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确财权事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黄健

一、知识要点

理解概念:教育的概念、属性及层次性。

掌握理论:政府介入教育领域的理论依据、财政教育支出的范围和领域。

二、教学目标

(一)能力培养

系统思维能力:教师讲授教育的概念、属性及层次性,政府介入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支出的范围与领域,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的现实考察和教育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教育体系改革,系统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

实践判断能力:教师根据案例材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育支出的作用,深入了解我国教育支出发展的现状,全面掌握国内外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就我国目前存在的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和教育公平问题,运用适当的理论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

批判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全面审视在财权事权匹配理论下的教育财政理论框架,对教育财政制度的演变、运行、实质以及社会影响等进行批判性分析,明确没有可以完全照搬和全盘照抄的教育财政体系。教师引领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国外教育支出的可借鉴经验,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事业,大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价值塑造

形成专业意识:教师通过相关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财权事权匹配理论并全面理解财政支出对教育均等化的助力作用,深刻理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增强前沿意识: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时事新闻和政策变化的意识。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引领学生关注政策的动态变化,了解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的政治举措,增强政治意识和提高政治站位。

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群众、了解国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建设取得的成就,理解政府介入教育领域的原因,掌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教育支出的范围与领域,思考中央与地方财政在教育方面的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如何使得教育均等化服务更加有效推行。

(二)教学难点

政府介入教育领域的原因、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等专业知识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更深入体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深刻含义。

四、课程思政案例介绍

(一)案例的支撑材料

1.中国教育支出的持续增长情况(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例)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8%,高中教育毛入学率为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位居世界前列。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进入21世纪以来快速增长,从2012年开始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以上,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

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例,2012—2021年,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1.17万亿元增加到2.29万亿元,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小学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7 447元增至14 458元,初中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10 218元增至20 717元;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从909万人增至1 057万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47.6%提高至77.7%。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在经费投入、学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3 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9%;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688所,研究生培养单位828个。

2.财政补贴让孩子们吃上“营养午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追求高质量教育、寻求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

明水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十多年前,作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明水县2 000多名农村学生开始享受每天4元的营养补贴。自2017年3月起,明水县主动“勒紧裤腰带”,决定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增加每天5元的补贴。利用这9元钱,经县里统一招标,孩子们享受到安全可口的营养午餐。据统计,2018年,明水县营养餐计划共使用国家专项资金372万元,县级资金465万元。这项计划已覆盖明水县9个乡镇的9所学校,5 700多名农村学生从中受益,未来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3.特岗教师计划让更多大学生师资进入乡村

80后“最美乡村教师”刘习聪在大学毕业后作为特岗教师先后在贵州和湖南的山区学校任教。十多年来,他为学生争取了学习用品、体育器材、餐具等物品,为学校引资修建了自来水管道、宿舍、电网、食堂等设施。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学校先后有150多人接受了高中以上教育,50多人考上了大学和公费师范生。

特岗教师计划是国家为了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定的一项政策,通过公开招聘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促进优质的教师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辐射到贫困地区。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以2014年西部地区为例,中央按照人均2.7万元/年的标准发放工资性补助,其他津贴补贴由地方财政负责筹措落实资金。运用创新机制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弥合教育地域差异是在脱贫攻坚以及实现教育均等化背景下的新探索。

目前,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本科以上学历占51.6%。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共同支持下,营养午餐端到了学生的餐桌上,更多名师走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优质的课程通过互联网传入偏远地区。无疑,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的覆盖面逐步扩大。

尽管财政在促进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要实现教育均等化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我国还需要尽快解决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由此可见,实现教育均等化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4.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让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的具体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赴基层就业享受学费补偿代偿、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退役士兵考入普通高校学费资助、师范生免费与补助、学费减免、新生入学资助、特殊困难补助或补贴、校内无息借款等。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逐步建立健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已经形成“以奖贷助为主、勤补免为辅,外加绿色通道”的政策内容体系。2017年,在高校学生各项资助经费分配结构中,国家助学金占比为29.7%,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贴息占比为29.84%,国家奖学金占比为22.16%,“奖助贷”占比为81.7%。2021年,各类奖学金共奖励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714.52万人次,奖励金额260.58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17.97%;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1 283.10万人次,资助金额485.57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33.48%;全国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32.80万人,发放金额430.86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29.71%;“奖助贷”占比为81.16%。

