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国外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生命周期特征

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是处在特定地理范围中的,存在产业相关性的企业以及组织的聚集。基于和传统农业模式的对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此类集群展现出了更强的综合实力,在整体资源、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都具备很大的优势。现阶段,其已经在国内外的市场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成为现代农业的重点内容。在此类集群的长期作用下,其中的企业都会享受到集聚效应所带来的福利,实现农业生产和组织形式的持续性调整和优化。这对于提升区域农业产业的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建设都发挥出了关键性的作用。很多发达国家由于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均立足本国实际,遵循集群生命周期和发展规律,也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国自身特色的集群。如前所述,处于生命周期稳定阶段的荷兰花卉园艺产业集群、日本大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和美国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在全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3.1.1 世界都市农业的总体发展历程

世界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生相伴,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20~60年代)。最先开始发展都市农业的是德国、日本等国家。学术界普遍认为,德国是都市农业的发源地。德国从发展初期就制定了《市民农园法》,建立了市民农园体制。

第二个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90年代)。1959年,美国学者开始对都市农业进行研究,同时伴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城镇化进程加快,都市农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快速普及发展。农业生态功能日益在快速城镇化的大都市圈凸显其重要性,出现了日本农业绿地、法国巴黎大区的农业保护用地等。

第三个阶段,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末21世纪初)。联合国人居环境署等10多家国际组织组成“都市农业发展支持组织”,成立“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RUAF),为在全球发展都市农业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证作用。伴随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加快,都市农业发展中心逐步向东亚、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地区转移。我国的都市农业在这一阶段得到快速发展。

第四个阶段,近十年来新动向。在都市农业发展进程中,发达国家仍然保持着显著的领先优势,并引领着全球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动向。这些新动向包括“百英里食物圈”运动、“慢节奏生活方式”推广、“家庭园艺或景观可食化”运动、“农事体验时尚化”运动、“多利益群体参与”实践、都市农业教育功能、“可持续城市化下的都市农业”。

一是“百英里食物圈”运动。该运动可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大化促进空间食物系统的自给自足,同时通过都市农业的绿色生产,包括节约能源和废弃物再利用,一方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生态责任感。二是“慢节奏生活方式”推广。慢节奏生活方式源于意大利的慢食运动,以推广享受生活的新方式。慢节奏生活方式对拓展休闲的空间载体和产业业态,推动都市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慢节奏生活方式推动了都市农业发展,同时都市农业发展又增强了人类对慢节奏生活方式的享受。三是“家庭园艺或景观可食化”运动。人类在城市化过程中用有限的空间生产出更多所需要的食物,都市农业无疑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都市农业可在有限的空间内生产出更多的食物,通过立体、阳台、屋顶农业等,努力解决城市内部的食品供应问题。但同时面临很多发展中的技术难关,如立体农业或者阳台农业景观优化、无味有机肥研发等。四是“农事体验时尚化”运动。美国白宫草坪的农事体验时尚、英国伦敦为迎接奥运会在城市和城市周边开展1 200多种农事体验活动等,均推动了农业和农事活动的时尚化,使农业不再是一个低端产业,而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可以用来培养城市人群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元素。五是“多利益群体参与”实践。无论是市民农园还是半城市化地区的观光农园,都涉及城乡之间的互动、城乡之间的共同发展,利益群体非常多,要确保多利益群体获得公平的对待。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更倾向用多利益群体参与的方法来推进都市农业的发展。六是凸显都市农业教育功能。现有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模式,往往会导致城市成为远离自然的水泥丛林,因此更好引导孩子们重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迫,而都市农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七是“可持续城市化下的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可以使城市变得更自然。美国旧金山Facebook公司总部所建的高楼,在每4层建一个公共空间,并通过都市农业景观布局使其非常生态化。城市是人类为自我设计的空间,通过必要的设计嵌入更多自然要素,使城市更加宜居。未来通过集成已有的技术,将其应用到城市内部农业和城市周边都市农业发展中就变得非常重要。

3.1.2 美国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生命周期特征

3.1.2.1 基于农业观光旅游的美国都市农业产业集群

20世纪初,美国部分城市大力发展教育农园。利用农业弥补工业化造成的社会、生态损害,保护城市中的农村文化,形成了美国都市农业的雏形。随后,美国都市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芝加哥、波特兰等城市先后发展了自由农园、救济农园和胜利农园三种都市农业形式,为发展社区农园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二战以后,美国农业也开始由机械化向产业化发展,农产品数量充足甚至过剩,对都市农业的需求减弱,农园数量锐减,发展规模缩小。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弊端日益显现,城市居民对传统农业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不断加深,自发将大量城市废弃土地改建为新型社区农园。社区农园是都市农业的重要模式。同时,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法案、计划(如农业部的MGP、CETA、UGP以及各城市制订的区域建设计划等)。随后,都市农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示范教育、生态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可持续农业产业形式。

