现状与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从而为客户制定合适的目标。另一方面,还需要提升资产配置能力、产品筛选能力,以及风险管理的能力。

其次,培养财富管理复合型人才。行业将会加强标准化、综合化服务团队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和标准化流程设计,持续提升前台服务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展业技能,在满足日益严格的财富管理行业从业标准的同时,也帮助服务团队个人成长。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和吸纳诸如社会心理学、金融工程、大数据分析等专业复合型人才,支撑数字化体系。

科技端:数字化助力财富管理服务生态化转型

麦肯锡基于对全球财富管理行业趋势和领先财富管理机构最佳实践的研究,提出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线上化和自动化,专业化和智能化,开放化和生态化。

1.财富管理的前两个阶段:线上化和自动化、专业化和智能化转型

第一是线上化和自动化转型。当前多数财富管理机构业务流程仍存在不少手工环节,管理效率低、客户体验差。领先的机构可以基于客户分群,以客户端到端流程为核心,梳理包含客户经营、产品研究及投顾咨询、中后台支持和运营三大关键环节流程,体系化推进前台业务流程端到端线上化、自动化。

第二是专业化转型,利用新技术驱动建立“专业化投顾体系”。当前财富管理行业专业投顾稀缺,难以提供个性化服务。领先的机构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搭建涵盖客户交互、专业赋能、过程管理的一站式财富管理平台赋能投顾。

第三是智能化转型。当前客户结构分化、各自客群需求及价值主张越发鲜明,所以需要大数据驱动“客层经营”走向精细化、精准化、千人千面的“客群经营”。领先机构将致力于从单纯财富能级分层向生态化、立体化的客群经营升级。比如,通过大数据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建立360度客户画像,基于数据洞见匹配差异化交互平台和精准营销。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降低各环节成本,也能够推动不同部分、公司和行业间的信息顺畅流通。

2.财富管理的第三个阶段:开放化和生态化转型

第一,未来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将深化金融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共同建设大财富管理生态圈。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控股各部门之间当前竞争大于合作,同质化竞争明显。各类金融部门应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双向赋能,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

第二,积极搭建开放式产品服务及内容平台,打造“开放合作伙伴生态”。行业领先的机构搭建开放产品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智慧图谱、多维交叉验证等技术,建立基于全量信息的产品评价体系、全生命周期产品追踪、智慧投研、智能产品筛选及精准推送能力。同时,开放客户经营和优质投教营销内容,建立“开放合作伙伴生态”。

第三,建立科学完善、高度连接、敏捷轻型的新一代财富科技和数据架构。传统“烟囱式”系统架构内部割裂、协同性差,存在数据孤岛、响应慢、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全球领先机构围绕价值链自上而下搭建科学完善的端到端系统架构,并推动底层架构的云化和分布式布局;同时,构建能支持数据自动化提取汇聚、自动清洗、可视分析和管理等功能的数据架构,支撑大数据及科技应用的敏捷迭代需求。

第四,通过财富及资管科技加速器等,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开放创新合作。财富管理科技已成为新风口,发展迅猛。应用领域主要体现在智能投顾、投顾赋能解决方案、客户精准画像、精准营销、智能化投资组合管理等。领先机构通过“战略并购、战略合作、创新数字中心、科技加速器”等多种方式打造创新合作生态圈,扩展能力边界。

3.数据确权是生态化转型的前提

数据互通,是数字经济转型中奠基性的任务。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并不是靠模型驱动,而是需要依靠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来驱动。当前各个行业的不同公司各自拥有一套私有的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即使是美国也没有良好的数据互通解决方案,这将是中国数字经济弯道超车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数据互通需要有法律和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法律上,需要推动数据确权,确定数据的权利主体和内容,分别对数据所有者、生产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四个角色进行确权。技术上,需要推进隐私计算等技术,让数据可用不可见,在保证数据隐私的前提下,解决数据流通和应用等数据服务问题。

其次,对于财富管理行业,需要打通同行业的横向互通和跨行业的纵向互通。一方面,是同行业数据的横向互通。如果只知道用户的一部分资产,投顾无法提供合适的财富管理报告。未来可以考虑互通加密后的客户资料,也可以互通客服的问答语料。当然还要考虑数据质量问题,以及不同公司的业务匹配性等问题。另一方面,是跨行业数据的纵向互通。真正的财富管理需要全局规划,而目前的情况是即使知道客户在所有大券商的资产,也无法提供合适的财富管理报告,所以也需要打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控股之间数据的互通,这样财富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化转型。

结合城市资源禀赋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

财富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长链条、富生态、优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和要求。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结合自身发展的资源禀赋,都提出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战略定位。综合来看,各城市都在产业集聚、科技赋能、跨境管理、生态体系四个方向上提出一些战略举措,有助于全国范围内财富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第一,促进财富管理机构集聚,完善财富管理产业体系。各地政府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及子公司在当地落户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并对符合条件的落户财富管理机构给予奖励。促进私募基金、私募证券集聚发展,支持大中型科技企业设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CVC基金),支持设立市场化私募股权投资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促进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规范发展,支持信用评级、资信服务、不动产项目运营管理等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发展。

第二,支持财富管理行业创新,加快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境内各国际财富管理中心鼓励境内外各财富管理机构开发ESG基金和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创新产品。支持养老金融创新发展,鼓励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开发养老理财产品、养老目标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鼓励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改革试点等制度创新机制,探索推进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建设,推动信托财产非交易过户试点。按照“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要求完善政府引导基金布局,撬动更多创投资本和社会财富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支持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投顾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合规提供“一站式”资产配置解决方案。

第三,加强跨境财富管理合作,扩大财富管理市场开放。各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城市支持本地财富管理机构在合规前提下深入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REITs等投资产品纳入“沪港通”“深港通”互联互通投资标的。一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家族办公室,在各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城市注册成立专业机构申请金融产品销售、基金投资顾问等业务牌照,或申请登记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合法依规拓展内地市场。另一方面,鼓励境内财富管理机构在香港及国际以新设机构、兼并收购、战略入股等方式提升服务境外投资者及全球资产配置的能力。

第四,优化财富管理营商环境,营造行业良好发展生态。各财富管理中心城市政府大力支持建设金融核心区域,形成高品质规划建设财富管理集聚区,推动全市域财富管理行业协调发展。同时建设跨业态的财富管理行业协会,鼓励开展行业合规建设、标准制度制定、行业人才培训、财富管理产品评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公共活动。 Dt9QGhuFqUjrF+F+8Mg47O3HYxCQju4cmjOwrQzFXZA1suKnh2EiNQ2cXaxRGb0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