2021年,政府、高校以及社会设立的各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 925.77万人次,资助资金1 450.40亿元。全国各级财政投入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资金共计819.28亿元,占2021年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56.49%。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52.24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38.08%,占财政资金总额的67.41%;地方财政资金267.04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18.41%,占财政资金总额的32.59%。

(二)案例的思政元素

1.从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看新时代教育发展

新时代我国教育面临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任。当前,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与单一性、粗放性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转变在教育方面的体现,意味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取向需要适时做出调整。政府要给人民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鼓励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应探索多元化的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地区间构建合理、公平的教育发展格局,进一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均等化的发展。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西部教育改革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教育资源进一步向中西部倾斜,从而大力促进中西部教育的公平发展。随迁子女作为城镇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对象,其教育问题的解决关涉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此,教育部要求从2021年起,各地均不得要求家长提供计划生育、超龄入学、户籍地无人监护等证明材料,精简不必要的证明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仅凭居住证入学。此外,国务院及教育部等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与实施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通过倾斜政策,精准帮扶、分类施策、全面保障,带动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等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们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有助于实现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方法

(一)案例解析法

教师和学生以中国教育支出的持续增长情况、财政补贴让孩子们吃上“营养午餐”、特岗教师计划让更多大学生师资进入乡村、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让贫困学子“圆梦大学”为案例样本,了解目前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发展情况、义务教育的发展态势以及高等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等,结合时事案例分析财政在中国教育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讨论教学法

教师根据相关案例和资料,结合时事案例和有关政策,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简要说明,提出相关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分享心得,使学生充分理解财政在中国教育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需要预习财政教育支出的基本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相关态势以及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相关内容。

(2)教师需要提前收集案例相关资料,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以此为基础结合时事案例和有关政策,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简要说明,提出相关思考问题。

(二)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案例介绍分析导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政府对教育事业大力支持的原因和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及政策选择。分析政府介入教育领域的理论依据:第一,教育对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对整个社会技术进步的推动等都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第二,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第三,教育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第四,政府通过主办教育并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有利于弥补教育资本市场不足的缺陷。

(三)讨论与思考

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点与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五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1)如何理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2)从“营养午餐”和“特岗教师”两个实例中谈谈中央与地方财政在义务教育方面的事权和支出责任是如何划分的,其依据是什么?

(3)依据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谈谈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在高等教育学生资助领域是如何划分的?

(4)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如何更好地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5)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谈谈如何才能实现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分析思路

(1)如何理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参考答案: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基于“以人为本”而提出的教育政策与实践,目的是为不同教育对象在不同阶段提供大致均等的公共教育服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教育平等和教育发展始终应该坚持的一个基本目标。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而是在承认地区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为所有公民都提供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教育。目前,我国已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入学的机会均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然而,不同人群享受的服务标准和水平差距仍然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一定的倾斜性政策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原因造成的落后,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例如,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教育资助体系、为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向中西部地区输送优秀教师资源的“特岗教师计划”等。

(2)从“营养午餐”和“特岗教师”两个实例中谈谈中央与地方财政在义务教育方面的事权和支出责任是如何划分的,其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营养午餐是中央财政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营养午餐的财政补助来自中央财政,而特岗教师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以中央为主,通过中央财政对特岗教师给予工资性补助。这些政策对承担义务教育直接责任而财力不足的基层政府进行财政资源转移,有助于改善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指出,根据教育领域公共服务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中国特色,抓紧形成中央领导、合理授权、系统完整、科学规范、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模式,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具体而言,涉及学校日常运转、校舍安全、学生学习生活等经常性事项,所需经费一般根据国家基础标准,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档负担比例,中央财政承担的部分通过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安排;涉及阶段性任务和专项性工作的事项,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统筹支持。

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教育支出,一方面有利于中央政府将财力集中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效缓解财政困难地区的财政压力,保障人民能够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能促进地方政府主动承担属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责任,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与效率。

(3)依据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谈谈,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在高等教育学生资助领域是如何划分的?