美国不简单要求“城市化”,不支持农民离开土地种植转移到企业生产,主要依据市场发展规律来积极发展都市农业 。被称为城市区域内部的农业,当前占美国国土面积的11%,其农产品产值占全国产值的33%以上。其集群生产大都在城市农业园区内部,属于农场与都市社区合作、互利共赢的运营模式,经过政府协调,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构建联系的纽带。进入农业园区的市民,与园区内农业工作者一起共同分担成本、风险并共享获利。园区不仅全力以赴为居民提供低于市场零售价的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而且在园区形成稳定的市场营销渠道,真正做到互惠互利。

在美国经营农场,必须照顾好牲畜,农场主才能有经济来源。当前,很多美国农场主从农场的全产业链获得更多路径的经济收益。例如,有的农场开办家庭旅馆,提供吃、住、行、玩一条龙服务,吸引游客体验农场生活,品尝新鲜有机食品。一些农场举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庆典活动,如采摘节等。农业观光旅游正逐步成为农场主收益的重要来源之一。

加利福尼亚州(下文简称“加州”)是美国排行第一的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州。其观光旅游农业处于领先地位。城市居民是农业旅游的忠实消费者。这些人很想了解农产品的由来,想在周末体验美丽的田园生活。家住加州的琼斯创办了相关的运营网站,提供全美国900多家农场家庭旅馆信息。自网站发布信息以来,平均每月有超30个农场家庭旅馆加入。

新泽西州每年观光农业收入为5 750万美元,为旅客提供各种形式的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到家的亲近感,费用也合理。一些农场别出心裁,设计的活动使游客流连忘返,如诺兹农场的青纱帐迷宫。

城市农场在美国各州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满足地方种植农产品需求,推进闲置土地产出,吸引游客观光旅游的农业项目之一。仅纽约就形成了800多个微型农场,其代表着美国城市农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3.1.2.2 纽约都市圈都市农业实践

美国纽约所处的大西洋沿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五大都市圈形成的带状区域内都市和农村相互交叉、融为一体,农业如网络一样分布于城市群中。1976年,纽约开始建立社区农园,通过“operation green thumb”等行动使社区农园的数量最多时达到700个,这是纽约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时期。1993年后,城市房地产热潮兴起,大量社区农园土地被征用,农园数量锐减,发展受阻。近年来,由于社会与环境发展严重不平衡,人们开始重新重视都市农业。美国政府开始重视“本地食物”在城市内的发展,也发布了一系列推进政策,都市农业再次得到发展,模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

一是业态形式多样。纽约都市农业主要包括社区农园、市民农园等模式。社区农园一般种植面积较小、品种较单一,社区居民自愿开展农作物的播种、施肥、浇水等种植活动,共享农产品。市民农园是由农民和市民共同生产经营的一种形式,农民提供耕地和种植管理技术,城市市民提供资金并参与耕作,农产品归市民所有,满足了市民对优质、低价农产品的需求,同时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和风险。目前,纽约至少有24个蔬菜农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纽约市民的需求。二是城市垂直农业发达。作为世界级大都市,纽约可用于发展农业的空间十分有限,但得益于现代生物、建筑等技术,垂直农业已成为纽约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垂直农业包括屋顶农场、温室农场、立体农场等形式,通过滴灌、无土栽培和水培等方法种植农作物,不仅能提高空间利用率,有效解决传统灌溉方式水资源浪费问题,规避旱涝等自然灾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还能在适宜的温湿度、光照环境中不断茬,实现农产品绿色、安全、卫生、高效生产。

3.1.2.3 美国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

(1)侧重生产等基础功能模式。美国大西洋沿岸是全世界最富裕区域之一。在由纽约、华盛顿等大城市圈构成的带状区域内,城市和农村有机融合发展,农业网格化散布在都市群内部。与城市经济密切联系构成的都市农业,又被称为“大型带状城市”(歌德,2016)。突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主动性,不突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能动性,符合其地大物博、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国情,实行大规模农业机械化,可以实现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率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2)生态又经济。2017年,费城试验用微型土地种植农作物,试验结果显示生产的农产品收入达7万美元。在密尔沃基大约0.5公顷的土地专业建设温室和养殖家禽,收益达到26万美元。伴随工业化不断发展,市民餐桌与食品的生产区域间隔不断拉大。所以,城市农场不仅能帮市民节省食品支出,而且更环保。

