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义利之辩:
学会站在更高维度看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shèng)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àn)。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林语堂曾说过:“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生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淬砺工夫,是一种补剂。”

我也这样认为。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国学经典《孟子》中蕴含的关于企业管理、人际关系、亲子教育、自身修养等方面的人生智慧依然值得我们每个人静下心来好好品读。

在书的开篇,孟子和梁惠王讨论了仁义和利益的话题,孟子也借此向梁惠王阐述了自己的施政理念。

人应该是无私的还是自私的?我们是应该追求仁义还是追求个人利益?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现实选择和难题,孟子在这篇里说了他的答案。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人家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吧。”梁惠王一张口,就说了孟子最不喜欢的一个词,就是“利”。

梁惠王如此重利,孟子马上告诉梁惠王,满口都是“利”字的结局就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这个国家从上到下所有人的脑子里想的全是赚钱这件事,国家就危险了。

这让我想到了法国的路易十五,他曾说过一句话,“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路易十五骄奢淫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管国家的存亡,把能够卖钱的东西全部拿来卖钱,最终导致国家摇摇欲坠。

同样,明朝的万历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走上了疯狂敛财的道路。本来整个国家都是他的,他不需要赚钱就可以享受生活,但他不满足于此,让矿监额外向百姓收取钱财,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这些历史都印证了孟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观点。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注重利益呢?因为人们都有欲望,欲望越积越多,最终向利益转化了。就像孟子说的:“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在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在国内拥有千辆战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在国内拥有百辆战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这些大夫拥有百辆战车,已经够多的了。

在我们看来,你分个百分之十,差不多了吧?不行,正因为你心中有着无限的欲望,这个欲望最终扩大成想要全部拿走才行。正所谓“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你永远把“义”字放在后边,把“利”放在第一位的话,你不全拿走,你就不会满足。

历史上有名的阳虎之乱,主角阳虎就是典型的百乘之家。阳虎不满足于家臣的地位,逼着季孙氏签订盟约,把权力让给他,又联合孟孙氏和叔孙氏的家臣,发动政变,把鲁国搞得一团糟。

在孟子看来,相比利益,一个人心中有仁义更重要。仁义是非常重要的。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一个人能完全做到注重仁义而轻视利益。义和利似乎是一对矛盾体。比如,管理一家公司,是放权多一点好,还是控制多一点好?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宽松一点好,还是严厉一点好?仁义和利益就像天平的两端,到底孰轻孰重?看似是无解的问题,但我从刚刚读的一本书《解惑》中找到了答案。

书的作者是20世纪60年代一个非常著名的整体性思维的学者,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问题,一种叫汇聚性问题,一种叫发散性问题。

所谓汇聚性问题,比如我要造张桌子,最后造出来的桌子东方西方都差不多,因为它有一个答案。造一辆自行车,造一台电视机,也都如此。

所谓发散性问题,比如,假如你觉得教育孩子宽松些好,那应该宽松到什么程度?宽松到放任,肯定不行。如果你觉得领导一家公司放手更重要,那放手到什么程度呢?放手到完全不管,好像也不太行。所以你发现,发散性问题永远没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它只能是一个度的问题。

那怎么解决呢?在《解惑》中,作者E. F.舒马赫就说,任何两个需要平衡的观点,到最后要想解决问题,绝对不是简单地选择其中的一个,而是从更高的维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就是你怎么让矛盾中的各方变得更好。

当时的孟子看到了这层问题,才感叹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仁,他是不可能把自己的父母扔在一边的;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义,那么他不可能把自己的国君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后。也就是说,有仁义的约束,才不会让利益走向极端。

而当时的梁惠王根本意识不到这点,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没别的,就是利。他觉得周围强敌环伺,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向秦国和齐国报仇。在梁惠王看来,孟子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情”,离他要解决的问题太远了,所以他不感兴趣。

梁惠王也想不明白“这个利,我是留得多一点好,还是分给百姓多一点好,我该跟敌国打仗好,还是不打仗好”。这些问题在梁惠王看来非常难以解决,因为它们是无解的,是矛盾的。

其实,孟子的解决方案,才是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即你要从更高维度让这个国家的人理解,什么叫作仁,什么叫作义。

所以,从更高维度来解决你眼下看起来非常棘手的事,调动大家的成长型思维,才是解决发散性问题的方案,这是本篇孟子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发。 qmnqpyiQ5W0GbHJurPlld0Rp8biNfOc43LM1fCUn/klQSsZrJUHPHzvgFccvYp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