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2.3.1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变局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新的历史坐标。新时代彰显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局,构成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背景。新变局并非单一领域的变化,而是涵盖国际与国内、包含意识形态与思想道德领域的多重变化。新变局并非单一空间维度的变化,而是发生于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产生正向和负向双重影响的多维变化。新变局并非突破固有形态的剧烈突变,而是顺应历史必然性与规律性的渐变,是量变积累过程中的质变,是老问题的新呈现。

2.3.1.1 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交流的撞击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多元价值相互碰撞更为激烈。这既为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但也带来了新的考验。

(1)多元文化广泛交流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一般而言,公民道德的主要内容内含于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之中,并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冷战”结束至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来停止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攻击。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化深入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广泛交流,给“和平演变”提供了新的可乘之机,一度引发公民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广泛,国际交往更加频繁,但“和平演变”仍然像一柄达摩克斯之剑高悬于头顶。尤其是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经济利益的冲突相互交织,美国加紧了对包括公民道德在内的思想文化领域的进攻,各种诱导与蛊惑公民道德的言论层出不穷。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或不同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些国家,基于对不同时期国家核心利益的考量,与中国的关系复杂多变。国家之间对抗与合作的交替呈现,容易引发大众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或其他意识形态的误判,进而可能导致公民道德判断失误。

(2)多元价值相互碰撞对主导价值培育的挑战。随着不同文化的加深交流,不同的价值观也随之而来。在多元价值相互碰撞之中,可能引发社会大众对传统价值和主流价值的怀疑,甚至冲击主导价值的培育。这种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的确出现过。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我们仍然要注意到,多元价值的冲击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些敌对势力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曾在一定范围内对公民思想道德形成了冲击。同时,在公民道德领域,随着世界公民、文化公民、生态公民、女性公民思潮在国内的兴起,价值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更加凸显。在此情况下,社会大众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主流价值导向下的公民道德的规约作用就会弱化,公民道德建设就有可能收效甚微。

2.3.1.2 新媒体催生道德建设的二律背反

第 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10.79 亿,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新空间 。在当下,新媒体在互联网中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改变。新媒体以数字化、互动式、即时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它不仅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工具,而且越来越成为精神生活的个性化手段,甚至已成为人自身的延伸。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会对人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对公民道德治理而言,网络仍然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很容易催生道德建设的二律背反。

一方面,新媒体使互联网信息传播更为方便快捷,对公民道德建设产生正向作用。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人们的网络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思路。一是覆盖范围扩大。新媒体的出现,使虚拟生活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逐步被抹平,解决了传统公民道德受制于特定时空局限的问题。新媒体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广阔舞台,即时的信息传播使公民道德传播的受众面迅速扩展,节省了大量成本。例如,新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传播起着助推作用,可能使一度被视为小众的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进入更多受众视野,传统道德由此获得回归日常与创新发展的新契机。二是互动性增强。社会大众越来越习惯于在网络空间接收和扩散信息,发表思想见解。多种媒体上即时或非即时的弹幕与评论,不仅可以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及时沟通互动,而且受众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互动增强自我存在感与共在意识。因此,公民道德建设相关各方借助新媒体可以实现彼此之间的及时沟通和信息反馈。三是科学性提升。在新媒体时代,快捷的信息搜集和分析为制定公民道德建设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公民道德建设时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大大提升。当然,这对相关人员的网络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在相关领域工作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需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搜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另一方面,新媒体可能导致互联网信息的无序扩散,对公民道德建设产生负向作用。在无限扩大的网络虚拟空间里,人们借助新媒体发布的各种信息很难得到全面准确及时的监管,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和舆论有可能导致不少网民迷失方向,对公民道德的建设形成了新的挑战。一是道德真空出现。一些网络平台上的网民以虚拟身份出现,他们不用顾忌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也就不须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他们的网络言行与网络信息的选择,更多地反映了他们自发的道德趋向和判断。所以,在信息快速广泛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网络言行难以受到完全监管,很可能造成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断裂和道德真空的出现。二是道德舆情难控。新媒体传播更为快捷,“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产生很大影响” 。在虚拟空间里,大众很难判断道德信息的真假,往往会受到网络大V或公众人物的影响。若从中获得不准确信息,很容易导致热点事件持续发酵。在群情激愤之下,人们极有可能做出不理智的判断甚至采取不理智的行为,进而引发道德舆情。因此,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多点多发,增加了公民道德监管难度。三是网络暴力频发。在道德舆情之下,相关人很可能遭受到不公正的评判、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甚至受到身体上的威胁和伤害。近年来,在“上海女子请外卖员给听障父亲送饭菜”“刘学周寻亲被生母拉黑”“红发女孩郑灵华向爷爷报喜”等事件中,当事人都因不堪忍受网络暴力而自杀。四是网络违法行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这些行为极易恶化网络生态,造成人们思想道德混乱。

