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风险管理概述

章首语:

安全方面的需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这种需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动力。风险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推广和传播并不久远。而保险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它一度成为处理风险的主要方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功不可没。从传统风险管理到现代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理念、目标、手段、方法以及研究框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对保险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节 风险管理的诞生与发展

一、风险管理的早期意识

人类很早就具备了应对风险的能力,史前人类结为部落、穴居等。当时,社会处于原始的未开化时期,生产力极其落后,人们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来自毒蛇猛兽的威胁,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抗击猛兽的袭击,并研制出一些原始的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可用于储备和交换,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增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人们应对风险的方法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而互助共济是一种主流思想。

公元前 2690 年左右,在古埃及从事金字塔修建的石匠中盛行一种互助基金组织,即通过收缴会费来支付会员死亡后的丧葬费用。在古希腊,一些政治哲学或宗教组织由会员摊提形成一笔公共基金,专门用于意外情况下的救济补偿。在古罗马历史上曾出现丧葬互助会,会员缴付会费,在其死亡后,他的继承人会得到抚恤金。

公元前 916 年的《罗地安海商法》规定,“凡因减轻船舶载重而投弃入海的货物,如为全体利益而损失的,必须由全体分摊归还”。这就是著名的共同海损分摊原则。它体现了损失分担这一保险的基本原理,因而被公认为海上保险的萌芽。

共同海损是船主与货主分担损失的方法而不是保险补偿,它是否属于海上保险尚有争议。公元前 800—700 年的地中海周围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船舶和货物抵押借款,被认为是海上保险的雏形。当时,意大利的借贷盛行于各都市,凡接受资本的,当船舶及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后,即须偿还本金及利息;若中途船货蒙受损失,则可依其受损程度,免除借贷关系中债务的全部或一部分,由于借贷利息极高,约为本金的 1/4 或 1/3,后被教会禁止。14 世纪的商船贸易催生船舶航运保险,开始有了从事草拟和撰写保险契约的专业人员。意大利商人在 1347 年 10 月 23 日签发的船舶保险契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一份最古老的保险单。

保险产生之后,保险(insurance)是处理风险的主要方法。18 世纪中叶,进入“技术至上”的工业革命时期,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和保险一并取得了重大进展。20 世纪初,很多大公司雇佣了保险经理,以现代风险管理的视角看,保险和安全管理只是其中一部分。在保险和安全管理领域中,人们只关注危害性风险,人类面对灾害与风险的思维以客观实体派为主。

二、风险管理的诞生与兴起

由于风险研究总是在保险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就局限于少数部门和行业。最早提出风险管理概念的学者可被追溯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许布纳博士,他在 1930 年美国管理协会的第一次保险问题会议上提出了风险管理概念。1931 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进行风险管理,在以后的若干年里,学者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1932 年,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宣告成立,由纽约几家大公司组织,定期讨论有关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但此时期风险管理主要还局限于理论探讨,只有少部分大企业开始试行。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美国大公司发生的重大损失促使高层决策者更加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其间,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促使风险管理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一是 1948 年美国钢铁工人罢工。工会因就养老金和团体人寿保险与资方意见不一致,举行了长达半年多的罢工,最终最高法院判劳工胜诉。此后,所有福利的提供均可作为劳工谈判的条件,员工福利计划方案开始普及。二是 1953 年通用汽车的变速器生产车间发生大火。总损失近一亿美元,企业巨灾损失深化了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社会、法律、经济和技术的压力,风险管理运动在美国迅速开展起来。1956 年,美国学者拉赛尔·格拉尔(Russell B. Gallaghe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论文《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Risk Management: New Phase of Cost Control”),并提出在企业中应该有专人负责管理风险,即在企业内部应该有一个全职的“风险管理者”。

