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君子远庖厨:
学会修炼心性,把善念放大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 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仁政一直是孟子对每个君王倡导的施政理念。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存善念、行善事,才能做到仁政。换句话说,孟子觉得能够施行仁政的人一定是有善根的人。

在本篇,孟子离开魏国,来到齐国,见到了齐宣王,两人讨论的就是善念的问题。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就问,齐桓公、晋文公的事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大家都知道,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非常重要的两位,他们靠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九合诸侯。齐宣王想听听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想学习一下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可以理解。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怎料孟子却说,孔子的徒子徒孙从来不说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所以他们的事没有传至后代,我也没有听说过。

其实这里孟子是在装糊涂,孟子假装没听说过,是因为齐桓公、晋文公施行的这些穷兵黩武的治国政策,与孟子提倡的仁政背道而驰。

接下来孟子说:“无以,则王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孟子的意思是,你齐宣王不就是想学习怎么治理国家嘛,你别走霸道路线了,你听听我给你支的着儿,咱们走王道路线。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说:“你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推行王道,就没有人能够阻挡你了。”

也许有人会问,孟子怎么知道齐宣王就能走王道路线呢?其实孟子很有智慧,他之所以给齐宣王讲王道,是因为孟子曾听说过一件事,觉得齐宣王内心充满仁慈。

接下来,孟子就和齐宣王讲了他听说的这件事。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说有一天,齐宣王正坐在殿堂上,看见有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旁边经过,得知这头牛即将被杀死。把牛的血喷在钟上,这叫衅钟,是一种祭祀仪式。齐宣王看到这头牛在发抖,觉得它又没做什么坏事,就要把它杀死,太残忍,但祭祀不能废,那就把牛换成羊杀了就行了。

这在咱们看来,好像有点讽刺,杀牛和杀羊有什么区别,不都是杀生吗?要不说孟子是高人呢,他从这件事里看出了我们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是心足以王矣。”孟子说,齐宣王你有用羊来换牛这个心就足够王天下了。孟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当时老百姓都不太理解齐宣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老百姓都以为齐宣王是舍不得钱财,因为牛贵,才把牛换成了羊。

孟子说:“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说,我知道您不是爱财,您是不忍心啊。齐宣王也为自己解释说:“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宣王说:“我就是不忍看它瑟瑟发抖的样子,才拿羊换了它。”

这里我们能看到孟子是一个特别厉害的谈心高手。他先共情,表示自己理解齐宣王,知道齐宣王的真实意图绝不是贪财,而是不忍心。然后,孟子又把齐宣王往善的方向引导。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说:“没关系,这是好的表现,因为你看见了那头牛,而没有看见那只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就是从这里来的。

孟子又说:“君子见到活的飞禽走兽,便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古时候的君子、有钱人、受过教育的人,都不喜欢目睹杀生的过程。这里孟子也暗示齐宣王就是个君子。

不得不说,孟子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能力,就是推而广之。

孟子因为这一件事推断齐宣王是有善根的,相信他能把善念推广到更多人身上,进而施行王道。

现实生活里,我们每个人心中一定是既有善根,也有恶念。如果你不小心把恶念放大,就会变得越来越恶,仇恨一点点笼罩你,你就会像电影里那些不断黑化的人物,最终被恶念吞噬。但是如果你能够找到心中那颗善念的种子,哪怕很小也没关系,然后慢慢把它放大。你不仅对你的家人好,你还能推而广之,对你的邻居好、对你孩子的同学好,进而扩大到对你接触的人都好一点。你的善念被逐渐放大,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所谓的善,不是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善行,而是在道德和行动上对自己有所约束,心存善念,多做善事。 woIzBTIeJV4jI7D0YnThSPEe/pRnhqIqLKuktlrPStBRsQGmstgBpUruFwu9AG5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