2.3.1.3 公民道德失范行为的新表现与新特征

老纲要的颁布,尤其是新纲要颁布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民道德的主流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应当看到,公民道德领域出现新问题,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或者老问题又呈现出新的特征,一些失范、失序的社会现象仍然可能导致人们无所适从。

一是特定群体公民道德失范危害巨大。在这些群体中,既有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也有社会公知。近年来,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公民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正向的和积极的,但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理想信念丧失、贪污腐败、庸懒散浮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同时,个别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底线失守、官德不修、私德不正,严重危害国家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违反社会公德。另外,个别公知借用环保、疫情、贸易战等热点问题,将“言必欧美”“兜售普世”“中国必呲”等惯性行为改头换面,蛊惑受众。这些现象和行为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影响了社会大众的公民道德行为选择,对公民道德建设造成了恶劣影响。

二是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行为引发众怒。这实际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近年来,一些精日分子上演了一系列侮辱国人的事件,如穿二战时日军制服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拍照、侮辱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发布李宁扑街服装等,否认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网民“粉笔张小龙”“暴走漫画”“作业本”“罗某平”“辣笔小球”等人,为了博取眼球、收割流量,以“还原历史”“探究细节”等为名,在网络上戏化、丑化、污蔑叶挺、邱少云、董存瑞等革命先辈和战斗英雄。这些事件和行为歪曲历史真相,亵渎英雄和烈士,充当敌对势力的帮凶,触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底线,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愤慨。

三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呈现新的特征。其一,主体年轻化、扩大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有这些不良道德观念的主要是一些有经济实力的成年人。近年来,各类消费信贷的兴起,尤其是校园贷的风行,助推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等年轻群体超前消费。由此,上述不良道德观群体人数有所增加,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二,表现方式多样化。与改革开放前中期的一些人纸醉金迷地粗暴炫富、灯红酒绿地低俗生活、钱权交易、利用黄赌毒非法牟利等方式不同,当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表现更为曲折与多样,比如权钱一体化运营、凡尔赛式炫富、“巨婴”式啃老、阴阳合同式偷税漏税、学术式贩卖国家机密、明星代孕、“霸座”与冲击地铁车门等。其三,社会危害更大。那些不择手段牟利的人,无疑会造成社会价值观混乱,导致社会无序竞争。那些只顾自己享乐的年轻群体难以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无疑会给其家长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社会财富积累和人类文明进步。那些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理念及其行为表现,无疑会干扰公共道德建设,甚至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损害人民共同利益,危害国家公共安全。

2.3.2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理论与新政策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把握新时代我国公民建设面临的新变局,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文件,形成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理论。新理论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系统论分析方法,阐释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重点群体、基本方略和具体策略,实现了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统一、理论自觉性与自洽性的统一。

2.3.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针对价值多元冲击下部分社会成员价值迷失、道德失范的状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论述的重点。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从德性伦理的角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容体系、基本特点和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其实质就是个人、国家与社会的德。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和培育什么样的人出发,架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即倡导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三个基本特点,即“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范畴的内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对民主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的权利,我国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既吸取了人类优秀文明中的民主思想,又有别于杜威的“参与民主”、熊彼特的“精英民主”和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等西方自由民主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民主政治实践,归纳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质和优势:“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从规范伦理的角度,强调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略,就是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并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还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即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采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依靠各方面政策和法律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所论及的民主实践极具代表性,涉及基本环节、实践办法和评价标准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将民主这一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体落实到我国的政治实践中,明确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五个基本环节,即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保障民主的有效办法,即“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还提出评判国家政治制度是否民主的八个标准和民主是否真正实现的四个“要看”和“更要看”标准