自此,风险管理概念开始广泛传播,风险管理的教育也逐渐普及。1960—1961年,美国坦普尔大学终身名誉教授、美籍华人段开龄博士与美国保险管理学会联合筹备开设全球第一个风险管理课程。1963 年,梅尔与赫斯奇的《企业的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in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出版,1964 年,威廉姆斯与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出版。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美国大多数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开授风险管理课,而且传统的保险系纷纷改为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学重点也相应地转移到风险管理方面。很快,风险管理的概念、原理和实践从美国传播到加拿大和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三、风险管理的成熟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飞速,环境日趋复杂,加剧了损失后果。这个时期也有两个重大事件,它们推动了风险管理进一步发展并进入成熟期:一是 1971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金融风险空前突出;二是 1986 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这一时期,学者开始深入研究风险理论,行为风险与人文风险得到关注,风险社会理论、风险文化理论和风险统治论得以发展。传统的风险管理思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客观实体派与主观建构派的思维并重,财务风险管理与危害性风险管理出现融合的趋势。风险管理服务从以保险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中脱离出来,出现了专业的风险管理学会、资询公司,它们制定了风险管理条款和准则,这是迈向现代全方位风险管理的转折时期。

1978 年,日本风险管理学会(Japan Risk Management Society)宣告成立。1983年,在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 条风险管理准则”(简称“101 条款”)。101 条款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标准,共分为 12 部分,其中包括风险管理识别与衡量、风险控制、风险财务处理、索赔管理、职工福利、退休年金、国际风险管理、行政事务处理、保险单条款安排技巧、交流、管理哲学等。1986 年,英国风险管理学会(Institute of Risk Management, IRM)在伦敦成立。同年,由欧洲 11 个国家共同成立了“欧洲风险研究会”,进一步将风险研究扩大到国际交流范围。

四、风险管理的创新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不当引发金融风暴,保险业本身的创新变革打破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界限。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得到应用,风险证券化被引入风险管理领域,新的财务风险评估工具——风险值(VaR)使财务性风险管理又迈向新的里程。系统论与控制论在复杂风险的管理中得到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运用提高了风险计量能力与水平。

1999 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成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约束的范围,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三大监管支柱,蕴含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进入 21 世纪,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2002 年安然公司倒闭等重大事件,使众多企业意识到风险是多元的、复杂的,必须采用综合的管理手段。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获得广泛认同。2001 年,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明确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并对这种基于系统观点的风险管理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06 年,国际风险管理会议将“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到企业实践中去”作为其主题,表明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之后的研究都是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深入。

自此,风险管理进入一个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称之为现代的、全方位的、整合的风险管理。

第二节 风险管理理论与学派

前面就客观实体派和主观建构派的风险理论进行了梳理和介绍,从时间脉络看,这些观点和理念上的差异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客观实体派为主流,他们强调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和可测量性,只关注纯粹损失类风险。在几次大的科技灾难和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之后,主观建构派逐步兴起,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主观风险、社会风险和投机风险。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有关风险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发生了实质性转变,新的风险观既把风险看作一种物质特性,也视之为一种社会建构。物质特性强调了风险的可计算性和可补偿性;社会建构性则强调了主观认知,深化了对风险的认识,重视风险沟通和风险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新的风险观强调风险与特定的目标或机会相关,更加关注投机风险和盈利机会。进而,一种综合的、整合的、一体化的、全面的风险管理思想被倡导和广泛传播。国外学术界一般将 1990 年以前的阶段称为传统的风险管理,此后的发展阶段称为现代风险管理。

一、传统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学派

(一)传统的风险管理定义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科学,既涉及一些数理观念,又涉及大量非数理的艺术观念。如对风险的理解,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提出的定义也不同。

较为明确的风险管理定义最早可溯及 1964 年,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和汉斯在其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中指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支出使风险所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在他们之前的学者一般把风险管理看成一门技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管理过程,而没有将其看作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

威廉姆斯和汉斯的定义虽然被广泛接受,但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仍有大量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补充或修正的观点。比如就风险管理的目标而言,1976 年,巴格利尼(Norman Baglini)在其著作《国际企业的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i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中提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企业财务稳定性的同时,尽量减少因各种风险的损害所支出的总费用。”1978 年,格林(Mark Green)和塞宾(Oscar Serbein)在他们的著作《风险管理:教案与案例》( Risk Management Text and Cases )中提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意外损失发生后恢复财务上的稳定性和营业上的活力,以及对所需资源的有效利用,即以固定的费用使长期风险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英国学者对风险管理的定义,则把重点放在经济控制方面,班尼斯特(Bannister)和鲍卡特(Bawcutt)于 1981 年在《实用风险管理》( Practical Risk Management )中将风险管理定义为:“应对威胁企业生产和收益的风险所进行的识别、测定和经济控制行为。”