参考答案:

“财权”是指一级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而拥有的财政收入权,具体可以包括财政资金的筹集权与支配权。“事权”是指一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中应承担的供给责任。“财政事权”是指政府运用财政资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职责以及对相应财政资金进行支配、管理、使用的权利。“支出责任”是指政府为履行财政事权从而实际产生的支出义务。

2019年5月,国务院印发《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确认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其中高等院校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财政主要按照高等院校的隶属关系分别承担支出责任,同时中央财政分档按不同比例补助地方高等院校;将高等院校国家奖学金等资助项目明确为中央财政事权,由国家制定相关资助标准,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高等院校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补助中跨省份就读学生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本省份就读学生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承担或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档按比例分担。同时,该改革方案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所需财政补助经费主要按照隶属关系等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地方统筹给予支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随着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公平,我国已经建立起健全的资助育人体系,该资助育人体系包括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伙食补贴、校内助学金、学费减免等多项内容,有力保障了贫困学生正常接受高等教育,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发展,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4)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如何更好地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参考答案:

脱贫攻坚完成之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增速放缓、中部地区投入相对不足、与城市存在差距三大问题。以2012—2019年的情况为例,在这一期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长率整体呈现减小趋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由2012年的6 08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 060亿元,累计增长一倍左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年增长率在2013—2015年先下降后上升,2015年后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其中增长率最高的年份出现在2013年,达到20%,增长率最低的年份是2019年,仅有5%。中部地区农村小学、初中一般公共预算生均事业费支出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始终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显示出在绝对数量上的“塌陷”状态。自2012年以来,我国农村小学、初中生均教育经费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农村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显著低于城市学校,且这种差距在逐年扩大。具体来看,自2012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均经费投入与城市差距逐渐缩小,在2014年达到最小值,当年城市小学生均经费比农村小学生均经费多693元、城市初中生均经费比农村初中生均经费多1 042元。此后农村、城市义务教育经费虽然仍在增长,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开始逐年拉大。截至2019年年底,农村小学生均经费与城市小学生均经费的差值达到2 556元,农村初中生均经费与城市初中生均经费的差值则有6 332元,并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面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增速放缓、中部地区投入相对不足、与城市差距拉大这三大问题,更好地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厘清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职责。我国应通过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责任划分,尽量减少上下级政府之间存在的博弈空间,从而保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性、长效性和规范性。

其次,加强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立法监督工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设立合适的投入机制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立法监督工作来保障落实程度。

最后,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来源。各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不同地方教育经费投入参差不齐,平衡和扩大经费投入量成为当务之急。

(5)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谈谈如何才能实现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答案:

我国始终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政府要保障教育事业发展资金需要,保持财政教育工作和财政教育政策的连续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我国要完善体制机制,着力促进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完善教育预算拨款制度和投入机制。二是我国要优化支出结构,坚持精准施策,更加注重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重点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三是我国要强化资金管理,着力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坚持法治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突出绩效导向,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此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必须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唯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视教育为民生之基,把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才能把教育发展成果普惠于全体人民。

(五)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结果,总结明确财权事权的重要内涵与知识点,让学生在回顾所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

七、实施成效

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通过本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科教文卫支出”中教育支出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充分理解财政在中国教育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师将财政理论和思政元素贯穿课堂讲解中,让学生认识到财政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关联,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是紧密相连的。

参考文献

[1]简新华,王裕国,马骁,等.学习阐释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笔谈[J].财经科学,2022(11):1-26.

[2]雷万鹏,张子涵.公平视野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44-153.

[3]孙静.高等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问题研究[J].财政科学,2021(7):67-75.

[4]赵瑜.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机制优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9):167-169.

[5]田静.教育公平视域下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J].新课程研究,2020(3):70-72.

[6]马海涛,郝晓婧.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以公共教育领域为例[J].东岳论丛,2019(3):46-59,191.

[7]洪柳.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历史、问题与精准化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5):103-109.

[8]韩丽丽,李廷洲.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6):29-36.

[9]李超,万海远,田志磊.为教育而流动: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改革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J].财贸经济,2018(1):132-146. 1+gErr434q+FDV/jQV3gBjQCjX0vBg2ckVKPt+ON2JqEMazS9FXSPv3zL1ALjb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