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Accounting Equation)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方程式。

上一节我们曾经提到会计对象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通过本节的说明,我们将了解到这六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金额相等的关系。

一、静态会计等式

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就必须拥有一定数额的资产。最初的资产都是由投资者投资而来,则全部资产代表投资者的权益,表示投资者对企业资产的求偿权。除了从投资者处获得经营所需的资产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向债权人借款等方式取得所需资产,那么,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同样获得求偿权。在会计上,将经济资源提供者对企业资产所拥有的权利称为“权益”。

资产和权益是对同一个企业的经济资源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而得到的名称。前者表明进入企业的资源具体分布在哪些方面,后者表明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运用这些资源所产生的利益归谁所有。显然,这两者从客观上讲存在必然相等的关系。也就是说,从数量上看,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定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也必定有一定数额的资产。也就是说,资产与权益之间在数量上必然相等。其平衡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这一平衡公式反映的是资金运动过程中某一时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我们称之为静态会计等式。

上述等式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核算方法建立的理论依据,在整个会计核算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动态会计等式

企业成立后就开始正常营业,运用债权人和投资者所提供的资产,经过生产经营而获取收入,并以支付费用为代价。企业将一定期间实现的收入与支付的费用比较后,就能确定该期间的经营成果。收入大于费用,表示企业实现利润;收入小于费用,则意味着企业发生亏损。其平衡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平衡公式反映的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某一段时期内收入、费用、利润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动态会计等式。

上述等式反映了企业经营成果的计算过程,它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

三、综合会计等式

在任何一个会计期间的起始时刻,企业的资金都会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体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并由此引起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同时,企业还会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取得收入,并由此引起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另外,企业还可能由于接受追加投资而使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可见,在整个会计期间,各个会计要素都可能发生数量变化。到会计期末,由于企业取得了经营成果,形成了净利润,企业的总资产和总权益就在期初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量,这个增长的量就是本期取得的净利润(如为亏损则为减少量)。假设会计期内负债总额不变,也没有追加或减少投资,则会计期末的会计等式如下:

期末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即有:

期末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净利润

在上述等式中,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归投资者所有,因此,净利润可以并入所有者权益中,于是综合的会计等式又变回到原有的静态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只是等式两端各要素的金额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经营成果最终要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实现利润,将使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企业出现亏损,将使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该会计等式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既反映了资金的静态运动,又反映了资金的动态运动,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会计等式,我们称之为综合会计等式。

四、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如吸收投资、取得借款、购买材料、支付费用等。在会计上,将这些发生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引起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事项称为经济业务,又称会计事项。

虽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但是不管发生何种业务,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

甲工厂202×年7月1日简化的资产负债表如表2-1所示。

表2-1 资产负债表

从表2-1可以看出,甲工厂202×年7月1日拥有的资产总额为766 000元,其中库存现金6 000元、银行存款70 000元、应收账款10 000元、原材料180 000元、固定资产500 000元。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为766 000元,其中短期借款170 000元、应付账款50 000元、实收资本480 000元、资本公积66 000元。显然,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保持平衡。

下面以该厂202×年7月份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为例,说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例2-1】7月3日,购入生产用机器一台,计30 000元,款项尚未支付。

这笔经济业务使企业的资产(固定资产)增加30 000元,同时使企业的负债(应付账款)增加30 000元,资产和权益同时增加30 000元,双方总额均发生等金额变动,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变化后的资产负债表见表2-2。

表2-2 资产负债表

【例2-2】7月5日,接受B投资者投资100 000元,存入银行。

这笔经济业务使企业的资产(银行存款)增加100 000元,同时使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增加100 000元,资产和权益同时增加100 000元,双方总额均发生等金额变动,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变动结果见表2-3。

表2-3 资产负债表

【例2-3】7月5日,以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40 000元。

这笔经济业务使企业的资产(银行存款)减少40 000元,同时使企业的负债(短期借款)减少40 000元,资产和权益同时减少40 000元,双方总额均发生等金额变动,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变动结果见表2-4。

表2-4 资产负债表

【例2-4】7月15日,工厂根据有关规定,以银行存款退还投资者C的资本50 000元。

这笔经济业务使企业的资产(银行存款)减少50 000元,同时使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减少50 000元,资产和权益同时减少50 000元,双方总额均发生等金额变动,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变动结果见表2-5。

表2-5 资产负债表

【例2-5】7月16日,从银行提取现金3 000元,以备零星使用。

这笔经济业务使企业的资产(银行存款)减少3 000元,同时使企业的资产(库存现金)增加3 000元,资产内部两个项目以相等的金额发生一增一减的变动,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变动结果见表2-6。

表2-6 资产负债表

【例2-6】7月20日,签发3个月的商业汇票12 000元,承兑后直接归还前欠购料款。

这笔经济业务使企业的负债(应付账款)减少12 000元,同时使企业的负债(应付票据)增加12 000元,负债内部两个项目以相等的金额发生一增一减的变动,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变动结果见表2-7。

表2-7 资产负债表

【例2-7】7月22日,用资本公积20 000元转增资本金。

这笔经济业务使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减少20 000元,同时使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增加20 000元,所有者权益内部两个项目以相等的金额发生一增一减的变动,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变动结果见表2-8。