传统风险管理对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纯粹风险上,风险管理也主要是针对纯粹风险开展的。传统风险管理学派认为,通过保险转嫁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降低企业纯粹风险的成本。

(二)理论与学派

传统的风险管理理论以客观实体派为主导,尤其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主观建构派兴起之前。“客观”对实证论者而言,是指能符合社会科学信度与效度的要求。实证论者重归纳、分析、证明、预期与量化,认为风险是可以被计算和测量的。

客观实体派的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并集中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实证思维:

(1)提出并回答了风险管理应当或者会涉及的主要议题:一是有什么风险,风险特征与风险大小如何;二是如何去管理这些风险;三是人们会如何反映或反馈风险。其风险观强调损失,认为风险应该是损失的可能而不是产生收益;风险管理侧重于对危害性风险管理和财务性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对人文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等研究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以量化分析和预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主,强调和突出定量分析的作用。常见的分析方法有线性规划、成本效益分析、效用分析、决策树分析、模拟分析等。

(3)对人类选择行为和决策的分析,基于理性经济假设,追求价值的最大化,不太注重为达到目标而采取方法和技术上的协调与平衡。

(4)在风险管理的目标方面,目标要求明确,并突出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在1980 年以前,风险管理均以“赛跑”型风险管理思维为主,即事先设定好风险管理的目标,像室内调温装置,事先设定好温度,室内温度就会调节至事先设定的水准。由于社会资源有限,因此事先有效地分配规划是极其重要的。

(5)在风险管理的程序方面,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核心部分是提出阶段论,强调风险管理可以分成数个独立部分进行,即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选择风险工具与绩效评估四个阶段。在此观念下,风险管理通常不考虑或不强调阶段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情景。

(6)在实证思维下,风险管理的管理工具主要分为控制型和财务型两大类。

二、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学派

(一)现代风险管理定义

肯特·米勒(Kent D. Miller)是较早提出整合风险管理概念的学者。早在 1992年,米勒就针对公司的国际业务领域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思想。他认为整合风险管理是指从整体上考虑系统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建立全瞻性的优化组合机制的管理体系 。此外,弗农·莱斯利·格罗斯(Vernon Leslie Grose)博士在《日内瓦风险与保险论文集》(1992)中论述了风险管理在工程方面的发展,他提到了完全统一的风险划分系统、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方向、全组织范围内的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操作中的福利溢出等概念。

1998 年,美国教授小哈罗德·斯凯博(Harold D. Skipper, Jr.)在《国际风险与保险》一书中给出了一个简明又全面的风险管理定义:风险管理是指各个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

2002 年,丽萨·缪柏洛克(Lisa Meulbroek)指出,公司整合性风险管理,就是对影响公司价值的众多因素进行辨别和评估,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实行相应战略以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整合性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将企业的各项风险管理活动纳入统一的系统,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创造整体的管理效益,提升或创造企业更大的价值。

2004 年, 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指出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对企业风险共同施以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的制定开始一直贯穿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正常营运的各种潜在事件并进行风险管理,使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在自己的风险承受度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

2017 年, 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战略与绩效》,将风险管理定义为:组织在创造、保持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结合战略制定和执行,赖以进行管理风险的文化、能力和实践。

综上,与传统风险管理相比,现代风险管理是全新思维、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它更多地体现为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创新,从以风险损失为分析基础转变为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化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为整合式的风险管理,变单一的损失控制为综合性的价值创造。

(二)理论与学派

20 世纪 80 年代,主观建构派兴起,他们批判客观实证论者对人们的风险行为研究的前提假设是错误的,指出人们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他们认为风险不能独立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之外存在,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就会有风险,而客观实证论完全忽视伦理、道德、文化等因素是错误的;并指出在风险评估时,无法完全避免价值观和个人偏好的影响,也无法从风险评估中消除环境和体制的影响,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也会导致测算概率困难。主观建构派的风险管理观为后实证思维,主张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消除风险,而是与风险共存。