(2)注重家庭美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美德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美德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从家庭与国家、民族和社会关系的高度,论述了注重家庭美德的重要意义,指出“家庭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文明与社会文明密切联系”,号召大家“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二是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家教和家风,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 。三是家庭美德教育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方法主要有示范法和熏陶法,即通过“言传身教,教知识育品德,通过良好家风的培育让孩子耳濡目染,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发挥妇女在家庭美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要求广大妇女“要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生活”,“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就网络道德建设的作用、目的、方略、实施路径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就是凝聚共识,即“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重要内容就是“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主要目的就是“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媒体时代网络道德治理的基本方略,就是通过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扬”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道德建设的实施路径就是通过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打击网络违法行为,特别强调“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

(4)关注重点群体的公民道德

其一,党员干部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员领导干部的公民道德要求,即“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通过讲政德引领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因为“政德是整个社会建设的风向标” 。习近平总书记具体论述了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达到上述要求。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对“严公德”的要求,“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守私德”的要求,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对“讲政德”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的政治文化”

其二,青少年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青少年是亲历者和建设者,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的讲话中都对青少年群体寄予厚望,特别强调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培育,着重论述了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阶段,他们要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和少年儿童分别提出要求,青年要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少年儿童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2.3.2.2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政策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党中央出台了相关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政策文件。新时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 年)、《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2017 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纲要)(2019 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19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2021)等先后出台,逐渐形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框架和践行策略,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理论不断向系统、全面、完善迈进。

(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架构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架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结合我国公民道德现状和公民道德建设历史经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展开,主要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四德”建设为着力点。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追求,二者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承续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人为本”的人民论历史逻辑,适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要求,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致力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团结奋斗汇聚磅礴力量,就要关注人民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坚持,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整体主义思想的复归,更是对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诠释。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摒弃了以“大锅饭”为标志的对集体主义的简单粗暴理解,赋予集体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的集体主义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就要通过推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活力,推动实现文化强国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道德建设长期探索的重要成果。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愿景的企盼,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遵循,更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依归。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就是要“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五爱”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些要求既继承了传统,又根据时代新变化提出了新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五爱”道德意识培育的提法一以贯之,但其具体内容有所调整,直到 1986 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出台,“五爱”的基本要求重新得到定义,并一直沿用至今。新时代的“五爱”要求实质上就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要求,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以“五爱”为基本要求,就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人们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四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老纲要将公民道德建设着力点确立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三个方面,新纲要在道德建设着力点上的最大创新是加入了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即“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个人品德既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也是作为主体的个体对社会道德的认识、选择以及实践的结果,是人们社会行为个性化的道德特质。由此,“四德”将公民道德从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和家庭领域扩展到个体领域,顺应了道德由外而内运行的一般规律,实现了规范伦理向德性伦理的过渡。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以“四德”为着力点,就要努力践行“四德”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2)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践行策略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政策基于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外在与内在、城市与乡村、人类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现实与网络道德的关系,构建起多维立体的践行策略。

其一,外化与内化相互协调。一方面,无论是开展遵循文明规范行为、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优化公共空间、提升服务水平、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还是构建社会征信体系、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重视乡规民约、制定国家礼仪规程与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等,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营造氛围和构建制度体系,改善公民道德运行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无论提升公共意识与文明素质、传承中华传统诚信文化、培育志愿者精神、增强国家认同,还是查处违背诚信的行为、破除不良习俗、抵制迷信和腐朽文化、防范极端思想和势力渗透等,其主要目的都是通过对内部动力的激发,提升公民个体道德意识的自觉性。概言之,从道德氛围的营造与道德规范的健全到正向道德行为的激励与负向道德行为的惩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遵循了公民道德发展由外而内的一般规律,突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由外而内的实施路径。

其二,城市与乡村相互衔接。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公民道德的历史积淀与现实表现都有所不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政策充分把握了这种差异性。在城市,更多地强调公共生活领域与陌生人社会交往中的文明行为培育,探索通过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来提升公民道德意识。在乡村,更多地强调除旧布新,即摒弃落后的风俗习惯,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注重乡土文明的创造性发展,充分利用乡村中现有的文明组织和管理手段。总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策略正确处理了公民道德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城市与乡村道德文明的个性与共性关系。

