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四川省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计划

教育通过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劳动力,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以及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发挥其经济功能。在教育的投入与发展中,它不仅带来个人回报也带来社会回报,并且越是基础的教育,社会回报越高。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最基础的阶段,因此,政府需要承担有限责任,即在现有条件下为国民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务。

四川省委、省政府针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落后的状况也制订了相应的计划,致力于改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落后面貌。

为推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夯实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2010年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长期坚持优先发展这一重大方针,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加大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坚持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在县域范围内,教育资源要向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与教育发达地区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益,帮助、扶持困难群体子女入学。坚持统筹协调。民族地区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要按照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整合各种资源,合力推进不同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行动计划》还提出了明确的教育发展目标。到2020年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事业主要指标与国民受教育水平力争基本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富有活力、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普及学前一年双语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力争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扫除青壮年文盲。公平教育体系全面形成。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充分保障农牧区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与全国全省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计划中专门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明确了保障措施,学前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础。重视和支持学前一年双语教育,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坚持政府主导,形成县城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小学学前班、双语教育为特色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办学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新建公办幼儿园基础建设可纳入中央和省实施的教育工程项目统一规划。合理规划校点,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建立完善幼儿园管理办法,规范收费标准,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并强化学前教育发展的资金筹措,确保经费投入。计划的制订为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提供了保障。

2015年,四川省在大小凉山彝区率先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以建制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多村一幼”或“一村多幼”,组织开展以双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前教育。从2017年起,“一村一幼”计划扩展到全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一村一幼”计划是四川省创新实施的重大教育扶贫工程,是民族地区少年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化解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语言障碍,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奠基工程,“一村一幼”计划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彝区农村学前幼儿从母语向普通话过渡的障碍,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源头上打破彝区“贫困积累循环效应”。学前教育是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短板,特别是边远乡村学前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农牧民家庭幼儿难以接受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率普遍偏低。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在行政村和自然村开办村级幼教点,快速有效地构建起了全面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了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想上学而没学上的问题。“一村一幼”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村级学前教育的大发展,幼儿毛入园率大幅提升。特别是凉山彝区学前教育发展迅猛,毛入园率大幅提升。民族地区群众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高涨,“我要读书”成为新风尚。

“一村一幼”计划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彝族年的时候,在江苏打工的莫色阿合与妻子回到了家乡凉山州昭觉县四开乡洒瓦洛且博村。一年不见,莫色阿合发现5岁的小女儿莫色阿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吃饭前,她跌跌撞撞地打来一盆水,对我说‘爸爸洗手’,我感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莫色阿合说,“女儿在村里上幼儿园一年多,已经非常懂事了,不仅学会了关心爸爸妈妈,每天回来给我们讲幼儿园老师讲的故事,给我们唱歌、跳舞,还养成了很多好习惯,督促我们也要养成好习惯。”莫色阿合说,他自己都是外出打工后在城市里才养成饭前洗手习惯的。不洗手、不洗脸、席地而睡、人畜共居,曾经是凉山部分彝族群众长期的生活习惯。“一村一幼”计划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作为重要目标,老师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孩子们的个人卫生。如果有孩子没有洗手、洗脸、梳头,老师就教他们,同时要求每个孩子回家后敦促父母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把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带到家里去,推动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2021年8月,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 kbOJ3+LPcNCcfq6UOprX4Ez6MrbATN+BF5HIsuTpqswbbI8a4daOW4QQKbDjzt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