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都市农业理论

都市农业是一种传统农业优化升级的高级发展形态,属于全新的现代农业发展形势,也是当前促进城乡融合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法。其属于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具有高度灵活化和市场化的体制机制特征,能激发农业生产潜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孵化农业发展的投资兴业,全面提高土地生产、资源转化与劳动生产率,发挥农业要素、体制机制、政策创新的带动作用。由都市农业相关理论机制可知,都市农业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是未来国内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驱动力。

都市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起步。21世纪以来,大中城市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为满足城市居民对优化农产品和绿色空间的需求,全面发挥都市优势,在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建设,实现产业结构完善、功能全面的农业发展新思路和新业态,初步形成了以服务城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为保证,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的新型农业,为支持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探索“四化同步”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都市农业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能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有效实现生产价值、生活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本书界定了都市农业的定义,同时进一步探究了现阶段都市农业所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基于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本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发展;二是科学布局都市农业,扩大产业整体规模;三是扶持都市农业核心企业,全面延伸和拓展全产业链;四是加大技术和资金要素投入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五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发展体制机制(谯薇等,2017)。

2.2.1.1 城郊农业与都市农业的区别

城郊农业与都市农业的区别见表2-1。作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产物,都市农业和城郊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曾被纳入都市的整体发展规划。但两者的差异在于,城郊农业以都市发展供应新鲜农副产品为目的,位于城市郊区便于农副产品的运输以及新鲜供应,没有产业化发展目标(王晓君,2016)。而都市农业是为了实现市民的多元化需要,以生产、生活、生态性与示范功能为重点,具有多功能性,发展水平较高,主要位于大都市地区和城市内部

表2-1 城郊农业与都市农业的区别

2.2.1.2 区域边界

结合都市农业相关概念与研究基础,基于当前国内都市农业的发展特征,可以得出都市农业发展已突破传统环状布局,出现网状与带状发展态势。都市农业区域边界的思维是在都市郊区与内部空隙地带进行农业的生产经营、资源开发利用与空间规划设计的前提。对于都市农业区域边界的设定,应打破传统城市周边农业环圈布局模式的思维,要考虑到都市农业的布局更加走向城乡融合的形态,呈零星散落状、网络辐射状、点状、格状、带状等不规则的布局方式,为农业区位理论中的“环”“圈层”等赋予新的内涵和解释。同时还需要认识到,在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中,中心城区发展与农村城镇化构成网状和带状的发展空间,也为都市农业区域边界的变化提供了可能,都市农业区域边界经历着不断的动态调整(朱福守,2016)。

综上所述,本书提出,都市农业区域边界是都市农业地理边缘的特定空间形态,其不仅仅表现出了城乡接合部的特殊性,同时也在实际中表现出单核圈层结构、多级网络结构,以及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各类空间结构的边界形态(如图2-1所示),能够表达都市农业产业融合性、功能多样性、区域灵活性的城乡融合特点。都市农业的区域边界具有时空性、动态性、多维性、辐射性,需根据不同地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和具体形式来划定(蒋和平,2016)。

图2-1 都市农业区域边界形态及演变

2.2.1.3 外延边界

都市农业不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在发展中向产前、产后环节不断延伸,促进了农业功能与产品的多样化,内容持续变化,新业态不断出现,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产业收益与附加值。都市农业不断衍生和拓展,和相关产业持续融合,产业体系关联性持续深化,比较优势不断提升,获得发展空间。以种植和养殖为基础功能拓展都市农业外延,将上、中、下游连成一体,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新形态孵化器。农业外延的拓展也是产业融合、功能扩展、附加值提升的过程,通过拓展产业价值、供需与空间链,促进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随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都市发展理念得到普遍认可,其功能定位明显不同于传统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优化调整结构的大背景下,国内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将更为凸显,逐步跨入高端产业和高级形态阶段,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引擎,在服务大中城市中发挥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蒋和平,2016)。