表2-8 资产负债表

【例2-8】7月25日, B投资者委托甲工厂代为偿还一笔10 000元货款,作为对甲工厂投资的减少,有关手续已办妥,甲工厂尚未还款。

这笔经济业务使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减少10 000元,同时使企业的负债(应付账款)增加10 000元,权益内部两个项目以相等的金额发生一增一减的变动,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变动结果见表2-9。

表2-9 资产负债表

【例2-9】7月28日, C投资者代甲工厂偿还应付票据8 000元,作为对甲工厂的投资。

这笔经济业务使企业的负债(应付票据)减少8 000元,同时使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增加8 000元,权益内部两个项目以相等的金额发生一增一减的变动,会计等式仍保持平衡。变动结果见表2-10。

表2-10 资产负债表

可见,不论企业发生何种经济业务,都可归纳为以下九种类型(见表2-11)。

表2-11 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以上分析结果说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会计等式揭示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这种规律性联系,因而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本章小结】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前三者称为静态要素,后三者称为动态要素。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恒等关系。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都会引起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化,但这些变化都不会影响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静态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动态会计等式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

【阅读材料】

国际会计要素设置的比较分析

一、国际会计要素设置的概况

(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分类

早在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财务报表编报说明》中,已将会计要素分为5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的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 IASC)创立初期,已将“提高国家会计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兼容性”确定为它的目标之一。因此,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者, IASB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上,必然更多要考虑各国之间的共性和均衡,使得各国经济利益可以在一个标准上得到保护。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分类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的设立目标是要建立并改善财务会计及其报告准则,并以此来引导和教育公众。 FASB提出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SFAC NO.6)所涉及的会计要素包括10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业主提款、业主投资、全面收益。同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SFAC NO. 1)还明确了编制财务报告的核心目标:“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在这一目标下,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主导地位也决定了会计要素的设置较为复杂,也最为完备。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分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类。”我国对会计要素的分类,与美国FASB的分类(10个会计要素)相比,较为粗略,但与IASB的分类(5个会计要素)相当。不同的是IASB的会计要素分类中的“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包括费用和损失;而我国的会计要素中“收入”仅指营业收入,费用也不包括损失。

二、国际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要素设置的决定因素

会计要素的设置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其中会计目标是世界各国财务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最主要原因。第一,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这一基本概念,决定了会计对象是会计要素设置的客观条件。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客体。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会计要素就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而进行的基本分类。第二,会计基本假设对会计要素的设置也有重大影响。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会计各要素的定义对会计主体起到了制约和界定的作用。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各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会计分期,即对会计核算对象所处的时间做出的合理设定。而货币计量的假设,决定了会计对象必须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第三,会计目标是理解会计要素设置的关键所在。目前国际上对于会计目标的设定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业绩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表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资源保管责任的成果。因此,“谁来使用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需要给使用者提供怎样的信息”以及“哪些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资源保管责任的成果”都是会计要素设置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 IASB、 FASB和我国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

会计要素的设置尽管受到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但会计目标仍然是世界各国财务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IASB、 FASB和我国在会计目标方面的差异是三者会计要素设置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FASB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以决策有用观为导向,而IASB和我国的财务报表目标则是以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结合为导向。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也大相径庭,所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和要求都大不相同。这些因素导致各国财务会计中,具体的会计目标存在着不少差异,因此会计要素的设置也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旨在制定高质量、易于理解和具可行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准则要求向公众披露的财务报告应具明晰性和可比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这一宗旨使得其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各国间的共性和可比性,所以会计要素的设置相对笼统。为了适应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我国推行了新财务制度改革,并体现在财政部2006年对《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上。由此看来,我国的会计要素设置和IASB的设置类似也是在情理之中。

(三)对我国会计要素设置的思考

与美国相比,我国会计要素少了“业主提款”和“业主投资”,这两个要素可以不必增加。鉴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时代背景和我国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会计要素设置是基本与会计目标相匹配的。尽管如此,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会计要素设置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仅仅设置了反映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收入”和“费用”要素,而没有设置反映企业非日常经营活动的“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到了“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但是并没有明确地将“利得”和“损失”作为会计要素列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这里的“收入”即为“营业收入”。我国的“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我国的“利润”定义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在利润表中体现为:“收入-费用=利润”。这里的“利润”既涵盖了营业的利润,还包括了非正常损益,而这部分“损益”并未包含在“收入”和“费用”定义的范围内。因此,我国在有关收入和费用的会计要素设置上还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有必要在现有的“收入”和“费用”要素基础上,增设“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

综上所述, IASB、 FASB和我国财务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上均存在着差异,三者的差异主要是源于具体会计目标的不同,而会计目标的不同又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不同。我国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上与国际是接轨的,基本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但还须在现有要素基础上增设“利得”“损失”两个要素。

资料来源:陈王盈.国际会计要素设置的比较分析[J].财会学习,2015 (8):94-95. atRikv4a/3rkcxJgw9K1DpDzMk5F+z6i5xnaxVZO5GbdXzO1bSuX3zGpWP6YRk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