3.1.3 荷兰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生命周期特征

3.1.3.1 基于资源禀赋的荷兰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模式

荷兰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其花卉产业非常完善和成熟。荷兰花卉在国际市场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调查数据显示,荷兰花卉年产量的70%都用于出口。现阶段,这一产业已经成为荷兰的核心产业。目前,荷兰的花卉种植面积达到8 400公顷,这促成其花卉园艺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

荷兰花卉集群集中在马斯河三角洲地区,该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自然资源非常充足,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具体而言,该地区的降水丰沛,水资源的优势非常明显。而在环境温度上,长期表现出了冬温夏凉的规律。因此,该地区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随着政府对该地区的开发,目前其已经形成基于资源禀赋的农业模式。而在不断研发和创新植物保鲜等技术的背景下,当地的农业产业展现出了很强的综合实力,在国内外的市场中都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这一产业也逐渐成了荷兰的核心产业,对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研究指出,荷兰的都市农业具有很高的发展水平,这和花卉园艺集群是密切相关的。目前,荷兰构建了前期育种、实地种植、后期保鲜和市场销售的多阶段协调互动的集群。集群中不仅存在大规模的生产基地,还有完善的配套组织,比如技术创新机构等。与此同时,花卉产业也实现了严格的分工,构建了专业化的产业分工体系。此外,当地的海运和陆运体系也比较完善,为花卉产品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荷兰花卉产业的各个环节的实力都在不断增强,共同促进了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促使荷兰的花卉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持续占据优势地位。具体的产业集群发展要素构成模型如图3-1所示。

图3-1 荷兰花卉园艺产业集群发展要素构成模型

3.1.3.2 荷兰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

荷兰花卉产业之所以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是因为长期应用了产业集群的模式。通过对该集群的综合性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自然资源条件优越。荷兰的地理位置优越,能够高度满足植物生长的环境要求,因此造就了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此外,无论是在土壤条件、气候条件还是降雨条件等方面,荷兰都具备较大的优势。这就为花卉园艺产业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而其发达的水运系统也帮助其形成了成熟的国际物流和贸易体系。

(2)花卉园艺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种植花卉已经深刻融入了荷兰当地的社会文化中,而荷兰人长期以来就对种植花卉有巨大的热情。随着种植经验的积累,花卉产业已经成为荷兰特有的文化之一。社会大众也都对种植花卉产生了独特的情感,当地人对花卉产业的认同度很高,从业人员众多。

(3)政府制定了多项财税福利政策,为花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基于税收减免等政策,花卉企业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此外,政府专门用于花卉产业的资金补贴,促使企业能够加快进行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并有充足的资金来引入新型的设备设施。

(4)具备成熟的配套组织和服务机构。在多种类型的合作社等的支持下,花卉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在花卉种植、保鲜、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和很多配套机构进行合作。因此,花卉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的运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5)具备成熟规范的质量监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荷兰建立了非常严格的花卉产品的质量监管体系。在植检总局的统筹规划下,各个检测机构都依照国家的要求来进行质量检测,保障了花卉产品的质量,满足了各国消费者的需求。

(6)基于产、学、研合作联盟,实现了技术的持续创新。目前,荷兰国内有数量众多的花卉技术研究机构。在产、学、研合作联盟的环境下,荷兰的花卉技术实现了长期的优化和创新,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花卉种植以及保鲜等技术,从而为各个基地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有效地提升了整个产业的运作效率,促使荷兰花卉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花卉品牌形象。

3.1.4 日本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生命周期特征

3.1.4.1 基于大城市圈的日本都市农业产业集群

日本是典型的人多地少、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国家,人均农业用地规模很小。1950—1970年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期,大都市全面建设和农村的无规划开发,使日本逐步形成了东京、中京、大阪三大都市圈。日本都市农业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原来是缺乏规划的,它是城市大规模扩张与经济高度发展带来的产物。在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业人口迅速向大都市集中,加快了城市扩张。都市周边土地被大量占用、征用。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相当规模土地被都市发展建设征用,农田被大范围兼并,致使都市圈内农业生产严重下滑,引发道路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在市民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绿色的农产品供给的呼声中,都市农业才被动地建立与发展起来