主观建构派提出的风险管理的主要议题有:第一,为什么某些威胁或危险被社会视为风险,而其他威胁或危险不是;第二,风险被视为反行为规范的一种符号或文化规范,它是如何运作的;第三,与“风险”相关的专业训练、规章制度与机构在建构主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是如何运作的;第四,风险与社会现代化过程有所关联,它们关联的方式是什么;第五,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如何解读风险。

主观建构派的风险管理主要采取质性研究,反对将风险管理分阶段进行,主张以个案研究、观察、文献和对话分析等来考察风险。常用的风险管理分析方法与工具主要有对话分析、个案研究、实地研究、头脑风暴、德尔菲法、创意集思法等。建构学派下的风险管理后实证思维的实质理论强调反阶段论,也就是说风险管理不应当分成独立部分,互动、关联与情境问题是必须考虑的。该学派认为,通过反阶段论的风险管理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不特别强调最小成本、最大效益,而是注重人文社会的协调与平衡;除了控制型与财务型的风险管理工具外,特别强调和使用沟通与平衡工具,以达到和谐;侧重于对环境风险管理、人文风险管理等的研究,而不将重点放在危害性风险管理上。

主观建构派提供了新的风险管理思维和研究视角。这给现代风险管理,特别是整体风险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客观实体派与主观建构派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认知虽有不同,但在实践中它们的理论指导形成了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面对日新月异的风险,不少学者在客观实体派和主观建构派的理论基础上,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从全面的、整体化的角度管理风险,我们称之为现代风险管理。正如 1998 年美国教授小哈罗德·斯凯博在《国际风险与保险》一书中写道:“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那些只有损失而没有获利可能的情况,而这一观点正在随着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意识转变而转变,即他们意识到零散的风险管理和对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连贯统一的管理相比缺乏效率和效能,这种整体性的方法,包括所有可能存在的结果,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现代风险管理观将收益的不确定性纳入风险范畴。风险范畴的扩大,对人们的风险认知和风险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风险的关注从纯粹风险转向了投机风险,从静态风险扩大到了动态风险,从单一风险的割裂式管理转变为多元风险的整合式管理。新的风险管理观既把风险看作一种物质特性,也视其为一种社会建构。把风险看作物质特性,强调了风险的可计算性和可补偿性;强调风险的社会建构性则更深化了对风险的认识,注重对认知风险、行为风险和文化风险的管理,重视风险沟通和风险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风险管理具有五个显著特征:

第一,全新思维的风险管理:以新的管理方式为平台,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方式为内核,将风险管理上升到文化理论和哲学理念的平台,使风险管理形成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基础。

第二,全员性的风险管理:要求参加风险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包括董事会成员、管理层、企业员工的全员参与;全员性、基层性是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协调合作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

第三,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不仅仅对传统风险管理理论范畴内的狭义风险进行管理,还需对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范畴内的广义风险进行管理。

第四,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既强调优化高效的流程管理,同时更注重及时的风险反馈与顺畅的风险沟通。

第五,综合性的风险管理。其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方法的综合性;二是注重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的内在统一,强调数量分析与管理经验、主观判断相互补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三是风险管理价值定位的综合性,即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第三节 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不管什么类型的风险,针对此风险进行管理的流程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立风险管理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风险管理评估、进入新的周期。其中,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评估是保证,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是关键,风险管理评估是终点亦是起点。

一、确立风险管理目标

风险管理目标的概念最早由风险管理专家克莱蒙(Clermont)提出,他指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存组织生存的能力,并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以保护公司的人力与物力,保障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

传统风险管理目标可以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目标一般是尽可能减少风险成本,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营利性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包括损前目标和损后目标。

损前目标是通过风险管理降低和消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人们提供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损前目标一般包括:①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机会;②以经济、合理的方法预防潜在损失的发生;③减轻企业、家庭和个人对风险及潜在损失的忧虑;④遵守和履行社会赋予家庭和企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