2.2.1.4 产值边界

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伴随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提升,资金、人力等要素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城郊农业转向都市农业后,与农业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定位和功能持续提升,三产融合趋势更为显著,都市农业是三产融合发展的特殊形态,产业特征不限第一产业,还包括种植业、会展农业等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内容。从农户特点看,都市农业农地面积占有比率低、专业劳动占有比率高,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占有比率比一般农户高,能够获得高于一般农户的经营效益,且都市农业农户兼业率较高,具备较高收入来源(朱福守,2016)。都市农业可划分成产品型与服务型两种,产品型都市农业主要以满足市民对有形农产品的需要,服务型都市农业主要满足市民对于文化精神农产品与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因此,对于都市农业产值衡量要从经济、产业、地区、人力资源融合等领域入手,按照产品型和服务型都市农业两类对产业类型从产业价值和功能价值进行划分,重点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综合选择指标,在强调生产功能的同时,充分体现其生活、生态功能,全面囊括和体现都市农业的价值(王晓君,2016)。综上研究提出都市农业产值计算涉及的主要产业以及产值计算中的产业价值和功能价值两项总体指标,具体产值计算指标及产业分类如表2-2所示。

表2-2 都市农业产值计算指标和涉及的产业类型

表2-2(续)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实际开展都市农业的产值计算范围的界定时,应该考虑到城市与城市间的差距,即便是东部沿海地区和大部分城市也要区别对待,分开考察。此外,有别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理念,即使都市农业产值和总额占比继续降低,但中国都市农业在都市经济发展中仍保持了基础性地位,尤其是保障“菜篮子”安全、生态观光和教育文化等多功能性将持续提升,这些功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审视和价值评价。本章对于都市农业产值边界进行了初步探索,是对于都市农业的定义以及特征的阐述,为后续绩效评价创造了基础条件,能够进一步加快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最终促使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并长期持续形成新兴业态,向着提高多元产值效益的方向发展。

本章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依据,参考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现实进程,对都市农业的区域边界、产值边界和外延边界等进行了理论方法的探讨与界定。都市农业不同边界概念的比较见表2-3。例如,随着现代农业的功能不断多样化,农业产业中出现了新型的业态,同时产业也具有了更广阔的价值发展空间。同时,城乡的各个要素之间也相互融合,呈现出了彼此协调发展的趋势,使得原本的城乡区域的明确边界不再明显。所以,从地理状态、产业转变、功能演变来看都市农业各类边界都有所互通,而随着城乡关系的不断融合,都市农业边界也将变得愈加宽泛和模糊

表2-3 都市农业不同边界概念的比较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2.1 产业分工

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的性质是一致的。对于前者而言,其含义就是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工作任务;对于后者而言,其含义是一类人专注负责一类工作(吴重庆、张慧鹏,2019;储霞玲等,2020)。亚当·斯密提出,以扣针的生产为实例,可以发现,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这样的分工模式,即“有人专职做抽铁线,有人专职做削尖,有人负责圆形针头。因此,工厂也分别安排了不同的人员,专门从事特定的工作任务,从而提升整体的效率”。这就表现出了分工的内涵,即不同的人员负责处理不同的工作。此外,在国家层面上,假设一个产业具备较高的发展水平,则其也具备很高的专业分工程度。而进行分工的核心目标是达到专业化的效果。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产业的整体成本,提升交易活动的便捷性,在分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合作,这就为产业后续的融合提供了基础,为产业集群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2.2.2.2 产业边界

在早期研究阶段,尼古拉斯创造性地提出借助先进要素的持续发展,三个圆圈之间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重叠和交叉,这就指出,原本的不同产业的界限已经不再逐渐消失,表现出了相互融合、彼此影响的现象(吴广谋、盛昭翰,2002)。以生命周期为分析角度,可以发现,产业边界实际上就是产业短期尺度的变量,且主要限于通信、出版等领域,这体现出了产业边界的界定原理(周振华,2019)。

产业边界的范围不存在明确的制约,但是会表现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大众可以进行感知,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通常情况下,不同的产业存在各自特殊的定义和内涵。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的发展,在很多技术被研发和应用的前提下,不同产业原本的界限也逐渐消失,边界渗透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而在长期的影响下,产业融合也进一步发展(黄浩,2019)。如果不存在产业分工和边界,那么后续的产业融合就不能够顺利出现,若不存在产业融合,各个产业就只会独立运转,难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李莉、景普秋,2019)。