其三,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素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意识。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生态道德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政策顺应这一变化趋势,在深入推进人际交往中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的同时,强调在生产与生活中践行生态道德。从确立各类生态环境日,树立尊重、顺应与保护自然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到创建各级各类节约与绿色组织机构、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新时代公民道德践行策略反映了从人类社会到自然界、从理念到行动、从生产到生活的行为逻辑。

其四,国内与国际相互贯通。随着近年来对外交流交往的发展和境外旅游热的兴起,展现我国公民道德的国际风貌成为重要的议题。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政策提出要在对外交往中展示我国公民的文明素养,需要通过相应的组织机构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既尊重异域道德文明,又展现中华道德文明风采。这实际上是中华道德文明与世界道德文明的对话,是公民道德实践由国内向国际的延伸,其目的就是要展现与我国政治和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大国风范与大国形象。

其五,现实与网络相互配合。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公民道德建设日趋重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政策提出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就是要让正确的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主流,培育网络文明行为,让良好的现实道德行为在网上得以继续和扩展。由此,网络道德依托现实道德,又拓展了后者的活动空间,实现了道德实践在多维空间的对接和延伸。

2.3.3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举措与新成就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根据时代变化致力于发展和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理论,而且还努力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部门采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英雄模范事迹、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等一系列新举措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这些举措集政治性、民族性、先进性与广泛性于一体,增强了人们的政治认同、民族国家认同、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创造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鲜活经验。同时,这些举措既彼此区分、各有侧重,又相互映照、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多维立体、丰富多彩的时代画卷。

2.3.3.1 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基因,巩固党的领导

红色革命文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精神引领,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是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的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时期,许多重要时间节点和特殊地域出现过重要的历史人物、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铸就了一座座红色革命文化的历史丰碑。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国上下、党内党外采取一系列举措弘扬革命文化,增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

(1)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四史”一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全党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学习活动在新时代全面展开。2021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这一主题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让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几年来,“四史”学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红色革命文化得到广泛传扬,党员干部革命意志得到锻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开拓奋进得到人民的普遍支持,真正实现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2)构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与党的历史相伴而生的宝贵财富,构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从 2013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不同场合阐释或重新概括了援外医疗队精神、焦裕禄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塞罕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战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建党精神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构筑精神谱系之后,各界各地掀起了研究高潮。2021 年 10 月,党中央批准将中共中央宣传部梳理的 46 种伟大精神入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链接起来,环环相扣、生生不息,成为新时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生命线。

(3)保护革命遗址和党史文物。2018 年,《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印发以后,全国革命遗址保护和革命文物保存工作进一步加强。北大红楼、上海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等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遗址,南昌、延安、西柏坡等地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党史重要人物故居等,都得到进一步发掘、修复和保护。2022 年底,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 3.6 万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 100万件(套),全国革命纪念馆跃升至 1 600 余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开放率达 94% 。全国各地在保护遗址和文物的同时,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近年来,全国各地利用党史重要事件发生周年、重要人物诞辰等时机,开展红色家风传承、红色文化旅游、红色网络游戏开发等活动。其中,红色文化旅游活动成为热点和亮点。近年来,各地红色旅游景区采用红色演艺、光影秀、无人机秀等手段搭建起多元化视听架构,运用沉浸式表演、主题快闪等活动建立起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新型互动模式,利用智慧地图、全景VR(虚拟真实)、裸眼 3D(立体三维)、AI(人工智能)管家等高科技实现红色旅游与互联网一代无缝对接。仅 2019 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超过 14 亿人次,年轻人成为其中的生力军,红色旅游收入超过 4 000 亿元 。由此可见,红色旅游在涵养民族精神、培育青年一代公民道德意识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3.3.2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夯实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是夯实公民道德文化根基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国各地主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各类活动以再现、阐释、发掘其中的道德内容和道德元素,实现优秀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通过寻求优秀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公民道德之间的契合点,激发人们的优秀传统道德继承热情,以此来增进人们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1)整理古代典籍,让优秀传统道德传下来。新时代极具代表性的古籍整理工作,是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工程。从 2016 年到 2021 年,依托这一工程,《周易》《尚书》《诗经》等 50 本图书得以再版。这些图书不仅有原文再现、注释和翻译,而且有思想点评和道德价值分析。以《周易》为例,编者不仅归纳并点评书中所体现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而且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探讨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契合之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有机融合。