损后目标是通过风险管理在损失出现后及时采取措施以使灾害产生的损失最小,使受损企业的生产得以迅速恢复,或使受损家园得以迅速重建。损后目标一般包括:①降低损失的危害程度;②及时提供经济补偿。

20 世纪 90 年代进入了全面的、整合的风险管理时期,风险的内涵、外延以及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目标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界业界均认为风险管理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行的,并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中。其中,哈林顿(Scott E. Harrington)等概括总结的风险管理目标最具代表性,他认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此外,个人、家庭、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及政府公共部门的风险管理目标各不相同,这使得风险管理决策和风险管理方法存在着差异。

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对于各类潜在的和现实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并认识风险的方法与过程。将风险进行归类和细分,对于把握风险的性质及其危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风险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类风险事故的致损原因,准确区分相关风险要素,如自然、社会、心理及行为等,对于风险损失的控制,风险事故发生后实施经济补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风险问题的复杂性,要求风险识别是全面、系统、动态的调查过程,既需要对已认识的各类风险运用新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准确识别,更要关注一些潜在的、新兴的、可能带来某些灾害性后果的新风险。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随着人类认识风险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以及经验的不断积累,识别风险的方法将得到改进并趋于完善。在宏观领域,决策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统计预测分析、幕景分析、神经网络模型分析等具有重要的风险识别作用;在微观领域,生产流程图法、损失清单分析法、保险调查法、财务分析法均是企业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各类医疗检测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各类疾病风险的识别和检测也达到相当完善的水平,如心理行为测评法、心理分析和心理疗法在识别人类自身的各种潜在行为风险时,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和风险识别经常被统称为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

风险衡量就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潜在损失发生的频率、损失的范围、损失幅度进行测定。损失频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损失可能发生的次数;损失幅度是指每次损失可能发生的规模,即损失的金额。对于风险,我们通常以概率、期望、方差、相关系数等数学工具来度量,其理论依据是中心极限定理和大数法则。

风险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风险衡量要估计在一定时间内风险事故的发生频率大小,估计不同概率水平下的损失后果;其次,风险衡量要估计不同经济组织面临的平均风险损失及损失金额;最后,风险衡量要估计每一次具体的风险损失偏离平均损失的程度,这对风险管理决策具有关键意义。

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衡量的基础上,依据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和风险承受能力,或按照已有的标准、准则、安全指标规定,对风险的相对重要性和缓急程度进行分析,以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以及处理的程度,通常以风险等级来描述。

四、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

在确立风险管理目标和系统分析风险的基础上,我们须根据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开发并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可比较的方案,这是风险管理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方法大致可以分为控制型风险管理方法和融资型风险管理方法。

控制型风险管理方法是作用于原始风险状态的形成过程的风险管理技术。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属于“防患于未然”的方法,目的是避免和减少损失的发生,主要表现为:①在事故发生前,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②在事故发生时,控制损失继续扩大,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常用的方法有回避、预防、抑制、转移、分散。

财务型风险管理方法是作用于结果,通过事故发生前所做的财务安排,使得损失一旦发生能够获取资金以弥补损失,为恢复正常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提供财务基础。财务型风险管理方法的着眼点在于事后的补偿。一般将财务型风险管理方法分为三类:风险自担、风险汇集与分散、风险转移。

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实际就是一个决策过程。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在全面、系统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要科学地选择风险管理方法及其组合,从而制订出风险管理总体方案和管理重点。这是风险管理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风险管理的格言是:损失前的预防胜过损失后的补偿。

五、风险管理评估

风险是动态的、变化的,决策可能是错误的、有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效果的监督与评估贯穿于风险管理的全过程,需要对风险管理决策的过程、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风险管理实施程序等进行系统的评估,并不断调整风险管理方案及其实施程序。由于风险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强化对风险管理各个阶段的监督与评估,不断运用反馈机制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对于风险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本章关键词

传统的风险管理 现代风险管理 控制型风险管理 财务型风险管理

复习思考题

1.分析总结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

2.传统的风险管理与现代风险管理的比较。

3.简述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Pha7v9mNc6hteQeDcGdWxyud3QOJfdXzblL9OWu7Wt1FevqRgq67iqf8/FQcSb9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