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但农业仍是短板。一是农业的供需信息不对称,为保证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调控保持在低水平,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持续拉大,在资源有限甚至稀缺的情况下,农产品附加值低,造成农业创造GDP的难度增大。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还长期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大部分农户都是彼此分裂、单独存在的,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难以与现代农业衔接(何宇鹏、武舜臣,2019)。在信息不对称的长期影响下,农产品的种植成本不断提升,同时市场销售成本也不断升高。因此,始终位于生产链末端的农民,在整体成本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承担农业产业上最高的风险。二是从产业链上看,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产加销脱节,农产品“卖难买贵”,未形成规模经济,使得农业全产业链经济收益不能实现大幅增长。农业产业链不完善间接降低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由此可知,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前期的种植业以及后期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并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是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以及转化落后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农户、农场等初始生产经营者为主要代表,就业创业渠道有限,受到农业整体环境发展影响,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有限,成本难以降低,生产性服务内卷化,造成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上升空间有限(郭军,2019;罗必良,2020)。农民长时间处于弱势地位,话语权较少,无法获得在农业全产业链上的经济收益。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较低,2019年我国农业GDP增加值和其对GDP的贡献率远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的GDP增加值分别占总体的7.1%、40%与54%,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37%与59%),亟待通过完善都市农业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产品附加值,培养产业集群新动能。

产业集群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创新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时代主旋律。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及各种力量的角逐更加激烈。世界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构建本国的核心竞争优势,都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知识与创新正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詹正茂,2016),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产业集群通过组织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系、企业间有意与无意的知识溢出、竞争与合作,能够促进集群企业间的相互学习,形成强大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这是集群之外的企业难以企及的(Porter,2010)。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阻碍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不是规模,而是分离和孤立(Anderson&Schmitz,2017)。基于集群生命周期发展规律,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发展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与范围经济,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全面增强区域或国家的竞争优势,推进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遇与技术进步。其独特优势已经获得世界范围内政、商、学界的普遍认同,许多国家都把产业集群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王缉慈,2019)。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18年出台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集群成链,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三产融合,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以我国的改革开放为时间起始点,都市农业也实现了迅速发展,但各地发展并不平衡,都市农业兴起的原因也不同。为解决都市密集、农村衰退和城乡资源不平衡等问题,都市农业成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伴随20多年的发展,我国都市农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明显进展,都市农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在满足大中城市的菜篮子等农产品刚性的需求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都市农业仍处于弱势地位和分离 状态,存在业态单一,生命力弱,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无法做大做强,实现长效发展。而通过构建都市农业产业集群,使其能够集群成链,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现有都市农业上转型升级,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深度产业融合,形成适应和满足都市居民多元化需求的多种业态和多元化产品。实现田间到餐桌再到私人定制,农业利用率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从而在整个价值链上获取收益,使其能保证在城市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保障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等多维度推进,实现农业成本最小化、产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综合体。而实现这一切的核心在于要遵循集群的发展规律,基于集群发展的生命周期,根据其形成、发展、稳定和提升四个阶段构建完善有效的形成机制、发展机制和稳定机制,总结出在全国可复制推广的体制机制,保障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健康高质量发展。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醒着我们,农业的重要地位始终毋庸置疑,因此,在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特别是大中城市,作为配套的都市农业产业集群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提上日程,纳入城市经济体系和产业运营体系中,尤其是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时,作为人吃、穿、住、行第一需求的农业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基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定位与高度,根据各大中城市和县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应配套的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在县区级建立农产品综合市场、大型冷链仓库和综合物流等服务中心 来有效实现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国家安全、军民融合和应急保障功能,在全国构建系统完善和高质高效的都市农业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为国家粮食和农业安全打下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本书基于集群生命周期视角开展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机制研究,进一步拓展了都市农业的研究领域,探讨了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理论逻辑和机制研究,对指导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意义。一是本书阐述了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详细剖析了集群发展的影响要素及发展规律,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视角出发,进一步设计得到了具体的研究框架。二是深入分析了都市农业的发展要素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归纳总结出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稳定三项机制,是对都市农业、产业融合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和深化。随着未来中国的深度城市化发展,都市农业将升级为城市发展理论的重要模块,成为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保障全国大中城市和各县区的农业供应的长期稳定。三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设计得出科学的理论框架,为我国各个区域的政府部门提供理论指导,提升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四是基于生命周期构建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向高质量转变的测度体系,为都市农业向高质量转变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

1.1.2.2 实践意义

一是从国家角度看,在政府部门的工作中,加快传统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是一项核心的工作任务。在此次研究中,基于理论分析以及大量的实证研究,在生命周期的角度上,进一步探讨实践中国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向高质量转变的机制研究体系,从形成、发展、稳定三项机制来构建具体的实施路径,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构建具体发展机制提供一些借鉴和依据,进一步推进中国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向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二是从发展角度上看,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都在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新模式,但仍存在认知不到位、体制不完善、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且发展速度较慢,质量不高。本书能够为我国未来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可复制推广的体制机制,尤其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再平衡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四化同步” 和乡村振兴的意义重大。三是从产业角度来看,从生命周期的全新层面出发,可以对现阶段的都市农业产业集群进行优化,为都市农业优化升级提供新路径、拓展新空间。这也有利于解决都市农业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资源再平衡,构建完善的都市农业发展体系。四是从政策角度看,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引导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视角对都市农业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分析,以集群龙头企业作为突破口,有利于推进现代化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政府部门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建议。五是从战略角度看,发展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资源再平衡,改变传统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有效缓解“城市病”,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进一步平衡农业与工业和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来分担城市的果蔬供应压力,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满足市民的多元化需求,保障土地主要用于解决粮食生产的难题和乡村人口的就业和城市居民的粮食及农业安全的问题。

因此,从生命周期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并通过遵循集群的科学发展规律,构建系统完善的集群形成机制、发展机制和稳定机制,将为全国各大中城市和县区提供完善系统的发展思路与可复制推广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成功模式。 R0sVyeoIJB5E1w7aRbQ9oMA7puCIuuYVI6fr4AIGPGnRqPrYDZSrwXfvMYgdipq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