(2)演绎古代文化,让优秀传统道德活起来。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栏目的引领下,各地卫视也相继推出“最美中国戏”“斯文江南”“妙墨中国心”“舞千年”“天下第一刀”“匠心传奇”“诗意中国”“国学小名士”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栏目。同时,接续“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游戏企业又新推出《丝绸之路》《铁血忠魂戚继光》《忘川风华录》等传统文化主题网络游戏。这些节目或游戏通过丰富多彩的舞台和场景表现手法,再现中国古语言文字、典籍、事件、人物出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阐释其中的精神品格,突出其当代道德教育价值。一些节目还借助互联网与微博、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微视等平台,获得了更多青年受众的追捧,优秀传统道德随之在他们中间产生情感共振。

(3)借力传统节日,让优秀传统道德火起来。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重视传统节日既能让人们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弘扬美德、增强文化自信。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规定为法定节日。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中国节日”为代表的系列演艺节目以情景再现和时空漫游的串联方式,重现了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景象。同时,《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只此青绿》等在传统节日出场的艺术作品,多次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把文化创新、道德自律等相关讨论推向了一波波高潮。这些节目运用AR(增强现实)、三维建模、染色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展现歌舞、戏曲、美食等民俗民风元素外,巧妙融入了当下诸多流行文化,如二次元、古风装扮等,深受青年观众的追捧。从古至今,节日习俗可能有所变化,但这些文艺作品承载的高尚道德情感内核却不曾改变。

2.3.3.3 创新道德模范评选,推动见贤思齐

英雄模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宣传英雄模范高尚道德是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历来尊崇英雄,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一代代杰出建设者和普通劳动者接力奋进和拼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在全国上下大力推动先锋模范评选。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接续“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的基础上,全国层面开展了“时代楷模”“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等评选活动。“时代楷模”称号授予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值得人们学习、尊敬和传颂的人物,“改革先锋”称号授予为推动改革开放做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的人物,“最美奋斗者”称号授予为新中国建设不懈奋斗、为人民幸福开拓创造的人,共和国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在经济、社会、国防等各领域各行业做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杰出人士。同时,在国家级先锋模范评选活动的带动下,全国各地也开展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道德人物评选活动。

国家层面评选出的先锋模范给全国人民树立了道德标杆和奋斗目标,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上评选出的道德模范为普通群众树立了身边的学习榜样,使他们沿着身边模范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更高的道德目标前进。虽然这些荣誉获得者们的贡献类型和大小并不相同,但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沃土,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沃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中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的真实反映,引领全国人民不断向更高的道德目标迈进。

2.3.3.4 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形成道德合力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进入新时代以来,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又采取了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与群众在活动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在相互协作中促进全社会的道德文明,形成了巨大的道德合力。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承担起指导、组织与管理责任,在政策支持、方案建议、平台搭建、经验总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致力于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国各地在争创文明城市、村镇、社区、单位、家庭、校园中,建立起大量的精神文明实践站,成为传播思想道德、保障国家重大活动、解决民众实际困难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在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组织中,党群服务中心的建立对群众性精神文明的创建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仅以北京市为例,2022 年底,全市建成 6 个全国文明城区、72 个全国文明村镇、276 个全国文明单位、22 户全国文明家庭、15 所全国文明校园。同时,全市建成 17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62 个文明实践所、6 934 个文明实践站 。这些阵地在开展各类创建活动中,都特别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始终坚持创建为民惠民,有力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提升了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承担起创新、行动与合作责任,在奉献国家、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温暖家庭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不仅致力于促进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着力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各地群众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依托精神文明实践站,组建专门师资队伍、活动指导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等,结合新时代以来开展的主题教育与常态化的精神文明活动,开展宣传宣讲和道德实践活动,让党的理论、政策和要求传递到每个基层群众心里,让公民道德要求深入人心。同时,社区群众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到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保等各项事业中,为推动社区的精神文明活动提供内生动力。比如,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社区的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市民议事厅、老年活动中心、志愿服务队、妇女中心、儿童中心的各项活动中,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是通过群众创造性的道德实践,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崇德向善风气更加浓厚。 CMm6Q8UrQpbBZOJyWRuT+0jhuzxIFVui3tAxr56Yw52uXVkph/xc0MZvRglp8y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