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因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农村因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而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些转移劳动力的农民身份并未改变,却以其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具有的农民与工人的两栖特征而获得了“农民工”的称谓。进入 21 世纪以来,农民工以其庞大的人口规模、重要的社会成员地位、巨大的社会贡献和面临的多重生存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确立和农民工相关政策的调整,农民工面临着融入城市的新困惑。

研究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一是基于对国家现代化要求与农民工公民道德之间存在一定张力的政治关切,回应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民工公民道德素质提升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基于对农民工因文化场域转换而产生心理困扰的人文关切,回应农民工自身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的文化心理再塑造的现实需要。

本书一共分为 8 章。

第 1 章为绪论,提出研究的缘由和价值,梳理相关论题的研究情况,说明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 2 章为公民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与现实考察。本章首先从公民概念的内涵入手,通过梳理公民道德在西方文化中的演变历程分析公民道德的基本要素,并根据中国学者对公民道德的阐释来界定本书所论及的公民道德的内涵。其次回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和进入 21 世纪后头十年这三个历史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举措和取得的成效。最后在分析新时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基础上,阐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理论和新政策,归纳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举措与新成就,论述新时代对农民工公民道德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 3 章为新时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的背景及理论资源。本章主要追溯农民工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阶段及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的变化情况,分析新时代农民工所面临的主要困惑,论述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的必要性。一直以来,农民工的城市准入、工作与生活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直接干预。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整个社会对农民工认识的变化和农民工对自身生存境遇认知的变化,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呈现出历时性特征。新时代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尤其是在适应城市公共生活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其公民道德意识的培育已经势在必行。本章还论及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的相关理论资源,即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意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和国外公民教育相关理论。

第 4 章为新时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本章首先根据农民工发展历史过程中遇到的城市公共生活困扰,确立了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考察的主要维度。其次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农民工的调查和访谈,结合其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与发现,分析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总体情况。在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的四个考察维度中,农民工的权利意识最强,公共责任意识最弱,民主法治意识较强,公共参与意识中等偏弱。在权利意识方面,农民工的社会权利意识最强,民事权利意识次之,政治权利意识再次之。在公共责任意识方面,农民工的爱国意识较强,宽容意识和合作意识中等偏弱,公益意识较弱,政治责任意识极弱。在民主法治意识方面,农民工对法律权威有高度的认同,守法意识较强,但他们的民主意识很弱,对契约精神和人本精神知之甚少,法律信仰还远未建立。在公共参与意识方面,农民工的经济参与意识最强,尤其表现在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参与上,但其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的意识依次减弱。同时,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等的不同又有差异。

第 5 章为新时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从我国公民文化发育情况来看,中国传统臣民思想的固执性、中国启蒙思想的局限性和新中国公民观念发展的曲折性都是导致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整个社会成员公民道德意识薄弱的历史根源。从农民工自身的公民实践来看,由于农民工生存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保护不足和自身综合素质局限,他们的维权活动、政治参与活动、文化参与活动和社会公共参与活动等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来看,相关政策虽涉及农民工城市文明教育和素质提升方面的要求,但缺少直接针对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的任务。农民工培训内容总体上仍然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而以融合性与发展性为主的城市文化适应力的培训较少。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实践主要存在理论准备不足、主体责任不明和管理不完善等问题。

第 6 章为新时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的目标、原则与内容。基于对公民道德意识功能的考量,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的目标在于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公民、维护稳定的国家政治秩序、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公共领域和提高农民工城市生活适应能力。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有四,即在思想基础上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在交往关系上遵循主体性与公共性的结合,在内容选择上遵循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在实施方法上遵循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丰富农民工的公民道德知识、强化农民工的国家认同、培育农民工的公共精神和提高农民工的公民能力。

第 7 章为新时代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本章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讨了国家、网络媒体、培训机构、企业、社区和农民工自身的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策略。国家层面的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就是国家通过可控制和调节的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以此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制度支持和物质基础。同时,在宏观层面还要发挥基于互联网的媒体对公民文化氛围的营造作用,即借助主流媒体以明确公民文化导向、介入大众媒体以传播优良的公民文化、关注自媒体以校正不良的公民文化倾向。中观层面的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是培训机构、企业、社区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农民工的公民知识,并进行训练与引导,造就合格公民的过程。微观层面的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可以从农民工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自我反思三个方面进行。

第 8 章为结束语,对本书的结论进行了归纳,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试图在农民工研究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本书在生存论预设下的“生存—经济”叙事模式和公民权视野下的“身份—政治”叙事模式这两种农民工问题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力图建立农民工研究的“心理—文化”叙事方式,分析农民工面临的文化场域转换问题。农民工在从农村走向城市或由同质文化圈进入异质文化圈的过程中,不能较好地适应以公民文化为特征的现代城市文化,成为其产生文化焦虑的重要原因。公民道德意识的培育是缓解这种文化焦虑、提高农民工文化适应力的重要手段。本书所确立的农民工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目标、原则、内容和实践路径,都主要围绕农民工文化心理市民化展开。

本书是在笔者的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初稿是在党的十九大前后形成的,而此后公民道德建设要求随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同时,近几年来农民工的相关情况已经有了一些大的变化,尤其是农民工在城市的长期居留并融入城市已经基本成为事实,“农民工”称谓转向“新产业工人”已成为必然。因此,笔者在修改中特别关注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新理论和新实践、农民工总体情况及城市公共生活的新变化,并在相应的地方进行了修改。但是,本书的主要部分仍然保持了博士毕业论文的原貌。这一方面是因为博士毕业论文凝聚着许多老师的智慧和心血。在博士毕业论文的开题、外审和答辩中,老师们在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详实的修改意见。因此,笔者希望沿着老师们指引的方向继续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是因为博士毕业论文也凝聚着笔者奋斗的汗水。在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常常为理解相关理论而夜不能寐,为弄懂相关政策而多方咨询,为调查研究而四处奔波,其中的酸甜苦辣至今令人回味。当然,笔者在研究中仍然面临一些困惑,感觉对有些问题的探究仍不够深入。因此,笔者也希望保留自己求学时期不够成熟的思考和写作状态,以勉励自己不断开拓前进。

在此,笔者要特别感谢导师——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荻教授。在笔者毕业之后的几年里,曾荻教授仍然一如既往、不辞辛劳地指导笔者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笔者也要特别感谢现在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感谢他们对笔者论著的出版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吴俊蓉
2023 年 9 月于成都 tfPt64A3WpO0gzc9xgLaC0SxaOWuW4iU+czBHGvpb+ZxZmR3RchxkoJSpvgRTw8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