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功能定位,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成因及功能模式、评估机制、优化机制、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扩大和完善了本书涉及的研究范畴,为本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
目前,国内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直接研究较少,大多是在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问题时涉及布局问题。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进行的研究还不完善,但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差异化探索已有较为成熟的讨论。除了差异化探索之外,已有研究还从单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空间、产业、功能布局的因素。此外,研究的视野也聚焦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区域内及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影响的研究上。
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对外开放”的概念,但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开放思想源远流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国际交往、民族交往和个人交往的范围的扩大,从而构成了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这一极其珍贵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外开放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型运用,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和丰富起来的思想理论。当下,我国提出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无疑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思想的创造性继承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对外开放的实践而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将能够为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提供实践指导。
随着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围绕国家或地区层面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研究逐步增多、视角不断丰富、方法不断多样,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提供了方法借鉴。具体而言,一是现有研究在分析提炼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特征、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时,弥补了早期研究中仅关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数量,而忽略了对自由贸易试验区质量讨论与考查的不足,同时抓住了当前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规则、构成以及功能等不同层次的、多维度的变化特征与趋势。二是现有研究除了采用自由贸易试验区较为基础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外,也逐渐开始应用数据可视化分析、文本量化分析等前沿交叉学科研究方法来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三是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研究逐步展现出了与国际接轨,不断吸取国外先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经验的趋势。国外成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不仅能够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也能影响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方向和视角。
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有研究多基于对世界上著名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总结,如巴西玛瑙斯综合型自由贸易园区、美国自由贸易区、杰贝阿里自由贸易区等,进而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提出建议。然而,现有研究多以描述为主,鲜有数据或图表等的支撑,并且一些研究对国外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的总结较为笼统。对世界各国典型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系统性研究与对比,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成功经验,进而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学习“十四五”规划的要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新方略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下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发展和突破的问题:
我们既要关注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发展历程与功能演变,也要从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布局层面提炼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突出问题,辩证地认识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个性与共性,客观分析当前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已有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主要以一个或多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这样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结合该自由贸易试验区具体的发展背景及地域特征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类研究对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整体的发展情况的把握不足,同时也难以将其研究成果进行拓展延伸,对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分析借鉴性不强。例如,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空间布局研究多以沿海、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主,忽略了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情况;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体系研究多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主,其研究结论难以扩展至内陆其他地区等。同时,新冠疫情冲击、逆全球化浪潮等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增加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风险挑战。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研究需要进一步结合当今全球局势的综合考量。由此,随着我国对试验区数量不断增加、内容愈加广泛、形式和构成日益复杂,已有研究由于上述不足已不能较好地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系统地研究和认识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布局问题、机遇以及挑战迫切且必要。
我们既要关注主要或典型自由贸易区的特征、趋势与问题,也要从全球或区域层面提炼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特征、趋势与问题,辩证认识全球自由贸易区的个性与共性,客观分析当前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发展面临的难题与原因。目前,已有研究大多数是以一个或多个主要自由贸易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分析,这样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结合该自由贸易区具体的发展背景及成员特征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类研究对全球自由贸易区整体的发展情况把握不足,同时也难以将其研究成果进行拓展延伸,对其他自由贸易区的分析借鉴性不强。少数研究虽然也进行了全球或地区层面的分析,但是这类研究却主要为粗略的现状描述或简单的数据罗列,对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特征或问题没有明确讨论和深入分析。由此,随着全球自由贸易区数量不断增加、内容愈加丰富、形式和构成日益复杂,已有研究由于上述不足已不能较好地为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系统地研究和认识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空间布局、运行状况及问题迫切且必要。
推动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大目标,也是我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目前,关于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任务,现有相关文献的研究观点包括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地区产业升级以及促进经济增长三个层面,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其他职能研究还有所欠缺。此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业、对外贸易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地区发展的溢出效应同时也会对周边其他地区的发展带来影响。然而,一方面,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往往存在主观性,并且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范围还比较狭窄;另一方面,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内涵极其丰富,其建设意味着整体营商环境的便利性,而不仅仅只是贸易,这都对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地区发展的作用效果带来了困难。现有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布局成效的研究也大多聚焦在单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绩效评估上。总而言之,准确识别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地区发展的作用效果以及从全局角度构架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布局成效的测量指标与评估体系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上述文献综述来看,尽管学者们已经针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研究多集中在纵向创新,即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进行新一轮的压力测试,实现“深水实验”,但是涉及不同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的差异化的制度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进一步梳理发现,尽管少数学者就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行了解析,但是已有研究将考察对象限制在部分区域内,缺乏全国范围内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整体布局的优化讨论。尤其是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如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化布局,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最优,从而破解经济总体的发展难题,是未来的研究重点,也是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外部环境保障体系构建,目前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相关保障制度的构建,而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外部技术环境的相关措施,大多数学者都是从“一带一路”倡议的角度出发,缺乏基于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视角分析。总体而言,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外部环境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欠缺,有待发掘与研究。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评估机制构建,现有文献虽然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不同阶段(事前、事中和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在具体的评估机制的构建上还不够完善。目前,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评估主要针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外部环境、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等方面,缺乏对文化、历史等因素的研究,并且未针对建设的不同时期给出具体的利益和风险评估机制,对事后的救济和争端解决机制也并未进行具体深入的构建。同时,关于相关的权威评估机构,即谁来评估和具体评估实施的标准的研究也较少,对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整体评估的指标和体系也尚未建立。总体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的评估机制还较为简单,有待进一步深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