2.2.2.3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的很多观点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就已经被提出(周立等,2018)。其中,马克思认为:“手工业是多种手工类型的整合。比如,英国的大玻璃工厂,坩埚的制造工厂和产品制造工厂之间形成了战略关系,专门负责不同的工作任务,在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的合作。与此同时,手工业也可以把制造出的产品再次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此外也可以与附近区域内的工厂达成战略友好关系。例如,玻璃制造工业和铸铜业就实现了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原本负责不同工作的工厂之间也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关联,从而逐渐出现了运营规模更大的综合性的工场手工业。因为多个工厂的结合,其综合优势不断明显,在市场中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实力。但是在这一时期,没有实现技术上的完全统一。而只有当机械设备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会逐渐淘汰原本的传统生产模式,实现技术统一的目标。”在当时的发展阶段,产业的分工开始出现并且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此时尚未具备产业融合的现实条件,因此产业融合尚未在市场中产生。这就无法对产业的融合进行论证和解释(胡永佳,2008;丁长发、郑瑞玲,2017)。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也表现出了前人的思想观念以及研究思路,对现阶段的产业融合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2.2.2.4 农村产业融合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核心任务。同时,在经济市场中,也要求农业要进一步和更多的产业进行整合,达成协调的关系,实现产业高效科学的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广大个体农户可以基于科学的组织生产方式,和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之间达成合作关系,构建合理的经济效益机制,从而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最终进一步拓展利益空间,提升各方的经济效益,达到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标。21世纪,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始成为持续的发展趋势(韩素卿等,2020)。例如,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开始推行传统农业和休闲观光业的结合,政府集中资源进行了现代化观光农业的发展。此外,很多地区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农产品直销基地,实现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使农民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效果。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技术创新与进步是创新驱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农业产业融合也可以通过产业相互之间的技术、功能与价值融合,形成新的产业(“互联网+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和经济增长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能和驱动力(李晓龙,2019)。基于对多个国家发展经验的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即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同时各项技术也在不断研发和创新,产业的整体资源优势更强,转变了传统生产与加工分离问题,将其和服务业进行融合和渗透,实现了产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和进步,提升了各自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传统农业结构也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和优化,出现了更多的业态,农业的盈利空间也得到了拓展。同时,更多的农户的盈利能力也得到了增强,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多个产业相互结合,提升了整体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助推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李明贤、刘宸璠,2019;钟真等,2020),从而拓展了传统农业的多样化功能,提高了产业的盈利水平,全面打造美丽乡村(曲延春,2020)。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3.1 产业集群思想

波特(1998)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最先提出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当时的定义是: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多个具备相关性的企业以及组织的整合。在区域集聚的长期作用下,产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因此进一步推进了区域经济建设,并对信息交流的整体成本进行了有效控制,从而解决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区域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实际效率、降低了农业运营成本,推动了产业融合和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同时更加高效控制和降低农业的整体成本,促使农户能够获得更多经济收益

产业集群是一种产业的空间聚集状态。其是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对于提升地区经济水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王缉慈,2019)。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存在关联性的企业,组织以及机构之间集中分布,相互协作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产业集群的理念最早是由欧美国家构建的。

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下,区域中形成了新型的外部经济,因此实现了对原本交易成本的严格控制,同时也推动了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然而,需要注意到的是,产业集群相互促进的效应不是一定存在的,其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王缉慈,2019)。

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各个主体在地理位置上较为接近,处在相同的区域中;二是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相关性;三是不同的主体之间具有合作的关系。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数量较多,但是彼此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表现为同一个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企业。另外,企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在进行运营和管理时,企业之间往往会展开合作,彼此进行协助和配合,建立长期的友好关系,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在理想状态下,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接近的企业和组织等主体,相互合作,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早在20世纪,海外一些国家就已经对产业集群进行探索。在集群战略的影响下,处于相同区域中的企业和相关机构以及当地政府形成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关系,齐心协力推动集群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的情况,虽然一些区域有着一定数量的集群,也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其整体发展依旧处于较低水平。现阶段,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的代表人物王缉慈(2010)以我国产业集群为核心对象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超越集群的观念