日本都市农业形成于19世纪40—60年代中期的战后经济高涨期,主要针对特大国际化都市的局部地区进行规模化生产与多功能拓展。1961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农业基本法》,鼓励城市近郊农业由水稻生产向果蔬、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作物栽培转型。1966年,日本出台了《蔬菜生产上市安定法》,1971年日本颁布了《批发市场法》,这两大法推进了农村地区大规模园艺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1990年,日本实施《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推动50~100平方米的大面积的体验型市民农园面世。1995年,日本政府出台的《农山渔村停留型休闲活动的促进办法》提出,“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推进绿色观光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规定都府县及市町村要制订基本计划,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国家需协调融资,确保资金的融通,从而规范绿色观光业的发展与经营。总体来看,日本都市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发展与整个城市的良性生态环境向人们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2010年,日本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农地面积占全国农地总面积的23%。市民农园是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主要形式之一。2001年,依据《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在日本政府特定的农地借用法基础上,日本开设的市民农园已达1 138个、面积为1 650公顷,并逐年增加。日本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心目标主要有四个,即种子种苗、农产品物流、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态旅游中心。围绕这四个目标,日本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高度重视应用生物、信息和标准化及现代农产品深度加工技术,加大力度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与经济收益。政府要为集群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与知识储备,依托技术进步来不断提升生产者的综合素质,使集群发展步入科学化和人才化的科学发展轨道,有效提高集群发展能力。

3.1.4.2 日本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

日本主要有东京、大阪、中京三个城市圈都市农业产业集群。东京是第一个规划建设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其发展在日本处于领先地位。集群与都市建设相伴而生,和都市经济同步稳定发展。日本都市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呈片状与点状分布。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农民的土地持有观念非常强,土地属于稀缺性资源,不仅可以保值增值而且保险,因而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为保护土地,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因此目前大都市内部还是留存了很多农用地。此类耕地一般面积较小,在大都市内部呈点状分布。与这类农用地并存的,是城郊区域有一定规模的连片农用地。

(2)以果蔬园艺产品生产为主的集群产业布局。集群以点状和片状镶嵌在大都市内部,不但能优化环境、改进都市生态的功能,而且能为城市居民供给生活所需的优质蔬菜和水果等产品。2010年,仅东京就拥有农田10 000多公顷,主要生产果蔬、园艺类农产品。

(3)集群设施农业先进。日本在1970年就能实行农业机械化作业。在政府财政支持下,集群生产开始向现代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政府提供的农林水产业补助金大都用于农用和经营流通配套设施等项目,基本用于项目贷款利息补贴,对发展设施农业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采用高新科技,日本园艺设施达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果蔬园艺设施农业种植和商品率均达到90%以上。

3.1.5 国外机制的总结: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分析

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来看,荷兰、美国和日本的产业集群模式均处于生命周期的稳定发展阶段。针对荷兰、美国和日本的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历程进行研究,并通过分析其各自的形成基础,总结出其各自的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本书认为,荷兰花卉园艺产业集群基于资源禀赋建立,日本大城市圈农业产业集群基于科技资源共享而发展,美国加州农业产业集群虽然也在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形成,却基于产业关联发展而不断壮大,三者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究其原因,发现它们具有相同的发展要素,简要说来,资源禀赋是基础要求,而科学技术是内部动力,宏观调控是核心保障,配套服务是助推剂,区域品牌是活力源泉。从借鉴和参考学习角度来看,发展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有以下要求:

(1)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壮大,不仅要依托自然优势,也要充分依托市场的拉动作用。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效用越来越少,但也不能全部脱离自然规律的影响。农产品均有最适宜、适宜、较适宜与不适宜区的区别,所以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和生命周期。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只有在最适宜的地区布局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推动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扩大规模的关键要素是提高市场需求。

(2)政府在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推动和规范作用。在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起步阶段,政府要在此生命周期中重点就产业氛围、集群自我强化进行培养和引导,包括制定支持政策、激励集群产业扩大影响、高质高效地提供推进地方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硬件、对具备集群发展条件的企业进行集群意识的引导和启发。在农业合作社的形成阶段,对于那些发展缓慢的地区,政府制定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比如以农民享受支农惠农政策为前提条件,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那些因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得到快速发展的区域,政府部门要及时有效总结成功经验并加以应用和推广。强化对新型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与监管,在宏观层面上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保障“自我组织、管理、服务和受益”的正确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其生命力,让其能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国外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比见表3-1。

表3-1 国外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比 EbWIhP8H1O7+H40REB3D28JJnEdAqB99USGBQNF/Cc0uDbvR+tYVjgMWiK5649/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