协同的含义就是同一领域中的企业的聚集,其存在相似的发展目标,相互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各项运营和管理活动。这些活动的类型多样,涉及和区域内政府部门的沟通,同时也包含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的评价和优化等。协同不仅仅涉及处于相同产业的企业,也涉及了产业集群内具有关联性的机构等。

产业集群的协同也被称为集群合作行动。它是指产业集群内部相关主体为了提升产业公共效益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共同行动。应该注意的是,合作行动并不只局限于集群内部,在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下,合作行动也存在于集群与外部的密切联系中。对于集群来说,合作行动是促进其发展演化的内部动力机制。通过集群合作行动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从现实主体间互动的角度重新理解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进行细致的现象观察和机理分析,为指导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应对挑战提供理论依据,并且促使集群理论在我国向纵深发展,尤其是从概念探讨到分析实际功能的转型(林涛,2016) 。区域产业升级模式已由封闭式的集聚步入开放式的协同。当前,我国处于产业转移的再平衡阶段,区域路径不明确、存在跳跃式转移现象使得地方产业发展亟须突破集群瓶颈、优化区域路径。在开放经济下,地方产业升级是集群内有效治理和区域价值链有序竞争交互作用的结果。遵循协同导致有序思路,将协同含义从集群内拓展到区域间,通过构建治理机制体系,达到集群优化升级与区域发展协同的目标同步实现,在区域价值链整合中推动国内价值链形成,从而稳步实现地方产业有序升级(杜宇,2020)。

2.2.3.2 农业产业集群理论

1990年,波特立足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构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指出,产业集群的本质是在一定的行业中存在共同特性和相互影响,并在位置上相互比邻的组织。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产业集群是指某一行业领域中的企业或者组织通过产业链的关系,构成在一定区域中的集聚状态。基于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研究人员针对产业集群概念存在不同的见解,但是普遍都认为,产业集群的特点表现为产业的分工在特定地理位置中的聚集。

通过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在综合探究了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后,本书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区域位置上较为集中的、多个和农业产业相关的企业等组织的聚集。这些主体之间存在产业链上的相关性,同时能够进行资源互补、相互推动彼此的发展和进步。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一经济群体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市场竞争中也占据着更加有利的地位。随着产业集群的出现以及发展,原本多个产业之间的边界也开始消失,在企业,组织以及机构等相互合作,建立在长期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区域中的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同时,整个区域的经济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可以从统筹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区域经济进行调整和优化,制定出更加高效科学的区域整体发展战略,促使区域中的各个经营主体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政府部门也要为集群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重点加强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扶持,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层面上的基础条件。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集群战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为实践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集群概念的见解和认识是不一致的,尚未得出学术界共同认可的观点。同时,很多研究人员都没有关注实证研究,造成了集群发展的研究框架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谢贞发,2015;杨超等,2018)。目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市场中的重要现象,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优势,既为政府的产业扶持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相关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针对农业产业融合而言,涉及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产业,实现了对原本单一产业链的扩展,同时也形成了更多类型的新业态,促使农业产业具备更大的盈利空间。

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是,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农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和组织等构建的群体,其展现出产业集群的普遍规律,而且展现出与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规律(李铜山,2016)。在工业产业中,产业集群已经发展很长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尚未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步入21世纪,世界各国逐步明晰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全力推动集群发展。现阶段,政府部门也非常关注产业集群,颁布并实施了多种政策和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链的整合,积极提升创新水平。从集群生命周期视角来梳理和总结农业产业集群的特殊性与发展规律,对研究此类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集群的集聚是由多重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在流入、流出与乘数效应协同作用下演变与形成的(周新德,2019)。 8odvDSPDLbYv/C0/DIdhap4s0w55uei7i2XmnYlwhtrrUvJIsaelTvnAxQaBzL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